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百万漕民衣食所系

文华殿内,沈廷扬控制住最初的情绪波动,向崇祯行礼后,就开始侃侃而谈,如实汇报他的漕运改海成绩。

一旦说到自己的专业擅长领域、用数据证明,沈廷扬也不紧张了,越说越顺畅。

“……陛下,经过为期数月、前后三轮的实践,从苏松宁绍转运军粮至关宁前线,全部运费仅每石五钱五分,超耗、鼠雀耗共计两斗四升。

原先关宁军每石军粮,由江南辗转而来,累计耗费漕运银七钱,过江银、过湖银累计四钱五分,天津转运换船银两钱,后续损耗四钱。此外,漕粮超耗四斗,过江过湖超耗两斗七升,鼠雀耗……”

“由此观之,关宁军军粮改用海运之后,可比走原运河漕运节省四分之三运费。京城本地所需漕粮,也可节省四成运费。”

沈廷扬一气呵成,把基础账目和总体成效先概括了一下。整个过程中,也没人打断他,显然政敌并不打算在具体数字上跟他较量。

旁边的朱大典始终眼观鼻鼻观心,一副老神在在的样子。

谁让明朝科举不用考数学呢,以至于大多数“正人君子”,都没本事在算账问题上,正面硬怼商人出身的同僚。

……

站在旁边秘书位上的沈树人,整个过程中始终在仔细观察,既观察父亲的表现,也观察另一边的朱大典。

他今天同样是第一次见到朱大典,虽然内心早已想过无数次要搬开这块拦路石,但见到真人之后,沈树人还是难免有一些错觉。

朱大典是万历四十几年的进士,都快六十岁了。看上去一脸正气,有一部整齐纯白的山羊胡子,眼窝凹陷,精神矍铄。

如果他是个彻头彻尾的奸佞,那沈树人对付他时,还能不择手段一点。

偏偏朱大典只是贪婪,但在大是大非上,倒没什么问题——按《明史》记载,朱大典虽没打过胜仗,但抗清态度很不错。多铎打到金华时,他无力守城,放火烧家投火而死。

那时他已经快七十岁,受了一辈子明朝国恩,或许是想保住晚节吧——但不管动机如何,能殉国就算有骨气。不然钱谦益还跟朱大典同岁呢,此后不还有滋有味活了十几年。

“不管了,世界是复杂的,好人的对手不一定得是坏人,也可以是另一个好人。如今漕运改海可以给朝廷省钱,战乱多年人口锐减、富余劳动力我们也另有办法解决,这事儿就该推行!”

沈树人内心最终下定了决心,不再纠结。

而另一边,随着沈廷扬账目汇报结束,崇祯也转向朱大典询问意见:“朱卿,沈卿的结论你也听到了,朕觉得这是善政,漕运总督衙门以后每年可以分出多少份额、率先改海?”

朱大典胡子微微抽搐了一下,终于开始了弹劾和反击:

“陛下!臣不敢奉诏!臣以为,沈廷扬所谓俭省漕运开支之说,纯属误国!臣这数月来,派人暗访下属各处河道衙门,收集民情。访得漕运改海后的多处造假、扰民、害民罪状,请陛下明察!”

崇祯显然有些不敢相信:“竟有此事?容你慢慢说来。”

朱大典抖擞精神:“首先,沈廷扬宣称漕粮海运,只需每石五钱多银子,可据臣暗查,这个价钱目前只有他们沈家的船队敢如此报,实际上普天之下,并无第二家应此低价。

朝廷如果想自建船队、自练水手,也能做到那么低价么?海运需要培训大量能跑海的水手,目前的内河漕丁如果不经严加操练,根本无法出海。

但如今天下能号召出数千上万海船水手的,仅有苏州沈廷扬与福建郑芝龙。朝廷若是让他们为朝廷练海船水手、他们肯么?练出来,还是这个价么?

而如果朝廷不自行练卫所运军、自造海船,那便是把国之重器,操于官员之手,将来谁知会不会尾大不掉?这种险,臣以为陛下冒不得!

自成化年间,朝廷改行长运法以来,祖宗定法反复强调漕运必须以卫所运军承运,不能以民间自运,怕的便是命脉操于人手!

等朝廷依赖了他沈廷扬之后,他要是借口涨价,编造一些风浪谎言,说五钱银子办不下来,要一两银子,二两银子,涨到和原先内河漕运一样昂贵,到时候陛下是答应还是不答应?

他现在根本就是在拿赔本的低价赚取陛下答应他改制,一旦得逞、陛下依赖于他之后,这个价钱是根本不可能长久的!”

朱大典的反击,也是一气呵成,先对着最重要的一个点,狂打猛攻。

这番道理,用现代语境翻译一下,就是“国家战略命脉必须国资国企,不能给民资插手的机会”。

沈廷扬现在是户部官员,他也是为朝廷办事,把自家资源拿出来优化重组。但怎么说也只是类似于晚晴的“官办民营”,资源出资是民间的,只是接受政府的管理和监督。

崇祯在这些问题上也不专业,听了朱大典的奋力驳斥,他也立刻犹豫了下来,转向沈廷扬:“沈卿,此事你如何解释?”

沈廷扬连忙谦恭回答:“陛下!黄海航运,天下并非只有臣族中一家!只是其他各家小一些。朝廷在登莱也多有卫所水师、得用官船,怎能说臣有要挟朝廷之力?

最多只是臣家自隆庆开关以来,八十多年五世跑海,造船训练水手有些心得。若是朝廷担心,臣愿将臣家中造船技艺的独到之处,全部传授给工部相关衙门、绝不藏私!水手操练经验心得,也可全部与登莱、天津等处水师卫所交流!

更何况,朱大典说臣承包朝廷运粮给的是亏本价、是在欺骗陛下答应变法,这更是无稽之谈!哪怕每石五钱银子,还是略微有利可图的。找别的海商,只要量大,也能答应下这个价格!何来欺君!”

沈廷扬的答辩很有分寸,先把问题分成两块,一块是定性分析,说他“垄断”、“威胁朝廷漕运命脉”,这个必须严格澄清,证明自己不垄断,而且朝廷想学什么,他愿意“倾囊相授”。

第二块,则是定量的,也就是朱大典质疑他“先赔本价抢占市场再涨价”,这个问题没第一个那么致命,回答思路也比较稳妥。

之前他就跟儿子商量过,而沈树人作为穿越者,对于“企业如何证明自己没倾销”,当然是非常有经验的。按沈树人点拨的说辞应对,绝对足够反击朱大典这种门外汉。

崇祯听了之后,果然对第一部分的忧虑,立刻就消散了。

他心中暗忖:“对啊!朱大典说朝廷命脉不可操于人手,但怎么可能操于沈廷扬之手?运河只有一条,一家占了运河另一家就用不了。

可大海茫茫,谁都去得,沈廷扬竟愿意与朝廷共享造船、训练水手等全部秘诀,那就是朝廷将来想扩大多少运力就能扩大多少运力,还怕什么?这沈廷扬没有自珍其技,当真忠不可言。”

朱大典在旁边听了,也是脸色灰败,知道最重要的一击已经被挡了下来,没想到沈廷扬那么果决,敢把自家积攒了五代人八十多年的技术优势公开献给朝廷,这还怎么攻击?

一番拉扯之后,这个问题被彻底搁置,崇祯就盯着第二点质疑朱大典:“朱卿,国之命脉什么的就别提了,沈卿的反问你倒是回答呀。你质疑他赔本接活,你倒是拿出铁证来。”

朱大典其实也没太多证据,因为他的衙门最北边只到通州,比通州更东北方向,就没有他的势力了。

沈家父子最早两批粮食主要是运往山海关和宁远,那地方朱大典根本不了解。

因此他的证据来源,主要就靠苏松河道衙门、提供的是在苏州港装运时的暗访数据。

事到如今,朱大典也只能一条道走到黑,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进攻:

“沈廷扬,你说一石只要五钱银子运费,可按朝廷定例,往年过江银、过湖银便约等于两次装卸转运的开支、码头漕丁的人力。这一块就要至少两钱多银子了,难不成你只用剩下的两钱多,就能把粮食从苏州运到山海关?”

听到这个问题,沈廷扬立刻大喜,终于逮到一个直接撞枪口的问题。

他连忙对崇祯辩解:“陛下,朱大典有此质疑,只因他不明最新的工巧之技和管理之法,臣的装卸使费、码头管理,比漕运卫所旧法,高效何止数倍。”

说着,他就有备而来地拿出几份图纸,当着皇帝的面,试图解释他的码头管理,以及用到的新的起重机械、栈桥布局如何修改以减少过舷次数……

这一部分,他讲得也不是很明白,就恳求崇祯恩准由沈树人来解说。

崇祯听了一愣:“沈卿!这是你的职责所在,如何让他人代劳!”

沈廷扬难得老脸一红,羞愧道:“陛下恕罪,臣会用这些,但说不清其中道理……实不相瞒,这些工巧之物,都是犬子一时巧思,偶然想出来的。”

崇祯闻言,对旁边站在秘书位上的沈树人投去了一个略带意外的欣赏眼神,心说这小子不但能考进士、当修撰,竟然还懂奇技淫巧?

但他也不会阻拦,当下就让沈树人显摆一下,把新式的起重机和码头栈桥设计、码头工人管理措施,解释得清清楚楚。

崇祯其实也没完全听懂,但他听得出来这个新办法貌似很厉害的样子,应该确实能省钱。

听完之后,他脸色一板,质问朱大典:“朱卿,你可听懂了?若是听懂了,可有什么新的质疑?”

朱大典哪能质疑?只好把技术部分的疑问统统放过,另寻进攻点。

朱大典紧张之下,冷汗乱冒,好不容易又抓住一个点:“陛下!臣确实听不懂这些奇技淫巧能省多少银子,但臣知道一个朴素的道理!

如果沈廷扬真有法子把运费降到那么低,那他做别的营生时定的运费为何如此暴利!据臣所知,沈家跑海,无论运输丝绸、棉布、茶叶等物,到天津或是朝鲜,每石货至少要留出三五两银子的运费利钱!给朝廷运粮,他却只收五钱,这是故意向陛下示好、欺骗于陛下!”

朱大典这样反驳时,崇祯内心其实已经有点不高兴了:朕的臣子,愿意让利给朕,到了你这厮嘴里,怎么反而成欺君了?

给皇家的生意打折,这不是天经地义的嘛?

崇祯还没开口训斥,另一边的沈廷扬已经抢着解释:

“陛下,臣给朝廷的价钱,确实是最优惠的,以后也不会借故涨价。但臣能证明,只给朝廷五钱,确实是有利可图的——因为朝廷的单子,规模巨大。

臣平时贩卖丝茶棉布药材,确实利润丰厚十余倍,可那些生意也少呀,无法让臣的船队每天有货拉,当然要提高单价,弥补无货可拉的闲置时间。

而朝廷的漕粮,一年四百万石,够臣全部的海船别的不干每年跑三十趟了——实际上每年时间只够跑七八趟。

所以就算朝廷现在把所有漕运都转包给臣,臣也运不了。把其他生意都停了,最多也就运三成漕粮。得把臣的船队扩大三倍,或者组织朝廷和其他海商一起来,才能吃下。

如此巨大的规模,前面提到的那些装卸机械、码头栈桥建设的本钱,便能平摊到每船粮食上,摊得薄了,也就能保证薄利多销,依然有赚。”

产业规模越大,前期固定资产投入的折旧摊销就越划算,这是稍微有点资本注意经济常识的人都知道的道理。

可惜明朝的腐儒不知道,朱大典这种道德君子压根儿脑子里就没有“固定成本摊销”的概念,才觉得这其中有诈。

结果兴致勃勃地质疑,最后还是一脚踩到专业人士的坑里了。

崇祯的脸色再一次变得难看,看得出来,他对朱大典胡搅蛮缠的耐心,正在逐步耗尽。

要不是朱大典官居二品、对面的对手却只是五六品的小角色,崇祯根本就不会给朱大典那么多机会。

“朱卿,都听清楚了吧?若是想不到什么不妥,这事儿便这么定了。”

朱大典脸色灰败,不甘心到此为止,一阵血气上涌,决定赌上自己的政治生命,最后搏一把:

“陛下不可啊!就算沈廷扬没做假账!就算沈廷扬确实有理财俭省之能!可漕运乃百万漕民衣食所系!

如今天下汹汹,灾荒不断,数十万无田之人被夺了生计,后果不堪设想!难道陛下要眼睁睁看着给李闯张逆输送更多附逆乱民么?”

第53章 东林与桐城第239章 走到历史岔路口的吴三桂第192章 公地悲剧第295章 留发者义民也;剃发者难民也第11章 浩然正气,大公无私第358章 灭国之战-上第45章 白漂的快乐你不懂第32章 帮过乡试的神秘力量第16章 没食明禄,没受国恩第65章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第84章 惹火烧身第52章 他乡遇故知第307章 身中百弹豫亲王(六千字大章不拆了)第154章 但凡学过小学几何,都不会中这种招第150章 纲举目张第277章 南阳炮战第7章 南京事,南京毕第66章 舆金辇璧,窃盗鼎司第19章 站着把官买了第210章 多加了八百个心眼子才拿下重庆(六千字大章)第179章 乘胜追击第48章 实事求是第220章 招降李定国第361章 打完仗了好清算第85章 各取所需,岂不美哉第190章 四川巡抚之位和令嫒的婚事之间,只能选一个第276章 送人头当然要笑纳了第238章 国安民乐,岂不美哉?第5章 双线操作第20章 鲜廉寡耻第81章 买纪录片送游戏的好处第20章 鲜廉寡耻第21章 科学家方以智第53章 心有猛虎第233章 进犯京城第335章 最后一次明清战争导火索:吴三桂易帜第5章 双线操作第36章 别把明朝文官想得太有节操,赏赐再高他们也只想补刀抢人头第126章 一直这样也不是办法第145章 升任湖广巡抚第20章 屡败屡战第295章 留发者义民也;剃发者难民也第243章 让吴三桂这个中间商赚差价第3章 《大明律》任我玩弄第43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第87章 洪承畴降清第61章 先生缪矣第62章 就凭你有什么资格学戚少保第203章 连自己人都看不透国姓爷第41章 俘虏艾能奇送京议罪第82章 新年计划第102章 精神攻击(六千字大章,今天合并更新)第310章 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第265章 李定国大战李自成第12章 沈树人在大气层第183章 王上加白都没动力第275章 南阳围城第21章 走了还要阴敌人一把第293章 一个月内润两次第389章 工人的人头税,当然找老板代扣了第7章 迫不得已只好利用一下工具人陈圆圆第326章 诸位王爷感动么?第71章 我的事情我做主(五千字大章)第68章 一枪一个小盆友第69章 秦淮金粉第63章 不找个队友上去卖一下,敌人怎么肯接团第76章 前一秒地狱,后一秒天堂第337章 这可不是淝水之战(八千字大章)第7章 迫不得已只好利用一下工具人陈圆圆第166章 无巧不成书第119章 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第48章 实事求是第388章 朱树人那么高的智商,怎么可能满足于“摊丁入亩”第306章 全部筹码都堵完了第17章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第233章 进犯京城第374章 活捉豪格,覆灭伪清第319章 朱树人和多尔衮都在做的事第384章 终战条约第336章 朱树人:提兵十万援合肥第123章 内部清算第320章 百废待兴第93章 疯狂升官第311章 赏罚分明第83章 先炮毙一个甲喇第164章 你以为自己是布吕歇尔,其实你是曼努埃尔格鲁希第7章 迫不得已只好利用一下工具人陈圆圆第3章 好学之心值得鼓励第11章 浩然正气,大公无私第82章 新年计划第169章 救藩之功第102章 精神攻击(六千字大章,今天合并更新)第74章 分红一年就得死第214章 双方都在养寇自重第75章 出来混迟早会结梁子第102章 精神攻击(六千字大章,今天合并更新)第218章 危如累卵第84章 惹火烧身第206章 轻取万县第35章 加佥都御史
第53章 东林与桐城第239章 走到历史岔路口的吴三桂第192章 公地悲剧第295章 留发者义民也;剃发者难民也第11章 浩然正气,大公无私第358章 灭国之战-上第45章 白漂的快乐你不懂第32章 帮过乡试的神秘力量第16章 没食明禄,没受国恩第65章 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第84章 惹火烧身第52章 他乡遇故知第307章 身中百弹豫亲王(六千字大章不拆了)第154章 但凡学过小学几何,都不会中这种招第150章 纲举目张第277章 南阳炮战第7章 南京事,南京毕第66章 舆金辇璧,窃盗鼎司第19章 站着把官买了第210章 多加了八百个心眼子才拿下重庆(六千字大章)第179章 乘胜追击第48章 实事求是第220章 招降李定国第361章 打完仗了好清算第85章 各取所需,岂不美哉第190章 四川巡抚之位和令嫒的婚事之间,只能选一个第276章 送人头当然要笑纳了第238章 国安民乐,岂不美哉?第5章 双线操作第20章 鲜廉寡耻第81章 买纪录片送游戏的好处第20章 鲜廉寡耻第21章 科学家方以智第53章 心有猛虎第233章 进犯京城第335章 最后一次明清战争导火索:吴三桂易帜第5章 双线操作第36章 别把明朝文官想得太有节操,赏赐再高他们也只想补刀抢人头第126章 一直这样也不是办法第145章 升任湖广巡抚第20章 屡败屡战第295章 留发者义民也;剃发者难民也第243章 让吴三桂这个中间商赚差价第3章 《大明律》任我玩弄第43章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第87章 洪承畴降清第61章 先生缪矣第62章 就凭你有什么资格学戚少保第203章 连自己人都看不透国姓爷第41章 俘虏艾能奇送京议罪第82章 新年计划第102章 精神攻击(六千字大章,今天合并更新)第310章 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第265章 李定国大战李自成第12章 沈树人在大气层第183章 王上加白都没动力第275章 南阳围城第21章 走了还要阴敌人一把第293章 一个月内润两次第389章 工人的人头税,当然找老板代扣了第7章 迫不得已只好利用一下工具人陈圆圆第326章 诸位王爷感动么?第71章 我的事情我做主(五千字大章)第68章 一枪一个小盆友第69章 秦淮金粉第63章 不找个队友上去卖一下,敌人怎么肯接团第76章 前一秒地狱,后一秒天堂第337章 这可不是淝水之战(八千字大章)第7章 迫不得已只好利用一下工具人陈圆圆第166章 无巧不成书第119章 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第48章 实事求是第388章 朱树人那么高的智商,怎么可能满足于“摊丁入亩”第306章 全部筹码都堵完了第17章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第233章 进犯京城第374章 活捉豪格,覆灭伪清第319章 朱树人和多尔衮都在做的事第384章 终战条约第336章 朱树人:提兵十万援合肥第123章 内部清算第320章 百废待兴第93章 疯狂升官第311章 赏罚分明第83章 先炮毙一个甲喇第164章 你以为自己是布吕歇尔,其实你是曼努埃尔格鲁希第7章 迫不得已只好利用一下工具人陈圆圆第3章 好学之心值得鼓励第11章 浩然正气,大公无私第82章 新年计划第169章 救藩之功第102章 精神攻击(六千字大章,今天合并更新)第74章 分红一年就得死第214章 双方都在养寇自重第75章 出来混迟早会结梁子第102章 精神攻击(六千字大章,今天合并更新)第218章 危如累卵第84章 惹火烧身第206章 轻取万县第35章 加佥都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