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四章 国之爪牙

多年后,不少汉室史家试图找寻历史真相,弄清在汉七十七年秋季,汉廷与身毒三大国到底如何结成共同征伐百乘王朝的临时同盟,然因难获实证,终究只能各执己见,成为一大悬案。

然世所公认的,乃是这年的秋分之日,大汉水师舰群对百乘王朝东海岸的一轮弩炮齐射,正式拉开了血腥大幕,而在九九重阳日,包涵诸曹辅兵在内的十五万铁骑南渡戈达瓦里水,侵入蒂利羯陵,则真正为百乘王朝敲响了丧钟,也预示着身毒次大陆“黑暗时代”的降临。

只可惜,此时此刻的身毒人无所察觉,而此时此刻的汉人,多是只想着勤劳致富奔小康,真正参与制定身毒大战略的汉臣为数不多,且至死都未对外透露半句,使得汉室史家无从得知到底有谁真正参与了决策过程,又是如何说服当朝天子的。

是的,说服天子!

即便过得数百年,大汉皇室仍是坚称,“宽厚仁德”的武帝刘彻乃是迫于民意,又受到群臣劝谏的庞大压力,才不得不准允对百乘王朝用兵。

只不过所谓的“群臣”是谁,已无法考证,汉室史家只能将血屠万里的屠夫之名扣到时任太尉的郅都头上,传承久远的郅氏家族倒是甘之若饴,觉着自家老祖宗很是高瞻远瞩,功在千秋,亦因此福被后人,使得郅氏从一介寒门跃升为千年不衰的军武世家。

郅氏宗祠内,供奉着一方金匾和一副镂金楹联,为两代汉帝御赐之物。

金匾为汉帝刘启亲书“国之苍鹰”四字,楹联则为汉帝刘彻题词,帝师卫绾代笔,龙飞凤舞八个大字“战克之将,国之爪牙”。

所谓“爪牙”,非贬实褒,乃勇力之士,得力臂助之意,出帝皇之口,多是特指武将,且是战无不克之将。

郅都之功,足以配上如此盛誉!

然若要得成传世大族,尤是军武世家,非郅都自身便可撑起,必的后继有人。

郅都少时曾为文帝朝的郎官,到得汉七十七年,历经三朝的他已年近花甲,却不似寻常权贵般儿孙满堂,许是杀戮过重,累及子嗣,他的长子和次子皆是早夭,唯有幼子长大成人,却也是英年早逝,弱冠之年便是染疾暴毙,仅留下尚在襁褓中的独子郅涿。

说来也巧,郅都的孙子郅涿和李广的长孙李陵同岁,今年皆已虚年十九,且是黄埔军学的同窗,本应在今岁结束学业,正式调入汉军部曲任为将官,然因汉廷要派兵征伐百乘王朝,黄埔军学便是依照过往惯例,派出了大批即将完成学业的学子,随军观摩乃至参与实战。

皇帝刘彻念在郅都膝下唯有郅涿这根独苗,本是不欲让他随军出征的,若是有个好歹,郅都府上就真要断了香火,战功赫赫的忠勇之臣落得如此惨况,绝非刘彻乐见。

奈何郅都听闻陛下已颁下口谕,要军学祭酒刘越提前将郅涿举荐到公府,经评核后便可调入郎署,出任郎官后,便即携孙儿入宫求见,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天子金口玉言,现今圣谕已下,要让天子食言而肥,自是需要不小的勇气,郅都不是不识好歹,然向来唯皇命是从的他,此番真真不想接受皇帝陛下的“好意”。

“陛下明鉴,愚孙身为汉家儿郎,且深蒙皇恩,入黄埔军学习得武学兵略,便理当为我大汉征战四方,浴血沙场,若天不侥幸,亦不过以身死国耳,待他马革裹尸,老臣自当为他扶柩,以他为傲;然若陛下因怜恤老臣孤苦,倒不若让他留在府中侍奉,不应让其出任郎官,徒然食君之禄,于国无益,于陛下无益!”

郅都伏地见拜,如是道。

皇帝刘彻看着他那满头花白头发,默然良久,方是长叹一声,向亦是拜伏在地的郅涿问道:“郅涿,你意如何?”

郅涿缓缓直起上身,却不敢直视天颜,屈首垂睑的朗声道:“回禀陛下,小子愚钝,虽蒙祖父多年言传身教,却仍不识得甚么至理大义,然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却也是醒得的。多少汉家儿郎想入黄埔军学而不得其门,小子仗着祖父荫蔽,得蒙皇恩,才侥幸入学,既已完成学业,若因贪生怕死而苟安避战,上负皇恩,下愧百姓,亦无颜再见同窗袍泽。”

刘彻微是凝眉,淡淡道:“兵者,大事也。于国,关乎兴衰;于己,关乎生死。你若仅凭义气,顾及颜面,到时凭白害了自家性命,使太尉绝嗣,若再累及战事,祸及将士性命,便是不忠不孝了。”

“陛下容禀,小子确是不才,至今仍只知纸上谈兵,未经实战,然正因如此,小子更当随军出征,以刀剑弓马为国征战,印证过往所学,与其苟活一世,倒不如浴血沙场,一展所学,正如祖父所言,我大汉男儿,何惧死国,祈陛下准允!”

郅涿虽未及冠,然因自幼丧夫,常年由祖父郅都带在身边悉心教养,其眼界,才智,胆识,乃至心态之老成,绝非寻常世家贵胄可比。

毕竟郅都乃是汉廷群臣中难得的文武全才,做过治政一方的封疆大吏,亦做过掌御千军的军中主帅。

郎官,中郎将,济南太守,中尉,雁门太守,征北将军,云中太守,骠骑将军,太尉,实打实的三朝元老,国之砥柱。

放眼大汉朝野,若舍苍鹰郅都,再无旁人堪称文武双全。

龙生龙,凤生凤,耗子生崽会打洞,非仅指遗传了先辈天赋,更是指平日所受到的言传身教,没吃过猪肉,总是见过猪跑的。

至少,敢在皇帝刘彻面前直抒己见的少年郎,除却太子刘沐,貌似还从未见过,便连莽头莽脑的李陵,跟刘彻说话都有些哆嗦。

梁王刘武那个臭屁哄哄的孙儿刘典倒是不怎的犯怵,然其虽是外表孤傲,实则内里滑溜得紧,小小年纪说话虚头巴脑的,惯爱打官腔,总之梁王祖孙三代皆是老刘家的奇葩,是另类。

刘彻看着他那尚蕴着几许生涩稚气的五官,看着那因着心境激越而微微泛红的面庞,不禁有些愣怔。

初生牛犊不怕虎,虽稍嫌少年意气,然亦是因着少年郎有着满腔热血,在后世华夏危急存亡之秋,才有黄埔军校的十万青年十万军,才有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无悔誓言。

黄埔军校的创校精神,终是在尚武的大汉,在黄埔军学绽放出了更为铁血殷红的彼岸之花。

作为这一切的推手,刘彻也会偶有感叹,从早前羽林卫的军中遗孤,到现今黄埔军学的年少学子,是他将这些放在后世仍算是未成年人的孩子早早推上了战场,让他们在尸山血海中迅速成长起来。

若是后世的历史网文敢如此写,必是会被不少读者喷成三观不正,没人性的。

只不过,若让刘彻再度重来,仍是会如此行事的,时代的变革,社会的进步,最重要的推动力量还是年轻人,而非已然屈从既定框架的中老年人,更非既得利益的旧有精英阶层。

当然,年轻人的热血也往往会被有心人利用,譬如后世华夏某个庙小妖风大的学府,可是折腾出不少事。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

傻乎乎的圣母表或许不懂,但公知精英必是懂的,只是不符合美帝干爹利益,所以他们还是会散播某种特定的意识形态来毒害祖国花朵的,不得不防。

刘彻所要做的,恰恰是为大汉的后代子孙正三观,属于汉人的三观。

铁血,尚武,不圣母;

重诺,守信,不背誓;

自重,自持,不媚外;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勿养虎遗患;

犯我强汉,虽远必诛,但凡出手,便须毁其根基,绝其苗裔,既是要诛,便斩草除根,夷灭其族,诛绝!

刘彻终是准了郅都祖孙的呈请,收回谕令,让军学祭酒刘越照章办事,将郅涿以预备将官的身份安排到随军观摩团,随细柳校尉领定南将军卫青出征。

郅都祖孙入宫求见陛下之事,虽是鲜少有人知晓,然在宫内录事中还是有所记载的,只是殿内对谈并未得录,加之郅都和郅涿事后皆从未对人提及此事,故后世史家无从得知个中详情。

反倒是时任太史令的司马谈,在日后为武帝刘彻编撰本纪时,对此事略有提及。

据其记载,待得郅都祖孙告退而出,汉帝刘彻对太子刘沐道:“依为父观之,郅涿此子非池中之物。待来日,你得继帝位,且郅涿未死,或可倚为臂助,视为爪牙。若真能如此,应可衡平军系,稳固社稷!”

太子欣然应诺。

此段记载,乃是郅氏后裔最为津津乐道的,亦因如此,几乎所有的郅氏子弟都能将武帝本纪倒背如流。

然此时的郅涿本人,非但不晓得自身已然注定留名青史了,更是快累得连自个姓甚名谁都不记得了。

从羯陵伽国东岸登陆后,汉军的十五万骑兵为尽可能隐匿行踪,非但分批进军,更是昼伏夜出,从羯陵伽国的东部沿海绕到其南部边陲的丛林地带,再向西面潜行至戈达瓦里水中游。

将驻守南疆的军伍稍稍向北面移防,让汉军能悄无声息的从边陲借道,已是羯陵伽君臣所能忍受的底限了,不可能让他们横越本国腹地的,况且汉军也想隐匿行踪,故也算两国间不经意达成的共识。

穿越千余里荆棘密布且蛇蚁丛生的茂密山林,汉军仅用了二十余日,先锋部曲更是来不及休整,便在九九重阳的前夜,泅渡戈达瓦里水,从猝不及防的百乘守军手中强夺了瓦帕尔渡口,即戈达瓦里水中游最大的浅水渡口。

担此重任的先锋部曲,自是细柳骑营中最为精锐的将士,而黄埔军学的预备将官团亦是精通水性,故获准随行观摩,但若非事态紧急,则不得擅自参战。

索性战事顺遂,先锋部曲轻而易举的夺下瓦帕尔渡口,十五万骑兵不再隐匿踪迹,迅速从此地南渡戈达瓦里水,侵入了百乘王朝北部,疯狂的屠戮着所有遇到的百乘军民,焚烧沿途的城镇。

与身经百战的骑军将士相比,预备将官团的少年们还是太嫩了,早已累得不成人形,倒不是说体力不如人,而是实战经验不足,譬如老兵们在行军或待命时,皆有不少保持体力的小手段,在黄埔军学里的教官可没教过他们,这都是军中将士长年累月积攒的小智慧小经验,上不得台面,却很实用,且有得少年们学的。

然也因如此,这些未来的汉军将官们正已不断吸收着过往鲜少接触到的实用手段,以飞快的速度成长着,愈发成熟,愈发茁壮。

欲得振翅飞舞,必先屈身淤泥,静静等待着破茧成蝶之日。

第二百二十三章 攻守应对第五百四十三章 吕宋淘金第九十五章 意外重逢 第四百四十五章 长安学区第八百一十一章 先锋抵达第六百八十九章 翁主下嫁第八百零八章 新妇难为第三百八十二章 全军溃逃第六十四章 诛心之言 第四百零六章 各自盘算第四百四十五章 长安学区第四百二十章 创投基金第二章 吴楚之乱第四百四十三章 东郡油田第一百章 企业划分第三百九十一章 驱使乌桓第二百六十八章 黄埔军学第六百七十二章 骑军借道第一百四十章 家宴谋划第二十章 造纸办学 第六百七十六章 安息方略第五百一十九章 决意犯险第七百七十五章 寻获玉米第五百二十九章 王爵虚置第八百零八章 新妇难为第一百九十四章 年夜擒贼第九十七章 羌人女奴 第四百七十三章 身后之事第七百四十七章 太子登门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六百九十七章 发展代价第五百九十八章 远交近攻第五百七十章 佛国寻衅第五百七十二章 岭南铝业第二百四十六章 内鬼现身第九十九章 私有企业第三百零一章 如此撮合第二百九十九章 何为拘束第五百九十五章 商业发展第五百七十一章 汉使窦蟠第五百四十五章 伏特电堆第六百六十章 贵女求人第六百七十四章 贵女怨念第四百九十章 全境禁毒第一百七十五章 东郭农丞第五百九十二章 石油化工第七十四章 工业血液 第三百零一章 如此撮合第二百五十六章 对朝方略第六百九十四章 极大诱因第一百九十三章 天家骄女第二百七十四章 凛冬战事第五百三十一章 袍泽重见第三百一十一章 长安械斗第八百一十三章 武刚战车第一百六十七章 乌桓来使第四百七十五章 漠南牧羊第二十四章 宜室宜家第三百五十二章 出言请战第一百七十四章 铸币乱源第六百三十四章 天文学说第七百六十章 不负相思第二十五章 恁多工钱 第一百五十三章 梁国风起第三百五十九章 椒房用膳第一百四十二章 羌人乞降第四十九章 湖心垂钓 第五百七十一章 汉使窦蟠第一百一十五章 茁壮大汉第五百四十二章 以珠抵过第七百三十五章 滇国内附第五百八十六章 驰道驿站第一百三十八章 协从理政第二十六章 营建之事 第二百五十一章 监察体制第六百六十一章 坑爹坑儿第八百章 欲善其事第五百三十五章 黥面为倭第一百八十七章 太守府衙第三百五十四章 亲王选妃第七百五十四章 出城乘车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朔战况第七百一十一章 母爱如斯第七百九十一章 放眼漠北第五百三十八章 寒门虎子第五百二十七章 对外贸易第七百一十八章 祆教大兴第五百六十章 暑休展延第三百六十三章 着眼釜山第三百八十七章 列阵决战第一百五十二章 心理医官第四十八章 避暑山庄第五十四章 春心萌动 第二百九十二章 募集善款第二百五十一章 监察体制第六百章 非友即敌第二百二十七章 秩俸改制第六百四十章 血祭之年(中)第三百九十三章 陪伴娇妻第六十六章 生化作战
第二百二十三章 攻守应对第五百四十三章 吕宋淘金第九十五章 意外重逢 第四百四十五章 长安学区第八百一十一章 先锋抵达第六百八十九章 翁主下嫁第八百零八章 新妇难为第三百八十二章 全军溃逃第六十四章 诛心之言 第四百零六章 各自盘算第四百四十五章 长安学区第四百二十章 创投基金第二章 吴楚之乱第四百四十三章 东郡油田第一百章 企业划分第三百九十一章 驱使乌桓第二百六十八章 黄埔军学第六百七十二章 骑军借道第一百四十章 家宴谋划第二十章 造纸办学 第六百七十六章 安息方略第五百一十九章 决意犯险第七百七十五章 寻获玉米第五百二十九章 王爵虚置第八百零八章 新妇难为第一百九十四章 年夜擒贼第九十七章 羌人女奴 第四百七十三章 身后之事第七百四十七章 太子登门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六百九十七章 发展代价第五百九十八章 远交近攻第五百七十章 佛国寻衅第五百七十二章 岭南铝业第二百四十六章 内鬼现身第九十九章 私有企业第三百零一章 如此撮合第二百九十九章 何为拘束第五百九十五章 商业发展第五百七十一章 汉使窦蟠第五百四十五章 伏特电堆第六百六十章 贵女求人第六百七十四章 贵女怨念第四百九十章 全境禁毒第一百七十五章 东郭农丞第五百九十二章 石油化工第七十四章 工业血液 第三百零一章 如此撮合第二百五十六章 对朝方略第六百九十四章 极大诱因第一百九十三章 天家骄女第二百七十四章 凛冬战事第五百三十一章 袍泽重见第三百一十一章 长安械斗第八百一十三章 武刚战车第一百六十七章 乌桓来使第四百七十五章 漠南牧羊第二十四章 宜室宜家第三百五十二章 出言请战第一百七十四章 铸币乱源第六百三十四章 天文学说第七百六十章 不负相思第二十五章 恁多工钱 第一百五十三章 梁国风起第三百五十九章 椒房用膳第一百四十二章 羌人乞降第四十九章 湖心垂钓 第五百七十一章 汉使窦蟠第一百一十五章 茁壮大汉第五百四十二章 以珠抵过第七百三十五章 滇国内附第五百八十六章 驰道驿站第一百三十八章 协从理政第二十六章 营建之事 第二百五十一章 监察体制第六百六十一章 坑爹坑儿第八百章 欲善其事第五百三十五章 黥面为倭第一百八十七章 太守府衙第三百五十四章 亲王选妃第七百五十四章 出城乘车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朔战况第七百一十一章 母爱如斯第七百九十一章 放眼漠北第五百三十八章 寒门虎子第五百二十七章 对外贸易第七百一十八章 祆教大兴第五百六十章 暑休展延第三百六十三章 着眼釜山第三百八十七章 列阵决战第一百五十二章 心理医官第四十八章 避暑山庄第五十四章 春心萌动 第二百九十二章 募集善款第二百五十一章 监察体制第六百章 非友即敌第二百二十七章 秩俸改制第六百四十章 血祭之年(中)第三百九十三章 陪伴娇妻第六十六章 生化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