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一章 徙民归化

安平县徙民众多,寻常徙民大多安置于县郊和各处乡里,军眷则可居住在城内,在官府划出的特定巷弄安居落户,将士的优渥军饷足供一家老小吃穿无虞。

自去岁开始,陆续又有不少乌桓徙民迁入安平城,皆乃随汉军征讨百乘那些乌桓骑射的家中亲眷。

县府官吏尽可能的好生安置这批新徙民,县尉及其辖下军曹更是依照太尉府颁布的拥军优眷条陈,安排适龄的乌桓孩童进入官学就读,且为有意务工的军眷寻找合宜的差事。

依照朝廷颁布的双拥政令,商家雇佣的军眷若是达到一定数量,可减免相应数额的商税,故但凡勤劳肯干的军眷,商家多是会优先雇佣。

大汉铁血尚武,本就崇尚军人,对于军眷受到种种优待,举国臣民都觉理所应当,这是浴血沙场的将士们用命拚来的,没人会觉得不公平。

况且大汉男子皆须服两年兵役或出赀代役,若真是羡慕军人和军眷待遇,每个男子皆有机会在服兵役时展现自身武勇,得了将官看重,转调募兵体系,征募为常备精兵,自身与家人也就符合双拥优待的条件了。

没有付出,自然无法奢求回报。

大汉百姓很淳朴,三观颇正,好逸恶劳的刁民虽是有,却也着实不多。

饶是如此,出身外族的归化徙民想要彻底融入新的环境仍非易事,尤是乌桓徙民,比数年前迁徙来的东瓯和闽越徙民更费劲得多,游牧民族的语言、服饰、风俗乃至饮食习惯与汉人实在差别太大了。

移风易俗是必须的,尤是汉廷严禁臣民信奉外来宗教,包括北地游牧民族多年来信奉的各种萨满教派,实际上,连带所谓的本土宗教亦如此,譬如遍布各郡县的慈济观,只准行善济世,不准以传教的方式发展信众。

太常府文教司更在审定官学课目时,编列了大量忠君爱国及破除迷信的教案。

皇帝刘彻并不打算直接抛出甚么“无神论”,避免在社会高速发展期,大汉臣民会出现所谓的“信仰缺失”,他授意太学诸博士,基于诸多古籍,重整华夏上古的神话体系,将三皇五帝及各路神仙尽可能的人格化,明确“人间至圣是为神”的观念。

上古诸神,皆为华夏先人,因福泽万世,方得成圣成神。

汉人祭神,即为祭祖,非是迷信甚么宗教。

崇敬祖先、奋发图强,是汉人最为坚定的信仰!

铁与血,剑与盾,是汉人维护自身信仰最为可靠的手段!

十年教养,影响的不止一代汉人,入庙烧香求神,求财求子,官府不会干涉丝毫,然若搞甚么登坛作法,聚众传教,那就免不得擒拿下狱了。

宗教自由?

不存在的!

唯有以华夏尊奉之信仰为信仰,以汉室定义之自由为自由,才是真正的汉人!

不遵汉室教化者,饶是生为汉人,亦属化外蛮夷,是心有异志的孽障,非我族类。

在此等大环境下,信奉外族神明之人无疑会遭到汉人的排斥,这对笃信萨满的乌桓人而言,自然不太容易适应。

汉廷对此颇为重视,早在乌桓军眷徙入汉境,改册汉籍前,就已再三申令,若欲归化入汉者,不得再颂念长生天和“蛮神”,家中倒可以供奉长生牌位,却是如汉人般用来祈告大汉圣君福寿永康的。

思想改造,始于改变宗教信仰,却又不仅止于此。

学汉话,着汉服,行汉礼……

如此种种,皆须要相当的时间,教化之事实在难以一蹴而就。

年长者的抗压力强,也懂得如何向现实妥协,年幼者则往往会面临更大的困境。

譬如虚年十一的郝任,便是如此。

郝任之父出身乌桓薄奚部,正随汉军征讨百乘,在乌桓骑军任千人长,若待得日后两支乌桓骑营混编入大汉骑军,他多半就会就任部曲军候,军职不低的,若他是血统纯正的汉人,退出军伍或许还能调任内郡大县的县尉。

作为将官亲眷,郝父的家人无疑得到了极高的迁徙优待,田宅不缺,住用无虞,其父母妻子皆是极为满意知足,真真乐不思乡。

相较于诸多中原大县,安平县或许算不得繁华,却也远胜乌桓山脉和漠南草原,加之家中不差钱,郝家人过上了以往连做梦都不敢梦到的富足生活,接受汉室教化自然甘之若饴,没有半分排斥。

然郝任这半大小子却是颇为迷茫,用后世的说法,就是存在着身份认同的混乱感。

我是谁?

这是个无数贤哲苦思而不得其解的玄奥问题,郝任自是难以解开。

旁的且不说,光是自身的姓名,就让他花了许多时日才渐渐习惯。

乌桓与鲜卑皆为东胡别种,两族系出同源,无有本族文字,且皆使用东胡语,后因匈奴势大,东胡离散诸部,分土苟存,族人众多的乌桓与鲜卑所使用的语言才渐渐趋异,勉强可称为乌桓语和鲜卑语,实则皆为东胡语的变种。

在先秦之时,东胡各族的族人皆无自身姓氏,常常以部族中的大人或英雄之名作为姓氏,及至汉代,乌桓人与汉人往来颇多,愈来愈多的乌桓族人以所属部族作为自身姓氏,譬如薄奚部的大人忽都,其全名为“薄奚忽都”。

归化后,乌桓徙民才改了汉姓,如郝、张、王、鲁等。

郝任随长辈迁居平安县后,用了大半年学习汉话,待得能与汉人交流基本无碍后,才得以入官学就读。

然他过往从未读书认字,年岁相仿的汉家少年却早已受教数年,都快要从蒙学馆升入预学馆了,他却要与年岁更小的汉家孩童从头学起。

饶是他穿着上好布料裁制的汉家学子服,解辫蓄发,束起总角,看着与汉家少年无异,然其言语举止却仍难以尽似汉人,反因太过在意和急于改变,屡屡闹出笑话,虽算不得东施效颦,却也给人以邯郸学步的感觉。

正因如此,他在学馆常常遭到同窗嘲笑,非但是本地汉人,便连东瓯和闽越的徙民后裔都觉着他“不识教化”。

东瓯和闽越内附大汉已将将十载光阴,恰恰与汉廷大兴官学的年头相同,一代教化,使得两族徙民早已彻底融入本地汉人中,他们早以汉人自居,与外人提及自家出身时,都说来自某郡某县某乡某亭,压根就不会再主动提到甚么东瓯和闽越,更不乐意听到旁人说他们是归化的外族。

随汉军出征的乌桓骑射将将四万骑,因着乌桓将士多有父子兄弟同在军中,故真正获准迁入汉境的乌桓军眷不足两万户,相较与八千余万的汉人,实在是少得可怜,加之被打散各郡县安置,与汉人混居,就更似水滴落入浩瀚沧海。

安平县虽是徙民重镇,然迁徙而来乌桓徙民也不足两百户,可入官学就读的适龄孩童少之又少,且光是城内就有五大学馆,乌桓孩童分而就读,在各馆学童中无疑属于少数中的少数。

说难听点,似郝任这般在学馆遭到同窗歧视和嘲笑的乌桓少年,就算想奋起反抗,也找不着甚么帮手,顶多与三两同族抱团取暖。

郝任是个懂事的孩子,觉着自家阿爸出征在外,不想为自身的事儿让阿妈忧心,故无论在学馆过得多艰难,都从未向阿妈哭诉,只是时常找借口不去学馆。

郝母只道他不知上进,没少为此斥责他,他却皆是强忍委屈,生生受下。

直到在学馆里掌授礼教督导的费辙察觉不对劲,仔细探询缘由,才晓得自身失职,使学子在他眼皮子底下遭受到同窗欺辱。

愧为人师!

无论是对遭受欺辱的郝任,还是对欺辱他的屈不易等人,费辙都觉自身愧为他们的授业之师,立德立言立行,数年教训皆不得成,如何有脸再为人师,尸位素餐?

好在屈不易等人能知错认错,且愿去向郝任及其长辈诚心悔过,这才让费辙稍觉宽慰,觉着过往数年心血不至尽数白费。

翌日,学馆再开,屈不易等人双颊红肿,指印仍是隐隐可见,一夜未消,可见昨日打得多狠。

无人讥笑他们此时的狼狈模样,盖因昨日非是郝氏长辈责罚,反因他们登门认错时狠狠自扇耳光的举动,把郝母都吓懵了。

在这年月,少年郎生出些口角,彼此吵闹乃至厮打,实属寻常,但凡没怎的伤着,长辈们大多不会在意,汉人如此,乌桓人亦如此。

郝母虽是心疼自家儿子过往受了欺负,却仍觉不至让这些娃娃们似这般认错的,推己及人,若自个是他们的阿妈,见得这高高肿起的脸蛋,不得心疼死么?

昨夜,郝任捂在被窝里默默流泪,今日未再旷课,坐于堂下听讲,饶是哭肿的眼睑尚未消去,仍是专心致志的听着,比同堂那些小他数岁的孩童要认真得多。

费辙闻知昨日情形,心下更是宽慰。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啊!

第六百二十六章 无忧翁主第六百三十五章 印度希腊第五百七十章 佛国寻衅第六百四十三章 帝皇心术第四百九十八章 张骞出使第三百三十七章 白日宣淫第二百六十七章 意在扩编第五百零一章 民患不均第六十一章 西郊迎秋第一百八十三章 耿老先生第一百四十五章 争相竞价 第四百二十二章 妻儿随任第七百八十四章 未来婆家第五百一十九章 决意犯险第三百四十六章 琐碎诸事第三百八十五章 匈奴裂变第六百二十四章 国之爪牙第六百零六章 特使避暑第三百八十四章 皆是阴狠第三百七十二章 鲁图图鲁第四百二十七章 刘乘心醉第五百二十三章 举步登楼第七百零六章 考较太子第八百一十二章 大军备战第五百二十一章 七夕布局第四百一十九章 金融调控第三百四十五章 番禺城破第二百三十五章 青霉药膏第五百零九章 巽加求和第三十六章 背后真相 第六百九十九章 漠南筑塞第三百七十章 意欲内附第八百三十一章 东阙广场第六百六十九章 涤纶衣料第八百一十五章 匈奴陷阵第三十六章 背后真相 第四百二十一章 诸将迁调第二百八十八章 齐力防灾第一百六十七章 乌桓来使第七百三十章 匈奴内乱第四百六十二章 单车问世第一百二十二章 夜战破敌第六百五十五章 所为何来第六百五十四章 适材适所第一百零一章 楋跋花儿第四十七章 厂房落成第七百六十二章 祖父催婚第三百零八章 速难平原第三百八十九章 意欲突围第七百三十章 匈奴内乱第四百九十六章 先打后谈第三十六章 背后真相 第五百零四章 伴读入宫第二百三十八章 淝陵水泊第二十章 造纸办学 第六百五十五章 所为何来第六百八十九章 翁主下嫁第七百四十八章 见见族嫂第一百八十三章 耿老先生第四百五十七章 百川船运第一百九十一章 国事家事第三百八十六章 乌桓助阵第七百五十九章 安排见习第三百章 采菊东篱第四百四十六章 夜郎犯边第五百一十章 仰光条约第七百二十七章 电力发展第四百一十四章 组建暗卫第七百零二章 广设书院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色七夕第六百零八章 商贸代表第六百四十四章 宫邸女学第七百五十一章 直男刘沐第七百五十九章 安排见习第七百零八章 京南铁路第二百九十九章 何为拘束第四百三十五章 鲜卑南迁第二百八十七章 引导舆论第七百四十七章 太子登门第六百零三章 三国密约第四百七十章 购舰计划第四百五十五章 尚书台阁第五百六十六章 通信编码第六百七十六章 安息方略第七百三十七章 妙悟真理第三百二十章 兵发西域第八十章 密林设伏第七百三十四章 固有疆土第五百九十四章 终有回报第七百四十七章 太子登门第七百二十三章 帝皇训子第四百八十一章 赵王西巡出差结束,坐高铁回家,估计晚上才能更新第一百八十二章 儒派裂变第七百九十七章 归家省亲第七百一十三章 诸事妥当第二百九十九章 何为拘束第二百五十一章 监察体制第二百二十二章 血洗漠南第七百三十六章 少年志气
第六百二十六章 无忧翁主第六百三十五章 印度希腊第五百七十章 佛国寻衅第六百四十三章 帝皇心术第四百九十八章 张骞出使第三百三十七章 白日宣淫第二百六十七章 意在扩编第五百零一章 民患不均第六十一章 西郊迎秋第一百八十三章 耿老先生第一百四十五章 争相竞价 第四百二十二章 妻儿随任第七百八十四章 未来婆家第五百一十九章 决意犯险第三百四十六章 琐碎诸事第三百八十五章 匈奴裂变第六百二十四章 国之爪牙第六百零六章 特使避暑第三百八十四章 皆是阴狠第三百七十二章 鲁图图鲁第四百二十七章 刘乘心醉第五百二十三章 举步登楼第七百零六章 考较太子第八百一十二章 大军备战第五百二十一章 七夕布局第四百一十九章 金融调控第三百四十五章 番禺城破第二百三十五章 青霉药膏第五百零九章 巽加求和第三十六章 背后真相 第六百九十九章 漠南筑塞第三百七十章 意欲内附第八百三十一章 东阙广场第六百六十九章 涤纶衣料第八百一十五章 匈奴陷阵第三十六章 背后真相 第四百二十一章 诸将迁调第二百八十八章 齐力防灾第一百六十七章 乌桓来使第七百三十章 匈奴内乱第四百六十二章 单车问世第一百二十二章 夜战破敌第六百五十五章 所为何来第六百五十四章 适材适所第一百零一章 楋跋花儿第四十七章 厂房落成第七百六十二章 祖父催婚第三百零八章 速难平原第三百八十九章 意欲突围第七百三十章 匈奴内乱第四百九十六章 先打后谈第三十六章 背后真相 第五百零四章 伴读入宫第二百三十八章 淝陵水泊第二十章 造纸办学 第六百五十五章 所为何来第六百八十九章 翁主下嫁第七百四十八章 见见族嫂第一百八十三章 耿老先生第四百五十七章 百川船运第一百九十一章 国事家事第三百八十六章 乌桓助阵第七百五十九章 安排见习第三百章 采菊东篱第四百四十六章 夜郎犯边第五百一十章 仰光条约第七百二十七章 电力发展第四百一十四章 组建暗卫第七百零二章 广设书院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色七夕第六百零八章 商贸代表第六百四十四章 宫邸女学第七百五十一章 直男刘沐第七百五十九章 安排见习第七百零八章 京南铁路第二百九十九章 何为拘束第四百三十五章 鲜卑南迁第二百八十七章 引导舆论第七百四十七章 太子登门第六百零三章 三国密约第四百七十章 购舰计划第四百五十五章 尚书台阁第五百六十六章 通信编码第六百七十六章 安息方略第七百三十七章 妙悟真理第三百二十章 兵发西域第八十章 密林设伏第七百三十四章 固有疆土第五百九十四章 终有回报第七百四十七章 太子登门第七百二十三章 帝皇训子第四百八十一章 赵王西巡出差结束,坐高铁回家,估计晚上才能更新第一百八十二章 儒派裂变第七百九十七章 归家省亲第七百一十三章 诸事妥当第二百九十九章 何为拘束第二百五十一章 监察体制第二百二十二章 血洗漠南第七百三十六章 少年志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