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分清三件事

天力灵示: 这个世界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别人的事和老天的事。这三件事已经清晰地划分了我们自己的界限。自己的事,只能自己做,不要依附他人;别人的事,只可以尊重和接受,不要强加干涉,也不应该干涉;老天的事,好好配合,天下雨就要打伞出去,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就得学会简朴生活。

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就常常把自己的事托附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界限。

在这个个性彰显的时代,竟然还有如此多的父母越殂代庖,左右儿女的恋爱和婚姻,令儿女或选择孝道,却独自品尝痛苦和遗憾,或坚守爱情,却在愧疚中挣扎,或左右为难,仍在十字路口痛苦徘徊。

这些都是谁惹的祸?这是中国人模糊的界限感惹的祸,就如心理没有断奶的孩子,既有独立的愿望,又有着与母亲分离的深深的恐惧,同时很难形成对事物的判别,常处于两难状态。

中国人的早期教育常常是界限模糊的。当一个孩子自己跌倒,本应该自己爬起来,那是他自己的事,父母却看着心痛,立刻过去扶起,其实,善良的中国父母已经侵入了孩子的界限,孩子的界限感在父母的疼爱中开始一步步缺失。

孩子慢慢长大,有能力独自上学,但因为界限模糊,他或她仍然认为那是父母的事,于是父母背着孩子的书包,早送晚接,风尘仆仆。

孩子慢慢成年了,独立意识开始强化,孩子觉得上什么学校是自己的事,和谁谈恋爱是自己的事,嫁给谁。娶谁是自己的事,但很遗憾,和父母的界限早已被打破,而且被打破已有很多年。而且可笑的是,孩子一边大声宣告“恋爱婚姻是我的事”,一边把找自己做的工作、买自己住的房子看成是父母的事,于是父母在这种模糊的界限中,仍然觉得“你的高考志愿是我的事,你的恋爱婚姻是我的事”,于是开始冲突,于是开始痛苦

在中国,关乎高考志愿、恋爱婚姻这样的大事,也不仅仅是父母的事。还是七姑八姨的事,那份关切似乎全是他们自己的事,看似是一份帮助,一份关心,但却是害了孩子。因为很少有人是以孩子的角度去做考量的,而是把自己当成了那个要娶要嫁的人,把孩子的恋人当成了自己要嫁要娶的人,然后把自己的意愿拿出来,努力的充满热情的苦口婆心的令其意见最终得以实施。

不仅如此,孩子带着模糊的界限感开始与恋人互动。每天计较着我爱你多些,还是你爱我多些。

不仅如此。孩子带着模糊的界限感开始与同事互动。本不应该自己承担的,却不会说“不”,本应该自己承担的,却又常常把责任推给他人。

不仅如此,有一天,孩子也有了孩子。于是他或她带着模糊的界限感开始与自己的孩子互动。

如此继续,会造成很多代际传承模式,造成家庭悲剧的轮回,关系成为一种痛苦的纠缠。

中国是一个重亲情和联结,但缺乏界限感的社会。记得小时候。从城市返回农村的父母因习惯于关着院门,而遭到邻里非议,因为,面对关着的院门,他们不能象走进自家院门一样心无界蒂,院门这个界限令他们很不舒服。

如果界限感仅限于物理上的个人空间或家庭空间的话,随着中国的城市化和对个人隐私的日益尊重,中国人的界限感已经大大增强。但是对于心理层面上的个人空间和家庭空间,中国人的界限感依然是非常模糊的,而正是这种模糊的界限感引发了人际关系中的太多的痛苦和无奈。

同时,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很难感觉到自己和他人的不同,然而,犹如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叶子,这个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基因不同,早期教育不同,童年经历不同,读得书接触的人不同,自然,信念系统就会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就会有千差万别。

如果一个人有清晰的界限感,他会意识到这种不同,并尊重这种不同。但如果一个人界限感模糊,面对这种差异,会非常痛苦,于是开始抱怨和不解:“你怎么这么办事?”“你凭什么这样对我?”“你怎么竟有这种想法?”“你的想法好奇怪!”

所以,明确哪些事是自己的事,哪些事是别人的事,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让界限感清晰起来,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吧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生冲突。如何才能跨越亲子沟通之鸿沟,实现家庭的和谐,天地人身心灵合一会所除了以“分清三件事”为主题的亲子关系处理问题的主题讲座之外,还积极为会员们提供亲子沟通方面的建议,帮助会员们轻松解决亲子冲突,优化家庭关系!

孩子生气时,父母要保持冷静。孩子火冒三丈,父母可千万别跟着激动,否则接下来只会吵得不可开交。此时父母的最高行为指导原则是:他(孩子)越火,我(父母)越冷。

因为父母一旦以怒制怒,孩子就更有理由相信,他的愤怒是理所当然的:暴躁的爸妈谁受得了?既然老爸老妈态度恶劣,他也没必要和颜悦色地回应

。此外,情绪具有感染力,当父母保持冷静,这种情绪安定的氛围也会逐渐对孩子起到正面作用,有助孩子恢复平和

之心境。

批评孩子的行为,而非人格特质。如果要告诉孩子,他有些地方做错了,此时该批评的是他的行为,而不是他的人。

当父母批评的是行为,孩子明了,他只要改进行为,就有可能改善他在父母心目中的印象。如果针对人格特质来做批评的话,(例如:“你这个笨蛋!”“你这不争气的人!”)

孩子就会认为,父母对他这个人有成见。既然已看我这个人不顺眼,那无论再怎么改变,父母还是会觉得碍眼,所以孩子也就自然而然地。打消了改变的念头。

对人格特质的批评语:“你怎么这么笨,考这么差!”“你是个说话不算话的人,没准时回家!”“你老是撒谎!”

对行为的批评语:“这次考试,你临时抱佛脚的做法很不可取。”“你没做到答应我的事,造成大家许多困扰。”“你去了网吧却没有告诉我,让我很担心。”

当孩子分享心事时,不作出早就了解的模样。青春期孩子常常觉得自己的感受是独特而唯一的,所以当大人一眼就看穿他们的行为动机的时候,孩子就会觉得无趣而不爽。 比如,孩子回来告诉家长。班里有个男孩子,每天中午吃饭的时候,他都在低头读书,自己从不吃午餐。问他,他总说自己不饿。直到有一天。老师对大家说, 这个同学家里很穷……孩子好像有了天大的发现,语带惊奇地说:“爸, 原来是这个原因呢!”而此时爸爸却说:“这还用问吗,当然是这样啊。”如此“想当然”的反应,会让孩子觉得被浇了一头冷水,和父母交流很没趣。

再举个例子。周末孩子用发胶做了一个新发型(正准备出门),爸妈一眼看穿他的心事,马上追问:“今天这个聚会有女孩子是吧?”这么做会让孩子举得十分不悦,感觉好似逃不出父母的手掌心。

对孩子年轻的心灵来说,世界中有许多新鲜的事物,等着他们去接触体验。当孩子好不容易有了些成长的心得,父母应该用积极配合的态度来理解。站在孩子的角度来听孩子的心声,而非父母自己的角度,就能跟孩子做真实的交流。回答上面第一个例子,较好的回答是:“真的啊。这还真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呢!”

尊重孩子的隐私。青春期的孩子喜欢被当成大人对待。因此,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些空间,允许他们保有自己的隐私。所以一些福尔摩斯的侦查举止,其实都不该出现。例如偷听孩子打电话,偷看孩子日记,或者是上网看孩子的留言等等,这些行为美其名曰是为了了解孩子,事实上,家长做了一个很糟糕的示范——只有我们自认是在关心别人,就可以不在意别人的隐私。而这往往是破坏孩子对家长信任度的首要杀手。

所以,建议父母和孩子一起来制订一个专属的“孩子的隐私合同”,写下什么事情是父母想知道的也可以知道的,而哪些事属于孩子的隐私。订好后父母就该完全尊重, 不侵犯孩子的权利

当顾问,不当领导。青春期的孩子特别敏感,所以父母说话时的语气就变得十分重要。如果父母开口就是下命令——

“你应该……”(你应该用功学习,你应该收拾房间……)

“你不能……”(你不能出去玩,你不能变发型……)

就说明父母自视是孩子的领导,当领导说话,孩子只能接旨服从。青春期的孩子渴望被当成大人,受到尊重时才能与父母理性沟通。因此,“领导”型父母在亲子沟通上常会吃闭门羹。

换一种语气就会有效多了……

“我建议你可以考虑……”(我建议你找个时间收拾房间……)

“我建议你,……可能有……坏处。”(老妈提醒你,剪那个发型可能会让老师 有意见……)

这样如顾问般的开口方式,会让孩子感觉受到尊重,同时也能表达父母的关心之意 ,一举两得。因此,聪明的父母做顾问,而不是做领导,才能贴近孩子的内心。

不说“但是”。有些父母听从心理学家的建议,常找机会和孩子交流,要听孩子说话,于是他们耐着性子听完了孩子要说的事,接下来就说:“是,我了解你的意思,但是你的想法是错的。”

有些父母也的确花了时间称赞孩子,说出口的却是:“你很聪明,但是就是太懒了些”。

这些原本想传达善意的沟通,会因为父母所用的“但是”一词,而导致前功尽弃。

因为孩子老早就学会了,“但是”二字之前都是场面话,只有“但是”后面接出口来的话,才是父母真实的心声。

例如,父母说——

“想打球是好事,但是现在应该以学习为重”

这样的话传到了孩子的耳朵,他们所听到的意思就是“除了学习,一切免谈!”

父母前面的那些善意,就完全被抹杀。所以,建议父母在跟青春期孩子互动时,要尽量避免“但是”这个词出现在关键时刻的对话当中。

不说“但是”,那该说什么呢?

建议父母用“如果……会更好”来取代:

“想打球是件好事,如果你能先把功课做完,那就更好了……”

再举个例子:

“我知道你累了,但今晚的喜酒,你一定得陪我们去。”

这句话稍做修改,孩子听起来就顺耳多了:

“我知道你累了,其实爸爸、妈妈也很心疼,如果你能够打起精神,陪我们去喝喜酒,还可以见到你最喜欢的堂哥,你也会很开心的

。”

澄清语意的沟通法

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对父母的意见有过多解读,因而造成不必要的情绪反弹。为了避免这样的误会,父母可以用一个很好的沟通方式,就是做语意上的澄清——

“我的意思不是……,我的意思是……”

例如,可以如此说:“我的意思不是想管东管西,限制你的自由,我的意思是,我有些担心,你晚上不睡觉,会对自己的身体造成伤害。”

又比如:“老爸、老妈的意思不是说你的朋友都不好,我们的意思是说,他们的想法也不见得都对,你可以有自己的判断。”

做建设性的批评。在孩子行为不当时,父母应使用建设性的批评技巧来开口,以成功地协助孩子矫正行为。

例如,孩子早上出门,来不及吃早饭。

伤害性的批评——“你看看你,又起来晚了不吃早饭,你每天都这样,你就是赖!”

建设性的批评做法:

步骤1:说事件

父母在批评孩子的时候,首先应该交代自己所指的是哪一个事件。

比如:“你今早起晚了,出门没吃早饭。”

步骤2:说感觉

父母接着应该说明自己的情绪状态。

比如:“我很担心,你这样做会伤身体。”

或“我有些生气,因为你答应要吃过早饭再走,结果却没做到。”

步骤3:说期望

表明自己对孩子行为改变的期望。

比如:“我希望从明天开始,你每天都吃早饭。”

步骤4:说好处

说明这样做的优点,对孩子的好处。

比如:“我相信这样一来,你就更有精神,也能长得更高!”

一气呵成,就会是:“你今早起晚了,出门没吃早饭。我很担心,你这样做会伤身体。我希望从明天开始,你每天都吃早饭。我相信这样一来,你就更有精神,也能长得更高!”

掌握了以上的原则,父母就能轻松地避开亲子沟通的地雷。矛盾不在,和孩子就能沟通无碍!

手机阅读:

发表书评:

第4章 选择第31章 天真的心第13章 操纵也可以这么美3第79章 生活是心念之花第78章 转世轮回的实证第10章 幸福之旅1第86章 提升孩子感官经验第27章 处理情绪之痛3第101章 佛眼看爱情第8章 出于爱去做事2第89章 食以知心地第45章 培养灵性孩子第24章 衣橱与鼻窦炎第52章 生命的解药第16章 幸福之旅(7)第12章 与天力的连结第5章 林松解读《西游记》1第17章 轮回1第8章 渡1第7章 我的指导灵第82 章 四梵行1第29章 让现实与内在邂逅的契机三例第72章 念力第26章 一念天堂 一念地狱第三 卷前言空灵第12章 操纵也可以这么美2第17章 滋养自己第47章 孝亲第28章 背影渐行渐远的修行第95章 孩子的问题是自己的恐惧开出的花第28章 如法求财第33章 打开自己内在的力量第1章 活出自己的人生第17章 流水线上的加工品第98章 允许孩子爱你第98章 允许孩子爱你第36章 布财阵3第17章 幸福之旅(8)第1章 佛陀(1)第65章 佛教与科学2第12章 灵心疗法第23章 癔症第65章 佛教与科学2第31章 起跑线上的输赢第30章 参禅开悟3第10章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学会爱第9章 静享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第8章 新任务第18章 清除幼年伤痛的种子第26章 拥抱阴影2第41章 培养阳光宝贝第56章 罪孽清理第67章 内在顽皮的小姑娘2第17章 绝不能让枯燥进入课堂第17章 幸福之旅(8)第92章 简快心理疗法第84章 四梵行3第20章 爱的教育第32章 共同的约定第8章 回归自性之旅1第7章 月淡烟深听牧笛第38章 定期清理心灵垃圾第12章 渡5第113章 从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医1第12章 天力讲《易经》第5章 画在纸上的花第68章 慈悲喜舍(1)第114章 从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医2第24章 别让别人的言行绑架了你第28章 财由心收2第17章 滋养自己第8章 回归自性之旅1第6章 牌坊林的秘密2第25章 不再评判第29章 与生命的本意连接3第19章 摆脱受害者身份第32章 家有网瘾孩子第12章 天力讲《易经》第80章 对生命保持觉知第15章 亲爱的,我们不必取悦别人第19章 静心打开喜乐之门第108章 一直在路上第6章 林松解读《西游记》2第117章 爱的控制1第23章 寂然忘我中的纯真第32章 太极高手杨师傅第24章 进入平和的心境第56章 罪孽清理第29章 财由心收3第75章 心灵环保2第22章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2第70章 慈悲喜舍(3)第29章 参禅开悟2第72章 疗愈自己的贵人2第8章 渡1第6章 牌坊林的秘密2第113章 从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医1第9章 奇梦第60章 星光体
第4章 选择第31章 天真的心第13章 操纵也可以这么美3第79章 生活是心念之花第78章 转世轮回的实证第10章 幸福之旅1第86章 提升孩子感官经验第27章 处理情绪之痛3第101章 佛眼看爱情第8章 出于爱去做事2第89章 食以知心地第45章 培养灵性孩子第24章 衣橱与鼻窦炎第52章 生命的解药第16章 幸福之旅(7)第12章 与天力的连结第5章 林松解读《西游记》1第17章 轮回1第8章 渡1第7章 我的指导灵第82 章 四梵行1第29章 让现实与内在邂逅的契机三例第72章 念力第26章 一念天堂 一念地狱第三 卷前言空灵第12章 操纵也可以这么美2第17章 滋养自己第47章 孝亲第28章 背影渐行渐远的修行第95章 孩子的问题是自己的恐惧开出的花第28章 如法求财第33章 打开自己内在的力量第1章 活出自己的人生第17章 流水线上的加工品第98章 允许孩子爱你第98章 允许孩子爱你第36章 布财阵3第17章 幸福之旅(8)第1章 佛陀(1)第65章 佛教与科学2第12章 灵心疗法第23章 癔症第65章 佛教与科学2第31章 起跑线上的输赢第30章 参禅开悟3第10章 教育就是解放心灵学会爱第9章 静享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第8章 新任务第18章 清除幼年伤痛的种子第26章 拥抱阴影2第41章 培养阳光宝贝第56章 罪孽清理第67章 内在顽皮的小姑娘2第17章 绝不能让枯燥进入课堂第17章 幸福之旅(8)第92章 简快心理疗法第84章 四梵行3第20章 爱的教育第32章 共同的约定第8章 回归自性之旅1第7章 月淡烟深听牧笛第38章 定期清理心灵垃圾第12章 渡5第113章 从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医1第12章 天力讲《易经》第5章 画在纸上的花第68章 慈悲喜舍(1)第114章 从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医2第24章 别让别人的言行绑架了你第28章 财由心收2第17章 滋养自己第8章 回归自性之旅1第6章 牌坊林的秘密2第25章 不再评判第29章 与生命的本意连接3第19章 摆脱受害者身份第32章 家有网瘾孩子第12章 天力讲《易经》第80章 对生命保持觉知第15章 亲爱的,我们不必取悦别人第19章 静心打开喜乐之门第108章 一直在路上第6章 林松解读《西游记》2第117章 爱的控制1第23章 寂然忘我中的纯真第32章 太极高手杨师傅第24章 进入平和的心境第56章 罪孽清理第29章 财由心收3第75章 心灵环保2第22章 接纳不完美的自己2第70章 慈悲喜舍(3)第29章 参禅开悟2第72章 疗愈自己的贵人2第8章 渡1第6章 牌坊林的秘密2第113章 从宇宙能量的角度看中医1第9章 奇梦第60章 星光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