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十一)

是不是觉得仅仅是跟太后一问一答太过单调,所以事先也跟李清臣约好了?

就是章惇也在怀疑韩冈与李清臣之间是不是有默契存在。

虽然其他朝臣,不比他早一步就与韩冈就此事进行过讨论,所以早已深悉其中的内情,但他们即使不畏惧韩冈的权势,也应该早就了解韩冈的为人,不会自大地觉得自己能够在韩冈深思熟虑的计划中,找到如许大的破绽。

以韩冈的头脑,不可能想不到军州户口多寡的问题,以韩冈脾性,既然在他的计划中出现这么显眼的破绽,那就绝对是他故意留下的陷阱。

章惇自问,若是自己遇到这种情况,肯定也要多犹豫一阵。

但章惇并不知道,太后正紧皱眉头,怒视着下方李清臣模糊的身影。被打乱了问对的节奏,这让她的头疼变得更加剧烈了起来。

刚刚出班,李清臣就心中暗叫糟了。

自己一时冲动,倒是忘了韩冈是什么样的人,说不定就是抢了太后的话头。但既然出来了,李清臣也知道,他必须把话说下去。

“……若四百军州无论紧望,皆有两人为大议会议员,岂是公平之举?”

以州中户口来确定议员份额,新辟疆土和边疆州郡肯定吃亏,但谁也不能说不对。一两千户的下等州郡,怎么能与一二十万户的大府相提并论,难道让开封、京兆、河南、应天、大名这等大府,也只有两个议员在朝廷中发话?

提出了自己的疑问之后,李清臣默默地看着韩冈,等着他的回应。

韩冈也的确是一派早有准备的样子,“诚然如此,但北地一户多人口,祖孙三代不分家乃是常例,一户常四丁、五丁,而南方则一户两口、三口所在多有,浙江一路近三成是单丁户,江南东西两路也大略如此。若以户口来划定议员数量,未免过屈北地军州。”

听了韩冈的回答,李清臣更加迷惑。

韩冈不为户口稀少的下等军州辩护,却把话题扯到了北方和南方的户口之别上。

韩冈的话的确有理有据,仅仅江南东西加上两浙、福建四路,就有六百万户,而整个北方,包括河北、河东、陕西、京畿和京东京西,户口总数也只多了两成而已。

但南北之分,犹如鸿沟。北人对南人的敌视,南人对北人的不屑,贯彻国朝始终。在殿上如此直接放言,分明是要挑起事端,这是宰相该说的话吗?

这完全不像韩冈的为人,也不符合他一直以来始终尽力弥合南北之分的态度。

更重要的是,即使是依着韩冈的口风说下去,结果终究还是不利于他。

对韩冈的提防,让李清臣变得更加谨慎,谨慎到了太后忍不住说话,他也没有再开口。

向太后的确是等得不耐烦了,她现在只想早点解决殿上的时候,回去休息,“即使不按户计算,亦可按丁口数量来计。”

李清臣摇了摇头。

如果都是按照丁数来计算,南北家户大小的差异也就毫无影响了。可即使这么做了,北方依然还是要吃亏,不论是按照户数、丁数、还是人口数量来计算,现在都是南方占优。

提出召开大议会的韩冈,怎么可能让北方吃这个亏?

“大宋以孝治天下,六旬以上的老者虽不再列名税簿之上,但治家、问政,岂能将他们排除在外?”

十六至六十的成年男子为丁,他们是最重要的生产者,也是朝廷税收的主要对象,更是需要服役的唯一人群,所以在朝廷税簿上,只有他们,没有老弱妇孺。朝廷对人口的统计,也都放在成年男丁上。

如果按照有效人口多寡作为议员数量的标准,这比以户口为标准更有说服力。但既然话出自太后之口,韩冈当然就有应对,立刻就把“孝”字张挂起来——儒门弟子议事,把家中的老人丢到脑后,这怎么都说不过去。

“或有人会说,”韩冈这一回没让太后再来一唱一和了,他自己跟自己说:“丁籍六十除名,但旧日簿册上还是能找到姓名,只要确认还在世,这人数也能计点出来。可总不能只对父祖尽孝?”

对,当然不能只对父祖尽孝。母亲、祖母膝下都得尽孝心。

可要是按照韩冈的说辞,这叫人怎么计点?是把十六岁以上的女子都算进来,还是只计算已婚妇人?

李清臣思忖着,韩冈这莫不是要把小孩子都算进来吧。

要当真是那样的话,李清臣可就没把握了。新生儿的数量,与种痘人数不会差太多,但这个数字完全掌握在厚生司手中,说不定这些年来,北方的幼子比南方多生了许多——说起来,南方溺婴恶习至今犹在,比北方少也不是不可能。

就在李清臣左右猜疑的时候,吴衍心中的疑惑更甚。

没有谁能比厚生司的主官更清楚各地的出生率和婴幼儿人数了,更不用说吴衍现在也是议政会议的成员,天下户口的统计数目,对他来说并不是秘密。

如果计算潼关以西的丁口数量,除非能把西域、甘凉、宁夏等各路的归化夷人都算进来,那样才能勉强达到六七百万的样子。

若是仅仅计算汉人,包括近几年迅猛增长的儿童数量,人口估计已经超过一千两百万,可在籍丁口也才将将四百万,不到天下总数的十分之一。

不论是按照户口还是丁口来确定议员的名额,对关西来说都是不合算的。

除非是按照韩冈的提议,以军州的数量来决定议员名额。扩张到了葱岭脚下的土地,都能算是关西的一部分。这样的一个势力,才能做到在议会中举足轻重。

但韩冈要想通过这一条,朝堂上有的是人跟他翻脸,尤其是福建出身的章惇……

吴衍瞪着眼睛,望着安然立于班中的首相,难道章惇在这件事上还是支持韩冈?他那么有把握?

“他的确是该有把握的。”

熊本瞟着章惇,也在想。

身为两府中的边缘人,尽管事先得到了所谓的通报,但熊本对韩冈今日发难的细节还是懵然无知。

熊本其实并不喜欢什么劳什子议会。

将天子之权,授之于天下,韩冈弄个好名声,不用担心有人说他是权臣。但各地士人相互歧视情况很多,在议会中为乡里争夺好处,怕是全武行都能开,天天骂架、打架,朝廷的威严到时候一点不见。

不过在韩冈提出了大议会之后,熊本吃惊之余,他就已经下意识地在计算两种议员推选制度,哪种更符合他的利益。同时还在“帮”韩冈、章惇计算他们的支持者。

大议会成员由地方推举而出,乡党的情况必然更加严重。相形之下,新旧党争,道统之争,在乡党面前,可谓微不足道。

宰辅之中,韩冈的优势最大。他有关西,有河东,有京东京西,甚至还有京畿和河北,整个北方其实都支持他。

王安石之所以变法成功,终究还是因为仁宗中期开始,南方进士的数量开始压倒北方的缘故。这才保证了熙宁初年,王安石能拉起一波南方出身的“新进”来夯实班底,熊本就是在那时候投身进去的。

而韩冈这些年能坐稳宰相,并肆无忌惮地推行自己的那一套,来自北方官员的支持就是一个很大的因素。没有基层官员的支持,政令不出宣德门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正是有了关西、乃至大多数北方官员的襄助,韩冈才能让自己的权威扩张到了朝堂的每一个角落。

但反过来说,如今的朝堂上,除了韩冈,北人找不到更好的选择。不支持韩冈,南人宰相在制定政策的时候,绝不会多考虑北方人的利益。

不过在南方,韩冈也不乏支持者。两广虽是南方,可那正是韩冈的基本盘,气学门人更是占据了广南两路各州县的学政之位。

蜀地也是南方,又被北人鄙视,所谓“闽蜀同风、腹中有虫”,可他们也绝不会与江南合流,反而更亲近交通往来更方便的陕西。不过熊本在蜀地多年,他有把握不会输给韩冈。

有了整个北方,以及南方的两三路,韩冈在宰辅中是一枝独秀。

相较韩冈,章惇就差了许多,就算在新党中,也不是只手遮天,在乡里同样如此。福建出了太多高官,苏颂、章惇、吕惠卿,各自立场不一,这就使得福建出身的议员必然分裂。

福建之外,荆湖两路,尤其是湖南,章惇的势力最大,两广,章惇的影响力仅次于韩冈。

若是按照户口、人口来定,一路就占了全国户口十分之一、多达两百万户的两浙路能出的议员最多,但不论是章惇还是韩冈,在两浙路上,都缺乏足够的影响力。再加上江南两路,接近五百万户的规模,都是他们难以染指的。

韩冈今日每州两个大议会议员的提议,就是针对江左诸路而拟定的结果,章惇也肯定在其中掺了一脚。仅仅一个江南,就能占去议政会议的半壁江山。

只是从韩冈和章惇眼下的态度上,他们并不是一定要强求每州两议员这一条,相反的,这个章程应该是有商量讨论的余地。

也就是说,韩冈有成算。

而对熊本来说,韩冈的成算,就是他想要知道的关键。

韩冈当然有成算,最后大不了定成参议、众议两院。

今天先抛出来的只是个引子,本来只安排了太后开场,剩下就等人出头来驳,在争论中引出下文,可惜聪明人太多了,除了李清臣,就没人咬钩。

后世的那个超级帝国之所以定下了两院制度,完全是因为开国十三州相互博弈的结果,谁也压不下谁,只能用这种办法妥协。

所以韩冈就觉得,还是让人吵上一通再决定章程最好。议会要开,这是韩冈的提议,但怎么开,章程怎么定,就不该由一个人说了算了,不然没人会心服,纵然一时能压制,日后也会闹起来的。

只是……韩冈面北而立的时候,一直都关注着背后的动静,但到此刻为止,连个接话的都没有。

如此大的利益,如此重要的制度改变,竟然变成了冷场,韩冈还指望气氛能热烈一点,争执能更加激烈一点,这样才能成为一次圆满成功的会议。

是过去欺压得太狠的缘故吗?弄得一个个跟小媳妇一样怕见人。

以后还是收敛一点好了。

韩冈想着。

第三十七章 蒿目黄尘顾世事(下)第二十九章 百虑救灾伤(二)第二章 天危欲倾何敬恭(四)第二十三章 天南铜柱今复立(下)第三十章 狂潮渐起何可施(中)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十二)第一十五章 焰上云霄思逐寇(六)第二十二章 瞒天过海暗遣兵(七)第二十九章 雏龙初成觅花信(中)第四十二章 壮心全向笔端含(中)第二十六章 鸿信飞报犹觉迟(二)第二百七十九章 长风(十六)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四)第三十五章 把盏相辞东行去(二)第三章 参商稻粱计(中)第六章 千军齐发如奔洪(中)第二百零二章 火箭(十)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八)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二十四)第四十三章 修陈固列秋不远(八)第九章 闹市纷纷人不宁(下)第五章 平蛮克戎指掌上(一)第二十一章 欲寻佳木归圣众(十四)第一章 一入宦海难得闲(四)第四章 秋来暮色寒(上)第六章 见说崇山放四凶(五)第一百四十章 梳理(十)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七十二)第二十三章 奉天临民思惠养(中)第二十七章 舒心放意行所愿(中)第二十八章 临乱心难齐(七)第一百一十章 微雨(十七)第四十一章 礼天祈民康(九)第四十六章 了无旧客伴清谈(八)第三百零六章 不悖(十)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岁期行旅(九)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二六)第一十三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八)第一十四章 落落词话映浮光(下)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温春常早(五)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十七)第二十三章 奉天临民思惠养(中)第四十五章 从容行酒御万众(四)第四十六章 正言意堂堂(中)第一十七章 夜顾茅庐访遗贤(上)第二十九章 坐感岁时歌慷慨(下)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难平(八)第一十二章 兵蹙何能祓鬼傩(上)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四)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十五)第二十六章 惶惶寒鸦啄且嚎(下)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十九)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二七)第二十一章 欲寻佳木归圣众(二)第八十四章 尘嚣(十五)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十九)第三十六章 望河异论希(四)第三十九章 铜戈斑斑足堪用(上)第八章 太平调声传烽烟(四)第二百四十五章 新议(十一)第二百四十八章 新议(十四)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六)第一十七章 桃李繁华心未阑(下)第一十二章 锋芒早现意已彰(十五)第四十八章 浮云蔽日光(下)第二十九章 百虑救灾伤(六)第三十七章 朱台相望京关道(十三)第十章 大河雪色渺(上)第三十六章 万众袭远似火焚(十一)第七章 儒统渊源远(下)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三)第二百四十七章 新议(十三)第一百六十九章 暗潮(四)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剑履(六)第一十七章 庙堂(八)第三章 墙成垣隳猿得意(中)第二十三章 奉天临民思惠养(上)第二百一十六章 变故(十三)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十七)第二章 天危欲倾何敬恭(五)第四十章 败敌逐远山林深(上)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三十五)第三十一章 风火披拂覆坟典(八)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十八)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岁期行旅(八)第二章 天危欲倾何敬恭(七)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一)第一十一章 飞雷喧野传声教(十五)第七十章 尘嚣(一)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一)第四十四章 文庙论文亦堂皇(一)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四十九)第三十八章 逆旅徐行雪未休(三)第一百四十二章 梳理(十二)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十四)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谁为伸(七)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进退地(十五)第二十五章 闲来居乡里(八)第四十六章 易法变制隳藩篱(三)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三)
第三十七章 蒿目黄尘顾世事(下)第二十九章 百虑救灾伤(二)第二章 天危欲倾何敬恭(四)第二十三章 天南铜柱今复立(下)第三十章 狂潮渐起何可施(中)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十二)第一十五章 焰上云霄思逐寇(六)第二十二章 瞒天过海暗遣兵(七)第二十九章 雏龙初成觅花信(中)第四十二章 壮心全向笔端含(中)第二十六章 鸿信飞报犹觉迟(二)第二百七十九章 长风(十六)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四)第三十五章 把盏相辞东行去(二)第三章 参商稻粱计(中)第六章 千军齐发如奔洪(中)第二百零二章 火箭(十)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八)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二十四)第四十三章 修陈固列秋不远(八)第九章 闹市纷纷人不宁(下)第五章 平蛮克戎指掌上(一)第二十一章 欲寻佳木归圣众(十四)第一章 一入宦海难得闲(四)第四章 秋来暮色寒(上)第六章 见说崇山放四凶(五)第一百四十章 梳理(十)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七十二)第二十三章 奉天临民思惠养(中)第二十七章 舒心放意行所愿(中)第二十八章 临乱心难齐(七)第一百一十章 微雨(十七)第四十一章 礼天祈民康(九)第四十六章 了无旧客伴清谈(八)第三百零六章 不悖(十)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岁期行旅(九)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二六)第一十三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八)第一十四章 落落词话映浮光(下)第三十九章 帝都先温春常早(五)第三十一章 停云静听曲中意(十七)第二十三章 奉天临民思惠养(中)第四十五章 从容行酒御万众(四)第四十六章 正言意堂堂(中)第一十七章 夜顾茅庐访遗贤(上)第二十九章 坐感岁时歌慷慨(下)第二十章 心念不改意难平(八)第一十二章 兵蹙何能祓鬼傩(上)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四)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十五)第二十六章 惶惶寒鸦啄且嚎(下)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十九)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二七)第二十一章 欲寻佳木归圣众(二)第八十四章 尘嚣(十五)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十九)第三十六章 望河异论希(四)第三十九章 铜戈斑斑足堪用(上)第八章 太平调声传烽烟(四)第二百四十五章 新议(十一)第二百四十八章 新议(十四)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六)第一十七章 桃李繁华心未阑(下)第一十二章 锋芒早现意已彰(十五)第四十八章 浮云蔽日光(下)第二十九章 百虑救灾伤(六)第三十七章 朱台相望京关道(十三)第十章 大河雪色渺(上)第三十六章 万众袭远似火焚(十一)第七章 儒统渊源远(下)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三)第二百四十七章 新议(十三)第一百六十九章 暗潮(四)第一十五章 自是功成藏剑履(六)第一十七章 庙堂(八)第三章 墙成垣隳猿得意(中)第二十三章 奉天临民思惠养(上)第二百一十六章 变故(十三)第一十四章 霜蹄追风尝随骠(十七)第二章 天危欲倾何敬恭(五)第四十章 败敌逐远山林深(上)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三十五)第三十一章 风火披拂覆坟典(八)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十八)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岁期行旅(八)第二章 天危欲倾何敬恭(七)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一)第一十一章 飞雷喧野传声教(十五)第七十章 尘嚣(一)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一)第四十四章 文庙论文亦堂皇(一)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四十九)第三十八章 逆旅徐行雪未休(三)第一百四十二章 梳理(十二)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十四)第一十二章 平生心曲谁为伸(七)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进退地(十五)第二十五章 闲来居乡里(八)第四十六章 易法变制隳藩篱(三)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