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五章 刑讯逼供

廷尉府的刑房内,廷尉汲黯眉头紧皱,焦急的来回踱步。

“汲廷尉,这羌人蛮子已审讯多日,为何还未招供?!”

刑房的木门被推开,太子刘彻缓缓踏入。刑房的气味有些难闻,他不由皱了皱鼻子。

汲黯满脸尴尬,躬身请罪道:“下官办事不利,还请殿下责罚?”

刘彻摆摆手,看到半悬在木架上的羌人青年,背上已被鞭笞打得血肉模糊,只剩下半条命,却仍不肯开口招供,心中也知晓汲黯已是尽心尽力。

他扫视了一圈阴暗的刑房,疑惑的问道:“怎么此处只有鞭笞,没有其余刑具?”

汲黯闻言一愣,不解道:“除了鞭笞,廷尉府并未有其它刑具啊?”

刘彻讶异不已,后世的司马迁不就是在廷尉府被阉割的吗?怎么会没有其它刑具?

虽然恶名昭彰的满清十大酷刑尚未出现,好歹秦朝也该传下不少野蛮残忍的刑罚吧?若只有鞭笞之刑,碰到宁死不屈的硬汉,还怎么逼供啊?

刘彻上下打量了一番汲黯,见他确实不像在说谎,只得疑惑的问道:“难道廷尉府没有黥(刺面并着墨)、劓(割鼻)、刖(斩足)、宫(割势)等肉刑?”

汲黯面色微变,讪讪道:“下官倒是通晓诸多肉刑,只是与汉律不符。廷尉府掌天下律法,这执法犯法之举,不好施为啊。”

刘彻双眉一扬,不由来了兴致,追问道:“汉律中没有肉刑?孤王倒还从未听闻此事。”

“大汉立国之初,承袭先秦刑罚律法,刑罚以肉刑为主,秦之各种死刑也尽皆沿用。”

汲黯稍微整理下思路,缓缓解释道:“直至先皇文帝下诏废除肉刑,随即改革刑制。”

花了小半个时辰,刘彻才了解到汉文帝实行刑制改革的始末。

刑制改革起源于一次案件,当时齐国的太仓令淳于公犯罪要被处以肉刑,他只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小女儿缇萦便陪同父亲到了京城长安,向文帝上书,说愿意去做官奴,以赎父亲的肉刑。

文帝很感动,又怜悯她,遂发布了一道诏书说:“刑至断肢体,刻肌肤,终身不息”,是“不德”,要求改革刑罚制度。让丞相张苍和御史大夫冯敬商议改革方案,方案将原来要执行的墨刑、劓刑和斩左、右趾改成笞刑和死刑。

“夏禹以降,诸朝尽皆广施肉刑。所谓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册;周有乱政,而作九刑;暴秦刑律更是及残忍桀戾。唯有先皇以徳治世,废除肉刑,实乃仁慈爱民的千古圣君。”

汲黯用烂大街的歌功颂德,结束了他的讲述。

刘彻表面上颌首认同,心中却是腹诽不已。从皇帝老爹身上,他就能得知咱老刘家出不了什么好东西,文帝刘恒所谓的仁慈爱民有极大的可能是瞎扯。对于刘恒刑罚改革的历史背景,刘彻多少能猜出几分。

汉初时,百废待举,民生凋敝,需要更多的生产力。而受过肉刑人身体受到过不同程度的破坏,劳动力必然下降。而从法制经验来看,受过肉刑的人在外形上有明显的特征,几乎肯定会一辈子受人歧视,很容易会萌发破碗破摔甚至报复社会心理,对社会治安没有好处。

这两条恐怕才是刘恒改革的深层考虑。当然,无论刘恒当年是怎么考虑的,都必须承认他确实是一个伟大的皇帝。刘恒的刑罚改革,使华夏刑罚制度开始迈向文明。

这是刘恒的一小步,却是华夏的一大步。

刘彻自然不会把心中所想宣之于口,穿越至今,他多次领教了古人的狡诈和阴险。若说老奸巨猾的大汉群臣不了解先皇文帝的真实想法,那纯属扯淡。

他沉吟片刻,淡淡问道:“如此说来,廷尉是没有其他法子让此獠开口招供了?”

汲黯面露尴尬之色,却也只得无奈的点点头。他本就是个极为尽忠职守之人,要让他执法犯法,破坏原则,他宁可辞官不作。

刘彻耸耸肩,并未有丝毫意外。当初他向皇帝老爹举荐汲黯升任廷尉,执掌天下刑律,便是看重了他不惧权势,注重志气节操的个性。

他丝毫不以为意,微笑道:“既是如此,便将此獠押往中尉府,交由中尉张汤审讯吧。”

汲黯长舒一口气,并未有丝毫不满。

张汤的酷吏之名如今早已传遍京畿各郡,其累累恶名丝毫不逊当年的郅都,即便是满朝文武,也尽皆闻之色变。这刑讯逼供之事,还是交由酷吏来做比较适宜。

至于犯人的调令,却根本不需要。只因这个羌人青年乃是太尉窦婴亲自押送进廷尉府,并由刘启下诏严加看管,尽速审讯,太子刘彻更是不断前来询问审讯的进度。

这样的钦犯,不会有丝毫的记录。即便在廷尉府中,也甚少有人知晓,否则也犯不着汲黯亲自到刑房聆讯。

刘彻转身,缓缓走出刑房,对侍立门边的内侍李福吩咐道:“让孤王的亲卫将他押送到中尉府,另外派两个御医好生医治,莫让他死了。再召中尉张汤入宫,孤王要细细嘱咐他几句。”

李福赶紧应诺而去,照着刘彻的吩咐将诸般事宜处置妥当。而紧随刘彻身后的汲黯闻言,心中对这刑房中的羌人青年不由又多了几分好奇,能让皇帝和太子都如此着紧,恐怕来头不小啊。

未央宫,御书房内。

汉帝刘启听完刘彻的讲述,眯着眼睛,幽幽道:“如此说来,这羌人蛮子倒还算硬气。若不是此事过于蹊跷,倒可以赐他一死。”

刘彻点点头,无奈道:“此人乃最后的线索了,窦婴押送进京的数十边将,大多出身陇西豪强世家。诡异的是,在狱中自尽的数人,竟然皆是出身南方的内郡。照理来说,放羌人入关的不该是他们啊,要畏罪自尽也该是陇西将领吧?”

刘启捋了捋胡须,沉吟片刻,猜测道:“或许放羌人入关的不是陇西将领,却是这些南方的将领。陇西豪强虽往西羌诸部偷运粮草,但却一直恪守朝廷的底线,怎会突然冒着夷灭九族的风险放羌人入关?”

“儿臣也如父皇一般想法,陇西豪强私通羌人的时日不短,早在先秦便是如此。对于历朝多加安抚的底线,他们也是心知肚明。即便是私运粮草的勾当败露,也不至于抄家灭族。何至于受人要挟,私放羌人入关,犯下朝廷的大忌,于理不合啊。”

刘彻颌首认同道,虽然皇帝老爹借势剿灭了陇西豪强,却并不代表军中将领私通羌人一事就此完结。不彻底查明真相,当真是如鲠在喉,让人心中不安啊。

“南方……南方……”

刘启揉着眉心,嘴里喃喃道,南方各大势力在他脑海中不断闪现,却仍没有丝毫头绪。

刘彻也是绞尽脑汁,沉思良久,方才缓缓道:“儿臣倒是想到一件事,总觉得两者之间有些关联。”

“哦?”

刘启坐直了身子,眯着眼睛,摸着下巴道:“皇儿且说来听听。”

刘彻稍微整理了思绪,缓缓道:“父皇可还记得雁门之役?匈奴军臣单于败走雁门边塞后,太守郅都的奏报上曾特意提及,匈奴人手中出现了大批精良的攻城器械,比我汉军最精良的器械也毫不逊色。尤其是云梯的构造,更是闻所未闻,恐怕只有失传已久的秦朝攻城梯才能与之媲美。若要论起里通外国,这两者之间会不会有些关联?”

刘启猛地睁开双眼,狭长的眼睛里迸射出噬人的寒光,阴森森的沉声道:“皇儿的顾虑确有几分道理。吴楚之乱后,各地诸侯王势力已大不如前,敢再勾结匈奴和羌人的更是少之又少。何况他们也都是刘氏宗亲,若不是丧心病狂之人,恐怕也不会将国之利器交到匈奴人手中。南方到底还有谁人敢行此大逆不道之举?莫不是以为朕不敢血洗南疆不成?”

刘彻被皇帝老爹突然爆发的王霸之气吓了一跳,急忙劝慰道:“父皇无需动怒,所幸尚有那羌人蛮子知晓个中内情。只需严加审问,定能顺藤摸瓜,将贼子一网打尽!”

刘启平复下心中怒意,摆手道:“既然你已命人将他押往中尉府,就交由中尉张汤审讯吧,让他莫辜负了朕的信任。”

刘彻自是应诺,复又和皇帝老爹交谈几句,便告退而出,回到东宫。

中尉张汤已在太子的书房内等候多时,见到刘彻跨步而入,赶忙上前躬身行礼道:“见过太子殿下,不知殿下唤下官入宫,所为何事?”

刘彻摆摆手,示意他起身,没有心情跟他客套,接过李福递来的茶水,狠狠灌了一壶,随即附在张汤耳边细细的嘱咐了一番。

张汤的眼睛愈发明亮起来,脸上露出讶异和惊喜急剧交织的怪异神色。他仔细的聆听完刘彻的训示,沉吟片刻,复又将一些不甚清楚的地方低声提出,向刘彻请教。

刘彻倒也不藏私,将午间小寐时在脑海中查阅出来的满清十大酷刑,再加上华夏历朝历代的各种逼供的法子都尽数传授给张汤。

当然,刘彻只是口头讲述。此类东西若是整理成册,一旦传扬出去,暴虐太子的名头足以让刘彻遗臭万年,甚至连太子的位置都不一定保得住。

良久后,颇有些迫不及待的张汤匆忙告退而出,随行的还有太子詹事府的几名御医,专门监督张汤,免得他掌握不好分寸,把钦犯整死了。

第九十三章 无奈秦立 第二百八十五章 议及大婚第八章 宫廷宴会第二百四十九章 为人媒妁第七百零四章 太子召见第二百零三章 悄然萌生第三百二十一章 政经官学第七百六十八章 欧亚大战第七百七十四章 父母子女第六百九十三章 阖家团圆第八百一十四章 出隘布阵第四百八十七章 属国三等第六百一十六章 得妻如此第六百三十五章 印度希腊第五百九十四章 终有回报第十二章 虎贲羽林第五百零九章 巽加求和第八百三十三章 竹马青梅第四百五十四章 屁孩重逢第八百三十四章 秀才待诏第一百三十章 举国欢腾第五百零三章 焚城灭佛第四百四十八章 有限战争第五百零七章 罂粟之岛第三百四十章 经济作物第十章 天上人间第二百五十二章 各取所需第三百二十八章 欲购新宅第六百三十六章 使团入城第八百零八章 新妇难为第六百七十七章 四郡两关第五百一十八章 金融扩张第四百八十四章 何人怂恿第七百三十一章 汉帝之谋第二百一十六章 贺兰在望第三百二十四章 调控畜牧第二百九十一章 长秋基金第三十九章 皇子抉择第三百五十三章 议定发兵第二百零八章 李代桃僵第四百九十四章 大军集结第六百零七章 巨头齐聚第二百一十一章 痴女渣男第五百六十九章 火力发电第四百三十章 惊闻卫青第三百九十五章 处置薄氏第四百三十六章 腊月返京第二百三十八章 淝陵水泊第五十一章 诸般算计第七百七十一章 共创四赢第一百九十一章 国事家事第三十三章 春暖衫薄 第二百六十一章 欲设军校第六百三十三章 佯攻敌都第二百八十九章 偶染风寒第五百三十四章 循循善诱第三百二十八章 欲购新宅第八百一十六章 如虎贲兽第一百三十四章 塞外羌人第三百四十九章 刘舜务工第四百零八章 半岛烽烟第二百六十五章 为何而战第四百四十六章 夜郎犯边第三百四十三章 舰队停靠第一百零二章 东市巧遇 第二百二十六章 群臣哗然第七百零六章 考较太子第一百六十四章 筑路立法第二百七十一章 精神文明第五百二十九章 王爵虚置第五百六十一章 驰道路轨第三百七十八章 抵达云中第四百七十九章 中南半岛第五百九十二章 石油化工第一百一十章 汉军出塞第二百一十六章 贺兰在望第三百四十三章 舰队停靠第六百四十三章 帝皇心术第五百四十一章 浪荡少年第九十六章 各自收获第四百七十七章 天家诸事第七百零三章 假冒太子第二百七十三章 不同景象第七百五十六章 不得封禅第八章 宫廷宴会第七百九十六章 服饰改制第三百八十五章 匈奴裂变第七百章 注辇岁赠第六百六十三章 裴母犯愁第四百一十九章 金融调控第七百三十五章 滇国内附第七十三章 化工环保第六百八十四章 太子策问第六百五十九章 国弱处卑第一百一十九章 道家之源第二百七十五章 发行邸报第六百七十三章 妻儿打靶第四百七十一章 以夷制夷第四百七十章 购舰计划第五百二十二章 醉仙望月
第九十三章 无奈秦立 第二百八十五章 议及大婚第八章 宫廷宴会第二百四十九章 为人媒妁第七百零四章 太子召见第二百零三章 悄然萌生第三百二十一章 政经官学第七百六十八章 欧亚大战第七百七十四章 父母子女第六百九十三章 阖家团圆第八百一十四章 出隘布阵第四百八十七章 属国三等第六百一十六章 得妻如此第六百三十五章 印度希腊第五百九十四章 终有回报第十二章 虎贲羽林第五百零九章 巽加求和第八百三十三章 竹马青梅第四百五十四章 屁孩重逢第八百三十四章 秀才待诏第一百三十章 举国欢腾第五百零三章 焚城灭佛第四百四十八章 有限战争第五百零七章 罂粟之岛第三百四十章 经济作物第十章 天上人间第二百五十二章 各取所需第三百二十八章 欲购新宅第六百三十六章 使团入城第八百零八章 新妇难为第六百七十七章 四郡两关第五百一十八章 金融扩张第四百八十四章 何人怂恿第七百三十一章 汉帝之谋第二百一十六章 贺兰在望第三百二十四章 调控畜牧第二百九十一章 长秋基金第三十九章 皇子抉择第三百五十三章 议定发兵第二百零八章 李代桃僵第四百九十四章 大军集结第六百零七章 巨头齐聚第二百一十一章 痴女渣男第五百六十九章 火力发电第四百三十章 惊闻卫青第三百九十五章 处置薄氏第四百三十六章 腊月返京第二百三十八章 淝陵水泊第五十一章 诸般算计第七百七十一章 共创四赢第一百九十一章 国事家事第三十三章 春暖衫薄 第二百六十一章 欲设军校第六百三十三章 佯攻敌都第二百八十九章 偶染风寒第五百三十四章 循循善诱第三百二十八章 欲购新宅第八百一十六章 如虎贲兽第一百三十四章 塞外羌人第三百四十九章 刘舜务工第四百零八章 半岛烽烟第二百六十五章 为何而战第四百四十六章 夜郎犯边第三百四十三章 舰队停靠第一百零二章 东市巧遇 第二百二十六章 群臣哗然第七百零六章 考较太子第一百六十四章 筑路立法第二百七十一章 精神文明第五百二十九章 王爵虚置第五百六十一章 驰道路轨第三百七十八章 抵达云中第四百七十九章 中南半岛第五百九十二章 石油化工第一百一十章 汉军出塞第二百一十六章 贺兰在望第三百四十三章 舰队停靠第六百四十三章 帝皇心术第五百四十一章 浪荡少年第九十六章 各自收获第四百七十七章 天家诸事第七百零三章 假冒太子第二百七十三章 不同景象第七百五十六章 不得封禅第八章 宫廷宴会第七百九十六章 服饰改制第三百八十五章 匈奴裂变第七百章 注辇岁赠第六百六十三章 裴母犯愁第四百一十九章 金融调控第七百三十五章 滇国内附第七十三章 化工环保第六百八十四章 太子策问第六百五十九章 国弱处卑第一百一十九章 道家之源第二百七十五章 发行邸报第六百七十三章 妻儿打靶第四百七十一章 以夷制夷第四百七十章 购舰计划第五百二十二章 醉仙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