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八十七章 远徙万里

(抱歉,抱歉,更新晚了,今天要报备部门复工自查,实在太忙,非常时期,大家见谅。)

汉八十二年,仲春二月。

南方各郡的汉人正忙着春耕时,近愈五十万哀劳百姓已逐批进入岭南,开始了漫长而艰辛的迁徙。

哀劳已被除国,广袤丰饶的故土已然划归汉疆,六十余万哀劳人却只有不足半成得以归化入汉,也就只是零头罢了,余下哀劳百姓皆不得滞留在大汉境内。

远徙万里,老弱病残皆是累赘,故真正迁徙的顶多五十万,走不了跟不上的,倒是可以埋尸故土了。

对外族夷狄,汉廷的残暴,汉军的凶狠,汉人的冷漠,皆是理所当然且无意掩饰的。

汉初数朝,多用募民戍边之举,每每开疆拓土,多会设郡治政,征募和迁徙数以万计的内郡百姓,前去屯田戍边。

新郡会另开籍簿,为这些徙民重新册籍,并提早为徙民挑选适宜耕种、草木茂盛之地,让其营造房屋,并为其划定阡陌,分配田亩,更有甚者,连婆娘都“包分配”。

今上登基后,大兴教化,繁荣工商,饶是颁布各项政令鼓励臣民生育,然至今仍是劳力匮乏。

毕竟女子生育不似母猪下崽,况且华夏百姓自古重视子女教育,生而养之,养而教之,除却要花钱,更是要费心劳神的。

虽不至人人都似孟母,为子三迁其家,然现今大汉民智渐开,官学教育又已大范围普及,老百姓都晓得子女养而不教,几乎等若白养,将来多半没甚么好出路。

八千六百余万!

此乃大农府去岁腊月汇总各郡上计籍簿,得出册籍在簿的汉人总数,饶是难以做到太过精确,然就算有部分没能统计到,也必是超不过九千万。

毕竟华夏自先秦就已出现了册籍制度,秦汉两朝更是不断规制完善,今上登基后,诸多惠及万民的仁政也是与户籍紧密挂钩的。

户籍很重要!

购宅置地、佃租官田、务工营商、子女入学……

没在当地官府册籍的“黑户”,必是活得异常艰难,况且汉廷已尝试逐步减免乃至有意彻底取消所有的丁税口赋,不再按人头向臣民额外收税了,老百姓着实没必要为了少缴税而瞒报,盖因非但没甚么好处,反是坏处不少。

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熙熙攘攘皆为利往,但凡好的政令,多半无须朝廷强制推行,治下百姓也会欣然遵循的。

不足九千万臣民,平均年龄偏低,且普及官学教育仅十余载,离“人口红利”大爆发的到来还远。

发展及维持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至少需要八千万接受过基础教育的人口基数,除却提供合格劳动力,亦要提供足够大的内需市场。

后世欧洲诸国之所以放下历史恩怨,签订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创立欧盟,主因正是在此。

现今大汉的工业化方兴未艾,且是横跨一次和二次工业化的跳跃式发展,八千余万臣民是不足的。

外族奴隶,只能作为牲口使用,饶是劳力缺口再大,皇帝刘彻和朝廷群臣也已不会容许外族奴隶涉足真正的技术性劳作。

大汉的寻常百姓都晓得,这是原则问题,检举有奖,谁犯谁死!

便连昔年靠羌族女奴纺织发迹的田氏商团,现今也已将提花绘本等技术性工种尽皆换了汉家女子接手,以免被大农府工部和商部课以重罚。

在这般情形下,汉廷自是不会再大举募民戍边。

发展内郡工业都劳力不足,迁徙百姓到边郡屯田?

脑子没进水吧?

十余年来,各郡县多是风调雨顺,没甚么大范围的天灾,粮食产量严重过剩,长安太仓和各地常平仓的储粮都爆仓了,没瞧见汉廷都迫使西域诸国改变饮食结构,必须向大汉购粮么?

汉粮价廉物美,早已彻底击溃西域诸国本就脆弱的当地农业,加之汉廷极端霸道的在西域颁布禁伐令和禁垦令,凡擅自焚林垦荒者,杀无赦!

毫不夸张的说,现今敦煌边塞一旦封禁,不出数月光景,已接近百万的西域胡人必定闹出大饥荒。

风险自然不小,但就算出甚么岔子,死的也不是汉人,汉廷自是不会在意的。

粮食在运送途中的损耗也不小,然买单的是西域诸国,作为倾销方的大汉,只求尽量减少境内粮食过剩造成的损失,避免粮价崩盘,旁的也不甚在意。

降低粮食产量?

不可能,现今的粮食过剩无疑是短期现象,随着大汉人口不断增长,将来必定能消化掉这些粮食余量,甚至难保不会出现供给不足。

若非如此,皇帝刘彻为何心心念念想早些搞到美洲原产的玉米、番薯和土豆等高产作物。

目光要放长远,非但不能减产粮食,还得提高农耕技艺,在维持现有耕田亩数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增产,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昔年汉军诛绝乌孙,横扫西域,幸存的西域胡人不到六十万,现今却近愈百万,多半是靠吃汉粮养出来的。

汉人身为西域胡人的衣食父母,薅薅羊毛,每岁征役收税,那是给胡人机会,报答养育之恩。

五十万哀劳百姓,将由西域百余小国和城邦分而接纳,不收也得收!

西域的国君和城主们皆是深知,汉廷若想要他们的命,都无须汉军亲自出手,一道诏令颁下,多的是想取而代之的本地贵族。

多年来,西域诸国皆不得整军经武,只能以吏卒维持境内治安和保障商道,便连遇着大批悍匪马贼,都要上报西域都护府,请汉军出兵清剿。

命不由己,又岂敢对汉廷有半分违逆?

收就收吧!

好在西域胡人不似汉人般歧视外族,倒不是他们道德高尚,而是放眼四顾。论起开化程度,西域胡人着实偏低,唯一值得自豪的,就只是比中亚诸国更早成为大汉藩属,托庇于汉廷的羽翼之下。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但凡强盛到一定的程度,跪下来舔靴子的外族,也会深以为荣的。

崇洋媚外嘛,也不是后世华夏的公知精英们独有的脾性。

总而言之,汉廷诸公不缺大规模迁徙百姓的经验,西域诸国也极为识趣,乖乖依照汉廷颁布的各式条陈着手准备,以便妥善安置将要到来的哀劳徙民。

大汉君臣皆是知晓,哀劳徙民必定对汉廷乃至汉人抱持着不小怨恨,易地而处,谁被迫抛下年老孱弱的亲眷不顾,背井离乡,远徙万里,心里都难免悲愤。

虽说这些哀劳徙民闹不出甚么乱子,然也不可让他们在西域之地大量聚居,得尽可能打散,让他们与近百万西域胡人混居。

语言不通,文化不同?

不打紧的,大不了相互械斗嘛。

只要不阻碍商道,不袭击汉商,不聚众造反,西域胡人和哀劳人就算打得头破血流,反是汉廷喜闻乐见的。

若真是闹大了,要烦劳汉骑止暴制乱,那就尽数擒下,顺理成章的押为奴隶。

怎的算都不亏!

西域胡人若是真和哀劳徙民相处融洽,汉廷反倒要多多提防了。

皇帝刘彻本就存心借此冲击西域诸国原有的人口结构,西域内部的族群分裂愈严重,治下属民愈难齐心协力,对大汉反是愈是有利。

后世美帝在中东搞的那些破事,差不多也就这个道理。

天下大同?

莫要说笑了,大同之天下,乃汉之天下,化外之地,化外之民,自是愈乱愈好,刘彻可不是教化四夷的“天可汗”,只是抱持着极端民族沙文主义的大汉天子罢了。

故而,大批哀劳百姓必是要迁往西域的,余下的老弱病残,也是要杀的!

五十万哀劳徙民在虎贲和中垒两大骑营的“护送”下,逐批离境,首任安南郡太守公孙敖遂纵兵屠戮仍滞留故土的十余万哀劳“遗民”!

参骑和觜骑更是遣大批骑队,“巡狩”中南半岛,凡遇漏网流窜的外族蛮夷,杀无赦!

至此,若开山脉以东,皆为汉疆!

太常府文教司特意校订刊印了新版的大汉疆域图志,在各郡县的新华书局上架贩售,销量颇为火爆。

从岭南到西域,万余里漫漫迁徙之路,贯穿了大半个汉帝国,近愈五十万拖家带口的哀劳徙民,少不得要走上大半年。

好在沿途郡县皆已得了朝廷通令,又有过往募民戍边的详细条陈可供依循,只须按部就班的做,为路过的军伍和徙民提供相应粮草物资,既出不了甚么乱子,也可让徙民减少辎重,行进速度倒也不至慢得离谱。

入伍从军,自古就是刀头舔血的玩命差事,若这点念想都没有,哪里撑得下去?

第六百七十九章 皇后赠马第五百六十九章 火力发电第八百一十二章 大军备战第七百三十一章 汉帝之谋第五百六十五章 信号传输第二百一十八章 滈水濯足第四百九十七章 霍氏去病第七百六十八章 欧亚大战第七百一十一章 母爱如斯第六百九十五章 殖民律令第四百九十二章 卫生防疫第一百二十八章 夏日惊雷第二百四十一章 破格拔擢第五百章 夷灭东鳀第六十八章 诸事妥当第四百零三章 春满人间第二百三十四章 泬西新区第一百四十四章 拍卖战俘 第九十七章 羌人女奴 第五百七十五章 微服出宫第一百二十五章 捷报传来第一百三十一章 谋划丝路 第七百七十二章 哀隆摄政第八百二十九章 何须多言第六百八十八章 牵马归府第五百四十七章 倭王八岐第六百五十九章 国弱处卑第一百七十章 齐王献国第六百二十八章 战局有变第七百四十八章 见见族嫂第三百八十五章 匈奴裂变第五十章 平羌六策第五百六十六章 通信编码第七百七十四章 父母子女第一百零一章 楋跋花儿第一百八十七章 太守府衙第九十二章 帝国物流第五百零三章 焚城灭佛第七百九十四章 诸般迁调第四百四十六章 夜郎犯边第四十章 王府缉凶第五十六章 西出狄道 第二百六十二章 清河百货第六百一十二章 闹出大事第三百零九章 麦棉复种第一百章 企业划分第七百四十一章 欲入军学第七百五十三章 弱是原罪第二十六章 营建之事 第四十九章 湖心垂钓 第五百零五章 大农六部第六百三十二章 渴求奴隶第七百六十一章 困兽犹斗第五百一十八章 金融扩张第五百一十四章 繁忙仲夏第八百一十二章 大军备战第一百零九章 将门犬子第三十五章 大难不死第八百一十五章 匈奴陷阵第八百二十九章 何须多言第六十九章 微服私访第六百七十七章 四郡两关第四百零四章 皇后临盆第五百一十七章 汉为刀俎第六百章 非友即敌第一百零四章 验证炸药 第五百九十章 觊觎太子第四百三十三章 中央钱庄第一百九十七章 谋算诸越第一百零三章 鞭炮问世 第一百七十二章 免除盐税第四百二十一章 诸将迁调第七百八十章 迈向成熟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色七夕第一百六十九章 儒道之辩第六百八十七章 同乘纵马第一百八十一章 公羊春秋第三百三十五章 誓灭乌孙第六百七十六章 安息方略第八百三十六章 离京赴任第六百八十章 母子论理第六百七十四章 贵女怨念第四百一十三章 挖掘藏宝第三百四十三章 舰队停靠第六百二十章 冲撞太子第三百一十章 营养早膳第四百一十一章 刘乘飞天第九十三章 无奈秦立 第三十八章 长沙王妃 第二百九十五章 芙蓉帐暖第五百零一章 民患不均第七百二十四章 入宫赴宴第八百二十三章 去病擒酋第四百三十四章 发条玩具第八十章 密林设伏第三百七十八章 抵达云中第一百四十九章 大军班师第八百一十九章 进逼龙城第八百二十六章 贵女愁绪第六百四十二章 过载保护
第六百七十九章 皇后赠马第五百六十九章 火力发电第八百一十二章 大军备战第七百三十一章 汉帝之谋第五百六十五章 信号传输第二百一十八章 滈水濯足第四百九十七章 霍氏去病第七百六十八章 欧亚大战第七百一十一章 母爱如斯第六百九十五章 殖民律令第四百九十二章 卫生防疫第一百二十八章 夏日惊雷第二百四十一章 破格拔擢第五百章 夷灭东鳀第六十八章 诸事妥当第四百零三章 春满人间第二百三十四章 泬西新区第一百四十四章 拍卖战俘 第九十七章 羌人女奴 第五百七十五章 微服出宫第一百二十五章 捷报传来第一百三十一章 谋划丝路 第七百七十二章 哀隆摄政第八百二十九章 何须多言第六百八十八章 牵马归府第五百四十七章 倭王八岐第六百五十九章 国弱处卑第一百七十章 齐王献国第六百二十八章 战局有变第七百四十八章 见见族嫂第三百八十五章 匈奴裂变第五十章 平羌六策第五百六十六章 通信编码第七百七十四章 父母子女第一百零一章 楋跋花儿第一百八十七章 太守府衙第九十二章 帝国物流第五百零三章 焚城灭佛第七百九十四章 诸般迁调第四百四十六章 夜郎犯边第四十章 王府缉凶第五十六章 西出狄道 第二百六十二章 清河百货第六百一十二章 闹出大事第三百零九章 麦棉复种第一百章 企业划分第七百四十一章 欲入军学第七百五十三章 弱是原罪第二十六章 营建之事 第四十九章 湖心垂钓 第五百零五章 大农六部第六百三十二章 渴求奴隶第七百六十一章 困兽犹斗第五百一十八章 金融扩张第五百一十四章 繁忙仲夏第八百一十二章 大军备战第一百零九章 将门犬子第三十五章 大难不死第八百一十五章 匈奴陷阵第八百二十九章 何须多言第六十九章 微服私访第六百七十七章 四郡两关第四百零四章 皇后临盆第五百一十七章 汉为刀俎第六百章 非友即敌第一百零四章 验证炸药 第五百九十章 觊觎太子第四百三十三章 中央钱庄第一百九十七章 谋算诸越第一百零三章 鞭炮问世 第一百七十二章 免除盐税第四百二十一章 诸将迁调第七百八十章 迈向成熟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色七夕第一百六十九章 儒道之辩第六百八十七章 同乘纵马第一百八十一章 公羊春秋第三百三十五章 誓灭乌孙第六百七十六章 安息方略第八百三十六章 离京赴任第六百八十章 母子论理第六百七十四章 贵女怨念第四百一十三章 挖掘藏宝第三百四十三章 舰队停靠第六百二十章 冲撞太子第三百一十章 营养早膳第四百一十一章 刘乘飞天第九十三章 无奈秦立 第三十八章 长沙王妃 第二百九十五章 芙蓉帐暖第五百零一章 民患不均第七百二十四章 入宫赴宴第八百二十三章 去病擒酋第四百三十四章 发条玩具第八十章 密林设伏第三百七十八章 抵达云中第一百四十九章 大军班师第八百一十九章 进逼龙城第八百二十六章 贵女愁绪第六百四十二章 过载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