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这种小儿科就是拿来秒杀的

大明自天启、崇祯以来,虽然有过数十年的衰弱期,但不得不说,大明统治者的誓死不让,还是深入东亚各国人心的。

崇祯虽然治国无能,刚愎自用,但他到死都没怂,说了不能妥协的事儿,那就绝对不能妥协,大不了有死而已。

而如今都隆武十五年了,大明国势再次中兴至如日中天。当年形势那么危急时都不肯妥协,现在当然更是说到做到,放出去的话,绝不容妥协半步。

谁敢反抗大明,落下确凿的罪名把柄,那大明说杀他全家就杀他全家,一定要讲信用。

隆武十五年(1659)春,在年仅十八岁的江户幕府第四代将军、德川家纲正式拒绝大明“废除扶桑虾夷大名统治、将征伐虾夷的权力交给大明”的要求后,

大明北海水师提督张名振,就率领数百艘大型战舰,以及更多的军粮运输船,对虾夷岛实施了征讨。

扶桑人不给,那就自己去取。

这次行动,也算是对大明全面按照荷兰造船工艺、并且融合东方造船技术优点、中西合璧新建舰队后的第一次大规模作战。

此前朱树人笼络杨森塔斯曼、笛卡尔等荷兰科学家为大明所用,最初是发生在1648年,所以光阴荏冉,如今距离首批荷兰科学家为大明效力,已经倏忽过去十二年了。

当初被大明重用的初代科学家里,笛卡尔在去年已经老死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毕竟人的年纪摆在那儿。要不是朱树人拉拢了他,让笛卡尔留在欧洲的话,被那些王室折腾,按笛卡尔原本历史上的寿命,他还得比如今再少活七八年呢。

但他对大明的贡献,以及他作为“欧洲科学家慕名来大明效力”的初代代表人物的历史意义,肯定会被大明铭记。

笛卡尔之后,这十几年里,几乎每隔两三年就有一批欧洲的新萌发理工科人才被大明重金招募,起到搅混水促进技术交流的鲶鱼效应。

所以笛卡尔死的时候,朱树人也是给他极尽哀荣,大操大办,找了一堆大儒给他抬棺,就像后世牛顿死的时候,英国人还让一堆公爵侯爵抬棺呢。

这就是一种千金市骨,效法燕昭王筑黄金台优待郭隗的把戏罢了,说到底是为了显示朝廷对科学人才的重视。

在这些中西合璧科学家的加持下,大明海军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战船水准早已日新月异,远非当年可比了。

只可惜五六年前满清最终覆灭时,满人根本没有能打的海军,所以大明的海军当时就是绝对虐菜碾压,一点成就感都没有,想遇到点像样的抵抗都找不到。

现在总算轮到对付扶桑人了,扶桑还是比较重视战船建设的,毕竟是个群岛国家,早在安土桃山时代,扶桑人就造了铁甲船。

(当时的铁甲船只有配火枪,但是没有大炮。扶桑人一直到德川和丰臣最终决战时,才开始使用类似红夷大炮的攻城重炮,德川家康轰击大坂城的“国崩”就是红夷大炮。此前几十年里虽然也有炮,但最大只有佛郎机级别,炮身自重不过几百斤)

后来壬辰倭乱时跟朝鲜李舜臣打,被李舜臣装了大炮的龟船暴揍后,扶桑人也吸取了教训,回来后也开始造那种把红夷重炮挪上战船的尝试。

只可惜历史上扶桑在德川家稳住了统治后,两百年里再无战事,所以这些扶桑战船也就没了用武之地。

扶桑战争史上,只有那些搭载了类似佛郎机轻炮战船的交战史,从未见过搭载红夷大炮的重型战舰的实战纪录。大明这次来袭,也算是各取所需,大家正好都验证一下自己手底的真实实力!

……

张名振搭载水兵和陆战队的战船数量,大约在三百艘左右,剩下都是装军粮和物资的。

每艘战船能额外搭载的陆战士兵人数,依船体大小,也就不过在五十人到一百多人——

毕竟这是跨海作战,而且从大明刚刚建设的海参崴港到北海道,要航行超过一千五百里。张名振必须考虑航行期间的军粮和澹水问题,每艘船装的人数也就不能多。

本来如果大明能再多种几年天,先控制枯叶岛,然后在枯叶岛建立后勤基地、囤积军粮,最终出击时选择从枯叶岛南下虾夷,那么倒是可以节约一大半航程。

但大明考虑到经营枯叶岛都不知猴年马月了,而“虾夷人和当地藩镇曾经勾结满清违禁贸易”这个开战借口,却等不了那么多年,所以也就无所谓了,直接航海一千五百里来袭!

说到底,张名振根本看不起虾夷岛上的扶桑防守力量,觉得带个万余人的陆战队,已经可以彻底揍趴当地藩镇和幕府的援军主力了。

明军船队还是特地挑选农历二月底的时节启航,经过大约十日航行,暮春三月初可以登陆。

这样航行期间刚好可以利用一下西伯利亚寒流西北风的末期,又避开了冬季寒潮大风最酷烈的时候。

同时,太平洋上夏秋之交是会有好几个月台风季的,那也是必须避开的时段,否则就跟忽必烈一样遭遇“神风护国”了。

大明现在的决策层,是充分掌握天文、地理、气象的,怎么可能跟几百年前愚昧的蒙古人那样踩坑。

每一种有利的气候,大明都已经在决策阶段尽量利用了,每一种不利气候,也在开战前设计避开,可谓决胜于庙算。

由于开战之前,大明是先礼后兵、提前进行过外交交涉的,所以攻击的突然性倒是不强。

虾夷岛上的大名、松前藩第四代藩主松前氏广在明军来袭前,就已经组织了战船队在津轻半岛周边海域巡逻,出于对巡逻密度不足的担心,甚至还征用了一部分渔船,勒令渔民及时报信。

除此之外,德川幕府也提前警告本州东北地区的几家亲藩大名、实权大名,提前出兵戒备,一旦虾夷有事,就要声援松前藩,至少要防止战火烧到本州岛北端。

所以仙台藩第三代藩主尹达纲宗、会津藩藩主保科正之、米泽藩主上杉纲胜等,也都集结了不少兵力戒备。

玩过《信长野望》或者《太阁立志传》的都知道,尹达家在战国末期,就是扶桑的“东北王”,仙台城也是扶桑东北部重镇,后世鲁迅先生都在那儿读过书。

而会津藩虽然实力上是后起之秀,但在忠于幕府方面却是急先锋,属于“哪怕穷但也舍得出力”那一类。

谁让会津藩如今的藩主保科正之,论血缘还是当今幕府将军的亲叔叔呢,是二代将军时将他过继出去继承的会津藩。

当今幕府第四代将军德川家纲才刚刚二十岁出头,前几年他父亲三代目将军德川家光死的时候,还曾托孤给同父异母的弟弟保科正之,所以保科正之还多了一层幕府托孤重臣的身份。

因此会津藩历史上一直是江户幕府最铁的亲藩大名,到后来幕末明治维新时期,会津藩依然是幕府死忠,坚持抵抗到了最后。

这些情报在大明方面原本没人了解太多。但有了郑成功和他弟弟的刺探,加上朱树人是了解历史的,知道会津藩的死硬,

所以早在张名振出发之前,朱树人就曾召见他面授机宜,让他做好“一旦大明进攻虾夷松前藩,会津藩也会拼死来援”的心理准备。

……

计划充分、知己知彼的情况下,张名振的舰队,在三月初二这天,不出意外被虾夷土皇帝松前氏广麾下的巡逻船队发现了。

谁让张名振一开始就没打算躲呢,他就是直奔着去松前町港登陆的,嫌弃其他海滩要么是浅滩过多、大船没法靠岸,要么是悬崖峭壁,上岸后不好机动。

当时虾夷岛上,松前藩一共就三座城池,实际上只控制了虾夷朝向本州的津轻半岛,其余虾夷岛上七八成的面积,都是虾夷土着的控制区。

除了松前町是港口外,另外还有函馆城、蛎崎城两座小城。

至于后世北海道的核心城市札幌,如今还是虾夷野人的渔村呢,根本没有开化统治,那地方要到两百年后明治维新才建立行政体系。

说白了,江户时期的虾夷大名,实际上就只是一个在虾夷岛最靠近本州岛的位置的贸易据点而已,外加一些配套设施。相当于大明那边的张家口等晋商据点,负责跟蛮夷进出口。

松前氏广听说明军来袭,一开始反应颇为吃惊,没想到张名振这么直来直去,便质问负责松前町港藩士下属:

“明军有多少兵马?怎么敢直接在港口登陆的?他不怕被我军的炮台阻击么?松前町港可是有足足八门‘国崩’重炮,还是松前藩前日奉幕府之命送来的!”

那负责松前港的藩士也是灰头土脸,显然是吃了败仗逃回来的,直接丧气回话:“明军战船重炮极多!咱攒了那么久的八门大炮,全部被明军舰炮炮击摧毁了!主公的四郎带兵守港,连同三百武士、一千五百农兵,半日便被明军全歼了!属下冒死突围,才得回来报信!”

松前氏广顿时如被一盆冰水浇头。

他没想到自己居然成了井底之蛙,精心准备的反登陆兵力,居然半天之内被明军正面强行抢滩歼灭了。

要知道松前藩在江户幕府分封之初,被认定为只需按照一万石的石高承担大名义务。也就是说德川家认定虾夷岛过于寒冷蛮荒,没法种植太多水稻,所以认定全岛的粮食税收只有一万石。

当然,这个数字实际上是有极大瞒报的,当时虾夷岛上的扶桑人纳税农产区,就能提供二十多万石一年的税收,如今距离分封过去了半个世纪,经过持续繁衍开发,全岛石高已经提高到五十万左右。

这是个什么概念呢?当时扶桑对水稻田的征税力度,大约是两亩地不到就要收一石稻米,所以五十万石也就相当于全岛才一百万亩水稻田,加上其他不是种粮食的菜田、劣田,全加起来应该不到两百万亩。

考虑到北海道后世总面积达八万平方公里,而两百万亩才折合一千多平方公里,所以当时岛上扶桑人的农田面积,只占到岛屿国土总面积的百分之一点五,开发程度当然算是很低的。

这点田,虾夷全岛不到二十万扶桑族农民就种完了,而当时扶桑养一个近似农兵的、战斗力最低下的兵源,一年大概需要八石大米。而如果要够到武士级别,有一定军事素养,一年至少二十石米作为口粮、俸禄。这还没算武器装备的钱。

所以虾夷岛全岛所有征收的粮食都拿来养兵,大概够两万五千人吃饭。如果要买武器,这个人数至少砍半,也就勉强供养一万多人。

而实际上,当时承平日久,松前藩各级大名、贵族也是要花销维持体面生活的。和平年代拿来养兵的钱一半也不到,因此全岛拼尽全力最多拉起七八千人的武装。

明军打一个港口就干掉两千人,等于是半天时间就把松前藩几十年来攒的家底,干没了四分之一。

松前氏广意识到自己的狂妄轻敌之后,很快彻底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下令全军龟缩到依托山势的函馆城内,并且恳求会津藩方面提前派上虾夷岛的援军,也跟他一起并力死守函馆。

会津藩方面由于藩主无法亲自来虾夷,所以派出的带兵大将是保科正经。

保科正经原本见明军来势汹汹,都有点不想趟这个浑水,而想及时止损,坐船带一部分会津藩武士回本州岛。

无奈他缺乏和张名振交流的渠道,张名振也不跟他谈。他只好试图趁夜摸黑出海,找了点船试图偷航津轻海峡。

没想到明军在海峡上巡逻防守严密,保科正经的首批试探性偷航部队就被截杀,战船直接在海峡上被明军舰炮轰沉,完全是碾压性的。

扶桑人的小战船,面对明军最新的、发射六十斤炮弹的重型红夷大炮,抗一炮就直接干穿船底沉没了,哪怕是铁甲船也扛不住六十斤的大铁弹抵近攻顶。

扶桑人直接被这一幕吓傻了,随着几十条战船和上千名士兵白白被屠戮,保科正经也只好带着其他的人,跟松前氏广一起抱团躲进函馆城。

两藩加起来原本总兵力超过一万五千人,可惜已经两战折损数千,最后龟缩死守城池的不过一万三千人。

不过会津藩的摸黑突围船队倒也没全部死绝,毕竟有个别船只成功到了津轻海峡对岸,还有个别沉船上的士兵侥幸游泳回去了。

他们在短短几天之内,就把岛上的惨状汇报给了其他东北诸藩,仙台、会津、米泽三大东北强藩的其余部队,也不得不往津轻海峡方向集结备战。

……

津轻半岛上,张名振的部将见主帅已经轻易登陆、击灭滩头阻击敌军,并且顺利包围了函馆城,纷纷请求他尽快发起强攻。

但张名振却丝毫不急,他好整以暇地跟属下说:“如果现在就把函馆攻了,还怎么源源不断给扶桑人放血?勾引扶桑人来救援?

拿下这等偏僻小岛不算什么,关键是要彻底打疼扶桑人,让他们吞下这颗苦果,认清现实,以后永远不敢来救援!

分兵!先在对岸的陆奥半岛登陆数千人,占据一座邻海峡的港城,勾引扶桑奥羽联军来攻城夺取渡过海峡的港口!咱才好大量杀伤扶桑桀骜不驯之士!

咱要是不上岸,估计他们都不敢下海来打。而且上岸之后,击溃一些敌人,还能顺势劫掠他们的军粮,因粮于敌以战养战。咱是渡海而来,不怕跟人打,就怕他们坚壁清野,宁可烧毁城池库存、处处焦土跟咱耗着。”

第378章 这种小儿科就是拿来秒杀的第355章 河北大决战,五十万对三十万,优势在我第354章 扼杀清军反扑第12章 沈树人在大气层第28章 方离陈圆圆,又见吴三桂第174章 给我往死里激励士气第17章 入国子监第63章 不找个队友上去卖一下,敌人怎么肯接团第171章 胜负提前揭晓第253章 炮退刘良佐第295章 留发者义民也;剃发者难民也第26章 沈公子升官谁敢不服第25章 奋勇争先第337章 这可不是淝水之战(八千字大章)第162章 李自成用计第136章 决战张献忠-下第283章 看似完美的渡江计划第83章 才给我两年,就还了你一个新的苏州第361章 打完仗了好清算第252章 一念生死第95章 洪承畴:有朝一日刀在手,杀尽天下喷子狗第302章 曹黄雪夜下扬州第244章 两头吸血属于基本操作第327章 再临江宁第27章 困兽之斗第81章 防止情报泄密的最好办法就是下克上独走第15章 牵一发而动全身第188章 功高难赏第371章 鄂王爷想的,都不是他活着时候的事儿第6章 天下英豪尽入吾彀中第185章 潞王府的如意算盘第55章 悄悄惊艳沈道台第347章 狐假虎威的衣锦还乡第384章 终战条约第149章 迎击李自成第360章 兴复大明,还于旧都第315章 炮决尼堪第90章 全胜而归第240章 太子岂会与杀父仇人合作第255章 新监国的三把火第234章 气运是天定的第384章 终战条约第173章 早打早痛快,晚打打折卖第200章 以文会友第299章 前仆后继第339章 血战克敌(六千字大章)第291章 尸漫金山第253章 炮退刘良佐第22章 朱大典也在下一盘很大的棋第145章 升任湖广巡抚第106章 师夷长技以制夷第239章 走到历史岔路口的吴三桂第53章 东林与桐城第23章 哥最不怕的就是古人在我面前显摆理工科水平第19章 站着把官买了第154章 但凡学过小学几何,都不会中这种招第30章 两千年来的儒生不行,不代表我不行第168章 久旱逢甘霖第248章 正朔无小事第295章 留发者义民也;剃发者难民也第119章 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第5章 见招拆招(再次五千字大章)第16章 没食明禄,没受国恩第52章 奇葩说第188章 功高难赏第57章 “先杀己方圣母,保护敌方圣母”升级版第27章 终离苦海陈圆圆第118章 首尾不能相顾第50章 大言不惭第321章 千年大计(六千字)第219章 张献忠崩溃第16章 忠奸难辨第28章 慢性绞杀第310章 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第10章 刺枪法:从入门到入土第23章 左金王之死第289章 柳如是击鼓抗金第327章 再临江宁第13章 每一步计策至少同时骗到两家对手第72章 狭路相逢勇者胜第342章 光复中都(六千字大章)第289章 柳如是击鼓抗金第89章 朝天开枪,遇敌就投第6章 天下英豪尽入吾彀中第23章 左金王之死第6章 天下英豪尽入吾彀中第101章 好事多磨第350章 你以为这就算完了?第226章 白捡一个汉中也不错第35章 杀张献忠者封侯第38章 福王被杀,洛阳也就不用救了第340章 阿巴泰之死(七千字大章)第51章 不要做重复发明车轮的傻事第8章 土皇帝回巢第177章 孤注一掷李自成第174章 给我往死里激励士气第53章 心有猛虎第162章 李自成用计第12章 沈树人在大气层第6章 论买房后立刻办房产证过户登记的重要性
第378章 这种小儿科就是拿来秒杀的第355章 河北大决战,五十万对三十万,优势在我第354章 扼杀清军反扑第12章 沈树人在大气层第28章 方离陈圆圆,又见吴三桂第174章 给我往死里激励士气第17章 入国子监第63章 不找个队友上去卖一下,敌人怎么肯接团第171章 胜负提前揭晓第253章 炮退刘良佐第295章 留发者义民也;剃发者难民也第26章 沈公子升官谁敢不服第25章 奋勇争先第337章 这可不是淝水之战(八千字大章)第162章 李自成用计第136章 决战张献忠-下第283章 看似完美的渡江计划第83章 才给我两年,就还了你一个新的苏州第361章 打完仗了好清算第252章 一念生死第95章 洪承畴:有朝一日刀在手,杀尽天下喷子狗第302章 曹黄雪夜下扬州第244章 两头吸血属于基本操作第327章 再临江宁第27章 困兽之斗第81章 防止情报泄密的最好办法就是下克上独走第15章 牵一发而动全身第188章 功高难赏第371章 鄂王爷想的,都不是他活着时候的事儿第6章 天下英豪尽入吾彀中第185章 潞王府的如意算盘第55章 悄悄惊艳沈道台第347章 狐假虎威的衣锦还乡第384章 终战条约第149章 迎击李自成第360章 兴复大明,还于旧都第315章 炮决尼堪第90章 全胜而归第240章 太子岂会与杀父仇人合作第255章 新监国的三把火第234章 气运是天定的第384章 终战条约第173章 早打早痛快,晚打打折卖第200章 以文会友第299章 前仆后继第339章 血战克敌(六千字大章)第291章 尸漫金山第253章 炮退刘良佐第22章 朱大典也在下一盘很大的棋第145章 升任湖广巡抚第106章 师夷长技以制夷第239章 走到历史岔路口的吴三桂第53章 东林与桐城第23章 哥最不怕的就是古人在我面前显摆理工科水平第19章 站着把官买了第154章 但凡学过小学几何,都不会中这种招第30章 两千年来的儒生不行,不代表我不行第168章 久旱逢甘霖第248章 正朔无小事第295章 留发者义民也;剃发者难民也第119章 给你机会你不中用啊第5章 见招拆招(再次五千字大章)第16章 没食明禄,没受国恩第52章 奇葩说第188章 功高难赏第57章 “先杀己方圣母,保护敌方圣母”升级版第27章 终离苦海陈圆圆第118章 首尾不能相顾第50章 大言不惭第321章 千年大计(六千字)第219章 张献忠崩溃第16章 忠奸难辨第28章 慢性绞杀第310章 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第10章 刺枪法:从入门到入土第23章 左金王之死第289章 柳如是击鼓抗金第327章 再临江宁第13章 每一步计策至少同时骗到两家对手第72章 狭路相逢勇者胜第342章 光复中都(六千字大章)第289章 柳如是击鼓抗金第89章 朝天开枪,遇敌就投第6章 天下英豪尽入吾彀中第23章 左金王之死第6章 天下英豪尽入吾彀中第101章 好事多磨第350章 你以为这就算完了?第226章 白捡一个汉中也不错第35章 杀张献忠者封侯第38章 福王被杀,洛阳也就不用救了第340章 阿巴泰之死(七千字大章)第51章 不要做重复发明车轮的傻事第8章 土皇帝回巢第177章 孤注一掷李自成第174章 给我往死里激励士气第53章 心有猛虎第162章 李自成用计第12章 沈树人在大气层第6章 论买房后立刻办房产证过户登记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