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4章 喜临门

朱棣接过了章程。

对此,朱棣显露出了旁人所没有的慎重。

他端坐着,细细看过,时而沉眉,良久才道:“只三件事?”

张安世道:“陛下,刘邦入关中,约法三章,在臣看来,许多事,不必冗长!很多时候,只办好两三件事,就足以了。”

朱棣颔首:“县学改为公学,广纳学童入学,教员由当地读书人中征召,各州县秀才人等,实行征召准考制,倘无效力公学两年者,则不予参加乡试?”

朱棣随即,看了张安世一眼。

解缙人等,听到此处,人都麻了。

这不但将作为保障读书人的县学给裁撤,转而将此转为供人读书的开蒙学堂,连这教师的来源,张安世也已经想清楚了,竟是来了一个乡试准入资格。

秀才想要继续科举,那么必须先教习两年,这样一来,就意味着,大量且廉价的教师问题就算是解决了。

朱棣又道:“各府县,需统计治地学童数目,每年进行考试,考试科目,以简单的识文断字以及算数为主,各府县根据其学童多寡,计算其学童通过率,借此功考府县学官……”

通过率……功考……

站在这里的人,都是人精,虽然里头有一些新概念的东西,可大抵,其实里头的意思,他们是心里有数的。

于是解缙下意识的道:“宋王殿下,每年进行考试,而以通过率来论定学官功考,是否过于严苛?”

张安世却笑了笑,只轻描淡写地回了一句:“立嫡以长。”

此言一出,君臣便都哑口无言了。

跟聪明人说话,其实是不必浪费口舌的。

所谓的立嫡以长,其反义词就是立贤,这几乎是困扰了古人们数千年的问题!可最终,立嫡以长能够最终确认,并且得到绝大多数人的拥护,自然是因为,立贤虽在表面上,似乎更加美好,可在实践过程中,大家才发现,立贤简直就是灾难。

因为所谓的贤,是根本没有标准的,一个没有标准的东西,就必然有可操作空间,最终,这所谓的立贤,反而成了庙堂之上,人们实现野心的工具,以至闹的天下大乱。

而立嫡以长,虽非最好的选择,却确保了政权可以平稳的延续,而平稳,对于一个王朝而言,才是最难得可贵之物。

张安世以立嫡以长来回应,其实就是告诉解缙,其他的办法,可能都很动人,甚至理论上,更为美好,可若是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那么最终,也不过沦为废纸,变成一纸空文而已。

所以通过率的统计,本质上,就是建立一种标准,各府各县怎么去实施也好,怎样绞尽脑汁也罢,朝廷唯一做的,就是用一种统一的标尺,去衡量他们的成效。

而这种成效,就是考试,根据各府县通过识文断字以及算数的学童通过率,来衡量一个学官的好坏。

至于这学官们为了增加通过率,怎么样想尽办法招募更好的教师,又采用什么样的教学,如何鼓励学童们读书,甚至制定自己的奖励方法,以上种种,其实就与朝廷没有关系了。

这就意味着,在统一的标准之下,必然会有人各显神通,为了确保更多人进学,更多人可以通过考试,那么地方的治理方面,必定会有大量的资源向教育这一块倾斜。

张安世其实并不指望,天下人都可以进行为期五年甚至九年甚至是十几年的教育。说实话,这过于好高骛远,张安世的目标,是争取进行一定程度的扫盲,寻常的孩童,能进行两三年的教育,能够记下常用字,看的懂报纸,并且能够熟练的掌握简单的计算技巧,其实就已是烧高香了。

至于这些人学成之后,是务农也好,是务工也罢,甚至是因为成绩优良,得到官府的补助,进而进入各大学堂深造,张安世反而并不关心,因为他只相信,大规模的扫盲,必定能使量变引发质变。

哪怕这其中,一百人只有一人成才,对于天下的益处,也是不可估量的。

何况大规模的扫盲,就意味着,这些能够掌握算数和读书识字的人一旦进入人力市场,对于天下所带来的推动力,将会何其巨大了。

天朝上国,人口众多,可人口并非是催生社会发展的动力,人才才是,不进行大规模的教育,许多人大字不识,浑浑噩噩,只能从事最简单的劳作,而一旦因为天灾而使这样低下的劳动效率模式打破,则巨量的人口,非但成为福祉,反而成为了祸乱的根源。

可朱棣却是若有所思,他显然已经意识到,这已算是成本最低,却能给天下子民进行教育的方法了。

可问题就在于,大量启用秀才……

朱棣并没有立即应许张安世,而是拧眉深思,而后凝视着张安世道:“用秀才教导天下的学童,倘若这些秀才,心怀怨愤,岂不坏人心术?”

作为一个帝皇,朱棣想的更多的是长远以及大局上的问题。

张安世自也是明白朱棣这里面的忧虑,却笑了笑道:“陛下,臣倒以为不然,固然会有人口出怨言,不过臣却以为,人的言行举止,断然不会只受授业恩师的影响,反而更多的,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自身的处境,其成长的所见所闻!这些学童,大多困苦,父母辛劳,怎会因为秀才们几句牢骚,而滋生他念?”

顿了顿,他接着道:“再者说了,他们能够读书写字之后,自会阅读报纸,退一万步,臣以为,陛下该召各大学堂的博士,制定出一个蒙学大纲来,从而规范天下州县公学的教学,以上种种,都可做到防微杜渐。”

张安世这话可谓说到了点子上了,朱棣听罢,脸色缓和起来,而后又道:“这第二条,却是要将新政推及至天下各府县……只是要推行天下,必然需要大量的文吏,这当如何妥善处置?”

张安世显然早有准备,立即就道:“以往朝廷只委任寥寥几个父母官,便希望能够治理一县之地,而如今在直隶等地,其实已经开始推行了新政,居然要推行天下,臣倒以为,从直隶那边,抽调一部分的骨干。除此之外,武吏那边,模范营今岁,也有七千六百余人退役,亦可作为补充……模范营中的校尉,都能识文断字,也已通晓算术,自然可以胜任……”

张安世想了想,突的又道:“除此之外,再另行招募一些,应该足够了。”

朱棣听罢,点点头,随即似又想到了什么,接着道:“这些需多少钱粮?”

“不好说。”张安世看了看朱棣的脸色,才道:“陛下,臣倒以为,账不可这样算,支出归支出,可贯彻了新政之后的收益,却是不可估量的。请户部那边,大抵折算出一个数目即是,臣对此,倒是乐观。”

朱棣表示认可,低头又扫了一眼章程,道:“这第三条,准疍民登岸,分发土地,容许他们下海捕捞,这……倒是容易……”

张安世笑道:“天下疍民,何其多也,此番立功者,虽只是疍民的一支,可天下最苦者,莫过于疍民。朝廷体恤疍民,率先改善他们的境遇,其实就是立木为信,毕竟天下的新政要推行开展,总需要时日,若是天下百姓见疍民的境遇都可大大改善,那就等于吃了一颗定心丸。”

想了想,他又道:“除此之外,臣以为,天下的土地,毕竟有限,以无限之人力,若是任其不得离开乡土,久而久之,那么靠这些贫瘠土地,如何能养活天下万万的百姓,这太祖高皇帝时所立的一些限民令……是否……”

“咳咳……”朱棣咳嗽,提醒张安世噤声,眼睛则是扫了扫解缙。

解缙立即会意,忙道:“陛下……太祖高皇帝的时候,确实有过不得百姓擅离乡土的律令,不过……臣若记得不错,此诏于洪武七年颁布实行,可在洪武十五年时,荆楚大灾,太祖高皇帝又另有旨意,准当地百姓远行避灾。由此可见,太祖高皇帝的律令之中,灵活多变,太祖皇帝是何等的雄主,开我大明基业,功盖万世,因而,臣以为,陛下也应效仿太祖高皇帝……”

朱棣满意地点点头道:“嗯,朕一直感念太祖高皇帝,今日解卿提及,这天底下,有谁可比解卿博学呢?那么解卿就来讲一讲,朕要效仿太祖高皇帝何事?”

解缙正色道:“太祖高皇帝施政,灵活多变,就说这不得擅离乡土,却也有事急从权之说,有此可见,太祖的祖制,其重在灵活,而不拘泥于一纸诏令,而是以苍生百姓为念,随时进行改善,绝不因历朝历代的昏君们一样,只为了所谓‘言出法随’,冥顽不灵,而不顾百姓的生计,陛下继太祖高皇帝之志,也自当效仿太祖高皇帝之言行,不拘一格,方才上不失敬天法祖,下为苍生立命。”

朱棣听罢,连连点头,欣赏地看着解缙道:“解卿之言,令朕醐醍灌顶,对对对,朕取的就是祖宗之法中的精髓,唯有灵活多变,才可应对当今天下的纷乱时局,解卿博古通今,通晓大义,那么,此番……颁布天下新政的诏书,就由解卿起草润色。”

解缙道:“臣遵旨。”

朱棣这才长长地吐出了一口气,似乎因为解决了一件事情,脸色也好了许多。

此时,他看着解缙,道:“解卿的子弟,还在爪哇?”

“是。”

朱棣道:“回吉水老家去吧,他们在外漂泊日久,也该回家了。”

这话有点突然,也似乎在情理之中。

解缙想了想道:“陛下,臣……也效仿太祖高皇帝,取其灵活多变之精髓,如今天下格局已经更新,臣怎好逆势呢?臣倒以为,爪哇没有什么不好,臣的子弟,留在爪哇,既可辅佐赵王,又可为大明藩屏,有何不可?”

他这一番话,令朱棣也肃然起敬。

朱棣一直以为解缙是希望家族回到自家老家去的,没想到……

胡广更是被解缙的这一番话,说的热血沸腾,一时间竟也有将自己的子弟们打包送出海的冲动。

只有张安世面无表情,他比别人知道的更清楚一点,晓得解缙把他的吉水同乡们坑惨了,这时候若是又蹦跶回吉水老家去,只怕祖坟都要让人挖干净,就怕解家人不抗揍呀!

可显然不明其中缘由的朱棣,此时一脸感慨地道:“解卿是忠臣啊。”

一番感慨之后,最终,目光落在了随张安世入宫的夏瑄身上。

他见夏瑄年轻,此时心情也还算不错,一时间也有着几分好奇,当即便道:“此何人?”

张安世道:“乃是此番入京奏报的驿卒,此番在福建布政使司,他的功劳也是不小。”

朱棣见眼前这驿卒,颇有几分不凡,便生了兴趣,询问平叛的细节。

夏瑄倒也胆大,当即便绘声绘色地说了起来。

听到大宋皇帝这里,朱棣既然开怀地哈哈大笑着道:“大宋皇帝……哈哈……这些贼子,也敢沐猴而冠。”

倒是张安世听到宋皇帝的字眼时,身子也绷住了,心里颇有几分紧张。

朱棣似有所感地看向张安世,道:“张卿,朕册封你为宋王,这里倒是有了大宋皇帝,他们竟还和你是连襟呢。”

张安世只感觉很心堵,咬牙切齿地道:“这些贼子,必是因为痛恨臣,才故意如此!此等贼子,实是居心叵测,狡诈至极,臣恨不得生啖其肉。”

朱棣捋须,居然道:“那好,朕满足你,等这些逆贼押解进京,朕便赐他们给张卿,张卿生啖他们的肉解恨。”

“啊……这……”张安世有点懵,脸色僵了僵道:“算了,算了,臣开玩笑的。”

朱棣微笑着用手点了点他道:“你啊你……”

“这个……这个……”

倒是此时,夏瑄道:“陛下,卑下倒以为,宋王殿下……实是赤胆忠心……”

朱棣来了兴趣,询问夏瑄道:“这是为何?”

夏瑄一本正经地道:“太祖高皇帝,讲的就是灵活多变,陛下乃是大孝子,自也灵活多变,宋王殿下是忠臣,亦是无时无刻不对陛下亦步亦趋,连这些都效仿了去,这难道不是赤胆忠心?”

一时之间,天被聊死了。

殿中出奇的安静,没人说话。

夏瑄面上则依旧还是有板有眼的样子,让人一时分辨不出,这家伙到底是真傻,还是出言讥讽。

朱棣沉默了片刻,方才道:“你叫什么名字?”

夏瑄道:“卑下夏瑄。”

夏瑄二字一出,却引起了解缙等人的瞩目。

当初夏原吉在建文朝和永乐初年的时候,解缙、杨荣、胡广、金幼孜人等,因为是晚辈后进的缘故,没少受夏原吉的照顾,尤其是胡广和杨荣,说是有通家之好,也不为过。

这夏瑄,他们其实是见过的,只是那时,夏瑄年纪尚小,再加上此番夏瑄去了福建布政使司,因日晒雨淋,容貌已有了不少的改变,即便只觉得依稀有些面熟,却也不会想到,站在御前的此人,就是故人之子。

可现在他自称夏瑄,如今细细端详他的五官,骤然之间,好像明白了什么。

胡广第一个没忍住道:“陛下,此子……乃夏公之子。”

“哪个夏公……”看胡广这等惊讶的反应,朱棣满是疑窦。

胡广立即道:“太子太保……”

这四个简洁明了的字眼出来,朱棣顿时恍然大悟,随即下意识的看向夏瑄道:“你既是夏卿之子,为何去做驿卒?”

夏瑄倒是十分坦然地道:“家父顽固,卑下与之争吵一番,负气离家,又听闻邮政司里可有一番作为,便稀里糊涂地去了。”

但是显然,他这回答,却惹得君臣们发笑起来。

朱棣倒是没有调笑,而是微笑着道:“你倒是老实,比你的父亲强。”

夏瑄不卑不亢地道:“卑下不是老实,只是不敢隐瞒而已。”

朱棣颔首,眼中透着欣赏之色,道:“你与义兵的平叛之功,朕会命吏部与兵部为你们叙功……”

说罢,朱棣看一眼风尘仆仆的夏瑄,身上所穿戴的,乃是寻常驿卒的青衣,只是一路鞍马劳顿,竟是有些残破。

当即,朱棣道:“亦失哈。”

一旁的亦失哈立即道:“奴婢在。”

“先赐他一件飞鱼衣,这样的功臣,岂可教他这样寒酸?天下人要取笑的。”

亦失哈笑了笑,却已是领会了朱棣的意思。

其实这意思,解缙等人也已领会了。

理论上而言,朝廷是没有官服的,亦或者,一般得到了授官的官员,都是自己置办官服。

可有一种情况,却是例外和特殊,却是宫中往往会对近臣亦或者立下功劳的臣子赐衣,可赐衣又有严苛的区分,既有钦赐的蟒服,也有钦赐的麒麟衣以及鱼服、虎服、豹服等等。

第209章 龙心大悦第424章 功不可没第322章 秋后算账第259章 国公第487章 万世太平第10章 垂死病中惊坐起第341章 唐虞之治第460章 你敢想吗?第459章 惊人数目第531章 千秋功业第294章 不敢奉诏第499章 两全其美第239章 死而复生第485章 千载难逢的机遇第224章 真相毕露第299章 天下无敌第29章 京城二凶威武第68章 朕真的发财了第520章 一网打尽第282章 母女平安第465章 张公子请客 诸公买单第583章 众建诸侯第592章 惊天消息第365章 真相中的真相第202章 最后的真相第325章 成王败寇第112章 陛下 银子来了第116章 龙颜大悦第429章 他们都是自愿的第430章 天大的事第216章 加官进爵第211章 纪纲,你死定了第274章 一网打尽第54章 龙颜震怒第477章 圣孙第461章 不可放过一人第570章 破贼第164章 有一百六十四章:水落石出第52章 人才啊第370章 天大功劳与万死之罪第188章 落网第487章 万世太平第479章 再造太平府第478章 加官第36章 褒奖第126章 不堪一击第314章 普度众生第155章 巨大的收获第271章 石破天惊第586章 分赃第102章 高中会元第2章 重新做人第78章 才高八斗张安世第8章 褒奖第538章 人心在我第573章 入宫报捷第502章 解缙的三板斧第84章 赏赐第208章 圣孙第406章 天下人之心第525章 入值文渊阁第400章 帝王之心第212章 清洗第347章 狠人还有文化第434章 水落石出第406章 天下人之心第359章 天大的喜事第122章 斩尽杀绝第440章 龙颜大悦第359章 天大的喜事第362章 一锅端第251章 献宝第360章 赚翻了第21章 他们的恶名无人不晓第178章 天罗地网第374章 普天同庆第414章 此乃阎王殿第137章 陛下,臣没死第488章 只在今日!第243章 往死里坑第487章 万世太平第389章 你的嘴利,还是朕的刀利第453章 谜底第285章 挡我者死第247章 喜从天降第361章 一夜暴富第469章 御前问审第511章 帝心难测第523章 连根拔起第237章 富可敌国第489章 富可敌国第556章 兵行诡道第598章 龙颜震怒第567章 快刀斩乱麻第106章 揭开真相第333章 杀人诛心第461章 不可放过一人第239章 死而复生第266章 不堪一击
第209章 龙心大悦第424章 功不可没第322章 秋后算账第259章 国公第487章 万世太平第10章 垂死病中惊坐起第341章 唐虞之治第460章 你敢想吗?第459章 惊人数目第531章 千秋功业第294章 不敢奉诏第499章 两全其美第239章 死而复生第485章 千载难逢的机遇第224章 真相毕露第299章 天下无敌第29章 京城二凶威武第68章 朕真的发财了第520章 一网打尽第282章 母女平安第465章 张公子请客 诸公买单第583章 众建诸侯第592章 惊天消息第365章 真相中的真相第202章 最后的真相第325章 成王败寇第112章 陛下 银子来了第116章 龙颜大悦第429章 他们都是自愿的第430章 天大的事第216章 加官进爵第211章 纪纲,你死定了第274章 一网打尽第54章 龙颜震怒第477章 圣孙第461章 不可放过一人第570章 破贼第164章 有一百六十四章:水落石出第52章 人才啊第370章 天大功劳与万死之罪第188章 落网第487章 万世太平第479章 再造太平府第478章 加官第36章 褒奖第126章 不堪一击第314章 普度众生第155章 巨大的收获第271章 石破天惊第586章 分赃第102章 高中会元第2章 重新做人第78章 才高八斗张安世第8章 褒奖第538章 人心在我第573章 入宫报捷第502章 解缙的三板斧第84章 赏赐第208章 圣孙第406章 天下人之心第525章 入值文渊阁第400章 帝王之心第212章 清洗第347章 狠人还有文化第434章 水落石出第406章 天下人之心第359章 天大的喜事第122章 斩尽杀绝第440章 龙颜大悦第359章 天大的喜事第362章 一锅端第251章 献宝第360章 赚翻了第21章 他们的恶名无人不晓第178章 天罗地网第374章 普天同庆第414章 此乃阎王殿第137章 陛下,臣没死第488章 只在今日!第243章 往死里坑第487章 万世太平第389章 你的嘴利,还是朕的刀利第453章 谜底第285章 挡我者死第247章 喜从天降第361章 一夜暴富第469章 御前问审第511章 帝心难测第523章 连根拔起第237章 富可敌国第489章 富可敌国第556章 兵行诡道第598章 龙颜震怒第567章 快刀斩乱麻第106章 揭开真相第333章 杀人诛心第461章 不可放过一人第239章 死而复生第266章 不堪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