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章 意欲内附

(企鹅群:一五零四二零五五七,欢迎书友光临。)

东瓯王和闽越王在正朔朝贡后便是启程归国,在二月中旬陆续返抵两国都城。

两大藩王此番归国,返程时有诸多大农府和大行府属官随行,自是为了向两国臣民宣扬东瓯和闽越皆是先秦越国后裔,两国百姓皆是华夏子民,同时安排两国百姓迁徙事宜。

两大藩王对臣子们也没甚么可隐瞒的,尽皆坦言相告,就是打算归附大汉,做诸侯国了。

对自家国君这等“卖国”行为,臣子们倒也没太过闹腾,盖因数年前两大藩王皆是弑兄篡位,已将不识相的官员都尽数清洗了,存活的大臣不是心腹亲信,便是怯懦怕死的。

刘彻这皇帝在大汉朝堂之上,都未必能如两大藩王在东瓯和闽越大臣面前般独断专行,说一不二。

小国寡民多是如此,但凡国君心意已决,便鲜少再有人敢多说废话。

举国内附不是简单的事,尤是两国要从藩属国转为诸侯国,依着大汉皇帝的意思,必要让两国百姓知晓自身是华夏后裔,亦是堂堂正正的大汉子民。

东瓯和闽越两国源起于越部族,故权利架构不似大汉般以世家为根基,而是由诸多于越分支部族凝聚成的。

若不打散这些部族的内部框架,其族人是很难与大汉百姓融合的,就会形成后世华夏般的诸多少数民族。

刘彻自不愿看到这种情形,华夏民族本是为求社会和缓而提出的中庸概念,过于虚泛,其实也是无奈之举。

现下大汉如此强势,要融合诸越部族自然不需要甚么华夏民族的概念,汉人就是汉人,汉族就是汉族,都是大汉子民还化出不同族群,那不是为后世子孙找麻烦么?

似后世华夏那般划分,不止汉族不舒服,少数民族其实也不舒服,也给了少数居心险恶者可趁之机,想挑起族群对立,撕裂我大华夏。

(笔者在此大胆预言,华夏日后若真想强大复兴,这民族制度终将是要改变的,不过未免屏蔽,就不多说了,本章不少东西都要略写,大家见谅。)

因而刘彻遣了大行府属官前来,负责向两国臣民宣扬诸越为华夏,华夏即大汉的概念。

与此同时,大农府属官更是借着两大藩王的名头,在两国民间广发政令,征募两国百姓迁往豫章和丹阳两郡开垦田地,郡县官府会提供粮食,粟种,农械,划阡陌分田亩,并遣奴隶协助徙民建筑屋舍。

最最重要的,该政令中提出个新奇的词汇,安家费!

两国百姓只要肯迁徙入汉郡,册籍为民后,以三年为限,每岁岁末可从官府领取相应赀财,视其家中丁口情形计算,且逐年递增。

以双亲健在,儿女尚幼的六口之家为例,正值壮年的夫妇二人,每人首年可领四百钱,次年可领八百钱,第三年可领千钱;其老父老母和幼儿幼女,每人每岁可领取的赀财为精壮劳力的两成半,即四名老幼的安家费与一名精壮同。

然若家中没有精壮劳动力,这安家费却是没有的,总之是要保证两国的精壮能拖家带口的迁徙,而非做慈善,帮着两国抚养孤寡老幼。

政令的用意很明显,大汉不是要招长工,是要吸纳两国的精壮劳动力举家迁徙,在豫章和丹阳两郡安家落户。

若能吸纳到数以十万计的两国移民,即便花费十万金,百万金,都是极为划算的。

之所以要徙民册籍为汉民,除要方便官府管理,更是为了能将那些固有部族彻底打散,由郡县官府将同一部族之人分别安置各处,与汉民乃至南越难民混居。

刘彻不怕百姓们因生活习俗不同,闹出甚么矛盾,为了民族融合,付出些治安成本乃至人命为代价,也是值得的。

长痛不如短痛,此时若不快刀斩乱麻,日后更是不好办。

况且与彪悍粗犷的关中百姓相比,豫章和丹阳两地百姓性情要温和得多,又因其地与东瓯和闽越接壤,自古民间也颇有往来,不至太过排斥外来徙民。

少许歧视或许难免,不过若是官府好好引导,执法公正,应也不至闹出甚么大乱子。

为了让各部族首领或族长心甘情愿的配合,大农府属官更依着大汉皇帝的吩咐,许诺日后会依照其族人在大汉郡县官府册籍的数量和丁口情形,给予他们相应的赀财,现下甚至可先预付部分。

大多部族首领见得签下契约后,汉官真的将不少沉甸甸的金锭塞到他们手中,皆是两眼放光。

自然也有不少部族首领执意不肯让族人离散,大行府属官们也不勉强,陛下已嘱咐过,先将愿意迁徙的都迁徙了,至于那些顽固不化的,待大局抵定后,再慢慢想办法收拾他们。

东瓯王和闽越王则是忙着在国都附近兴建海陆码头,并就地打造集市。

皇帝陛下已是许诺,待他们建好海陆码头,并举国归附后,朝廷会着四大商团共同组建商船队,贯通从大河出海口至岭南的海上商道。

千乘,琅琊,东海,广陵,会稽,瓯城,东冶,番禺,合浦,以九大海陆码头串联大汉的万里海疆,使得濒海郡县物流畅通。

若瓯城和东冶得以成为商船中转之处,旁的汉商且不论,至少四大商团会迅速入驻的。

尤是大行令窦浚掌藩属外邦,预先得知皇帝的盘算,索性直接遣了清河百货的十余位掌事,随着两大藩王返国,以便提早在瓯城和东冶筹备开设分铺的各项事宜。

齐国的临淄城之所以能富甲天下数百年,可不就是靠着濒海的地利,通过海陆码头集散南北财货么?

东瓯和闽越两国现下看着穷,盖因过往两国商贾不得进入汉境,只能忍受着边市汉商们的肆意盘剥,上品东珠在大汉边市都被往死里压价,其实汉商们拿到关中及中原内郡转卖,至少能牟取数倍乃至十数倍的暴利。

在大汉朝廷未准允汉商与两国经海路通商前,所有贸易都必须经由边市进行,胆敢通过海路走私犯禁的汉商乃至世家豪门,一经发现,枭首抄家绝不放过。

即便是现下,皇帝陛下没颁发与两国的海运通商诏令前,大行令窦浚都还不敢真将清河百货开起来,只是让那些掌事预先在瓯城和东冶城先盘些好铺面,顺带修葺整备,为日后预做打算。

两大藩王连番入京朝贡,已是开过眼界的,晓得两国岁入加起来,也未必抵得过长安边上那泬西邑上缴的赋税。

四大商团是会下金蛋的老母鸡,他们若真能来瓯城和东冶兴建作坊开设铺面,还会有许多小鸡崽似的汉商跟着蜂拥而至。

两大藩王晓得大汉势大,螳臂当车没甚么意义,倒不如多攒些身家,日后也能做个挥金如土的大汉列候。

是的,大汉列候,而非诸侯王!

大汉皇帝丝毫不加掩饰的向他们言明,他们是做不得大汉诸侯王的,盖因大汉高祖皇帝昔年诛灭异姓诸王后,曾与群臣约誓,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者,则天下共击之!

皇帝陛下许诺,待他们举国内附后,会册封两人为列候,食邑分别就是两国国都,瓯城和东冶。

两大藩王虽是心有不甘,可也无力反抗,两国的二十万联军现下在南越西部征伐西瓯和雒越部族,国内兵力空虚,汉军随时可南下,将两国彻底覆灭。

况且南越的中部和东部现下已被汉军掌控,三万宣曲铁骑,番禺的十万水师,龙川的数万豫章郡兵,若两国和大汉撕破脸,二十万联军别说回援,能不死在南越地界就是万幸了。

刘彻惯会揣摩人心,敲过棒子,自然也要喂他们胡萝卜,两笔皇室实业的份子,绝对不比寻常的刘氏王侯少,仅在梁王刘武和众位亲王之下。

两位藩王又不蠢,顽抗到底必定国破家亡,遵旨奉诏还能富贵传家,都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为君者,这等显而易见的利弊得失还需多作权衡么?

盖因如此,两大藩王已然彻底认命,对百姓迁徙豫章和丹阳两郡之事没在暗中掣肘,反正日后也不是他们封地的属民了,好好经营瓯城和东冶才是正事。

从二月下旬自六月下旬,将将四个月,大量的东瓯和闽越百姓已逐步往豫章和丹阳两郡迁徙。

两大藩王也已各自备好两国的万民书,自非是真由万民呈递,形式主义罢了,惯常的流程总是要走的。

大汉皇帝刘彻尚和自家婆娘在南山河谷避暑时,恳求他准允两国内附的国书和这万民书已由两国使臣送往长安。

非是两大藩王不尊天子,不愿亲自之入京呈交,而是他们现下皆需坐镇各自国都,免得出甚么乱子。

况且举国内附不是小事,大汉皇帝起码要做做样子,婉拒两次。

待得岁末两位藩王入京,正朔上殿朝贡时,再亲手呈递,苦苦恳求,表示皇帝若再不同意,就要撞柱而死之类的,皇帝才好故作为难的收下,再册封他俩为列候甚么的。

总之华夏自古就是极为重视形式主义的,尤是这等大事,礼数和场面必得做得足足的才行。

第四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资第三百二十七章 蹴鞠联赛第二百七十九章 意欲随行第二百七十一章 精神文明第三百一十一章 长安械斗第四百二十一章 诸将迁调第四百八十七章 属国三等第二百八十章 出巡武威第四百八十一章 赵王西巡第一百五十一章 挣钱差事第三百九十章 大战终结第二百五十四章 经商之道第五百一十三章 舍儿套狼第五百二十八章 册立储君第四十五章 刘荣归国 第四百五十四章 屁孩重逢第四百六十九章 金银票律第八百二十三章 去病擒酋第五百三十一章 袍泽重见第五百四十二章 以珠抵过第六百七十六章 安息方略第一百九十章 太子监国第四百四十八章 有限战争第二百八十五章 议及大婚第四百七十九章 中南半岛第五百四十五章 伏特电堆第五百八十四章 泰安有孕第六百六十四章 双拥基金第四百四十章 火炮设计第五百一十三章 舍儿套狼第一百六十四章 筑路立法第三百五十二章 出言请战第七百二十八章 归化名额第五百六十六章 通信编码第三十一章 特种作战 第二百三十三章 师徒相见第九十三章 无奈秦立 第四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资第二百四十五章 大义灭亲第一百九十一章 国事家事第三百五十四章 亲王选妃第八百章 欲善其事第六十二章 蹛林云中 第一百四十二章 羌人乞降第七百八十二章 安息贵女第八十二章 先锋叛逃第四百零三章 春满人间第七百二十六章 抵达布山第五百六十章 暑休展延第五百九十三章 分子之筛第三百四十五章 番禺城破第八百二十六章 贵女愁绪第七百八十章 迈向成熟第七百五十章 大浪淘沙第三百一十五章 喜事连连第五百一十五章 安息作死第四十七章 厂房落成第三百九十八章 羌骑出路第二百九十二章 募集善款第四百四十五章 长安学区第四百三十八章 兵发大夏第八百二十章 迎汝还汉第三百四十五章 番禺城破第四百零四章 皇后临盆第四百六十八章 登门探望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月离京第六百一十三章 京卫赶至第三百四十一章 大战骤起第二十六章 营建之事 第一百五十八章 刘荣投缳第四百四十六章 夜郎犯边第八百二十八章 长安会谈第二百一十三章 诸将领命第四百零七章 朝堂换血第六百五十三章 两国王储第一百八十二章 儒派裂变第八百零二章 教宗为质第六百九十九章 漠南筑塞第一百二十章 两军对垒 第六百八十六章 太子登门第七百二十二章 寝殿之中第五百章 夷灭东鳀第四百六十六章 少妃有孕第一百七十三章 酒宴议政第五十八章 皇家马场 第六百八十七章 同乘纵马第七百三十三章 少年心思新书征询,免费章节,请大家务必看看,拜托!第六百零一章 欺人太甚第七百五十章 大浪淘沙第七百六十章 不负相思第四百八十四章 何人怂恿第一百八十二章 儒派裂变第五百八十一章 赢家为谁第二百四十三章 联合制衣第二百七十九章 意欲随行第六百八十章 母子论理第二百零一章 简单粗暴第三百九十章 大战终结第八百零五章 欲征漠北
第四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资第三百二十七章 蹴鞠联赛第二百七十九章 意欲随行第二百七十一章 精神文明第三百一十一章 长安械斗第四百二十一章 诸将迁调第四百八十七章 属国三等第二百八十章 出巡武威第四百八十一章 赵王西巡第一百五十一章 挣钱差事第三百九十章 大战终结第二百五十四章 经商之道第五百一十三章 舍儿套狼第五百二十八章 册立储君第四十五章 刘荣归国 第四百五十四章 屁孩重逢第四百六十九章 金银票律第八百二十三章 去病擒酋第五百三十一章 袍泽重见第五百四十二章 以珠抵过第六百七十六章 安息方略第一百九十章 太子监国第四百四十八章 有限战争第二百八十五章 议及大婚第四百七十九章 中南半岛第五百四十五章 伏特电堆第五百八十四章 泰安有孕第六百六十四章 双拥基金第四百四十章 火炮设计第五百一十三章 舍儿套狼第一百六十四章 筑路立法第三百五十二章 出言请战第七百二十八章 归化名额第五百六十六章 通信编码第三十一章 特种作战 第二百三十三章 师徒相见第九十三章 无奈秦立 第四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资第二百四十五章 大义灭亲第一百九十一章 国事家事第三百五十四章 亲王选妃第八百章 欲善其事第六十二章 蹛林云中 第一百四十二章 羌人乞降第七百八十二章 安息贵女第八十二章 先锋叛逃第四百零三章 春满人间第七百二十六章 抵达布山第五百六十章 暑休展延第五百九十三章 分子之筛第三百四十五章 番禺城破第八百二十六章 贵女愁绪第七百八十章 迈向成熟第七百五十章 大浪淘沙第三百一十五章 喜事连连第五百一十五章 安息作死第四十七章 厂房落成第三百九十八章 羌骑出路第二百九十二章 募集善款第四百四十五章 长安学区第四百三十八章 兵发大夏第八百二十章 迎汝还汉第三百四十五章 番禺城破第四百零四章 皇后临盆第四百六十八章 登门探望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月离京第六百一十三章 京卫赶至第三百四十一章 大战骤起第二十六章 营建之事 第一百五十八章 刘荣投缳第四百四十六章 夜郎犯边第八百二十八章 长安会谈第二百一十三章 诸将领命第四百零七章 朝堂换血第六百五十三章 两国王储第一百八十二章 儒派裂变第八百零二章 教宗为质第六百九十九章 漠南筑塞第一百二十章 两军对垒 第六百八十六章 太子登门第七百二十二章 寝殿之中第五百章 夷灭东鳀第四百六十六章 少妃有孕第一百七十三章 酒宴议政第五十八章 皇家马场 第六百八十七章 同乘纵马第七百三十三章 少年心思新书征询,免费章节,请大家务必看看,拜托!第六百零一章 欺人太甚第七百五十章 大浪淘沙第七百六十章 不负相思第四百八十四章 何人怂恿第一百八十二章 儒派裂变第五百八十一章 赢家为谁第二百四十三章 联合制衣第二百七十九章 意欲随行第六百八十章 母子论理第二百零一章 简单粗暴第三百九十章 大战终结第八百零五章 欲征漠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