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8章 保守与扩张

第1678章 保守与扩张

开宝二十一年盛夏悄然降临,只不过,今年的夏季,今年的夏季,显得温和而从容,让人感觉不到多少炎意,东京不论是达官贵族还是市井小民,都享受着一份惬意。

当然,这份享受的代价却是严重的,包括钦天监、户部农科以及朝中的一些有识之士,都在上表示警,气候有异。

各地的官府及农官,也都上表陈情,说今年粮食可能歉收,这不得不让朝廷重视,因为从过去几年各类粮食的出产入库统计,可以明显地发现,整体水平,是在逐年下降的。

而大汉人口又在不断增多,已经很多年没有感受到粮食压力的朝廷,又再度笼罩在那抹阴影之下。

在这方面,不得不重视,政事堂也降下了严令,一旦出现大规模的粮食歉收,那就要做好赈灾准备,以免出现饥荒。

大汉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家底,还是十分丰厚的,尤其是最近十年,更是一段黄金发展时期,全国各地的仓储,基本都处于满仓的状态,户部甚至已经开始对陈粮腐米进行清理更换,当然,又闹出了一些贪腐弊案,也顺便清理了一批蠹虫。

即便有足够的底气,也不免让中枢的当权者们劳心伤神,毕竟,仅在这还没有结束的开宝二十一年上半年,大汉就不怎么安宁。

当然,内部矛盾,尤其官场上贪腐经过去年的清洗,得到了一定缓解,上层的肉食者们安分了一些,收敛了一些,低调了一些。

对于各地行政上的一些弊端,也开始着手解决,逐步缓和。但是,战争却像一个幽灵,盘旋在大汉上空,带有强烈的不确定性,祸福难料。

不只榆林在平叛,西域在大动干戈,云南道又起反复,安南以及被灭国的占城土著也起了抗争,安东方面,以蒙兀室韦为主北室韦人开始南迁西进,侵犯安东境,刘煦也遣兵征讨驱逐,当然,漠北的契丹人也感受到了威胁,同样发兵东征,再度有扩张之象。

在南洋,酝酿多时,对三佛齐国的讨伐也终于展开了,由安南都指挥使率领海陆军两万余人南下。

由于此前的出众表现,郭良平不只依旧统率着安南舰队,刘皇帝还让他兼任安南都指挥使的职位,就是方便他统领海陆军队,进攻三佛齐。

对于这四面拱火的情况,朝廷内部争议很大,就是赵普也明确反对,虽然除了西域,都是些小打小闹,但保守的力量无处不在,也形成了一种比较大的声音,但最终都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有的事,不得不做。李继迁之叛就不必提了,那属于内部叛乱,是必须以雷霆手段剿灭镇压,震慑那些逆乱分子,这属于政治正确,谁敢劝阻,就是自绝于刘皇帝,自绝于大汉朝廷。

至于打黑汗,在刘皇帝看来,你不去打他,他也会来打你,与其被动受侮,不若主动出击。更何况,拿下黑汗,对于大汉而言,也不是全然没有好处,至少东西贸易通道上能够减少一个危险贪婪的吸血者。

唯一值得商榷的,大概是对三佛齐的战事,这件事,从头到尾,都属于大汉这边主动挑事,其中反应出的是大汉海上贸易的扩张性,是为了维护南洋航道与贸易通道的安全,体现的也是一部分海军将士的进攻意志。

哪怕就冲这一点,对郭良平为首的一些海军将领的要求,刘皇帝也要支持。何况,打一个看似强大,实则还是土著势力的三佛齐,刘皇帝也不觉有什么困难,出一偏师,只怕比之当年教训高丽还要轻松。而三佛齐三番两次拒绝朝廷的“善意”,这是不顺从的表现,也该予以教训。

至于安东那边室韦人的迁移入侵,就更不足为道,可以看作是土著蛮人的骚乱,安东都督府自己解决即可,倒也无关大局。

只是,当这些情况综合起来,一起呈现在中枢大臣案头时,就不免感到担忧与为难了。

大汉建国已经三十五年,在这三十五年中,文治武功上的建树都值得称道,而挺过了这三十五年,上上下下对国家的认同也已经形成,政治上的平稳,经济上的繁荣,似乎也证明了,大汉不会是一个短命王朝,这足以让人安心。

但伴随着的,是以贵族官僚为主的保守势力的抬升,保守意识的加强,历史的惯性让他们在对内事务上,为了帝国的稳固,为了阶级的利益,可以不惜一切代价、不吝一切手段去维护。

而在对外事务上,就不可避免地,做一些看起来更加稳妥、安全的选择。海外贸易的兴起,确实让一部分新兴阶层抬头崛起,但那仍旧是少数。

大汉的基本盘已经够大了,内部的资源也足够让绝大多数的上层阶级吃饱喝足,因此,他们习惯性地偏向于把内部经营好,而不愿意贸然扩张,毕竟也不是所有人都能从中得到好处。

不论是西征还是南下,都体现着刘皇帝的意志,在这方面,刘皇帝就是一个少数派。

当然,保守势力的考虑也是有依据的,最近的教训,盯着李隆基就行了。当然,没人敢把刘皇帝比作李隆基,但观近些年朝廷内外的形势变化,把赵普当作李林甫的人却有不少。

打就打吧,既然亮了刀子,不见血,没有足够的收获,怎能轻易罢兵。在很多朝臣的考虑中,只要战事进展到一定程度,达到一些可以接受的目标,就可以上谏罢兵了,恢复和平稳定了。

但是离弦之箭,是不好把握的,只两个月的时间,就让大汉朝廷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想法,有些天真了。

尤其西域的战事,随着前线的战报不断传来,巨大的伤亡,血淋淋的数字,让很多人心生隐忧,当然,他们不会承认内心的胆怯与保守。

在建国以来,历次战争中,上百万的伤亡历历在目,与之相比,龟兹城下的死伤,根本算不得什么。但这并不妨碍一些熟知历史的人以史为鉴,笃定如果不压制扩张的欲望,那么西域战事必然会成为朝廷的国力丧失的一个出血点。

哪怕摆一些现实的东西,为了支持西域数万大军,单靠河西是不够的,还得从西北抽调人物力,方才能够满足,这本身就意味着巨大代价。

毕竟,西域的汉军可不是发一把武器就成军的,这几乎可以看作是冷兵器时代军队的巅峰,配套的军需是极其庞大的,毕竟汉军有着奢侈作战的传统。

再者,由于李继迁之乱,矛盾重重的西北地区,本就不稳,攘外必先安内,哪有一边平叛,一边对外大举征伐的,仅从兵家而言,都属于大忌了。

异议之声虽大,但都被压抑着,因为支持的人也有不少,并且硬实力要更强,刘皇帝这个占据着最大话语权的皇帝就不提了,西北军方以及那些有子弟参与西征的贵族,同样支持,毕竟不能拖自家后人的后腿。

如果说西域战事,迫于朝廷强权的压力,不得不捏着鼻子认了,那对三佛齐的战事则完全超出大多数朝臣的意料。

郭良平提交的作战计划,是出兵占据蒲罗中岛,建立海军基地,以战促和,目标完成即可。

但这水陆兵马一发,就有些收不住了,在成功夺取蒲罗中岛之后,郭良平又以三佛齐不肯臣服的理由,派军深入其地,攻城略地,同时,还提出了一个异想天开的南北对进战略计划,意图从占城地区通过陆地南下,彻底平底三佛齐地区。

要知道,如果按照郭良平的想法来做,那把安南与三佛齐国隔开的真腊国(吴哥王朝)就是个避不开的话题。

总不能再把与真腊国的关系搞僵,扩大战火,至于郭良平提出的“借道”一说,朝臣更是嗤之以鼻,这家伙就是想扩大战争,向朝廷要兵要粮。

真腊国在当下,可是中南半岛上的一大国,虽然不被朝廷看在眼里,但那仍旧是一个百年政权,有自己的辉煌与繁荣,当初汉军扫平安南,并在后续剿匪的过程中覆灭占城之后,就已经引起真腊的担忧与忌惮了。

如今,与三佛齐的战事还没结束,若是再让战火漫卷中南半岛,那样的后果,只怕以大汉也难以承受。

过犹不及的道理,还是比较好理解的,因此,不论是文官集团,还是枢密院,都对郭良平的建议予以否决,枢密院甚至下达了一份措辞严厉的制书,让郭良平打好三佛齐,尽快结束战事,逼迫三佛齐求和,承认大汉对蒲罗中岛的占领。

如此方才打消了郭良平拓地数千里,晋爵封公的野望,但即便如此,向朝廷伸援的手依旧不依不挠,要兵、要粮甚至要人。

这件事,传到刘皇帝耳中,对政事堂以及枢密院的决策,刘皇帝同样选择支持。郭良平的开拓进取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是,经过一次远航之后,这家伙的视野更加开拓了,这扩张欲望也彻底燃烧起来了,必须得给他浇一盆冷水,让他冷静一下。

过度的扩张,可不是好事,这一点,在朝廷内部还是有一些共识的,过去朝廷也深受其苦。哪怕是对黑汗国的战争,倘若没有那些“意外”因素,最终也未必会诉诸于战争手段。

而在对南洋的扩张上,刘皇帝固然持支持态度,但他更希望的,还是经济扩张,以资源掠夺为主,至于灭国拓地,大可不必,像三佛齐这样不听话的小强,打服即可,甚至扶持一个新政权都行,全贪全据,实在没有那个必要。

第75章 恩威齐下第362章 权宜之计第173章 日常第115章 罪状十五条第142章 准备杀鸡第129章 既进京,总有些变动第198章 解绑的武德司第197章 开封扩建第358章 刘家的天下第3章 新皇诏制第365章 边事结论第66章 请辞?不许!第381章 刘皇帝返京第1716章 共治时代世宗篇42 极盛背后的阴霾第2085章 太宗篇32 血肉浇筑王权第1710章 赵普的辞呈第129章 叔父第129章 既进京,总有些变动第146章 近亲通婚第410章 克制第344章 打个赌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第90章 栾城之战(2)第78章 召还二郎?第37章 回鹘使者第305章 旧税制下的地方现状第145章 蜀中之弊第1674章 爆发第442章 矛头直指第45章 移镇之议第212章 王朴卸任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第1808章 老来丧女第23章 由郑州站发往洛阳站第29章 老九浑人一个第360章 宰割天下第119章 幸西京第6章 遗奏十条第430章 安东王薨第255章 “社会实践”第279章 中路军之失第140章 恼火的赵匡胤第438章 抗洪救灾年第36章 激战三江口第48章 不安宁的四、五月第403章 抓起来!第142章 准备杀鸡第40章 荒唐太子第7章 风波第146章 黄羊平第2093章 太宗篇40 雍熙之治第1783章 戴孝入碎叶第136章 迎奉第207章 还京第257章 龙舟第137章 赵普的黑材料第185章 赐宴第163章皇后染病,储君人选第350章 韶州大捷第174章 帝崩第71章 安东大开发2第232章 西域形势一片大好第359章 这个太子不简单第162章 兵事第63章 开宝十三年下半年第35章 坐不住了第262章 赵普议蜀第258章 汉军的反应第261章 大捷第275章 当与众乐第300章 统归地税第494章 轻轻放下第30章 可以准备善后了第260章 论婿第139章 随驾带着御史第271章 将威胁消灭于萌芽第104章 饿狼相争第126章 问罪第248章 西撤!第361章 皇长子的气度第7章 小人物议大事第83章 佛陀入世,亦在治下第1701章 浮出水面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343章 宦官少府第96章 李少游的新去向第342章 势如破竹第69章 “铁杆”盟友先掉链子第219章 不踏实的刘皇帝第1706章 拾遗补阙第139章 王昭远:此乃战机第345章 剥削者第386章 萧卿,起来吧第354章 可以讨论出降了第175章 军略第181章 西巡路上怨言多第379章 南北一统第106章 再临大江第36章 虒亭
第75章 恩威齐下第362章 权宜之计第173章 日常第115章 罪状十五条第142章 准备杀鸡第129章 既进京,总有些变动第198章 解绑的武德司第197章 开封扩建第358章 刘家的天下第3章 新皇诏制第365章 边事结论第66章 请辞?不许!第381章 刘皇帝返京第1716章 共治时代世宗篇42 极盛背后的阴霾第2085章 太宗篇32 血肉浇筑王权第1710章 赵普的辞呈第129章 叔父第129章 既进京,总有些变动第146章 近亲通婚第410章 克制第344章 打个赌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第90章 栾城之战(2)第78章 召还二郎?第37章 回鹘使者第305章 旧税制下的地方现状第145章 蜀中之弊第1674章 爆发第442章 矛头直指第45章 移镇之议第212章 王朴卸任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第1808章 老来丧女第23章 由郑州站发往洛阳站第29章 老九浑人一个第360章 宰割天下第119章 幸西京第6章 遗奏十条第430章 安东王薨第255章 “社会实践”第279章 中路军之失第140章 恼火的赵匡胤第438章 抗洪救灾年第36章 激战三江口第48章 不安宁的四、五月第403章 抓起来!第142章 准备杀鸡第40章 荒唐太子第7章 风波第146章 黄羊平第2093章 太宗篇40 雍熙之治第1783章 戴孝入碎叶第136章 迎奉第207章 还京第257章 龙舟第137章 赵普的黑材料第185章 赐宴第163章皇后染病,储君人选第350章 韶州大捷第174章 帝崩第71章 安东大开发2第232章 西域形势一片大好第359章 这个太子不简单第162章 兵事第63章 开宝十三年下半年第35章 坐不住了第262章 赵普议蜀第258章 汉军的反应第261章 大捷第275章 当与众乐第300章 统归地税第494章 轻轻放下第30章 可以准备善后了第260章 论婿第139章 随驾带着御史第271章 将威胁消灭于萌芽第104章 饿狼相争第126章 问罪第248章 西撤!第361章 皇长子的气度第7章 小人物议大事第83章 佛陀入世,亦在治下第1701章 浮出水面第123章 遣使求和吧第343章 宦官少府第96章 李少游的新去向第342章 势如破竹第69章 “铁杆”盟友先掉链子第219章 不踏实的刘皇帝第1706章 拾遗补阙第139章 王昭远:此乃战机第345章 剥削者第386章 萧卿,起来吧第354章 可以讨论出降了第175章 军略第181章 西巡路上怨言多第379章 南北一统第106章 再临大江第36章 虒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