“阿婆,阿婆,开门!”
三丫喜滋滋地高声叫门,此番也算得上首战告捷。
他们挑着锅碗瓢盆背着粉条和挂面从这里出发的时候,不过是半下午,现在却已经是黑漆漆的了。
门前没有挂灯笼,冷冰冰的,让人没有一丝归属感。
“回来就回来了,叫那么大声干嘛,生怕人听不见似的。”
嘴上这么说,但其实王氏一直在担心他们,也一直没睡。刚刚苏润栀苏润伟也说了要出去看看,但王氏坚持不让他俩出门,说有苏大山兄弟俩跟着不碍事。
总觉得他俩出去不过是多两个让她担心的人。
见三丫笑嘻嘻地紧紧捏着一个钱袋子,王氏装作不经意地瞄了一眼,这才将三丫快步拉到自己单独住的那间屋子里。
“怎么样,这城里人爱吃咱们做的不?”
“统共卖了多少碗?有人来捣乱不?”
她可是听人提起过,这城里人讲究得很,在吃食上尤其如此,又很舍得花银子。
像她们做的这种街边小玩意,人家未必看得上。
还有就是最让人头疼的治安问题。
在青山镇那么小个地方都有人觊觎,别提这里是省城了。
“当然爱吃!我做得酸辣粉有谁不爱吃!”
“爹和二叔今天可是去人家院子里打了好几盆水,最后不得不送一碗酸辣粉当作补偿……还有,阿婆你看这个……”
说着,三丫得意地扬了扬手中的钱袋子,却不期被王氏迅速地一把薅了过去。
“阿婆,阿婆你还给我!这可是我借钱做的粉条……”
“知道知道,吼什么吼,我帮你数数还不行?”
数着数着,王氏忽然又想到了什么。
“那那那,先说好,你爹和你二叔这样累,却也不能白累。等你把本钱赚出来,剩下的可是公中的钱……”
知道知道,是留给小羊小伟念书的!三丫心里想到。
不过,这回她却也不反对。
为了让王氏同意她跟着一起来,苏润栀这回可是帮了她大忙的。
反正本钱她也是虚报了的,还是往高处报的。等到赚够了,那些多出来的她也一样可以偷偷藏一些起来。
王氏又不跟着,自然是不会知道的。以苏大山苏二山这样的性子,保管比在镇上开铺子时藏得多。
三丫叫门的时候,张母虽在屋子里没出来,但自然也是听见了的。通过下午与王氏的谈话她便知道了,苏大山苏二山带着三丫去卖的便是她吃过一次的银丝面。
还有她没有见过的粉条。
要说那面确实好,细细的,非常爽口,哪怕是城里人也会喜欢的。又想到他们回来的这样晚,生意必定是好的,一心又羡慕起来,恨不得张赞他们立刻就考完试,这样王氏便可以教她做粉条了。
想了这么一会子,她也想在镇上摆个小摊子。
另一边,王氏一脸不可置信,“就这么一会儿,你们居然卖了二两七钱银子……天啊,你们到底卖了多少碗?”
也难怪王氏惊讶,毕竟在镇上辛辛苦苦卖上十天,少的时候还不到这个数呢!关键是,这才出去没多久啊!
这省城的人果然有钱!
“哎,阿婆,这个你就不知道了,卖得也确实多,酸辣粉好像卖了四十五碗,银丝面好像是五十碗……我也记不清了,人太多了,还有煎蛋……”
最兴奋的就是三丫,就这么出去一次,她的本钱已经完全回来了,还有剩下的。
哈哈,那后面赚的岂不是……
可以预见的是,她的私房钱会越来越多。
“那也不对啊,按照你说的,可没这么多银子!”
左算右算,王氏却总觉得账目不对。
“我的阿婆啊,你也不想想,这里是省城呐,定价怎么能还和镇上一样。我啊,酸辣粉卖的是二十文一碗,至于银丝面,那是三十文一碗。对了,还有煎鸡蛋,一文钱一个。”
王氏听了,简直对三丫刮目相看。
在镇上的时候,酸辣粉八文钱一碗,煎鸡蛋一文钱两个。饶是这么着,还有人嫌贵。
可你瞧瞧人家三丫定的价!
煎鸡蛋比镇上的足足高一倍,酸辣粉差点翻了两番。
可偏偏生意还这样好,城里人果然是舍得吃的。
“快去吃饭吧,在锅里蒸着,热乎着呢!呀,对了,鸡蛋不够了,明天我得出去多买几个回来!”
赚了钱,王氏心里也十分开心。
苏家人高兴,张母心里就不是滋味了。这屋子原本就是硬性隔出来的,所以根本不隔音。
刚刚王氏和三丫的对话她听得一清二楚。
想了想,又庆幸自己当初来的时候带了几块帕子三幅枕套。刚好,她赶紧做出来,拿出去卖了换钱。
第二日,考虑到第一天的生意那样火爆,临到他们收摊还有人来吃,只是可惜调料不够了,天也快黑了,这才没继续做。
所以,上午的时候三丫一大早就起来了,先是跟着王氏张母去集市买了所需的东西,回来后,趁着离做午饭还有一段时间,她便占了灶房,又是炼辣椒油又是准备各色调料,搞得整个院子都香喷喷的。
要说这附近的院子,基本上都是租了出去的,租客也基本都是外地来的赶考学子。因此,苏家租住的院子隔壁,住的是三个学子。
他们正在屋里温书,却被隔壁院子传来的香味撩得实在是受不了了。这不,其中一位鼓起勇气来敲了敲门。
在他看来,隔壁住的肯定也是来赶考的。
既然这样,也许他可以前来分得一些美食也为未可知,大不了给钱就是了。
“你是……”
王氏开了门,看见门口杵着一位头戴方巾的白净书生,声音都不自觉地轻柔了许多。只是,她确实不认识对方,怀疑对方是不是走错路了。
“是晚辈唐突了……”
原以为来开门的会是同样打扮的学子,却不期是一位面相有些凶、与慈祥完全不搭边的老太太。
他便赶紧自我介绍了,以免对方误会。
“晚辈姓唐,就租住在隔壁院子。适才温书,闻到你们这院子里传来十分好闻的香味,敢问……”
似乎是为自己的馋感到不好意思,又委婉解释了一番,并提到愿意出钱买这吃食来尝一尝。
结果,王氏还未发话,三丫不知何时冒了出来。
“哈哈,小事小事,好说好说……你们几个人,吃不吃得辣?要不要葱和蒜?要不要香喷喷的煎鸡蛋?要大碗还是小碗……”
“吃得吃得,都吃得!那敢问都有些什么……”
就这样,在王氏的目瞪口呆中,三丫已经成功收了银子,卖出去四碗酸辣粉并两碗挂面,对了,还有四个煎蛋,都是大碗。
“吃完了把碗放篮子里,不用你们洗,我自己洗就是了。”
不知道何时,三丫又已经将一个竹篮放在了大门边。
王氏:……
等到下午,跟昨日差不多的时辰,苏大山苏二山又带着三丫往青山学宫附近赶去。
有了昨天的口碑和宣传,今天来吃酸辣粉和挂面的人便更多了一些。也幸好几人准备充分,卖到最后,天都快黑了,调料都还剩下一些。
“爹,二叔,你们也辛苦了,你们坐着休息,我给你们一人下一碗面!”
“嗯,好。记得给二叔煎个鸡蛋,不,我要吃两个!”
“没问题,两个就两个。二叔你先坐着,一会儿就好。”
苏二山听了,觉得十分满足。
说起来,这已经是他第三次跟着出远门了。
城里住着舒服,路上也干净,吃的也不错。
关键是,他们是带着希望而来的。
前两次倒也罢了,这一次,他的儿子他的侄子就要参加院试了。若是考过了,就是秀才公了!
“嗯,好吃,三丫的手艺越来越好了!”
苏润栀给三丫提过一嘴,跟她说煎鸡蛋时若是火候掌握好了,能够煎出溏心蛋。
偏偏苏二山极爱吃,不喜欢吃煎的太彻底的。
这两碗面三丫加足了料,调料自不必说,蛋是溏心蛋,还有许多豆芽、黄花菜和肉丝,味道自然好。
“三丫,你咋不吃?”
到底是亲爹,不过是吃了两口,见闺女在一旁忙着洗锅收拾,便觉得自己没考虑周到。
“爹,你吃吧,这银丝面外头的人看着稀罕,咱们还不是想吃就吃随时都有?我早上就吃的这个,我现在只想吃一根油条,还要一个……”
闻言,苏大山笑了笑,承诺一会儿就带她去买。
也许做吃食的都这样吧,时间久了,便不爱吃自己摊子上卖的,反而想去买别人做的。
这一次,王氏更加惊喜,因为三丫足足拿回家三两银。
“阿婆以前倒是小瞧了你!再这样下去,咱们这次租院子的钱就出来了!”
“哎,阿婆你想多了,你咋只算进项,不算我们先前花出去的呢!买白面买调料,买油买鸡蛋,买碳买炉子买锅买碗……哪一样不要钱啊!也就是个赚个辛苦钱。”
“那也值得啊,总比天天白坐在屋子里的强。”
“你也别高兴得太早,这银丝面和粉条都剩下的不多了。若是卖完了,也就做不成了……哎,想当初也不知道是谁嫌弃我行李多来着……”
王氏听了,也不骂她,只拿手指头点了点她的额头。
“死丫头,还跟你阿婆还记仇呢!若不是你爹跟赵老板有点交情,你一个人扛着一百多斤的袋子,你看哪个车夫敢载咱们!”
“哈哈哈,那倒是,哈哈哈……”
三丫一边啃着肉饼一边笑道,“哎,阿婆,我突然想到一个法子,咱这买卖就能一直做下去……”
“真的?啥法子?”
王氏不过是随口一问,关注力却是还在钱袋子上。
“咱们明天去买些红苕回来……”
“哦哦,我知道了,做红苕粉做粉条是不是!”
三丫点了点头。
反正王氏已经答应教张母做红苕粉做粉条,且现在芦葭村整个村子的人都会,当着她的面做也没什么。
当然,挂面她是绝对不会在这里做的。
“那,阿婆啊,我们可先说好了,做粉条可以,但银丝面却一定不能做的……”
王氏自然知道她的意思,痛快的应了。
想当初,她作主卖出去两个方子,心里也是十分难受的。现在,她绝对不会再轻易将挂面的方子泄露出去。
第二天吃过早饭,王氏带着张母一起去集市买菜,顺便就说了昨天晚上她和三丫商议的事。
“这两日我们不过随便试了试,竟然还过得去。只是,我们带的原本就不多,这样卖下去也撑不了几日,所以我们想今日便买些红苕回来,在这里做粉条。”
张母听了,再明白不过,王氏这是要教她做,于是赶忙道谢,心里想着即便不能学着她们这样摆摊,拿回家去卖也是使得的。
哪知,王氏却是直接说了出来,毫不在意。
“我孙女说那处人多得很,她们根本忙不过来,若是你有空,倒是可以跟着她们一起过去试试。”
话说到这个份上,张母是真的不知道说什么了,除了一个劲的说感谢。
到了集市,王氏毫不手软地掏钱买了四个木盆,买了些细细密密的类似于纱布的东西,又买了几袋子红苕让苏大山苏二山挑着,这才回了家。
也不休息,而是直接开始打水洗红苕,切红苕,剁红苕,上磨。张母自然也没闲着,而是全程跟着,一边帮忙,一边听王氏跟她讲每个步骤以及其中的关窍。
她今日却是没有买红苕的,因为不敢肯定自己是否学的会。但却言明买木盆和纱布的钱她也出一半,毕竟日后是要一起用的。
王氏觉得很有道理,便没有推辞。
到了最后一个步骤,张母这才坐下歇了一会儿,拿起碗舀了一碗井水喝。
她算是看明白了,这法子确实简单。
刚刚不过是跟着学了一遍,她自信自己已经掌握了。
所以,半下午的时候,苏大山兄弟俩带着三丫出门摆摊去的时候,她便火急火燎的一个人去了集市买红苕。
也不敢打扰张赞,自己生生跑了几趟背回来的。
那些红苕很重,压得她腰都直不起来,全程弓着。
但是,她却是开心的,因为她终于找到了补贴家用的法子了。等粉条做出来,她便可以学着三丫那样出去摆摊子了。
当然,也不是张赞或者王氏不帮她,而是张母自己一个人悄悄出门的。得了红苕粉的做法她已经很感恩了,所以不想再麻烦苏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