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九章 官办医馆

八月间,王老实家里端是双喜临门,却又不好意思大摆筵席,原因无他,他的婆娘王婶和儿媳齐萱竟是接连临盆,且都皆是母子平安。

王老实同时多了儿子和孙子,自是欢喜得紧,只不过夫妇俩已年近五旬,长子王富贵也近而立之年,王婶“老树开花”倒还没甚么,偏生是与儿媳一道临盆的,这说出去不大好听。

王富贵倒是不在乎这些,作为永和商团的东家,他如今也是身家巨亿的豪商巨贾了,与昔年一道创下永和商团的同窗们将邻近巷弄的宅邸买下大半,在长安城的北阙闾里算得上是小有名气的,街头巷尾的妇人们倒也不敢对老王家传甚么闲言碎语,说出甚么难听的话来。

王婶年近五旬,即便放在后世,也算得上高龄产妇了,即便不是头胎,怀孕产子也有极大的风险。

好在长秋医学已办学十载,不但专研医术,更是培养了大量的医官,且长秋基金将大部分从世家宗妇们那募集到善款皆投入下去,在大汉各郡县创设了不少长秋医馆,将这些医官都派遣各地,充实各处医馆。

在鼓励百姓生育的国策下,妇幼医馆自然最受朝廷重视,各地官府皆为长秋基金大开方便之门,非但要地给地,甚至会调拨部分公帑和奴隶替其营建馆舍。

对各郡县的长官仆射而言,妇幼医馆能降低产妇或婴儿的死亡率,这意味着能维持住本地的人口增长,对每岁要返京述职,接受公府政绩考评的他们,实在是太过重要了。

某些较为偏远穷困的郡县,更是唯恐被长秋基金忽视,纷纷上表朝廷,恳求朝廷体恤当地百姓穷苦,不求大农府拨款在当地创设医馆,只求能派驻医者到当地官民自行筹办的医官悬壶济世。

对此等卑微的要求,皇帝刘彻只觉心情沉重,科技再进步,国家再富强,若无法让劳苦大众分享到好处,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准,却只富了豪强权贵,那就没甚么意义了。

长秋基金总归只是长秋府名下的慈善基金,除却在各地创设医馆,还每岁拨出重金,让各地慈济观抚恤照看鳏寡孤独,遇着天灾时,还会购置大量货物送往受灾郡县,摊子铺得大,每岁耗费的赀财也是异常庞大。

长秋府乃是皇后私府,名下虽有长安周报等诸多产业,但每岁进项也难以支应起这么大的摊子,即便是向臣民不断募集善款,也仍是屡屡出现亏空。

长此以往,皇后阿娇怕是都要挪用自个的嫁妆填补亏空了,虽说她性情豪爽,不会太过在意,皇帝刘彻也不看重这些金银珠玉,然终归显得“公私不分”,没必要将本该由朝廷负得责任尽皆让长秋基金担起来的。

况且待得他们夫妇二人百年后,长秋基金终要交到后人手中,到时怕是会衍生出不少大麻烦。

正是出于此等考量,皇帝刘彻已于去岁下旨,着大农府再度增设一部,名为卫生部。

这倒是没甚么,盖因数年前,大农府便已增设了卫生司,并在各郡县设卫生局,置卫生监,大兴防疫事,处理各地的防疫检疫乃至外族奴隶的“化学阉割”事宜。

然真正使得群臣大哗的,乃是卫生部少卿的人选,竟是拔擢长秋医学的医学祭酒苏媛出任。

各部是为大农府的附府,位居“司”之上,少卿作为各部主掌仆射名,位秩与内史等诸卿同,居九位大卿之下。

大汉不是没有位列诸卿的女官,皇后的首席属官大长秋卓文君便是位列诸卿的,然那只是宫廷女官,大农府少卿却是要上朝的,一界女流入列朝堂,这还了得么?

御史大夫直不疑自是强烈反对,若是皇帝执意如此,他真是要当殿撞柱而亡,不惜已死劝谏。

皇帝刘彻倒也没想着冒然冲撞现有规制,也不想莽撞的冲击女子不得干政的观念,宣扬“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腐儒在大汉虽不受待见,但吕后乱政的前例实在给汉人留下了不小的心理阴影,即便昔年窦太后在世,也从未敢踏入朝堂半步。

“诸位爱卿勿急,卫生者,国之大事,自是要交托于有真才实学的内行人。苏媛此女医术绝伦,诸位爱卿想来对此也是信服的,既是忌惮她身为女子,倒不妨让卫生部在长秋医学的附近开府,且免她上朝,由其择少卿丞代行,如何?”

皇帝刘彻心中早有定计,和颜悦色的如是道。

群臣略作思索,觉着倒也不失为折中之法,若非事关祖制,他们本也不想出言反对的。

他们都是家大业大,家中亲眷不可能没病没灾,多年来,苏媛及长秋医学培养出的医官们医治了太多太多人,其中不乏群臣及其府上家眷。

况且皇帝陛下已是明言,之所以着大农府增设卫生部,乃是想拔高卫生司的位阶,以便更好的统掌各郡县卫生局,在各郡县创设大量官办医馆,与各地的长秋医馆做出区隔,既可使公私分明,亦能更好的普惠万民。

这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若他们现下执意反对,传扬出去,怕是会被全天下的老百姓戳着脊梁骨淬唾沫。

既然皇帝陛下让卫生部在宫外开府,而非入驻中央官署,亦准苏媛不上朝,如此也算退让了,他们若再执意纠缠,无论于公于私,都说不过去。

御史大夫直不疑眉宇紧锁,虽觉皇帝陛下实乃避重就轻,却也颇是无可奈何,御史大夫虽能纠正帝皇,弹劾公卿,然若无旁的大臣附议,也是独木难支。

换句话说,御史言官的职责是纠错监察,是提出反对意见,至于皇帝接不接受,也要看群臣认不认同,支不支持,不可能御史大夫说甚么就是甚么,否则皇帝不就成了傀儡么?

御史大夫的劝谏,若言之有理,且得群臣认同附议,那就是良谏,以死相谏那叫忠心事君;若不的群臣认同,那就是固执己见,以死相谏便是有意攀污帝皇,是要遗臭万年的。

直不疑不怕死,御史府诸官大多也不怕死,然他们很在乎官声,毕竟御史府在选官时就是刻意拔擢那些刚正清廉之人,说好听点,叫有风骨有气节,说难听点,就是重视官声胜过身家性命的偏执狂。

整个大汉朝廷,要论及最为大公无私的大臣,无疑就是御史府这群言官,即便自家姻亲触法,他们该弹劾纠举时也绝不留手,若是自家血亲触法,他们更是会大义灭亲,自身亦会为此辞官。

无论诸御史此等为人处事是否只为实现其自我价值,然他们的所作所为确实值得大汉臣民敬重,至少比后世华夏监察体制那些严以待人,宽以律己的官员要好太多太多了。

御史大夫直不疑每每劝谏皇帝,也非是出于私心,而是为国为民,现下见得皇帝陛下做出退让,群臣貌似也已认同此举,他即便仍心有疑虑,却也没再驳斥,只能暗自警醒,日后得多加留心后续之事,以观后效吧。

朝堂议定之事,整个官僚体系的运作效率往往出奇的高,小半个月的光景,大农府卫生部的选官,选址,拨款,种种相关事宜皆已落定。

苏媛本是军中遗孤,曾在遗孤内院的医学院就学,因课业优异被选为羽林医官,之后又入宫为长秋詹事丞,为太上皇研制平喘药剂,为皇后调养身子,才得出任长秋医学祭酒,可谓历练完备,见多识广。

上任伊始,她便雷厉风行的编撰出详细条陈,呈请公府对各郡县卫生局原有的官吏进行更为严格的考评,能者上,庸者下,怠惰者免官,渎职者从严查办。

卫生局本乃各郡县最不受人关注的冷衙门,所属官吏也多是保持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消极态度做事,都还真有些“无为而治”的歪曲道理。

然卫生部的增设,使得这些官吏看到了日后的晋升之阶,毕竟位阶已由“司”提升至“部”,未来随着职守的扩大,官制也会随之扩大,必将逐步释出愈来愈多的官缺。

漫漫官途,一步先,步步先,此时若不好生表现,攒下晋升的政绩,日后怕是被后来者当了平步青云的踏脚石。

上官有心作为,下属亦肯用命,加之朝廷的大力扶持,新增设的卫生部自是顺风顺水,边是在各郡县筹建官办医馆,边是提早派任医官,然他们到各地先行悬壶济世,救助病患。

朝廷的力量,自非长秋基金可比,短短年余,各郡县的官办医馆纷纷落成,数量超过了布局多年的长秋医馆,且仍在不断增建中,只是医官们的经验还稍嫌不足,至少短期内仍比不得长秋医馆里那些已行医多年的医者。

皇帝刘彻对此倒是喜闻乐见,有竞争,才有比较,才会有所进步。

譬如后世华夏,若无私人医院作为对照,公营医院还不知会怠惰敷衍到甚么程度;若无公营医院作为对照,私人医院也不知会坑人到甚么地步。

长秋医馆现下是好的,然谁能保证日后不会变质?

国家的医疗资源尽数掌握在私人医馆手中,这绝不是甚么好事,常言道,最不能得罪的就是医生和厨子,然最让人不放心的,也是医生和厨子,天家尤是如此,尚食监和太医监皆是宫内管束最为严苛之处。

王富贵作为身家巨亿之人,自家阿母和婆娘有孕,自不会吝啬钱财,还是请了长秋医馆的医者为她们精心调养身子,到得临盆,更是请最好的妇医过府接生。

现下的长安城,王侯云集,按说长秋医馆最好的医者不是光花重金就能请来的,好在王婶的亲侄女裴澹贵为常山王妃,虽没敢为此惊动皇后,没能请来宫中妇医为姑母诊看,然给长秋医馆的总掌事传个话还是轻而易举的。

亲王妃都发话了,长秋医馆又如何敢有半分怠慢,自是派出最好的妇医前去看诊,加上老王家不差钱,舍得用昂贵的补品和药材,故年近五旬的王婶虽在临盆时少不得吃些苦头,终归是母子平安了。

王婶的儿媳妇齐萱则是沾了自家婆婆的光,得良医精心调理,即便是头胎,临盆时却也颇为顺利,亦是生了个大胖小子。

第五百零七章 罂粟之岛第五百七十七章 心思各异第三百二十章 兵发西域第二百二十七章 秩俸改制第五百二十一章 七夕布局第七百九十一章 放眼漠北第四百八十章 私田律法第四百六十六章 少妃有孕第六百四十章 血祭之年(中)第七百二十三章 帝皇训子第六百零八章 商贸代表第二百零二章 筹建边城第四十六章 工业模式第六百一十七章 不欲追究第四百二十章 创投基金第六百一十一章 贵女出府第二百六十二章 清河百货第六百六十八章 平衡逆差第三百三十八章 换个营生第七百八十一章 自请除国第二十三章 保住弃子 第二百三十四章 泬西新区第三百一十八章 诸般绸缪第二百五十六章 对朝方略第四百二十三章 凄惶卫长第六百八十六章 太子登门第五百三十二章 子承父业第二百八十六章 帝国科院第一百四十三章 长安献俘第六百四十一章 血祭之年(下)第二百九十四章 帝后大婚第二十二章 军法组织第一百二十五章 捷报传来第四百八十章 私田律法第六百四十四章 宫邸女学第一百七十一章 打击盐商第三百五十六章 诸事底定第七百八十五章 上元佳节第二百二十八章 枭雄殒没第一百二十一章 骑兵对决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鲜割地第七百七十四章 父母子女第八百零八章 新妇难为第二百一十八章 滈水濯足第三百五十八章 刘舜请旨第四百五十一章 鸣炮贺寿第五百三十六章 知人善任第七百零三章 假冒太子第三百一十八章 诸般绸缪第二百五十八章 公主出降第三百六十三章 着眼釜山第一百一十八章 煽动仇恨第五百三十六章 知人善任第一百四十二章 羌人乞降第七百二十二章 寝殿之中第三百三十五章 誓灭乌孙第七百五十一章 直男刘沐第十四章 运筹马上 第六百章 非友即敌第一百四十七章 疯狂敛财第四百六十一章 直流电机第三百三十一章 冬去春来第一百八十三章 耿老先生第二百四十九章 为人媒妁第八百二十七章 如此母子第七百九十四章 诸般迁调第二百二十二章 血洗漠南第五百零五章 大农六部第二十八章 烧制玻璃第五百九十六章 硫化橡胶第五百零六章 丈夫难为第七百五十五章 感光胶片第五百二十三章 举步登楼第四百三十一章 骑营演训第一百二十九章 关城大捷第六百一十四章 安辨雌雄第三十八章 长沙王妃 第一百七十二章 免除盐税第一百七十六章 南阳孔仅第八百二十九章 何须多言第四百九十八章 张骞出使第八十四章 发行股份第二百五十章 铁骑封城第二百一十一章 痴女渣男第六百七十五章 伴驾出行第一百二十二章 夜战破敌第七百五十四章 出城乘车第六百九十六章 欧亚烽烟第三百八十三章 帐內定计第一百零九章 将门犬子第二百六十六章 乌桓备战第三百三十二章 宫寒之症第八十章 密林设伏第五百零六章 丈夫难为第二百章 水战操演第六百八十七章 同乘纵马第八百二十章 迎汝还汉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自抉择第六百八十八章 牵马归府第三百三十九章 虽远必诛
第五百零七章 罂粟之岛第五百七十七章 心思各异第三百二十章 兵发西域第二百二十七章 秩俸改制第五百二十一章 七夕布局第七百九十一章 放眼漠北第四百八十章 私田律法第四百六十六章 少妃有孕第六百四十章 血祭之年(中)第七百二十三章 帝皇训子第六百零八章 商贸代表第二百零二章 筹建边城第四十六章 工业模式第六百一十七章 不欲追究第四百二十章 创投基金第六百一十一章 贵女出府第二百六十二章 清河百货第六百六十八章 平衡逆差第三百三十八章 换个营生第七百八十一章 自请除国第二十三章 保住弃子 第二百三十四章 泬西新区第三百一十八章 诸般绸缪第二百五十六章 对朝方略第四百二十三章 凄惶卫长第六百八十六章 太子登门第五百三十二章 子承父业第二百八十六章 帝国科院第一百四十三章 长安献俘第六百四十一章 血祭之年(下)第二百九十四章 帝后大婚第二十二章 军法组织第一百二十五章 捷报传来第四百八十章 私田律法第六百四十四章 宫邸女学第一百七十一章 打击盐商第三百五十六章 诸事底定第七百八十五章 上元佳节第二百二十八章 枭雄殒没第一百二十一章 骑兵对决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鲜割地第七百七十四章 父母子女第八百零八章 新妇难为第二百一十八章 滈水濯足第三百五十八章 刘舜请旨第四百五十一章 鸣炮贺寿第五百三十六章 知人善任第七百零三章 假冒太子第三百一十八章 诸般绸缪第二百五十八章 公主出降第三百六十三章 着眼釜山第一百一十八章 煽动仇恨第五百三十六章 知人善任第一百四十二章 羌人乞降第七百二十二章 寝殿之中第三百三十五章 誓灭乌孙第七百五十一章 直男刘沐第十四章 运筹马上 第六百章 非友即敌第一百四十七章 疯狂敛财第四百六十一章 直流电机第三百三十一章 冬去春来第一百八十三章 耿老先生第二百四十九章 为人媒妁第八百二十七章 如此母子第七百九十四章 诸般迁调第二百二十二章 血洗漠南第五百零五章 大农六部第二十八章 烧制玻璃第五百九十六章 硫化橡胶第五百零六章 丈夫难为第七百五十五章 感光胶片第五百二十三章 举步登楼第四百三十一章 骑营演训第一百二十九章 关城大捷第六百一十四章 安辨雌雄第三十八章 长沙王妃 第一百七十二章 免除盐税第一百七十六章 南阳孔仅第八百二十九章 何须多言第四百九十八章 张骞出使第八十四章 发行股份第二百五十章 铁骑封城第二百一十一章 痴女渣男第六百七十五章 伴驾出行第一百二十二章 夜战破敌第七百五十四章 出城乘车第六百九十六章 欧亚烽烟第三百八十三章 帐內定计第一百零九章 将门犬子第二百六十六章 乌桓备战第三百三十二章 宫寒之症第八十章 密林设伏第五百零六章 丈夫难为第二百章 水战操演第六百八十七章 同乘纵马第八百二十章 迎汝还汉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自抉择第六百八十八章 牵马归府第三百三十九章 虽远必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