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九章 儒道之辩

大汉立朝后,尽管儒学的影响正在逐渐加强,但亦是黄老之学盛行并达到鼎盛的时期。同时,此时又是内道家向儒家擅变的开始。占统治地位的道家跟儒家在某些问题的交锋中已处于下风,而儒家的地位正在逐渐上升,并占有一定的优势。

儒家大一统和君权受命于天的思想,自然能引起皇帝和皇权至上的保皇党的极大兴趣。

汉帝刘启时常利用辕固生为首的儒家朝臣与保守派大臣们展开了一系列辩论。

这日,下了早朝的刘启闲来无事,在未央宫的侧殿摆下御前讲席,也便是后世所谓的经筵,专门让博士或颇有见地的重臣为帝王讲论经史。

刘彻对今日的议题颇有兴致,也便列席旁听。

因为根据皇帝老爹的预先透露,此番要让儒道两家辩论“汤武革命”是“受命”还是“篡弑”。刘彻心中兴奋不已,这便是闻名后世的“辕生之辩”,实在应该好好观摩一番。

不得不说,这御前讲席还真有几分后世辩论会的味道,儒道两家的朝臣分列两侧,相视而坐,神色淡然的等着主席上的皇帝陛下抛出议题。

至于他们心中是否像表面上这般平静,刘彻就不得而知了。

依照常理,太子刘彻原本也应位列侧席,但刘启今日特意为他在御座旁设了个稍微小些的桌案。

很显然,刘启不希望自己的宝贝儿子参与到此番辩论中,一旦刘彻参与辩论,不管支持哪方论点,另一方的大臣恐怕都得暗自掂量,甚至不敢畅所欲言了。何况作为储君,大汉未来的帝皇,必须保持超然的态度,不应卷入学派争斗中。

刘彻对皇帝老爹这种周详谨慎的处世态度敬佩不已,历史上的汉武帝就是亲身上阵,硬顶着窦太后为首的保守势力,为儒家摇旗呐喊,差点连皇位都丢了,实在是极为莽撞的举动。

待刘启抛出议题,群臣先是沉默了片刻,仔细斟酌用语,毕竟“革新”和“篡弑”都是极为敏感的词汇,可不能随意论述。

所幸汉初的学术风气比较开放,隐隐恢复了少许春秋战国时的自由言风,道家的代表人物侍中黄铨缓缓起身,预先定义道:“汤王、武王并不是秉承天命继位天子,而是弑君篡位。”

正对着他的博士辕固生闻言,双眉一扬,起身反驳道:“黄侍中此言差矣。夏桀、殷纣暴虐昏乱,天下人的心都归顺商汤、周武王,商汤、周武王赞同天下人的心愿而杀死夏桀、商纣,夏桀、商纣的百姓不肯为他们效命而心向商汤、周武王,商汤、周武王迫不得已才立为天子,这不是秉承天命又是甚么?”

“帽子虽然破旧,但是一定戴在头上;鞋虽然新,但是必定穿在脚下。为什么呢?这正是上下有别的道理。”

黄铨摇摇头,质问道:“夏桀、商纣虽然无道,但是身为君主而在上位;商汤、周武王虽然圣明,却是身为臣子而居下位。君主有了过错,臣子不能直言劝谏纠正它来保持天子的尊严,反而借其有过而诛杀君主,取代他自登南面称王之位,这不是弑君篡位又是甚么?”

辕固生犹豫片刻,露出豁出性命的神色,慷慨激昂的反问道:“若非按你的说法来断是非,那么我朝高祖皇帝取代秦朝,即天子之位,也不对么?”

殿内众臣闻言尽皆面色大变,心想这辕固生是不要命了,好好的辩论硬把高祖皇帝扯了进来,莫不是疯了不成?!

黄铨也是冷汗直冒,愣在当场,不敢回答。

若是他承认辕固生有理,便是等于认同了儒家先贤孟子关于桀纣失民心而失天下,汤武得民心而得天下,汤伐弑是为百姓复仇,武王伐纣是救民于水火之中,君主不行仁义,残害百姓就是一夫而已,民可杀之的论述。

那若将来的大汉皇帝是个暴君昏君,难道百姓也应当谋逆不成?

若是他出言驳斥辕固生,便等于认为高祖皇帝的帝王来路不正,这大汉皇朝也便失去了统治天下的正当性。这种言论实在是大逆不道,即便皇帝陛下不追究,若是传扬出去,也足以让他被所有大汉权贵唾弃。

汉帝刘启不经意的皱了皱眉头,随即摆摆手,云淡风轻道:“吃肉不吃马肝,不算不知肉的美味;谈学问的人不谈商汤、周武王是否受天命继位,不算愚笨。”

见皇帝发话,众臣方才暗自松了一口气。惊吓过后,殿内众人都有些心不在焉,刘启也是兴致不高,随即草草结束了御前讲席。

待众臣尽皆告退而出,刘启看着身旁的太子刘彻,幽幽问道:“皇儿以为如何?”

刘彻避重就轻的微笑道:“相信经此一事,今后无人胆敢争辩商汤、周武王是受天命而立还是放逐桀纣篡夺君权的问题了。”

刘启伸出大手,轻轻拍了拍刘彻的小脑袋,笑骂道:“莫要顾左右而言他,你应当明白朕所问何事。”

刘彻挠挠头,心知若不实话实说,皇帝老爹是不会放过他的,只好收起惫懒的神情,认真道:“儒家治世思想虽好,但如今的大多儒生却过于刚硬,显得有些自负。想来是儒家历来不得当政者赏识,眼见父皇隐有重用之意,便颇有些急于表现,甚至不惜贬低诸子百家,尤其是对黄老之学,更是极为排斥,实在有违孔夫子兼容并蓄的本意。”

刘启眼中满是欣慰,颌首笑道:“皇儿小小年纪,便有如此见地,实属不易。朕也想将儒家治国的精髓纳入朝堂,然而如今的儒生,却大多不谙处世之道。这辕固生,更是连太后都得罪了,实在不堪大用。”

刘彻心知皇帝老爹说的都是事实,辕固生虽然是当世儒学大家,却丝毫不通为人处世之道,实在让人无奈得紧。

至于辕固生得罪窦太后的事情,其实是很无厘头的。

崇尚黄老之术的窦太后喜欢《老子》这本书,曾召来辕固生问他读此书的体会。

辕固生毫不迟疑的答道:“这不过是普通人的言论罢了。”

太后不由有些恼怒,冷笑道:“老子乃是圣人,圣人的著作在你眼里便是如此不堪?”

辕固生沉默片刻,随即答道:“老子算不得圣人,顶多算是半圣。”

太后眉毛一扬,面色阴沉的问道:“若老子算不得圣人,那古外今来还有谁敢称圣?”

“古往今来,以治学明理而能称圣者,唯有孔夫子一人耳!”辕固生满脸骄傲的神情,缓缓道。

窦太后怒极反笑,戏谑道:“是啊,只有你们儒家的孔子是圣人,道家的经典又怎能比得上你们儒家管制犯人似的诗书呢?!”

窦太后出身卑微,打小也没机会读书,自知辩论不过学识渊博的辕固生。她气急败坏之下,索性命人将让辕固生扔到兽圈中,让他徒手刺杀野猪。

刘启闻讯后,不敢违背太后的懿旨,却又不想让辕固生白白送死,只得命人给予他锋利的兵器。辕固生只得下到兽圈内去刺杀野猪,幸好一刺正中野猪的心脏,这才捡回一条老命。

太后知道后,默然无语,却没理由再治他的罪,只得作罢。

在刘彻看来,辕固生实在是有取死之道。这样的腐儒连崇尚无为而治的老太后都气得要弄死他,即便学问再高,也不可能担负起振兴儒学的使命。

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其实只是个不受统治阶级重视的小流派。统一中国的秦始皇原本倒是想重用儒家,可惜他们又不识时务的提出要恢复分封制,逼得秦始皇坑杀了大量的儒生。

好不容易到了汉初,学风开放,儒学渐渐有了起色。文景两代帝皇又想增强皇权,大量启用儒生,谁知他们又开始故态萌生,还未占到绝对的优势地位,又开始排挤其他学派。甚至对于大汉立为国策的黄老之术都是极力贬低,实在很不识趣。

刘彻作为穿越众,是万万不会学历史上的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即便那是董仲舒篡改后的“外儒内法”的假儒学,但经过后世数千年的演化,中华文明还真就变得自大自负。

天朝上国的傲慢和儒家唯孔子独圣的自恃,绝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想要将儒学思想的精粹杂糅进华夏正统思想体系,刘彻觉得还得自己想办法。

太学如今已设立两年有余,在太子太傅卫绾的主持下,隐隐有了不小的发展。

兼任太学祭酒的卫绾也颇为推崇儒学,却为又深谙为臣之道,一向慎守职位。他从不在皇帝和太后面前表露自己,知雄而寸雌,更丝毫没有表露出积极奋进,变易革新的心思。

两年来,卫绾只是依照太子殿下的暗中嘱咐,潜移默化的在太学逐渐增加儒家学者的数量。如今太子少傅赵绾,侍中王臧和太常博士董仲舒为代表的儒家的实务派学者,纷纷兼领了太学博士的职务,在太学内定期讲学。

“同样是儒生,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刘彻默默腹诽道,同时也给辕固生这类食古不化的老腐儒定下了不堪大用的铭牌。

第十三章 骑兵利器 第五百四十四章 佳期三月第六百六十二章 不可尽除第八百零一章 搅屎棍子第六百一十七章 不欲追究第二百一十二章 匈奴来袭第二十二章 军法组织第七百六十章 不负相思第七百七十八章 犹太祭祀第一百九十七章 谋算诸越第六百七十九章 皇后赠马第四百八十章 私田律法第四百八十七章 属国三等第二百六十二章 清河百货第一百二十三章 形势大好第四百二十一章 诸将迁调第三百七十二章 鲁图图鲁第一百四十一章 天家气象第六百二十五章 电力照明第八百三十二章 化解冲突第二百二十七章 秩俸改制第四百四十章 火炮设计第七百五十章 大浪淘沙第六百四十三章 帝皇心术第三十四章 上林春狩第二百二十章 秭归项氏第二百八十九章 偶染风寒第三百六十一章 脱岗培训第三百零二章 文教府司第七百四十二章 去病基友第六百七十五章 伴驾出行第七十二章 艾格连锁 第二百五十章 铁骑封城第四百章 隆冬腊月第二百九十三章 福祸相倚第七十一章 所谓伊人第二百九十九章 何为拘束第四百八十五章 齐山婚事第十章 天上人间第三百八十二章 全军溃逃第三百二十一章 政经官学第六百七十四章 贵女怨念第二十八章 烧制玻璃第五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资第五百九十二章 石油化工第二十四章 宜室宜家第三百七十二章 鲁图图鲁第一百一十九章 道家之源第三十八章 长沙王妃 第三百二十四章 调控畜牧第一百章 企业划分第三百九十七章 天子临朝第一百一十三章 帝国石油第六百六十九章 涤纶衣料第五百二十四章 猝不及防第六百五十五章 所为何来第六百一十四章 安辨雌雄第四百零七章 朝堂换血第三百八十章 城头失守第七百八十七章 远徙万里第四百五十三章 滇国来朝第八百二十六章 贵女愁绪第三百六十四章 敦煌军镇第四百一十八章 田税新法第七百七十八章 犹太祭祀第四百一十一章 刘乘飞天第八百二十六章 贵女愁绪第一百四十八章 募民屯田第一百二十四章 欲设慈济第六百五十九章 国弱处卑第二百三十四章 泬西新区第四百四十六章 夜郎犯边第二百零二章 筹建边城第三百四十一章 大战骤起第三百三十四章 铿锵玫瑰第四百九十二章 卫生防疫第四十八章 避暑山庄第三百六十章 雷管现世第四百五十四章 屁孩重逢第三百二十四章 调控畜牧第一百五十五章 刑讯逼供第七百四十五章 泰安随任第三百一十六章 长安周报第二百五十一章 监察体制第六百四十六章 亲王召见第七百二十三章 帝皇训子第五百四十九章 塬南壅塞第六百六十六章 卓氏大喜第六十八章 诸事妥当第二百八十四章 登基为帝第六百二十七章 西域都护第七百零四章 太子召见第五十五章 草原马贼 第二百一十一章 痴女渣男第一百八十章 太学老者第六百一十六章 得妻如此第六百六十章 贵女求人第三百九十章 大战终结第一百五十八章 刘荣投缳第三百三十四章 铿锵玫瑰
第十三章 骑兵利器 第五百四十四章 佳期三月第六百六十二章 不可尽除第八百零一章 搅屎棍子第六百一十七章 不欲追究第二百一十二章 匈奴来袭第二十二章 军法组织第七百六十章 不负相思第七百七十八章 犹太祭祀第一百九十七章 谋算诸越第六百七十九章 皇后赠马第四百八十章 私田律法第四百八十七章 属国三等第二百六十二章 清河百货第一百二十三章 形势大好第四百二十一章 诸将迁调第三百七十二章 鲁图图鲁第一百四十一章 天家气象第六百二十五章 电力照明第八百三十二章 化解冲突第二百二十七章 秩俸改制第四百四十章 火炮设计第七百五十章 大浪淘沙第六百四十三章 帝皇心术第三十四章 上林春狩第二百二十章 秭归项氏第二百八十九章 偶染风寒第三百六十一章 脱岗培训第三百零二章 文教府司第七百四十二章 去病基友第六百七十五章 伴驾出行第七十二章 艾格连锁 第二百五十章 铁骑封城第四百章 隆冬腊月第二百九十三章 福祸相倚第七十一章 所谓伊人第二百九十九章 何为拘束第四百八十五章 齐山婚事第十章 天上人间第三百八十二章 全军溃逃第三百二十一章 政经官学第六百七十四章 贵女怨念第二十八章 烧制玻璃第五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资第五百九十二章 石油化工第二十四章 宜室宜家第三百七十二章 鲁图图鲁第一百一十九章 道家之源第三十八章 长沙王妃 第三百二十四章 调控畜牧第一百章 企业划分第三百九十七章 天子临朝第一百一十三章 帝国石油第六百六十九章 涤纶衣料第五百二十四章 猝不及防第六百五十五章 所为何来第六百一十四章 安辨雌雄第四百零七章 朝堂换血第三百八十章 城头失守第七百八十七章 远徙万里第四百五十三章 滇国来朝第八百二十六章 贵女愁绪第三百六十四章 敦煌军镇第四百一十八章 田税新法第七百七十八章 犹太祭祀第四百一十一章 刘乘飞天第八百二十六章 贵女愁绪第一百四十八章 募民屯田第一百二十四章 欲设慈济第六百五十九章 国弱处卑第二百三十四章 泬西新区第四百四十六章 夜郎犯边第二百零二章 筹建边城第三百四十一章 大战骤起第三百三十四章 铿锵玫瑰第四百九十二章 卫生防疫第四十八章 避暑山庄第三百六十章 雷管现世第四百五十四章 屁孩重逢第三百二十四章 调控畜牧第一百五十五章 刑讯逼供第七百四十五章 泰安随任第三百一十六章 长安周报第二百五十一章 监察体制第六百四十六章 亲王召见第七百二十三章 帝皇训子第五百四十九章 塬南壅塞第六百六十六章 卓氏大喜第六十八章 诸事妥当第二百八十四章 登基为帝第六百二十七章 西域都护第七百零四章 太子召见第五十五章 草原马贼 第二百一十一章 痴女渣男第一百八十章 太学老者第六百一十六章 得妻如此第六百六十章 贵女求人第三百九十章 大战终结第一百五十八章 刘荣投缳第三百三十四章 铿锵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