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二代勋贵

bookmark

案件始末原由,赵二是当堂梳理了一遍的,这可让在堂外的观众们吃了一个大瓜,其后便是大量的感慨,几乎所有人都对张家的两个儿子口诛笔伐。不管这光明世界的背后隐藏着多少骇人听闻的罪恶,一旦被摆到台面上来,都得指责、批判。

“张家也算大族了,张翁更是善人,没曾想竟是这样的结局,家门不幸,生出这等人面兽心的子孙,不得善终,可怜啊......”

“这兄弟俩也下得了手,一个害死老父,一个欲杀胞兄,好狠的心肠!”

“偌大的家产,换谁都会动心的!”

“所幸还有个季子,否则张家家业,怕也难以守住!”

“张家三子倒是幸运,两个兄长挣来抢去,结果搞得杀头流放,最后倒便宜了他这个庶子......”

议论纷纷,但多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也免不了幸灾乐祸,仇富心理不管在什么时代什么社会都是一种普遍现象。你张家富是富,但子不孝,兄弟相残,大丧门楣,有什么值得羡慕的?

吃瓜群众的议论声再大,也不会有什么实质上的影响,张家还是富家大户。堂间,已是一个尘埃落地的场面,两兄弟再是求饶,也无用,被衙役带下去,该入入狱的入狱,该打板子的打板子。

倒是得以待在“贵宾席”,在堂上就近听叛的张家三子,泪流满面,哭声凄凉,似乎对家族的不幸十分伤心。还是被衙役们的堂威声给震慑住了,方才收声,眼巴巴地望着赵匡义,这才拜谢。

赵匡义打量着张家三子,年纪轻,卖相普通。目光微凝,赵匡义平静地对他道:“此案涉案人员,该处置的,本县已然处置了,剩下的,就是你们张家内部的事情了。

还有,张家变故,皆源自你家田宅家产,尔等当引以为戒,还需知孝义之重!本县只有一句忠告,回去好生持家,孝敬长辈,教育子女,不要再酿成这等人伦惨剧!”

“是!小民多谢县尊教诲,必然牢记,永不敢忘!”闻言,张家三子擦了擦泪,赶忙道。

又深深地看了其人一眼,赵匡义手中惊堂木一拍,沉声道:“结案!退堂!”

以赵匡义的性格,怎能不对张家兄弟之间的问题进行更多的思考与联想,两个嫡兄争得头破血流,他虽然只是个庶子,前前后后倒显得太无辜,太憨厚,也太幸运了。

是他,尾随着救了长兄,家仆举报长子害父的行为也出现得突兀。赵匡义是什么人,就冲这两点,也足以引起他的怀疑。然而,不管如何调查,却更难有其他更惊人的发现。

赵匡义确实怀疑,在这场争夺家产的戏码中,张家三子也扮演了一定的角色,但是,就其行为而言,实在抓不到什么痛脚。因此,如何判罚,赵匡义还是按照律法来,甚至把财产判给老三。

但是,张家老三,成功地引起了赵匡义的注意。他在中牟的任期,才刚开始,还有的是时间......

宣判结束,还有吃瓜群众不欲走,明显还想看看有没有什么后续,但衙役已然开始赶人。赵匡义呢,回到二堂,准备亲自书写给上司关于此案的公文。

主簿是个灰发老者,穿着一件轻薄的缎子,儒里儒气的,步入堂间时,赵匡义已然放下的笔。看着赵匡义,不由开口感慨道:“张家之事,闹得中牟沸沸扬扬,影响极坏,所幸明堂神断,明察秋毫,方使真相大白。明堂之才,足可匡辅社稷啊!”

“刘翁过奖了!”赵匡义平淡地道,话里虽是谦虚,但表情却流露出一抹自信。

“围观的百姓们,也都在赞明堂英明,明察秋毫,为民做主,判罚公正,大快人心啊!”主簿继续道。

听及此,赵匡义嘴角终于扬起了一点笑容,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民请命的事,既是公义,也是责任,否则,岂不有负朝廷所托?”

见他说出这么一番冠冕堂皇的话,主簿既然要捧着,出言恭维。

“好了!”赵匡义干劲十足,也不容易为这些溢美之词所迷惑,直接吩咐着:“给开封府的行文我已写好,发传之事,就由刘翁安排吧,尽快!”

“是!”主簿又夸赵匡义高效,然后直接去安排了。

坐在二堂,品了一会儿茶,一名身着公服的青年匆匆入内。其人原本是赵家的家仆,跟着赵匡义,被安排在县衙为吏。此时脸上带着一抹郑重,禀道:“郎君,柴县尉遣人通知,说英国公已然入境,准备去迎,说在西门等你!”

中牟不只有一个年轻的知县,还有一个更年轻的县尉。光看姓氏就知道是什么身份了,柴宗谊,英国公柴荣的长子,如今也就刚二十岁出头,却已经是中牟这种大县的县尉,这种大部分凡人打拼一辈子都难以企及的位置。即便这样,还有人觉得低了。

在很多人看来,县尉这种芝麻小官,让英国公的嫡长子担任,也算是纡尊降贵了。柴荣对此,也持保守态度,但不是觉得官职低了,而是觉得柴宗谊年轻,怕他难以担当的县尉这种直接管理百姓的要职,尤其是中牟这种大县。

很多品级低的职位,比那些高职,更加难做,却也更锻炼人。柴宗谊的官,是刘皇帝关照的,用他的话说,该下面好好锻炼锻炼,也不是一点基础都没有,至少是从共同宿卫出去的。

事实上,刘皇帝真正重视的人才,都有特意被安排从低位锻炼起,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宰相必起于州县,将帅必发于行伍,这是个硬道理。

同时,随着大汉的勋贵二代们逐渐成长,在天下道州中,已然开始活跃着新一代的身影。科举制仍旧是大汉最主要的选材方式,但是荫官恩赐,也从未被放弃过,并且永远存在,贯穿于历史。

刘皇帝实则也是期待着,勋贵阶层中能出一些人才,毕竟大家同属统治阶级,有共同利益,这些人会更积极地维护统治。但凡是有利就有弊,一怕尾大不掉,影响皇权,二怕养出一堆蛀虫......

解决办法,刘皇帝是想不出的,也不可能有那种只见好不见弊的办法,他也只能管好属于他的时代,乐见其利,警惕其弊,遇到问题,及时调整。更多的,真的做不了了。

柴宗谊到任,比赵匡义可要早些。不过,等赵匡义到任之后,两个人倒也走得近,赵匡义在年轻的勋贵之中,名气还是很大的,很多人也乐于与他交往,就包括柴宗谊。

此番,柴荣回京,做儿子的当然也收到了风,一直派人在驿道上盯着,随时通报。赵匡义也知晓此事,还特意让柴宗谊通知他。

于是,当得知英国公已然过境后,赵匡义也没有丝毫犹豫,简单地收拾了一下,即带着那名吏人,前去西城门,与柴宗谊会同,前往拜迎。

赵匡义比较聪明,没有大动干戈,把县衙的官吏都带上,只与柴宗谊二人,领着几名家仆前往。也可以说,他不是以中牟知县去迎拜柴荣,而是以子侄后辈的身份前往,表示一番礼节。

第148章 还京第13章 战争的脚步正在迫近第105章 卢多逊急了第103章 缺少一个系统的李从益第2073章 太宗篇20 元年争储第19章 轻取江陵3第72章 磁州贼第2140章 世宗篇15 中亚风云明城会战第233章 南口大战2第48章 接纳回归第187章 大汉的军事官僚地主第368章 宰相们的异见第69章 夫妻密谈第165章 夏猎、祥瑞以及进贡第467章 进一步治本之策第150章 蜀亡第1767章 心头发慌第454章 安东新王第284章 影响第398章 虞美人第112章 赵大之勇略第156章 亡国之君第49章 安东都督府第281章 全军覆没?第192章 刘铢案第52章 “厚道”的做法第164章蜀臣第2114章 康宗篇6 倒吕风波第191章 赵思绾的背反第194章 萧护思眼中的强汉第156章 南唐来使3第45章 治安第207章 王景崇之死第457章 郑州第189章 赵大述职第194章 杨邠案(2)第114章 范质薨,帝不豫第417章 轻狂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乐第199章 出宫第369章 功臣宿将第163章 第三次北巡第1709章 心猿意马第106章 再临大江第230章 主动出击第172章 政事堂的宰相们第429章 远遁的契丹第1754章 雄才难制第77章 涡口之战(1)第102章 事分南北第424章 年命不永第460章 刘皇帝最大的问题第261章 优势太大,底气太足第189章 燕王南来第324章 交代第2200章 仁宗篇17 党争伊始第204章 北伐已定第22章 称帝第266章 蜀廷的争执第1733章 王侁要倒霉了第142章 着郭威鞫问第280章 回京之前第324章 交代第56章 契丹不乏忧患之士第435章 还是比烂的时代第65章 制举进展第61章 赵二为官第354章 可以讨论出降了第334章 喜讯传来第48章 瑶蛮的格局第2130章 世宗篇5 安东不安第66章 陷河阳第113章 必成大器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黄河口岸第197章 财计第181章 西巡路上怨言多第209章 御史台→都察院第2193章 仁宗篇10 帝国的政治生态第48章 瑶蛮的格局第442章 矛头直指第411章 政治危机第332章 党巡检当街怒斥权贵子第144章 两个选择第113章 希望渺茫第46章 驸马的上下两策第26章 新政与人事第35章 瑶华春第320章 蛮瑶归服第272章 征发之苦第401章 老郭威第79章 楚昭辅之政第150章 为将军践行第168章 执迷不悟第259章 兵临梁泉第367章 还是稳着来第31章 进军令第314章 门庭若市第71章 安东大开发2第125章 由土地问题引申第290章 定要让汉旗扬于上京
第148章 还京第13章 战争的脚步正在迫近第105章 卢多逊急了第103章 缺少一个系统的李从益第2073章 太宗篇20 元年争储第19章 轻取江陵3第72章 磁州贼第2140章 世宗篇15 中亚风云明城会战第233章 南口大战2第48章 接纳回归第187章 大汉的军事官僚地主第368章 宰相们的异见第69章 夫妻密谈第165章 夏猎、祥瑞以及进贡第467章 进一步治本之策第150章 蜀亡第1767章 心头发慌第454章 安东新王第284章 影响第398章 虞美人第112章 赵大之勇略第156章 亡国之君第49章 安东都督府第281章 全军覆没?第192章 刘铢案第52章 “厚道”的做法第164章蜀臣第2114章 康宗篇6 倒吕风波第191章 赵思绾的背反第194章 萧护思眼中的强汉第156章 南唐来使3第45章 治安第207章 王景崇之死第457章 郑州第189章 赵大述职第194章 杨邠案(2)第114章 范质薨,帝不豫第417章 轻狂第63章 君宦婢,自得其乐第199章 出宫第369章 功臣宿将第163章 第三次北巡第1709章 心猿意马第106章 再临大江第230章 主动出击第172章 政事堂的宰相们第429章 远遁的契丹第1754章 雄才难制第77章 涡口之战(1)第102章 事分南北第424章 年命不永第460章 刘皇帝最大的问题第261章 优势太大,底气太足第189章 燕王南来第324章 交代第2200章 仁宗篇17 党争伊始第204章 北伐已定第22章 称帝第266章 蜀廷的争执第1733章 王侁要倒霉了第142章 着郭威鞫问第280章 回京之前第324章 交代第56章 契丹不乏忧患之士第435章 还是比烂的时代第65章 制举进展第61章 赵二为官第354章 可以讨论出降了第334章 喜讯传来第48章 瑶蛮的格局第2130章 世宗篇5 安东不安第66章 陷河阳第113章 必成大器第2079章 太宗篇26 黄河口岸第197章 财计第181章 西巡路上怨言多第209章 御史台→都察院第2193章 仁宗篇10 帝国的政治生态第48章 瑶蛮的格局第442章 矛头直指第411章 政治危机第332章 党巡检当街怒斥权贵子第144章 两个选择第113章 希望渺茫第46章 驸马的上下两策第26章 新政与人事第35章 瑶华春第320章 蛮瑶归服第272章 征发之苦第401章 老郭威第79章 楚昭辅之政第150章 为将军践行第168章 执迷不悟第259章 兵临梁泉第367章 还是稳着来第31章 进军令第314章 门庭若市第71章 安东大开发2第125章 由土地问题引申第290章 定要让汉旗扬于上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