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九章 中南半岛

去岁春夏,哀劳或明或暗的扶持交趾地域的瓯雒部族复国,后大汉皇帝传召哀劳遣使来朝,与大行府商议两国邦交事宜。

前任大行令窦浚去岁已与哀劳使臣花了数月光景拟定了详细的邦交条陈,待得窦浚告老致仕,尚书令张骞转任大行令,又在皇帝刘彻的授意下,多添了数条邦约。

最重要的两条皆无涉哀劳本国,却又与该国的态度休戚相关。

一者,哀劳不得再向瓯雒国运送乃至出售粮草及各式兵械;二者,哀劳不得阻碍夫甘都卢与大汉的缔结邦交及通商。

所谓夫甘都卢者,乃是哀劳国西南边的国度,在今缅甸伊洛瓦底江中游卑谬附近,虽是寡民小国,然在刘彻看来,其地理位置却极为重要。

哀劳国虽疆域广袤,然有着天然的缺陷,没有出海口,东面的沿海地带为瓯雒国占据,西南边的沿海地带又有夫甘都卢,故哀劳实则是个内陆国。

哀劳不通海运,大汉的近海船运却已迅速起步,尤是南海水师完成整编后,不断的出海远训,现下只要不远离海岸,能获得相应补给,已可尝试着近海远航了。

夫甘都卢夹在哀劳国和身毒之间,哀劳仅在意该国的陆地商路,却未意识到该国可称为海运的重要中转站。

大汉君臣早已对身毒的黄金,香料和奴隶垂涎三尺,不是没有暗中遣使与夫甘都卢人接触,只是夫甘都卢也是部族联盟形式的松散政体,且深受哀劳国的影响。

大汉虽强,但远隔万里之遥,哀劳却就在侧畔,夫甘都卢人自是晓得该如何抉择,没有哀劳国的允许,部族首领们是不敢与汉廷太过交好的。

汉廷添加的邦约条陈让哀劳使臣颇是为难,推己及人,就怕大汉扶持夫甘都卢,就如同他哀劳扶持瓯雒般。

张骞向来心思通透,不难猜到哀劳使臣的心思,也晓得这位使臣乃是哀劳王最信重的王弟,是个能做主的,便坦言相告,大汉仅是想派船队去往身毒,早些打通海上商路,故需在夫甘都卢找些可供船只停泊补给的地点。

大汉可在邦约国书加注条陈,承诺永不向夫甘都卢运送乃至出售粮草及各式兵械,就如同哀劳承诺对瓯雒国进行所谓的“禁运”。

哀劳使臣仍有些迟疑,倒非是担心汉廷违约,汉人向来极重诚信,尤是堂而皇之写在邦约国书中的条陈,是要公之于世的,大汉君臣着实没必要为用夫甘都卢给哀劳添堵,而落下背信的坏名声。

关键是若真如大行令张骞所言,大汉打通了与身毒间的海上商路,靠着陆地中转贸易攫取着巨大利益的哀劳国,损失只怕不小,毕竟近年随着大汉向滇国开边市,汉商对身毒货物的需求量连年暴增,汉货运到身毒诸国后更是供不应求,往往会被各国贵种抢购殆尽。

用后世的话而言,哀劳国就是大汉和身毒之间的“二道贩子”,还时常设卡收税,里里外外能从通商货物中盘剥下不少好处。

张骞早是考虑到此节,再度抛出个哀劳使臣无法拒绝的条件,大汉向哀劳开边市,使哀劳可绕过滇国,直接与大汉通商。

哀劳使臣两眼瞪大,既是好奇又颇为急切的追问,两国并不接壤,如何直接以边市通商。

张骞淡淡笑着,用手指往摊在桌案上的地形图敲了敲,哀劳使臣放眼去瞧,但见他指尖处点着的小圆圈,旁边注释着两个字“胥浦”。

大汉有两处名为胥浦的地名,一处在吴地,是春秋时伍子胥仗剑渡江的人工运河,另一处名头没那般响亮,是西随水下游南畔的小城镇,秦朝时曾设县治政,归属于象郡。

张骞指的地点自是那曾被南越国废置的胥浦县,昔年东瓯和闽越两国联军没有南渡西随水清剿瓯雒部族,故胥浦现下属于瓯雒国的北部领土,约莫就在后世越南的清化市附近。

胥浦的郭城傍水而建,周边多山河,且东临大海,既易守难攻,又有绝佳的水运乃至海运条件,且若大汉将之占据,就能轻易扼守住交趾通往岭南的兵家要道,使得大汉南疆更加稳固,无需忧心瓯雒部族犯蠢作死,来摸老虎屁股。

哀劳使臣眉宇紧锁,沉声道:“大行令切勿忘了,依照昔日议定的邦约条陈,我哀劳不再扶持瓯雒国,然大汉也不可无故对瓯雒国动兵的。”

张骞不以为意道:“我大汉皇帝有言,自秦以降,岭南之地就为我华夏固有疆域,瓯雒国昔年被南越所灭,现今南越举国内附我大汉,本应连瓯雒故土也该归属我大汉,然为让你哀劳安心,我大汉已再三让步,暂不出兵征伐那窃据我疆土的瓯雒余孽,但胥浦自秦朝就为象郡辖制,朝廷若不从瓯雒余孽手中夺回,如何向华夏万民交代!”

“这……”

哀劳使臣哑然无语,不得不承认张骞说得有些道理,汉取秦而代之,若非昔年赵佗趁着秦末大乱自立为南越王,象郡,桂林郡和南海郡这岭南三郡本就该归属大汉的,所谓的“华夏固有疆域”约莫就是这意思了。

张骞微是扬眉,肃容道:“我大汉天子向来仁德宽厚,也不欲妄动刀兵,不若这般,烦请哀劳代为向瓯雒余孽传话,待得秋冬枯水期,我大汉将遣四万铁骑南渡西随水,到时西随水以南百里,瓯雒族人不得踏入半步,违者杀无赦!”

见得哀劳使臣面色踌躇,张骞复又道:“你哀劳若是忧心我大汉诛绝瓯雒部族,可在西随水中游的南岸亦设军镇囤兵,如此日后我大汉在胥浦向你哀劳开边市,两国货物便可经由西随水船运,使臣以为如何?”

哀劳使臣不由两眼发亮,觉着这还真是个不错的主意,却也没立刻应允,面色讪讪道:“只是现下那西随水中游亦为瓯雒国属地……”

张骞不禁展颜轻笑,索性直接挑明道:“本官适才已说过,到时西随水以南百里,瓯雒族人不得踏入半步,可不止下游,而是囊括整条西随水。即便你哀劳与我大汉缔结邦交,只怕仍会心忧,倒不若在胥浦的上游筑城,顺带多囤驻些兵将,也免得对我大汉终日心怀戒惧。”

哀劳使臣尴尬讪笑道:“大行令说笑……”

张骞也懒得和他虚应,复又道:“本官也不瞒你,那些瓯雒余孽对我汉人敌意甚深,大汉绝不容许瓯雒族人靠近我汉境乃至西随水,若你哀劳舍不得在西随水中游兴建军镇和囤兵的花销,那本官便去与滇国使臣商议此事。”

哀劳使臣闻言,忙是道:“大行令勿急,且再容我回邸舍与随使僚属们商议商议,两日后必是好生答复,如何?”

不得不说,张骞适才那话真是直指要害,西随水上游的大半流域皆在滇国境内,若滇国再顺流而下占据中游,又与下游的大汉边城接壤,那哀劳日后的北方边陲就麻烦大了。

千余里的西随水,其南岸多是无险可守的滩涂,别说哀劳守不住,就算换了大汉,只怕也心有余而力不足。后世华夏的边防部队人数不少,可要杜绝边境走私贩毐,还是挺费劲的,更不用说现下的大汉和哀劳了。

所以说,华夏的地理条件着实得天独厚,若没有阴山,祁连山,秦岭,太行山乃至大江大河这些天险,历朝历代又兴建了诸多雄关,华夏民族还真未必能撑个数千年,没被外族打散打没了。

别把所有功劳都归到儒家理念,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文明程度也不低的,尤是古希腊的哲学发展足以与华夏媲美,不应盲目的排除客观自然条件对华夏民族的巨大助益。

汉七十二年,被后世汉家史官视为大汉经略中南半岛的起始之年。

仲秋八月,汉廷接连与哀劳和夫都甘卢缔结邦约,互换了国书。

金秋十月,瓯骑与闽骑计四万骑,加辅兵万余,从合浦出兵,西进千余里后南渡西随水,于胥浦旧城设立军镇;南海水师的战舰群亦搭载大量汉民及奴隶,从番禺启程,前往胥浦沿海建设新的大城及海陆码头,西随水下游的数处水陆码头亦同时兴建。

番禺,合浦,加之兴建中的胥浦,后世的北部湾海域已被大汉水师牢牢掌控,真正成为华夏内海。

岭南郡的辖地也从四大城增为五大城,且皆是徬水临海的商贸大城,在可预见的未来必将成为连通大汉与身毒的海运大郡。

大汉朝臣们精明得紧,虽说重新划设的胥浦县城与帝都长安远隔万里,且尚是穷乡僻壤,然不少权贵世家已对释出的新官缺虎视眈眈了,这座新的大城是出政绩的好地方,家中子弟去镀个数年金,攒够资历和政绩再升迁回京,必能少奋斗好些年。

现任尚书令主父偃可不就是绝佳的例子么?

昔年谁能料到,外放到诸越之地做个小小县令的他,如今已位同九卿,位秩仅次三公了。

第八章 宫廷宴会第七十八章 匈奴大帐 第八百零九章 挥军北上第二百二十二章 血洗漠南第六百一十二章 闹出大事第三十五章 大难不死第七百零六章 考较太子第五百七十章 佛国寻衅第七百五十八章 何为皇商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朔战况第十九章 美容美甲 第十四章 运筹马上 第六百零六章 特使避暑第一百二十六章 关城血战第四百二十章 创投基金第六百七十二章 骑军借道第三百五十一章 得胜还朝第二百八十六章 帝国科院第七百零六章 考较太子第四百五十八章 胶漆娇妻第六百六十六章 卓氏大喜第七百一十一章 母爱如斯第一百七十七章 发行国债第五百七十七章 心思各异第四百二十三章 凄惶卫长第三百二十章 兵发西域第七百五十四章 出城乘车第七百四十五章 易言请罪第三百一十六章 长安周报第八百三十一章 东阙广场第四百七十二章 窦后崩殂第一百六十六章 帝国邮政第六百八十一章 皇帝急召第二百五十九章 图谋西南第二百七十九章 意欲随行第二百四十一章 破格拔擢第二百零三章 悄然萌生第七百六十二章 祖父催婚第一百九十九章 改装战船第二百三十三章 师徒相见第七百六十章 不负相思第六百七十五章 伴驾出行第一百七十九章 唯才是举第六百七十二章 骑军借道第一百八十三章 耿老先生第五百一十六章 沐王暑训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四百零九章 久旱甘霖第四百四十六章 夜郎犯边第二十九章 田氏商团 第五百九十五章 商业发展第二百二十二章 血洗漠南第二百四十六章 内鬼现身第八百零四章 及笄待嫁第三百六十三章 着眼釜山第六十三章 汉奸鼻祖 第三百四十三章 舰队停靠第七百六十八章 欧亚大战第三百九十七章 天子临朝第一百二十八章 夏日惊雷第五百六十五章 信号传输第四百零三章 春满人间第六百五十五章 所为何来第八十三章 庶民经济 第八十三章 庶民经济 第七十九章 草原诅咒 第二百六十六章 乌桓备战第五百六十六章 通信编码第四百五十章 公孙裂变第一百一十五章 茁壮大汉第一百三十四章 塞外羌人第五百二十四章 猝不及防第五百四十九章 塬南壅塞第四百七十四章 诸般迁调第一百九十五章 平准府司第六百一十三章 京卫赶至第二百零七章 奉旨为匪第六百零九章 官办医馆第五百零一章 民患不均第一百六十章 慑服中原第三百九十二章 败家婆娘第六百五十七章 有所隐患第二百九十一章 长秋基金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八十六章 西北状况第三百六十五章 离京出狩第七百一十一章 母爱如斯第六百八十四章 太子策问第七百七十章 家族利益第四百二十一章 诸将迁调第八百一十七章 匈奴都尉第四百九十章 全境禁毒第一百八十五章 悍然出手第五百零一章 民患不均第一百一十五章 茁壮大汉第四百一十八章 田税新法第一百三十八章 协从理政第四百七十七章 天家诸事第四十九章 湖心垂钓 第五百六十章 暑休展延
第八章 宫廷宴会第七十八章 匈奴大帐 第八百零九章 挥军北上第二百二十二章 血洗漠南第六百一十二章 闹出大事第三十五章 大难不死第七百零六章 考较太子第五百七十章 佛国寻衅第七百五十八章 何为皇商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朔战况第十九章 美容美甲 第十四章 运筹马上 第六百零六章 特使避暑第一百二十六章 关城血战第四百二十章 创投基金第六百七十二章 骑军借道第三百五十一章 得胜还朝第二百八十六章 帝国科院第七百零六章 考较太子第四百五十八章 胶漆娇妻第六百六十六章 卓氏大喜第七百一十一章 母爱如斯第一百七十七章 发行国债第五百七十七章 心思各异第四百二十三章 凄惶卫长第三百二十章 兵发西域第七百五十四章 出城乘车第七百四十五章 易言请罪第三百一十六章 长安周报第八百三十一章 东阙广场第四百七十二章 窦后崩殂第一百六十六章 帝国邮政第六百八十一章 皇帝急召第二百五十九章 图谋西南第二百七十九章 意欲随行第二百四十一章 破格拔擢第二百零三章 悄然萌生第七百六十二章 祖父催婚第一百九十九章 改装战船第二百三十三章 师徒相见第七百六十章 不负相思第六百七十五章 伴驾出行第一百七十九章 唯才是举第六百七十二章 骑军借道第一百八十三章 耿老先生第五百一十六章 沐王暑训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四百零九章 久旱甘霖第四百四十六章 夜郎犯边第二十九章 田氏商团 第五百九十五章 商业发展第二百二十二章 血洗漠南第二百四十六章 内鬼现身第八百零四章 及笄待嫁第三百六十三章 着眼釜山第六十三章 汉奸鼻祖 第三百四十三章 舰队停靠第七百六十八章 欧亚大战第三百九十七章 天子临朝第一百二十八章 夏日惊雷第五百六十五章 信号传输第四百零三章 春满人间第六百五十五章 所为何来第八十三章 庶民经济 第八十三章 庶民经济 第七十九章 草原诅咒 第二百六十六章 乌桓备战第五百六十六章 通信编码第四百五十章 公孙裂变第一百一十五章 茁壮大汉第一百三十四章 塞外羌人第五百二十四章 猝不及防第五百四十九章 塬南壅塞第四百七十四章 诸般迁调第一百九十五章 平准府司第六百一十三章 京卫赶至第二百零七章 奉旨为匪第六百零九章 官办医馆第五百零一章 民患不均第一百六十章 慑服中原第三百九十二章 败家婆娘第六百五十七章 有所隐患第二百九十一章 长秋基金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八十六章 西北状况第三百六十五章 离京出狩第七百一十一章 母爱如斯第六百八十四章 太子策问第七百七十章 家族利益第四百二十一章 诸将迁调第八百一十七章 匈奴都尉第四百九十章 全境禁毒第一百八十五章 悍然出手第五百零一章 民患不均第一百一十五章 茁壮大汉第四百一十八章 田税新法第一百三十八章 协从理政第四百七十七章 天家诸事第四十九章 湖心垂钓 第五百六十章 暑休展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