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意欲内附

(企鹅群:一五零四二零五五七,欢迎书友光临。)

东瓯王和闽越王在正朔朝贡后便是启程归国,在二月中旬陆续返抵两国都城。

两大藩王此番归国,返程时有诸多大农府和大行府属官随行,自是为了向两国臣民宣扬东瓯和闽越皆是先秦越国后裔,两国百姓皆是华夏子民,同时安排两国百姓迁徙事宜。

两大藩王对臣子们也没甚么可隐瞒的,尽皆坦言相告,就是打算归附大汉,做诸侯国了。

对自家国君这等“卖国”行为,臣子们倒也没太过闹腾,盖因数年前两大藩王皆是弑兄篡位,已将不识相的官员都尽数清洗了,存活的大臣不是心腹亲信,便是怯懦怕死的。

刘彻这皇帝在大汉朝堂之上,都未必能如两大藩王在东瓯和闽越大臣面前般独断专行,说一不二。

小国寡民多是如此,但凡国君心意已决,便鲜少再有人敢多说废话。

举国内附不是简单的事,尤是两国要从藩属国转为诸侯国,依着大汉皇帝的意思,必要让两国百姓知晓自身是华夏后裔,亦是堂堂正正的大汉子民。

东瓯和闽越两国源起于越部族,故权利架构不似大汉般以世家为根基,而是由诸多于越分支部族凝聚成的。

若不打散这些部族的内部框架,其族人是很难与大汉百姓融合的,就会形成后世华夏般的诸多少数民族。

刘彻自不愿看到这种情形,华夏民族本是为求社会和缓而提出的中庸概念,过于虚泛,其实也是无奈之举。

现下大汉如此强势,要融合诸越部族自然不需要甚么华夏民族的概念,汉人就是汉人,汉族就是汉族,都是大汉子民还化出不同族群,那不是为后世子孙找麻烦么?

似后世华夏那般划分,不止汉族不舒服,少数民族其实也不舒服,也给了少数居心险恶者可趁之机,想挑起族群对立,撕裂我大华夏。

(笔者在此大胆预言,华夏日后若真想强大复兴,这民族制度终将是要改变的,不过未免屏蔽,就不多说了,本章不少东西都要略写,大家见谅。)

因而刘彻遣了大行府属官前来,负责向两国臣民宣扬诸越为华夏,华夏即大汉的概念。

与此同时,大农府属官更是借着两大藩王的名头,在两国民间广发政令,征募两国百姓迁往豫章和丹阳两郡开垦田地,郡县官府会提供粮食,粟种,农械,划阡陌分田亩,并遣奴隶协助徙民建筑屋舍。

最最重要的,该政令中提出个新奇的词汇,安家费!

两国百姓只要肯迁徙入汉郡,册籍为民后,以三年为限,每岁岁末可从官府领取相应赀财,视其家中丁口情形计算,且逐年递增。

以双亲健在,儿女尚幼的六口之家为例,正值壮年的夫妇二人,每人首年可领四百钱,次年可领八百钱,第三年可领千钱;其老父老母和幼儿幼女,每人每岁可领取的赀财为精壮劳力的两成半,即四名老幼的安家费与一名精壮同。

然若家中没有精壮劳动力,这安家费却是没有的,总之是要保证两国的精壮能拖家带口的迁徙,而非做慈善,帮着两国抚养孤寡老幼。

政令的用意很明显,大汉不是要招长工,是要吸纳两国的精壮劳动力举家迁徙,在豫章和丹阳两郡安家落户。

若能吸纳到数以十万计的两国移民,即便花费十万金,百万金,都是极为划算的。

之所以要徙民册籍为汉民,除要方便官府管理,更是为了能将那些固有部族彻底打散,由郡县官府将同一部族之人分别安置各处,与汉民乃至南越难民混居。

刘彻不怕百姓们因生活习俗不同,闹出甚么矛盾,为了民族融合,付出些治安成本乃至人命为代价,也是值得的。

长痛不如短痛,此时若不快刀斩乱麻,日后更是不好办。

况且与彪悍粗犷的关中百姓相比,豫章和丹阳两地百姓性情要温和得多,又因其地与东瓯和闽越接壤,自古民间也颇有往来,不至太过排斥外来徙民。

少许歧视或许难免,不过若是官府好好引导,执法公正,应也不至闹出甚么大乱子。

为了让各部族首领或族长心甘情愿的配合,大农府属官更依着大汉皇帝的吩咐,许诺日后会依照其族人在大汉郡县官府册籍的数量和丁口情形,给予他们相应的赀财,现下甚至可先预付部分。

大多部族首领见得签下契约后,汉官真的将不少沉甸甸的金锭塞到他们手中,皆是两眼放光。

自然也有不少部族首领执意不肯让族人离散,大行府属官们也不勉强,陛下已嘱咐过,先将愿意迁徙的都迁徙了,至于那些顽固不化的,待大局抵定后,再慢慢想办法收拾他们。

东瓯王和闽越王则是忙着在国都附近兴建海陆码头,并就地打造集市。

皇帝陛下已是许诺,待他们建好海陆码头,并举国归附后,朝廷会着四大商团共同组建商船队,贯通从大河出海口至岭南的海上商道。

千乘,琅琊,东海,广陵,会稽,瓯城,东冶,番禺,合浦,以九大海陆码头串联大汉的万里海疆,使得濒海郡县物流畅通。

若瓯城和东冶得以成为商船中转之处,旁的汉商且不论,至少四大商团会迅速入驻的。

尤是大行令窦浚掌藩属外邦,预先得知皇帝的盘算,索性直接遣了清河百货的十余位掌事,随着两大藩王返国,以便提早在瓯城和东冶筹备开设分铺的各项事宜。

齐国的临淄城之所以能富甲天下数百年,可不就是靠着濒海的地利,通过海陆码头集散南北财货么?

东瓯和闽越两国现下看着穷,盖因过往两国商贾不得进入汉境,只能忍受着边市汉商们的肆意盘剥,上品东珠在大汉边市都被往死里压价,其实汉商们拿到关中及中原内郡转卖,至少能牟取数倍乃至十数倍的暴利。

在大汉朝廷未准允汉商与两国经海路通商前,所有贸易都必须经由边市进行,胆敢通过海路走私犯禁的汉商乃至世家豪门,一经发现,枭首抄家绝不放过。

即便是现下,皇帝陛下没颁发与两国的海运通商诏令前,大行令窦浚都还不敢真将清河百货开起来,只是让那些掌事预先在瓯城和东冶城先盘些好铺面,顺带修葺整备,为日后预做打算。

两大藩王连番入京朝贡,已是开过眼界的,晓得两国岁入加起来,也未必抵得过长安边上那泬西邑上缴的赋税。

四大商团是会下金蛋的老母鸡,他们若真能来瓯城和东冶兴建作坊开设铺面,还会有许多小鸡崽似的汉商跟着蜂拥而至。

两大藩王晓得大汉势大,螳臂当车没甚么意义,倒不如多攒些身家,日后也能做个挥金如土的大汉列候。

是的,大汉列候,而非诸侯王!

大汉皇帝丝毫不加掩饰的向他们言明,他们是做不得大汉诸侯王的,盖因大汉高祖皇帝昔年诛灭异姓诸王后,曾与群臣约誓,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者,则天下共击之!

皇帝陛下许诺,待他们举国内附后,会册封两人为列候,食邑分别就是两国国都,瓯城和东冶。

两大藩王虽是心有不甘,可也无力反抗,两国的二十万联军现下在南越西部征伐西瓯和雒越部族,国内兵力空虚,汉军随时可南下,将两国彻底覆灭。

况且南越的中部和东部现下已被汉军掌控,三万宣曲铁骑,番禺的十万水师,龙川的数万豫章郡兵,若两国和大汉撕破脸,二十万联军别说回援,能不死在南越地界就是万幸了。

刘彻惯会揣摩人心,敲过棒子,自然也要喂他们胡萝卜,两笔皇室实业的份子,绝对不比寻常的刘氏王侯少,仅在梁王刘武和众位亲王之下。

两位藩王又不蠢,顽抗到底必定国破家亡,遵旨奉诏还能富贵传家,都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为君者,这等显而易见的利弊得失还需多作权衡么?

盖因如此,两大藩王已然彻底认命,对百姓迁徙豫章和丹阳两郡之事没在暗中掣肘,反正日后也不是他们封地的属民了,好好经营瓯城和东冶才是正事。

从二月下旬自六月下旬,将将四个月,大量的东瓯和闽越百姓已逐步往豫章和丹阳两郡迁徙。

两大藩王也已各自备好两国的万民书,自非是真由万民呈递,形式主义罢了,惯常的流程总是要走的。

大汉皇帝刘彻尚和自家婆娘在南山河谷避暑时,恳求他准允两国内附的国书和这万民书已由两国使臣送往长安。

非是两大藩王不尊天子,不愿亲自之入京呈交,而是他们现下皆需坐镇各自国都,免得出甚么乱子。

况且举国内附不是小事,大汉皇帝起码要做做样子,婉拒两次。

待得岁末两位藩王入京,正朔上殿朝贡时,再亲手呈递,苦苦恳求,表示皇帝若再不同意,就要撞柱而死之类的,皇帝才好故作为难的收下,再册封他俩为列候甚么的。

总之华夏自古就是极为重视形式主义的,尤是这等大事,礼数和场面必得做得足足的才行。

第七百四十章 购奴门路第四百九十七章 霍氏去病第六十九章 微服私访第六百二十五章 电力照明第三百三十三章 两代医者第六百八十六章 太子登门第四百六十三章 雒越复国第三百二十一章 政经官学第五十八章 皇家马场 第二百四十六章 内鬼现身第三百四十章 经济作物第七百三十八章 汉已八旬第八百一十四章 出隘布阵第五百四十七章 倭王八岐第七百九十六章 服饰改制第六百一十六章 得妻如此第五百三十八章 寒门虎子第七百八十章 迈向成熟第五百八十章 或为帅才第七百九十三章 雍凉畜牧第七百三十三章 少年心思第七百一十七章 开拓北美第一百八十九章 孔仅入士第三百八十五章 匈奴裂变第六百零二章 借刀杀人第三百四十五章 番禺城破第七百零七章 赴滇迎亲第三百五十七章 刘舍辞官第四百七十八章 对马清倭第五百六十三章 冲撞体制第六百五十四章 适材适所第二百二十一章 举杯陶然第四百八十六章 扬帆远航第六百五十四章 适材适所第一百八十七章 太守府衙第二百六十八章 黄埔军学第六百四十章 血祭之年(中)第五百三十章 勒石葱岭第四百三十五章 鲜卑南迁第二百七十九章 意欲随行第五百七十七章 心思各异第三百三十四章 铿锵玫瑰第四百八十章 私田律法第五十五章 草原马贼 第五百一十九章 决意犯险第六百八十二章 金融危机第六百六十六章 卓氏大喜第七百三十九章 夜郎乞降第六十七章 国之羽翼 第三章 册立太子第九十五章 意外重逢 第四百六十三章 雒越复国第七十二章 艾格连锁 第三百零二章 文教府司第二百八十三章 太庙及冠第七百七十一章 共创四赢第三百五十三章 议定发兵第七百五十六章 不得封禅第四十六章 工业模式第七百八十五章 上元佳节第一百六十六章 帝国邮政第五百零七章 罂粟之岛第一百六十八章 出使乌桓第三百六十七章 治理南越第二百八十九章 偶染风寒第五百零三章 焚城灭佛第二百七十八章 长安四月第六百零一章 欺人太甚第一百零四章 验证炸药 第四百四十二章 文教师范第三百四十六章 琐碎诸事第七百八十三章 与子逛街第五百六十八章 塞北乌桓第七百六十八章 欧亚大战第一百七十九章 唯才是举第九十八章 酷吏张汤第十九章 美容美甲 第一百一十三章 帝国石油第九十四章 齐聚一堂 第三章 册立太子第一百三十章 举国欢腾第五百二十五章 贼子就擒第三百六十一章 脱岗培训第五百七十一章 汉使窦蟠第三百七十六章 皇后有孕第六百五十章 交办太子第七百七十六章 太子来援第五百零六章 丈夫难为第一百九十九章 改装战船第一百四十章 家宴谋划第一百七十一章 打击盐商第二百一十二章 匈奴来袭第二百七十三章 不同景象第二十七章 新华书局 第三百二十七章 蹴鞠联赛第四百七十四章 诸般迁调第八百二十六章 贵女愁绪第七百四十七章 太子登门第三百七十一章 背后主谋第三百四十章 经济作物
第七百四十章 购奴门路第四百九十七章 霍氏去病第六十九章 微服私访第六百二十五章 电力照明第三百三十三章 两代医者第六百八十六章 太子登门第四百六十三章 雒越复国第三百二十一章 政经官学第五十八章 皇家马场 第二百四十六章 内鬼现身第三百四十章 经济作物第七百三十八章 汉已八旬第八百一十四章 出隘布阵第五百四十七章 倭王八岐第七百九十六章 服饰改制第六百一十六章 得妻如此第五百三十八章 寒门虎子第七百八十章 迈向成熟第五百八十章 或为帅才第七百九十三章 雍凉畜牧第七百三十三章 少年心思第七百一十七章 开拓北美第一百八十九章 孔仅入士第三百八十五章 匈奴裂变第六百零二章 借刀杀人第三百四十五章 番禺城破第七百零七章 赴滇迎亲第三百五十七章 刘舍辞官第四百七十八章 对马清倭第五百六十三章 冲撞体制第六百五十四章 适材适所第二百二十一章 举杯陶然第四百八十六章 扬帆远航第六百五十四章 适材适所第一百八十七章 太守府衙第二百六十八章 黄埔军学第六百四十章 血祭之年(中)第五百三十章 勒石葱岭第四百三十五章 鲜卑南迁第二百七十九章 意欲随行第五百七十七章 心思各异第三百三十四章 铿锵玫瑰第四百八十章 私田律法第五十五章 草原马贼 第五百一十九章 决意犯险第六百八十二章 金融危机第六百六十六章 卓氏大喜第七百三十九章 夜郎乞降第六十七章 国之羽翼 第三章 册立太子第九十五章 意外重逢 第四百六十三章 雒越复国第七十二章 艾格连锁 第三百零二章 文教府司第二百八十三章 太庙及冠第七百七十一章 共创四赢第三百五十三章 议定发兵第七百五十六章 不得封禅第四十六章 工业模式第七百八十五章 上元佳节第一百六十六章 帝国邮政第五百零七章 罂粟之岛第一百六十八章 出使乌桓第三百六十七章 治理南越第二百八十九章 偶染风寒第五百零三章 焚城灭佛第二百七十八章 长安四月第六百零一章 欺人太甚第一百零四章 验证炸药 第四百四十二章 文教师范第三百四十六章 琐碎诸事第七百八十三章 与子逛街第五百六十八章 塞北乌桓第七百六十八章 欧亚大战第一百七十九章 唯才是举第九十八章 酷吏张汤第十九章 美容美甲 第一百一十三章 帝国石油第九十四章 齐聚一堂 第三章 册立太子第一百三十章 举国欢腾第五百二十五章 贼子就擒第三百六十一章 脱岗培训第五百七十一章 汉使窦蟠第三百七十六章 皇后有孕第六百五十章 交办太子第七百七十六章 太子来援第五百零六章 丈夫难为第一百九十九章 改装战船第一百四十章 家宴谋划第一百七十一章 打击盐商第二百一十二章 匈奴来袭第二百七十三章 不同景象第二十七章 新华书局 第三百二十七章 蹴鞠联赛第四百七十四章 诸般迁调第八百二十六章 贵女愁绪第七百四十七章 太子登门第三百七十一章 背后主谋第三百四十章 经济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