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原来自从听说这件事时起,萧亚轩与宋问就想过,这件事是谁引起来的头。

肯定不是王迤,他们与王迤认识很久,虽然喜欢出一些昏招,可野心不大。因此想到了只有三个人,李裹儿与上官婉儿或者王迤那个美妾。

黛儿他们是放在最后一位的,毕竟她来到大洋洲很长时间,就是王迤也来到大洋洲接近三年了。只有李裹儿与上官婉儿来到大洋洲几个月,才发生了这件事。

如果是李裹儿,他们希望通过她对王画的感情,进行劝说。

于是萧亚轩见到李裹儿,劝说了一番,谁知道过了大半天李裹儿奇怪地问道:“你们为什么不让王皇称帝?”

在李裹儿心中也很奇怪。

大洋洲现在人口将近七百万,来年还有几十万教民,加上每年又有几十万人口出生,还有每年从其他地方得到的奴隶,以及开拓地所在地区“归顺”的百姓,有可能两年时间不到,就能逼近一千万人。

在十六国时,有的人手上还没有上百万的百姓,就开始称王立帝。况且大洋洲这么多人口,这些人口数量还呈猛烈的上升趋势。

来到大洋洲后,她也十分满意,比她想像的好,除了她所在的首府东方城外,还有其他十几个城市在逐一新建。并且城市规模也在扩大,虽然有些人种让她看起来很怪异,但田里耕种的,作坊里操作的,大街上行走的,唐朝人还占了一半。再说东方城气候也与长安很相似,四季分明,甚至风景更好看一点,有大山也有大河,还有大海。加上临近海边,空气还比长安更加让人多了一份清新感,也没有象钦州那样炎热。

现在她反而盼望着王画早一天离开那鬼朝廷,来到这里。

一句话问得萧亚轩哑口无言,敢情说了这么多,她没有听进去。

但是李裹儿这一问,让萧亚轩感到明显不是李裹儿首先提起这件事的,于是询问她,是谁先提起这个话题的。

李裹儿便回答道,是王画的父亲王迤向她说的,还征求过她的意见。

但肯定不是王迤想起来的,可萧亚轩不好问。

虽然他们所认的主人是王画,但王迤却是王画的父亲,就是萧亚轩与宋问劳苦功高,也不得不考虑这一点。

因此,与宋问作了一个假设。

如果是上官婉儿提出来的,还要好一点。

无论是她先想起来的,或者是她受到鼓动的,都能理解。拥立大功嘛,特别她这样经过数次宫变的女子,更会看重这一点。

虽然有违王画的意思,但总是为了王画着想的,也顺便为自己着想的。

可不会有野心,她现在大洋洲,除了王画能仗依外,其他的人不会买她的账。没有产生野心的源泉。

他们最害怕是最后一个人,虽然看起来象是不可能。在黛儿强行送到大洋洲,十分老实,当然她是王迤的小妾,四凤的母亲,也没有人敢慢怠。后来王迤来到大洋洲,在她的央请下,萧亚轩他们派了人暗中帮助了一下,找到她许多亲戚,然后接回了大洋洲。后来也主动替这些人安排了一些事做。

王画皱了一下眉头,这件事他也才听说的。不过这都是小事,所以萧亚轩他们没有汇报。

现在粗放制式的管理,大权还是集中在宋问与萧亚轩手中,也不是他们手中有多少大权,而是王画给予了他们这个权利,一切还得听王画的调动安排。因此,现在管理模式,还是等于大部分是家臣制式的管理。只不过与唐朝其他殖民地不同,多了一些朦胧的民主色彩。

也可以说宋问与萧亚轩有很大权利,也可以说是没有,就看王画给不给了。

可一旦立帝,有了帝制就有了各种官职,但王画不在大洋洲,这个权利便拢在王迤这个“太上皇”手中。

可是王迤自己见识也好,智慧也罢,十分不足。那么有可能会受黛儿的鼓动,让她各个亲戚担任要职,宋问与萧亚轩已经被驾空。那么有可能大洋洲会被这个别有用心的女人夺下来。

所以萧亚轩找了一个借口,说是到美洲大陆去一趟,实际上悄悄来到灵州。现在不知道啊,这个女人手上控制了多少人。毕竟还是有许多人有野心的。

听到萧亚轩的话,王画也不敢肯定,他叹息一声说道:“那么她也未必如愿以偿。”

就是她有野心了,也未必会得逞。

因为就是勾心斗角,无论这个女人有什么想法,她也不会是上官婉儿的对手。

鼓动父亲,拥立自己为帝,也许上官婉儿会支持。可是将宋问与萧亚轩逼得如此困窘,恐怕她现在也在思索做得对与不对。短时间想不出来,也许在挑唆之下,反而认为宋问与萧亚轩有其他的想法。但一旦看到黛儿的苗头,她就会清醒过来。就是牵制也会将黛儿牵制一段时间。

立即派人将朱仝喊来。

不是犯愁百姓不好撤离吗?

现在是做出决定的时候,那些部族迁移,那些部族留下。这些部族不但是百姓,还有子弟在血营里面。

出了这件事,可以公开用这个做借口,先将军队撤出西北,到达大洋洲。因此让朱仝再次一次细致的调查。但士兵撤走了,部族也要想办法转移。

朱仝一会儿过来,他说道:“正好我也有一件事,要向你禀报。我得到消息,听说吐蕃这一次向南入侵,掳获了大量百姓与财产,还有粮食。不过死了不少战士。”

王画愣了一下,向南也就是天竺诸国。不过随着他眼睛一亮,与朱仝相视一笑。

这一次南侵,恐怕吐蕃人自己也不情愿,毕竟天竺炎热的气候,对他们不适应。但之所以这样做,一是需要大捷鼓舞士兵与百姓,二确实他们穷了。吐蕃人以战养战,胜战士士气更高。一旦败了,财政物资都吃不消。况且失去了积石山与大非川两个重要的地区。

这是一次机会,如果吐蕃困窘如此,现在西北还有大量的粮食,以及布匹,可以买通他们,让他们让出道路放行。

朱仝看到王画眼睛亮了起来,知道王画想到其中奥妙了。于是说道:“我已经派了人与他们谈一谈。”

“未必能谈好,等会我写一封信给哥舒翰与郭虔瓘吧。”

吐蕃也有人才,必须做好两手打算。

两个都是聪明人,没有多说,朱仝就立即离开了。大洋洲是王画的根本,不能出现差何差池。

因此,朱仝立即做了一些普查,结果让王画很是头痛,虽然有一些部族经过规劝留了下来,但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部族,经过反复考虑后,反而加入了迁移的大军。

要求走的人非但没有少起来,反而似有了多起来的趋势。

就是吐蕃人答应,这么多人走,也是不可能的。

但朱仝先办了另一件事,必挑出了三千士兵。这件事耽搁不得。

王画向朝廷禀明了理由,然后让萧亚轩带走。

不但让他带走三千军队,还让李红、王涵以及李雪君一道离开。

带军队,是害怕真如萧亚轩所说,被黛儿暗中经营,有了一些力量。李红她们离开,是害怕萧亚轩镇不住场子,如果李裹儿继续被他们鼓动下去,就是有军队,到时候也很难处理。因此,连李雪君都被一道安排前去了。这是加重砝码的。

同时又写了几封信,斥责陆二狗、上官婉儿以及其他一干人等。

但这三千军队不仅是镇场子的,而且严查是谁开起的这个头。在上官婉儿离开时,王画写了一封信,让萧亚轩他们指导着,让上官婉儿学着处理一些事务。事实做得也不赖,如果不是出了这档子事。

可如果是上官婉儿开的头,立即将她手中的权利收回来。

但如果是黛儿开的头,那么不好意思了,立即将她软禁起来,所有的亲戚,从哪儿来,送返到哪儿去。

朝廷听说此事,也感到愕然,当然不泛幸灾乐祸的人。于是这几千人的离开,一路绿灯灯高高挂起,没有一个人阻拦。

可随着朝廷也发生了一件难堪的事。

现在朝廷用了韦安石、郭元振、窦怀贞、李日知、张说为相,太平公主依然很不满足,打算让崔湜再次为相。崔湜很精明,对太平公主说道:“陆象先一向清心寡欲,言辞议论高妙玄远,时人推崇。如果陆象先不作相,我也不敢作这个宰相。”

太平公主无奈,只好请求李旦让俩人一道为相。

提拨陆象先李旦同意,但不乐意提拨崔湜,太平公主哀言相求,最后李旦不得不同意下来。

但如果这一次太平公主只推荐崔湜,而不将陆象先与崔湜放在一起,多半太平公主不能得逞。

在这中间,李旦又召见了一次李雪君的师父司马承祯,谈了一会儿道,李旦想留他在京,司马承祯坚决要求回天台山。尚书左丞规劝司马承祯,指着终南山说道:“这里面就有许多隐居的好地方,何必一定要回天台山呢?”

司马承祯答道:“在我看来,终南山不过是入世作官的捷途罢了。”

卢藏用曾在终南山隐居出名,因此在武则天时被征为左拾遗,从此踏上仕途。

因此被司马承祯一句话堵得不能言。

但司马承祯并不是心中无半点尘念的。他在回天台山之前,刻意转到了灵州,看望了一下自己的女徒弟。与李雪君说了好一会儿话,最后才回到天台山。

对这样的“高人”,王画也没有象卢藏用那样傻乎乎地挽留。

接下来到了萧至忠,他在蒲州担任刺史,朝廷召回了许多大臣,却没有将他召回去,于是写了一封信给太平公主。以前就眉来眼去的,看到信后,太平公主立即重新引他回朝堂,担任刑部尚书。

他的妹夫华州刺史蒋钦绪说道:“如子之才,何忧不达。勿为非分之想。”

萧至忠不应,蒋钦绪回去后叹息道:“九代卿族,一朝族灭,实在是可悲啊。”

也就是萧家萧至忠这一脉有九代人先后担任重要的官员。但他与萧至忠的对话,过了很久才传出来,现在王画听到前面的事,没有听到后面的事。

萧至忠一向声望很高,他从暗下到公开投入太平公主门下,太平公主声势一时无两。一次宋璟看到萧至忠从太平公主家中出来,大宋对他说道:“这不是我对你所期望的。”

大宋很相信萧至忠这个人,如果说王画那是被朝廷所逼,还能有情可愿。那是杀劫,那一个人都不想死,是不是?可是萧至忠朝廷也没有动杀机,贬贬升升,朝中乃常情。

萧至忠老脸一红,讪讪道:“善乎,宋生言。”

说完了骑马落荒而逃。

这件事没有引起王画多大的关注,他关注的是另一件事。

薛讷在幽州镇守多年,只是防守,从来没有主动到塞外开边。但就是默啜数次入侵,也先后被击败,或者没有得到多少好处,自动退兵回去。在他治理下,虽然百姓不如灵州,可也算是安居乐业。可是因为与燕州刺史李琎之间有矛盾,于是李琎向刘幽求抵毁薛讷。

于是刘幽求向李旦进言,说薛讷空负声望,乃是一个胆小怯弱之辈,推荐左羽林将军孙佺代替薛讷。

一开始李旦还十分困惑,如果薛讷一点本领都没有,王画怎么将他排于名将榜,还是在很高的位置?

不过薛讷在幽州已经镇守很多年,也可以换一换。加上边境太平无事,当时刘幽求还在恩宠之中。于是答应了刘幽求的推荐,让薛讷担任并州长史,这是一个平级调动,如果不着重边功,甚至有许多官员还乐意这样的安排。毕竟并州就是太原,天下繁华之地,唐朝第三大王都。

孙佺新到幽州后,看到手下有许多猛将,加上李楷洛与乌可利新近也到了幽州,凭空又增加了两大勇将,于是雄心壮志,调集两万步兵,八千骑军,兵分三路,袭击奚族人与契丹人。

乌可利虽然论智谋比不上郭知运等将,但军事能力却远胜过于孙,劝阻道:“道路险阻,天气炎热,孤军深入敌境,进行长途奔袭,凶多吉少。”

孙佺不听,他反驳道:“乌可利将军,薛讷担任边将二十余年,竟然不能为朝廷收复营州。现在我们乘其不备,一定能获奇功。”

说完后大军开拨,让李楷洛率领四千骑军做前锋。

李楷洛心中也感到不妙,然而现在情况不同,他归顺朝廷,就得接受朝廷的规矩与安排。于是领命前去,四千骑军先行开拨,先与八千契丹骑军相遇。虽然李楷洛勇猛,但他现在率领的不是四千血营战士,而只是普通的唐朝骑军,加上兵力只有对方一半人。交战不利,于是派人请求孙佺援助。

这个孙佺本来以为大军一到,契丹人与奚族人就会望风而逃的,没有想到居然反抗得这么激烈。他害怕了,不敢发兵相救,反而打算率部回撤。李楷洛听到这个消息,也无了战意,交战一天有余,大军溃败。

契丹首领李大猷于是派使者前来责问孙佺:“朝廷既然与我们和亲,你为什么率军到这里来?”

他指的和亲不是与契丹人和亲,是与默啜和亲,现在契丹与奚族皆降于默啜。

孙佺无言以对,只好撒谎道:“我是奉敕前来招抚慰问。李楷洛不服我的调遣,请允许我将他斩首示众,向你们谢罪。”

李大猷又说道:“如是这样,那么大唐国的符信在哪里?”

孙佺有个屁符信,于是只好将军中所携带的所有绢帛搜集到一起,连同大小将官的紫袍、金带、鱼带,统统交给了李大猷。

这样一来,所有士兵士气皆是低落。

李大猷又说道:“请将军回到南边,不要再到这里骚扰了。”

孙佺带领军队仓惶南逃,连一个队型都没有。可是就如王画所说,蕃人与胡人那有什么信用。

得到了好处,李大猷并没有打算放过唐军,这是他有意放低孙佺的警惕心的。看到唐军阵型如此,他果断命令手下乘机进攻。

唐军大败,败得都莫明奇妙,孙佺与另一个重将周经悌被俘,李大猷又将他俩献给了默啜,被默啜斩杀。倒是李楷洛与乌可利因为武艺高超,仅以身免,逃回唐境。

两人隐隐有些后悔,分别写了一封信给王画。

王画直接指出,指挥官的能力不足,是这一战大败的主要原因。其次是远征契丹,并且还不是全骑兵,已经失去了奇兵突袭的作用。两国和谈,唐朝无故来犯,失去了道义,这一点就象血营当初的情形,为什么以少能胜多,也是因为为了自保,士兵士气旺盛,加上指挥得当,所以才取得这样的战绩的。可是孙这一次的进攻,正好将情况颠倒过来。当然,也可以说血营收复了积石山。

但那是不同的,第一积石山党项与吐谷浑各部深受吐蕃人的压迫,王画进行了拉拢,普通百姓对血营不抵触。加上吐蕃数次战败,无军可用,最后收复积石山水到渠成。可看一看郭元振收复大非川,尽管兵力武器都占了优势,将领指挥得当,却是何等的艰难。也就是这个道理。

除非是绝对优势,就象八国联军进入天津,仅八百人,无一人死亡,却大败僧格林沁三万多最精锐的蒙古骑兵。没有办法打了,火器太厉害了。

不过劝他们不要担心,只要将这一战祥细经过,如实向朝廷禀报,朝廷不会怪责的。

但王画知道经过这一战后,对两人以后仕途将会有很大的影响。但他们本身,勇猛是很勇猛,能做一个将领,冲锋陷阵,可做为一名指挥官,军事天赋确实是欠缺了。遇到好的指挥官,能将他们的勇猛发挥出来,遇到不好的指挥官,他们同样没有多大作用。

这一战规模不小,然而没有放在王画眼里,对唐朝整个国家来说,影响也不是很大。

不过两万多人尽墨,还是让朝廷震动了一下子。

可这时候,包括王画在内,又让另一件事吸引了注意力。

太平公主指使了一个懂历法的人向李旦进言,说慧星出现,标志着除旧布新,天市垣以及前星均有变化,所主之事乃是皇太子应当登基即位。

这一招十分恶毒。如果是李显,有可能将李隆基逼成第二个李重俊。

但李旦缺少果断,可他不是李显,头脑还是很智慧的,将这一段时间发生的事想了一想,立即会意这个人进言是何用意。

而且他只是忌惮自己的儿子,并没有打算不将皇位传给李隆基,于是正好借了此事,说道:“将帝位传给有德之人,避免灾祸,我心已决。”

虽然这个传位,李隆基依然是一个傀儡皇帝,没有真正的实权,然而大义的味道更加浓厚。

太平公主一听就傻了眼,这不是她所要的效果,于是极力劝阻。

本来李旦还在犹豫不决当中,看到太平公主如此,他心中更加明亮,于是说道:“先后在时,群小当道,天变屡生,朕当时请求先后选择贤明的太子立为皇帝避免灾祸发生,但先皇很不高兴。朕担忧得数日吃不下饭。朕既劝说先后禅位,对自己为什么不能做到这一点呢?”

这时候就看到李隆基的聪明了,实际上他心中乐坏了,可跑到李旦身前跪了下来,说道:“儿臣因为立下尺寸之功,破格立为皇嗣,即使是太子都担心无法胜任,现在陛下又要传位于儿臣,不知道这是为了什么?”

李旦说道:“你是一个孝子,为什么非要站在我灵柩面前才能即皇帝之位?”

李隆基放声大哭走了出来。

这一战,李隆基大胜

王画听到这件事,说了一句简短的评论:“太平公主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但李旦这个太极越玩越大,也隐隐超过了他所能控制的范围。

第26章 疑问第63章 决战慈恩寺第30章 碰瓷第83章 嫩与捉第97章 自古英雄出少年第20章 血甲第85章 一访灵州第54章 若如雪第39章 可怜的孩子第63章 决战慈恩寺第68章 躲猫猫第31章 第二箭第50章 逆天而行第73章 分(中)第45章 宗楚客的价格第69章 射!第23章 七军四旅一将军第58章 第一个锦囊第77章 午后放晴第14章 血甲第60章 势在必得第13章 猫与鼠(上)第30章 碰瓷第115章 弑(下)第46章 妓婢第62章 劝第75章 决战白马寺(四)第42章 咬吧第5章 真相第72章 仁义第69章 大师兄第60章 第二击第17章 送美第31章 刀光第72章 大派送第52章 赦第60章 红心第5章 请教第48章 为什么第42章 报信第106章 阴变第76章 楚门的世界第44章 好奇第112章 韦氏不死,鲁难不已第42章 太子第79章 盟友第77章 青岗岭之战第40章 队伍壮大了第93章 九年前的秘密(下)第5章 残杀第3章 逼亲第3章 回天一刀(下)第118章 平地起惊雷第38章 食之第8章 初遇第8章 初遇第49章 砸场子第36章 风云之战第69章 回击第49章 担心第40章 队伍壮大了第19章 狗咬狗(中)第79章 美女来袭(下)第151章 托非人第71章 黛儿第59章 心有灵犀一点通第34章 塞北大捷第18章 约战天下第70章 没完没了第73章 决战白马寺(二)第63章 决战慈恩寺第40章 风云之战第106章 惊人的力量第65章 口谕第96章 苍茫之鹰第25章 发威(一)第56章 斩将换旗第65章 决战慈恩寺第63章 师徒第73章 夬第81章 青岗岭之战第1章 出大事了第53章 报答第56章 斩将换旗第66章 决战慈恩寺第23章 七军四旅一将军第131章 杀韦(中)第8章 初遇第103章 拉拢第40章 少妇第44章 三箭(上)第1章 山村第53章 四凤的下落第92章 那一箭第74章 迟第116章 无间道第26章 立营第56章 基础第86章 决战白马寺(十五)第43章 酸(上)
第26章 疑问第63章 决战慈恩寺第30章 碰瓷第83章 嫩与捉第97章 自古英雄出少年第20章 血甲第85章 一访灵州第54章 若如雪第39章 可怜的孩子第63章 决战慈恩寺第68章 躲猫猫第31章 第二箭第50章 逆天而行第73章 分(中)第45章 宗楚客的价格第69章 射!第23章 七军四旅一将军第58章 第一个锦囊第77章 午后放晴第14章 血甲第60章 势在必得第13章 猫与鼠(上)第30章 碰瓷第115章 弑(下)第46章 妓婢第62章 劝第75章 决战白马寺(四)第42章 咬吧第5章 真相第72章 仁义第69章 大师兄第60章 第二击第17章 送美第31章 刀光第72章 大派送第52章 赦第60章 红心第5章 请教第48章 为什么第42章 报信第106章 阴变第76章 楚门的世界第44章 好奇第112章 韦氏不死,鲁难不已第42章 太子第79章 盟友第77章 青岗岭之战第40章 队伍壮大了第93章 九年前的秘密(下)第5章 残杀第3章 逼亲第3章 回天一刀(下)第118章 平地起惊雷第38章 食之第8章 初遇第8章 初遇第49章 砸场子第36章 风云之战第69章 回击第49章 担心第40章 队伍壮大了第19章 狗咬狗(中)第79章 美女来袭(下)第151章 托非人第71章 黛儿第59章 心有灵犀一点通第34章 塞北大捷第18章 约战天下第70章 没完没了第73章 决战白马寺(二)第63章 决战慈恩寺第40章 风云之战第106章 惊人的力量第65章 口谕第96章 苍茫之鹰第25章 发威(一)第56章 斩将换旗第65章 决战慈恩寺第63章 师徒第73章 夬第81章 青岗岭之战第1章 出大事了第53章 报答第56章 斩将换旗第66章 决战慈恩寺第23章 七军四旅一将军第131章 杀韦(中)第8章 初遇第103章 拉拢第40章 少妇第44章 三箭(上)第1章 山村第53章 四凤的下落第92章 那一箭第74章 迟第116章 无间道第26章 立营第56章 基础第86章 决战白马寺(十五)第43章 酸(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