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篇6 王安石在此

已是天暮,洛阳城那浮华喧嚣的夜生活才刚刚开始,广政殿内,为君王天下、社稷康平而呕心沥血的范仲淹,依旧在政事堂间,辛苦操劳。

正统十一年,已然进入范仲淹秉政的第六个年头了,五载春秋一晃而逝,帝国又经过一轮风雨洗礼,庙堂上下再换新颜,而进入花甲之年的范公,满头鬓发,亦已成霜。

暗夜下,相堂间,灯火幢幢,十数名郎官、舍人、学士,也陪着范首相,当值加班,整理公文条事。这些人,约在三十上下,出身或有高低,但来历不俗,大多经过一定的职事历练。

虽然并非都由范仲淹提拔,但皆有受其认可的长处,而这些人,都是当前大汉帝国的精英,前途无量,是帝国未来的高官储备。

然而,处在这样的位置,每日接触的都是宰相公卿,经手的都是国家大事,受到瞩目的同时,所承受的压力与竞争,也远非常人想象。

尤其,当坐在尚书令位置上的乃是范仲淹这样的掌权者时,便非党从,也不得不受其辐射影响,拼命表现,比如这“加班”的习惯

便是涵养、觉悟、气度如这些帝国精英,长期坚持下来,也都不由身心俱疲,即使,范仲淹从没有要求他们做本职之外更多的工作。

这些人,一边渴慕宰相的看重与提拔,一方面又对宰相的作风感到难耐,甚至于,一些深受范仲淹知遇之恩的官佐才俊们,都期盼着范仲淹早点退下。

何必呢?你不累,大伙可都累了!只要退下,你范公就又是誉满天下的贤臣名相,而非饱受攻讦与议论的“权相”。

而在这些宰堂属官之中,有一人气质颇有些鹤立鸡群的意思,作为一名官僚来说,年纪不算大,也就三十岁上下的样子,但总给人一种锋芒毕露的感觉。

他叫王安石,正统二年的状元,也是帝国自开宝时代以来,最年轻的一名状元。

百多年下来,大汉帝国形成了大大小小、五花八门的派别,发源于江南西道的“赣系”,虽只是南臣一分支,且影响力较弱,却也源远流长,出过不少名人,乃至宰相。

最有名的,便是钟谟与王钦若了。钟谟虽非江西本地人,但由于其在开宝时期江南西道的多年履职,于政制文教上多有开辟巩固,被后辈认为是赣派的开山人。

至于王钦若,历仕四朝,二十载宰臣生涯,位及人臣,一度势倾天下,甚至染指尚书令,最关键的是在“康宗—世宗”更替期间纵横捭阖,为世宗继位立下汗马功劳。

虽然后来王钦若因勾结内宦而沦落,但他在赣派南臣中的声名与地位,却无可动摇,他的门人学生,依旧在帝国各处发挥着作用,传承着他的影响力。

他的仕途经历,则激励着无数后辈,要知道,王钦若可不是科举入仕,虽少不了贵人提携,但他身上的“寒门”色彩极其浓厚,是帝国政坛“以吏入官”的典型与标杆,这几乎为天下墨吏打心底所推崇。

而王安石也是江西人,打小便被冠以神童与天才之名,天资聪颖,他也没有辜负自己这份资质,酷爱读书,学习启智。

稍长,随其父宦游各地,这段经历对他的成长尤为关键,不仅接触了各地风俗与民情,还尽习各家学派之长,给赣湘闽苏,如今大汉帝国南方最主流的四大学派,他都曾入学修习过,其进境思考,甚至要超过一些授学教授。

在进京以前,不到二十岁的王安石,便已经在南方士林、学派中拥有偌大名气了。进京之后,顺理成章地考入大学堂,期间,也为欧阳修看中,修习古文。

在政法大学堂,是王安石停留学习最久的一次,因为这是他真正接触到帝国最高学府以及上层权贵的面貌,大学堂也远不止治学这么简单了,更加侧重于为官之道与治政之能的培养。

而在这方面,即便以王安石之天资,也没办法再做到游刃有余、如饮甘酿了。所谓才学固然重要,但人际关系与实务经验,却不是那么容易累积的。

不过,这似乎也彻底激发了王安石对政治的热情与兴趣,在那期间,适逢世宗晚年,夺嫡之争,朝局糜顿,人心不稳。

地处皇家园苑的大学堂,作为帝国培养精英力量的最高学府,议政之风本就浓烈,年轻气盛的王安石自不能免俗,因而写出了不少针砭时政的快意文章。

虽然在老政治家眼中,略显稚嫩,但其人才智慧之光芒,却已经闪到了不少人,当然,也招致许多人的厌恶,尤其是权贵子弟。

比如萧阜,这是两朝宰相、世宗股肱之臣萧恭之孙,同样资质过人、好学多才,曾拜湘学大家廖昌浩为师。萧阜是最喜欢与王安石辩论的,但败多胜少,到最后,往往词穷理屈,拂袖负气而走。

而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年轻时候的王安石,就是这样自负奇智、锋芒毕露、锐气逼人。也正因如此,正统二年大考后,殿试评比之时,包括时任礼部尚书的晏殊在内,不少大臣都建议,当压压其锋芒,正因璞玉,才需打磨。

若是正常情况,王安石别说状元了,就是进士一甲都进不了。不过,彼时刘维箴继位已满一年,虽然年轻放权,却也非全无自己想法。

面对“打磨之论”,刘维箴并不苟同,他认为,朝廷取士,素以才学智用论高低,岂因年龄而计较长短,横加打压,有失公允。

当皇帝明确表达这种态度时,王安石这个23岁的大汉状元,也就新鲜出炉了。皇帝未必对王安石有怎样的好感,甚至都没有仔细了解,但须知道,当初时的刘维箴也是个青年,面对的也是满朝老臣

到如今,王安石已入仕十年了,他的仕途很稳,稳到按部就班,基本依照朝廷固有的官僚培养制度、节奏来。真正进入官场之后,他才真正意识到,政法大学堂距离朝廷很近,但其中差别之大,难以量计。

一头扎进朝廷这个大染缸后,他的才智博学,根本无法挣脱政治旋涡,他的锋芒也不得不收起,吃几次亏就知道了。

还是得感谢范仲淹,若非范公拜相之后,大力提拔培养才士,或许王安石仍在三馆修书属文,抑或是在翰林院待诏,待在正统时代几乎不可能被召见的“诏”。

因而,对于范仲淹,王安石是心存感激的,其思想、政风、品行,都深深地感染着王安石,全方位地影响着他。

夜更深了,陆陆续续地,僚属们将整理、标注、拟议的各部司及地方道州上奏本章,呈与相堂。侧对着范仲淹的书案上,又摆得满满的,那是一种让人望而生畏的感觉。

“时辰已晚,本章放下,回府歇息去吧!”

王安石是最后进来的,手中同样捧着一叠奏章,闻言,轻轻地将之置于案上,再看着始终埋头于案牍、白眉凝愁的范仲淹,不由躬身抱拳,拜道:“相公,时辰已晚,还请保重身体,早些歇息吧!”

闻声,范仲淹抬起头,见到是王安石,布满皱纹的老脸上露出点笑容:“是介甫啊!你先回吧,老夫还需再看完这道审计!”

说完,就又埋头下去,见状,王安石面色动容,两眼竟有些发热。深吸一口气,稳住心绪,王安石向范仲淹拜道:“相公!”

察觉其异,范仲淹又抬起头来,看着他,问到:“有何事?”

王安石沉声道:“下官受相公提拔,常处中枢,所见所闻,皆为国家大事,然以鄙陋之目观之,终如坐望云山,不见真容。

自进京以来十数年,早不见畿外风光,不闻小民之声,不识黎庶疾苦,下官恳请,外放一方.”

听其所请,范仲淹先是讶然,然后露出满意的表情,想了想道:“这是应该的,介甫能有此心,足见经世报国之志!”

稍作琢磨,范仲淹道:“国家治安,一在吏治选材,二在章程法度,三在财计民生,这样,江海关正有一个税务副司空缺,就留给你吧!”

江海关可是帝国五大海关之首,半个世纪的发展下来,每年关税及各项管理岁入,就已突破性地达到千万贯。一个江海关,抵得上五座苏州府。

王安石身处中枢的这些年,对于帝国政治经济体制也有了相当深入的了解,自然清楚江海关之重。得到这样的安排,既惊且喜,同时还有一种被重视的感觉,也绝对是其仕途的一个关键转折。

“多谢相公!”对于此时的王安石来说,唯有长长一拜表示感谢。

旋即,范仲淹便给王安石批了张条子,待手头事务交接好之后,便去找王相公落实。王相公,指的是宰臣、吏部尚书王士廪,这可是正统时代真正的帝党核心,也是正统皇帝垂拱之余,制衡朝局的一张王牌。

而望着王安石告退离开的背影,范仲淹眉目之间,却露出了深沉的忧虑,眼神很复杂,良久,方才怅然叹息一声。

江海关这样一块肥得流油的大肉,那里自然是群狼环伺,自秉政以来,范仲淹对帝国财税亦有诸多改革,尤其是海关这种“新事物”,更是大力整饬,打击贪腐非法,这也是江海关岁入能达到历史之最的原因之一。

但是,范仲淹心里清楚,他打击的,只是一些皮肉,骨子里的一些问题,却不是依靠朝制能够解决的。将王安石安排到江海关,无异于推他进狼窝,能否坚持下来,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

然以其个性与才干,范仲淹又暗怀期待,希望他能给江海关乃至整个帝国海关系统,带来一些不一样的变化。当年,世宗皇帝用他范希文时,不也是这般吗?

顺风顺水,终难成气候.

第101章 大整军第317章 修法第179章 榆林杨重贵第442章 金玉满仓,堆积如山第333章 勋贵的态度第321章 合理避税第12章 令人陶醉第65章 选择第27章 郭威病了第201章 擎天保驾之臣第357章 中秋御宴第69章 虞国公也走了第449章 宦官之间的撕咬第2096章 太宗篇43 大汉阴影下的世界(上)第114章 三桩大功第74章 万岁呼声第51章 诏令西进第490章 御宴继续,王钦若第129章 勋贵与官僚第194章 减税难第2049章 最后的旅途20第352章 皇城使和他的义子第253章 其他战场第88章 童谣第116章 淮阳王太傅第337章 刘皇帝不死,天下何得太平?第249章 武德司时况第173章 钟谟当秦桧第223章 安抚人心第69章 张彦威之死第304章 楚州第258章 火烧威武城第385章 怨艾、抉择第123章 刘煦使命,亲自拜访第174章 湖南:你方唱罢我登场第297章 怪圈第83章 惠妃母子第172章 太子妃第373章 金陵悲情客第431章 吐蕃之乱 可安心乎第286章 宗室第251章 蜀中流言第150章 为将军践行第370章 其志甚坚第171章 艰难的乾祐二年2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第174章 故交情谊第360章 宰割天下世宗篇41 帝国之法第132章 做媒第1697章 蠢蠢欲动第152章 二十五日前,进邺都第144章 东宫家事,接连凋零第160章 军政分离的尝试第212章 慕容皇叔问事第514章 最后的旅途13第46章 郭荣的激进建议第1688章 南洋之重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国病斑,皇帝无后第205章 南院大王的谋略第2069章 太宗篇16 听哥一声劝第194章 中秋宴上起风波第124章 辞表第140章 杀心大起第137章 终于埋了第97章 宣慰司将提上日程第271章 将威胁消灭于萌芽第1815章 波斯见闻第348章 文武并举第361章 “龙宫”第2064章 太宗篇11 太和楼里诸王会第237章 王峻暴亡,将臣进京第2103章 太宗篇50 代天巡狩第289章 大汉宰相不好做第280章 虑难备战于前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潜龙在渊第312章 董遵诲兵临上京第260章 慕容郡王第252章 两面攻势,四路进兵第343章 赵府君当权第447章 天子尤善反省第362章 新齐与新楚世宗篇48 建隆十八年第100章 河西大案第55章 我赵匡胤何德何能?第336章 橐相第453章 注水的开宝功臣第76章 王峻用兵第160章 三个青年第39章 归义军有归心第48章 不安宁的四、五月第312章 一举荡平第101章 这就是开宝盛世?第85章 浮雕第118章 面静心动第145章 了结第1730章 一级压一级第59章 元臣多鄙第256章 打仗打的还是后勤第2086章 太宗篇33 雍熙时代
第101章 大整军第317章 修法第179章 榆林杨重贵第442章 金玉满仓,堆积如山第333章 勋贵的态度第321章 合理避税第12章 令人陶醉第65章 选择第27章 郭威病了第201章 擎天保驾之臣第357章 中秋御宴第69章 虞国公也走了第449章 宦官之间的撕咬第2096章 太宗篇43 大汉阴影下的世界(上)第114章 三桩大功第74章 万岁呼声第51章 诏令西进第490章 御宴继续,王钦若第129章 勋贵与官僚第194章 减税难第2049章 最后的旅途20第352章 皇城使和他的义子第253章 其他战场第88章 童谣第116章 淮阳王太傅第337章 刘皇帝不死,天下何得太平?第249章 武德司时况第173章 钟谟当秦桧第223章 安抚人心第69章 张彦威之死第304章 楚州第258章 火烧威武城第385章 怨艾、抉择第123章 刘煦使命,亲自拜访第174章 湖南:你方唱罢我登场第297章 怪圈第83章 惠妃母子第172章 太子妃第373章 金陵悲情客第431章 吐蕃之乱 可安心乎第286章 宗室第251章 蜀中流言第150章 为将军践行第370章 其志甚坚第171章 艰难的乾祐二年2第148章 第三次西征第174章 故交情谊第360章 宰割天下世宗篇41 帝国之法第132章 做媒第1697章 蠢蠢欲动第152章 二十五日前,进邺都第144章 东宫家事,接连凋零第160章 军政分离的尝试第212章 慕容皇叔问事第514章 最后的旅途13第46章 郭荣的激进建议第1688章 南洋之重第2122章 康宗篇13 帝国病斑,皇帝无后第205章 南院大王的谋略第2069章 太宗篇16 听哥一声劝第194章 中秋宴上起风波第124章 辞表第140章 杀心大起第137章 终于埋了第97章 宣慰司将提上日程第271章 将威胁消灭于萌芽第1815章 波斯见闻第348章 文武并举第361章 “龙宫”第2064章 太宗篇11 太和楼里诸王会第237章 王峻暴亡,将臣进京第2103章 太宗篇50 代天巡狩第289章 大汉宰相不好做第280章 虑难备战于前第2124章 康宗篇15 潜龙在渊第312章 董遵诲兵临上京第260章 慕容郡王第252章 两面攻势,四路进兵第343章 赵府君当权第447章 天子尤善反省第362章 新齐与新楚世宗篇48 建隆十八年第100章 河西大案第55章 我赵匡胤何德何能?第336章 橐相第453章 注水的开宝功臣第76章 王峻用兵第160章 三个青年第39章 归义军有归心第48章 不安宁的四、五月第312章 一举荡平第101章 这就是开宝盛世?第85章 浮雕第118章 面静心动第145章 了结第1730章 一级压一级第59章 元臣多鄙第256章 打仗打的还是后勤第2086章 太宗篇33 雍熙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