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五章 处置薄氏

南宫公主闻得三位长辈即将驾临椒房殿,猜想他们八成是来兴师问罪的,唯恐殃及池鱼,早已请了刘彻准允,匆匆出宫。

大汉最尊贵的五人用了晚膳,因是家宴,又体恤阿娇有孕在身,便也没多讲究礼数,依旧是在圆桌备膳,平起平坐的吃了顿饭。

刘彻小心的陪着笑脸,阿娇又惯会谄媚讨好长辈,小嘴跟抹了蜜似的,巴巴说着好话,三位长辈倒是没再对刘彻摆臭脸。

怒时不食,食后不怒,乃养生之道,年纪愈大的长辈就愈是讲究。

用过晚膳,宫人上了养胃健脾的枣花蜜汁,三代人细细品着,殿内突是陷入沉寂。

阿娇见得气氛有些不对,正待出言缓和,太皇太后却是先发了话。

“阿娇,孕妇饭后该走动走动,让内宰搀扶着,在内寝走走,但莫出得殿外,免得受了风寒。”

太皇太后声调虽是和缓,却蕴着不容置疑的意味。

阿娇颇是为难的瞧了瞧刘彻,见得他点了点头,也只好轻声应诺,在内宰们的小心搀扶下缓步离去。

刘彻将殿内的宫人尽数摒退,便是屈膝跪地,向三位长辈顿首认错。

太皇太后虽患眼疾,但在灯火通明的殿内还是能隐约瞧见他下跪,又闻得他颇是响亮的叩首声,冷哼一声,摆手道:“起来说话,此事总得好生给哀家个说法。”

“谢皇祖母!”

刘彻缓缓起身,也没敢入座,躬身道:“孙儿也知此事瞒着长辈们着实不妥,然也是有苦衷的。”

三位长辈都没应声,等着他往下说。

刘彻早已想好说辞,继续解释道:“阿娇诊出喜脉时,孙儿却已出征在即,着实不宜将阿娇有孕之事宣扬出去。”

太皇太后骤是颦眉,沉声呵斥道:“此乃大喜之事,有何不宜宣扬?”

“皇祖母息怒,免得气怒伤身。”

刘彻忙是出言劝慰,复又道:“皇族母应是晓得,先前长安城有些不安分的奸邪小人传谣兴谤,妄议宫闱禁事,更对阿娇乃至朕有颇多非议,陈须亦是牵涉其中。他虽非主谋,仅是受人利用,但因其为姑母长子,阿娇长兄,说出的话更易让外人深信。”

太皇太后双目微阖,沉声叹道:“人已任凭你处置了,却与你隐瞒阿娇有孕之事有甚么关连?”

“阿娇的身子本不易孕育子嗣,吃尽苦头方得怀有龙嗣,且在刚诊出孕信那段时日,害喜甚为严重,莫说用膳,便是饮水都困难。”

刘彻也不欲再多做隐瞒,坦言道:“依着她的脾性,若晓得自家兄长陈须吃里扒外,向外人提及她难育子嗣,定会难受得紧。姑母怕是更会利用此事,央着阿娇替陈须求条生路。孙儿不愿见得阿娇为难,更怕她伤心过度不利腹中胎儿,索性就让她称病闭宫了。”

太皇太后闻言,久久不语。

知女莫若母,她岂会不晓得亲闺女馆陶公主是甚么德性,还真能做得出来这事。

她面色稍霁,觉着刘彻的顾虑有些道理,却又尚未完全消气,微是愠怒道:“不让你姑母与阿娇见面也就罢了,瞒着哀家与你父皇母后作甚,难不成便连我这耳目昏聩的老婆子都要多加提防么?”

“孙儿岂敢生出此等忤逆不孝的念头?”

刘彻忙是矢口否认,这罪名太大,他的小肩膀可担不起,丝毫不加掩饰的坦言道:“皇祖母有所不知,薄氏外戚牵涉到传谣兴谤之事,想是闻得阿娇难育子嗣,见猎心喜,欲怂恿朝臣逼孙儿开宫纳妃,好将薄氏女送入宫中。若日后薄氏女先诞下皇长子……”

“薄氏?”

太皇太后缓缓睁开眼睑,双目虽已浑浊,眼神不再似过往凌厉,却反是因着空洞无神而显出某种莫名的冷意。

“不错,薄氏在宫中应有不少耳目,既已生出让薄氏女取阿娇代之的心思,若闻得阿娇有孕,只怕……”

刘彻虽是言犹未尽,三位长辈却已了然于心,毕竟都是经过多年的宫廷争斗,对深宫内苑的种种血腥残酷的阴私算计比刘彻更清楚。

太皇太后更是面色阴沉,她对薄氏真是没半分好感。

若要论全天下最难处的关系,婆媳关系必得排在前列,民间如此,宫廷更是如此。

汉文帝刘恒的生母薄氏与媳妇窦氏就处不好。

刘恒尚为代王时,代王王后诞下四个儿子,窦氏入得代国王宫后,得刘恒独宠,陆续诞下一女二子,也就是日后的馆陶公主,汉帝刘启和梁王刘武。

汉惠帝崩殂后,因无子嗣,刘恒便继承兄长的帝位。

在刘恒登基前的数月,代王王后猝然病逝;在他登基后,先王后留下的四个儿子更是在短短两个月内,尽数病死。

刘启便成为刘恒膝下年岁最长的儿子,得以立为太子,窦氏也就顺理成章的册为皇后。

代王王后和她的四个儿子皆是死得蹊跷,刘恒却没多作追究,毕竟他确实最看好刘启,事实也证明他的眼光是极为正确的。

从此事足以看出,汉文帝刘恒绝非后世史书记叙般的宽厚仁慈,汉景帝刘启也绝不是甚么仁德圣君,与高祖刘邦实是一脉相承的果决狠戾。

天家自古多薄凉,尤其牵涉帝位之争,更是异常的残酷血腥。

刘恒不追究,他的生母薄太后可没打算轻易放过窦皇后,倒非真要为前任儿媳妇和四个孙子讨公道,而是借此逼迫窦皇后让步,让太子刘启纳了她的远房侄女为太子妃,日后好继续维持薄氏外戚的权势。

窦皇后本也想让儿子迎娶她的娘家侄女,岂料被婆婆薄太后死咬不放,只好咬着后槽牙让刘启娶了薄氏女。

汉文帝崩殂后,刘启登基即位,薄氏女也确实成了薄皇后。

然没过两年,太皇太后薄氏刚故去不久,刘启便以膝下无子为由,废黜了薄皇后,窦太后非但没拦着,更是举双手双脚赞成。

其后才有皇长子刘荣的太子废立之事,再后来刘彻得立为太子,王娡得册为皇后。

总而言之,现今的太皇太后窦氏对自家婆婆薄氏怨念颇深,对薄氏外戚自也恨屋及乌,若非是顾及天家颜面,不便亲自对婆婆的娘家出手,她早就寻个由头将薄氏抄家了。

此时得知薄氏外戚在背后兴风作浪,妄图也以膝下无子的由头将自家外孙女挤下皇后之位,太皇太后自是新仇旧怨皆涌上心头,满身杀意是压都压不住。

她眉梢未颤,冷声问道:“可有真凭实据?”

刘彻自然晓得皇祖母的意思,忙是道:“卫尉公孙贺已尽皆查实,呈上诸多供状,且宣侯薄尚在姑母府中安插的眼线,经查实为匈奴细作,意图散播谣言使我大汉朝野动荡,无法君臣齐心抵御匈奴。”

“薄氏竟敢暗通匈奴?”

太皇太后闻言,不禁勃然大怒,各世家大族在朝中和宫内彼此明争暗斗倒尚属寻常,但若里通外族,可就不容于社稷了。

刘彻忙是举步近前,替她拍背顺气道:“皇祖母息怒,薄尚倒没那么大的胆子,想来也是被人利用罢了。”

太皇太后此时已顾不得追究刘彻隐瞒阿娇有孕之事,故而也没推开他,却是扭脸朝向太上皇刘启所在的方向,没好气道:“太上皇半晌没做声,莫非早已知晓薄氏涉事了?”

刘启本是老神在在的呷着枣花蜜汁,没想到这把火会烧到自个头上,不由抬眸狠狠瞪了面色讪讪的刘彻一眼,颇是无奈道:“儿臣确是知晓此事。”

“你父子二人倒是孝顺,甚么事皆瞒着哀家这耳目昏聩的孤老婆子!”

太皇太后双眉倒竖,也没给儿孙辩解的机会,复又问刘启道:“你欲如何处置薄氏?”

她晓得此事刘彻也不好多插手,毕竟文帝朝的薄太后是刘启的祖母,刘启登基后又曾立薄氏女为后。

刘彻作为晚辈,又是太后王娡的儿子,若对薄氏外戚痛下狠手,难免会招来众多非议。

不管是王娡还是刘彻,最好对此事避嫌,因而王娡压根就没吭声,端着茶盏恍若未闻。

“里通外族乃是谋逆大罪,不管薄尚是有意为之还是受人利用,皆难逃罪责。”

刘启沉吟片刻,缓声道:“然薄氏毕竟是皇祖母的娘家,也不宜执法过苛,不妨将薄尚枭首,其余薄氏亲眷皆贬为庶民,褫夺所有爵位食邑,再让他们迁往南陵邑,为皇祖母守陵,母后以为如何?”

太皇太后微是扬眉道:“如此也好,主谋薄尚枭首,却不抄没家产,使薄氏全族不至食不果腹,又让其可在南陵邑落脚,不至流落街头,对其已算仁德宽厚。”

刘启道:“母后既也觉得妥当,儿臣今夜便亲书旨意,明日彻儿上朝,便可颁旨,处置薄氏。”

“大善!”

太皇太后颌首道。

薄氏外戚的衰败,不到半盏茶的功夫,便已彻底定下。

家大业大的薄氏倒了,留下的大饼必是要分的,总不能便宜旁的世家大族。

看似简单的对谈,却掺杂着诸多妥协和利益交换,太皇太后窦氏,皇帝刘彻乃至没说半个字的太后王娡都各有所获。

倒是太上皇刘启没太多顾虑,只要保住他过往那仁德宽厚的贤名,留书青史便好。

第五百二十章 清理门户第七百二十八章 归化名额第六百四十章 血祭之年(中)第五十二章 南山稻田 第六百四十七章 翁主婚事第十七章 御赐盛宴 第四百五十七章 百川船运第二百三十四章 泬西新区第四百一十六章 珠赠娇妻第三百七十七章 安排妥当第八十七章 肥羊火锅第四十章 王府缉凶第二百八十一章 实地考察第一百三十八章 协从理政第六十四章 诛心之言 第五百三十五章 黥面为倭第三百一十九章 下旨推恩第六百一十一章 贵女出府第七百二十一章 事出意外第八百一十五章 匈奴陷阵第二百七十三章 不同景象第六百七十七章 四郡两关第六百四十章 血祭之年(中)第三百九十六章 夫妻相处第九十一章 匈奴撤军第二百八十六章 帝国科院第七百九十三章 雍凉畜牧第五百四十二章 以珠抵过第二百二十三章 攻守应对第一百七十九章 唯才是举第五百二十三章 举步登楼第四百三十五章 鲜卑南迁第五百七十二章 岭南铝业第二百五十一章 监察体制第六百九十九章 漠南筑塞第二百九十二章 募集善款第五百六十九章 火力发电第五百六十三章 冲撞体制第八百章 欲善其事第七百一十章 小遗席间第五十二章 南山稻田 第五百章 夷灭东鳀第四百三十章 惊闻卫青第五百四十八章 请款筑路第七百九十章 诸般应对第六百二十五章 电力照明第五百七十八章 赌赛开局第一百六十一章 年节将近第三百一十章 营养早膳第七百二十章 太子邀约第五百三十五章 黥面为倭第一百二十四章 欲设慈济第五百六十三章 冲撞体制第一百四十七章 疯狂敛财第三百七十七章 安排妥当第一百九十章 太子监国第六百二十四章 国之爪牙第七百二十三章 帝皇训子第一百三十六章 丧钟敲响第一百零一章 楋跋花儿第八十八章 兵临城下第四十三章 悲催刘德 第二百五十六章 对朝方略第六百一十五章 入宫禀报第六百一十七章 不欲追究第七百七十章 家族利益第七百七十二章 哀隆摄政第三十二章 王婶还乡 第八百二十九章 何须多言第五百零八章 沐王出巡第一百五十二章 心理医官第三百零七章 项王藏宝第三十一章 特种作战 第七百六十一章 困兽犹斗第四百四十六章 夜郎犯边第二百三十八章 淝陵水泊第八十八章 兵临城下第三百三十二章 宫寒之症第八章 宫廷宴会第四百五十一章 鸣炮贺寿第三百二十五章 葡萄引战第三百三十五章 誓灭乌孙第二百八十七章 引导舆论第一百七十三章 酒宴议政第二百七十八章 长安四月第一百一十八章 煽动仇恨第二十七章 新华书局 第八百一十五章 匈奴陷阵第五百九十六章 硫化橡胶第四百九十四章 大军集结第五百一十九章 决意犯险第五百九十九章 经略外夷第一百八十二章 儒派裂变第四百六十四章 匈奴分裂第七百七十九章 家有犟儿第三十四章 上林春狩第四百三十八章 兵发大夏第五百三十章 勒石葱岭第六十一章 西郊迎秋第五百六十七章 北粟南稻
第五百二十章 清理门户第七百二十八章 归化名额第六百四十章 血祭之年(中)第五十二章 南山稻田 第六百四十七章 翁主婚事第十七章 御赐盛宴 第四百五十七章 百川船运第二百三十四章 泬西新区第四百一十六章 珠赠娇妻第三百七十七章 安排妥当第八十七章 肥羊火锅第四十章 王府缉凶第二百八十一章 实地考察第一百三十八章 协从理政第六十四章 诛心之言 第五百三十五章 黥面为倭第三百一十九章 下旨推恩第六百一十一章 贵女出府第七百二十一章 事出意外第八百一十五章 匈奴陷阵第二百七十三章 不同景象第六百七十七章 四郡两关第六百四十章 血祭之年(中)第三百九十六章 夫妻相处第九十一章 匈奴撤军第二百八十六章 帝国科院第七百九十三章 雍凉畜牧第五百四十二章 以珠抵过第二百二十三章 攻守应对第一百七十九章 唯才是举第五百二十三章 举步登楼第四百三十五章 鲜卑南迁第五百七十二章 岭南铝业第二百五十一章 监察体制第六百九十九章 漠南筑塞第二百九十二章 募集善款第五百六十九章 火力发电第五百六十三章 冲撞体制第八百章 欲善其事第七百一十章 小遗席间第五十二章 南山稻田 第五百章 夷灭东鳀第四百三十章 惊闻卫青第五百四十八章 请款筑路第七百九十章 诸般应对第六百二十五章 电力照明第五百七十八章 赌赛开局第一百六十一章 年节将近第三百一十章 营养早膳第七百二十章 太子邀约第五百三十五章 黥面为倭第一百二十四章 欲设慈济第五百六十三章 冲撞体制第一百四十七章 疯狂敛财第三百七十七章 安排妥当第一百九十章 太子监国第六百二十四章 国之爪牙第七百二十三章 帝皇训子第一百三十六章 丧钟敲响第一百零一章 楋跋花儿第八十八章 兵临城下第四十三章 悲催刘德 第二百五十六章 对朝方略第六百一十五章 入宫禀报第六百一十七章 不欲追究第七百七十章 家族利益第七百七十二章 哀隆摄政第三十二章 王婶还乡 第八百二十九章 何须多言第五百零八章 沐王出巡第一百五十二章 心理医官第三百零七章 项王藏宝第三十一章 特种作战 第七百六十一章 困兽犹斗第四百四十六章 夜郎犯边第二百三十八章 淝陵水泊第八十八章 兵临城下第三百三十二章 宫寒之症第八章 宫廷宴会第四百五十一章 鸣炮贺寿第三百二十五章 葡萄引战第三百三十五章 誓灭乌孙第二百八十七章 引导舆论第一百七十三章 酒宴议政第二百七十八章 长安四月第一百一十八章 煽动仇恨第二十七章 新华书局 第八百一十五章 匈奴陷阵第五百九十六章 硫化橡胶第四百九十四章 大军集结第五百一十九章 决意犯险第五百九十九章 经略外夷第一百八十二章 儒派裂变第四百六十四章 匈奴分裂第七百七十九章 家有犟儿第三十四章 上林春狩第四百三十八章 兵发大夏第五百三十章 勒石葱岭第六十一章 西郊迎秋第五百六十七章 北粟南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