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四章 诸般迁调

仲春二月,奉诏班师的羌骑与胡骑从大夏国返归汉境,随即各归其营,羌骑囤驻于已然落成的敦煌边塞,胡骑则仍囤驻于祁连山南的河湟谷地。

公孙歂率亲兵返京复命后,得了诸多赏赐,却除胡骑校尉之职,改任太尉长史,秩千石,辅助太尉署诸曹事。

群臣对公孙歂的迁调虽有些意外,倒也能猜出皇帝陛下的盘算,公孙歂统率胡骑多年,又屡次辖领羌骑征战,该是时候将他调离胡骑了。况且太尉李广在汉军威望极高,太尉又掌举国军政,若有出身公孙世家的公孙歂在旁制衡,皇帝陛下也更放心些。

皇帝刘彻倒非对李广的忠心有所怀疑,然为君之道,不可全凭个人喜好直觉,而为他日埋下隐患。不是刘彻有受害妄想症,史籍记载的多位大汉太尉和大司马可都不是甚么善茬,不得不防啊。

居帝位者,偏信旁人,必害其国!

刘彻紧接着颁布的数道诏令,才是真的震撼大汉朝堂。

玄菟郡太守秦立将不再兼任中垒骑营校尉,原中垒左监苏建升任校尉之职,不复兼任玄菟都尉,且即刻率中垒骑营返京屯驻。

公孙敖除宣曲骑营校尉,转任胡骑校尉,即刻赶赴西宁城赴任;原宣曲左监卫青暂代主掌仆射,率宣曲骑营前往玄菟郡,兼玄菟都尉之职。

大汉群臣虽鲜少听闻过卫青之名,然因皇帝未曾将他正式拔擢为宣曲校尉,那玄菟都尉显也是临时兼任,随时都有可能如苏建般轮调,故也没出言反对。

皇帝刘彻却是清楚知晓卫青近年的表现,在黄埔军学进修时,军略成绩优异,兵法运用愈发娴熟,数次骑营对抗演训中更是指挥若定,已颇有几分将帅之风了。然卫青仍是缺乏实战经验,纸上谈兵终是没甚么说服力,对抗演训也与真正的沙场搏杀有较大差别,倒不如趁机放出去试试水,用北方蛮夷练练兵也是好的。

况且现今的北方蛮夷早已不成气候,匈奴元气大伤,躲在漠北不敢南下,乌桓各部更是唯大汉马首是瞻,老实得跟孙子似的,鲜少敢出乌桓山脉,到漠南放牧牲畜。

沃沮,挹娄,鲜卑,近年也已被苏建率领中垒骑营清洗大半,说实话,中垒将士们不断轮番北巡,却没甚么大仗可打,已是有些心疲,且多已是思乡心切,长此以往,难免影响士气的。

正好派宣曲骑营去与之进行轮调,岂非一举两得么?

文武百官却不免曲解了皇帝陛下的心思,只道陛下是要逐步削去秦氏在汉军中的权势,毕竟太尉之子李当户乃建章骑营校尉,公孙敖虽除了宣曲校尉,却又改任胡骑校尉,唯是玄菟郡秦立不再兼任中垒校尉之职,如此一来,秦氏就唯有秦方这长安城卫军的南营都尉握有少许兵权,且还归属中营都尉程不识统辖。

刘彻察觉朝堂近来气氛不太对,略微深思过后,多少能猜出群臣的心态,无奈失笑之余,却也没多作解释。

皇帝本就该牢牢握紧兵权,想让谁领兵,谁就领兵,想削谁兵权,就削谁兵权,为甚么要向大臣们解释?

身为人臣,对兵权归属出言置喙,是想图谋造反么?

正好借此看看秦氏的态度,若真因心有不满,背地里整甚么破事,那还真就脱不了居心叵测之罪,汉军不是秦氏的“自留地”,各大军系若执意朋党结派,为保住兵权而逼迫皇帝,那就该夷灭三族,朋党连坐,绝不手软!

不得不说,秦勇是识时务的,现今他的嫡长子秦广官居武威太守,嫡长孙秦立官居玄菟太守,一门两位封疆大吏,若还不知足,只怕是要招灾惹祸的,故而他依旧每日在府中含饴弄孙,种花养鸟,权当不晓得发生了甚么。

汉军中倒是有些将领为秦氏颇觉不平,然现任骠骑将军郅都是酷吏出身,向来治军严谨,谁意图扰乱军心皆从严惩处,半分情面不留。

郅都不担心会动摇军心,秦氏在汉军威望再高,也高不过皇帝陛下去。

且不提只服两年军役的府兵和边军,即便采征募制的朝廷精锐,每年也会有不少老兵退伍,且各营将领屡屡轮调,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哪来那么些死忠个别军系的将士。

近年皇帝陛下又着太尉府又逐年提高将士粮饷,发放年末赏金,汉军将士感念皇帝都来不及,谁特么会冒着杀头的风险暗中勾连,胡乱在军中闹腾?

见得秦氏军系识趣,刘彻自是欣慰不已,朝臣们也迅速略过此事,并非他们忘性大,而是另有更为震撼的事发生了。

大行令窦浚当殿拜请,意欲告老致仕。

皇帝陛下稍做慰留,但见窦浚去意甚为坚定,便是准允,因窦浚于国有大功,转任为光禄大夫,且将其关内候之爵晋为列候,封号为“顺”,着实意味深长。

汉承秦制,采二十军公爵,列候是为最高,无大功不得封。

群臣们约莫能猜到窦浚所谓的“大功”是因着朝鲜,故没觉着陛下此举有甚么徇私之嫌,诸御史也晓得有些国事不宜深究,免得挖出些不太光彩的背地手段。

窦浚自是大喜谢恩,得封列候之爵,还转任光禄大夫,能不时入宫觐见,足以向诸多世家权贵传达出天家之意,即便太皇太后已然薨逝,窦氏也退出朝堂,然仍是有天家庇佑的皇亲国戚,谁都不得轻忽怠慢,乃至出手打压。

即便太上皇和皇帝故去,窦氏凭此可世袭的列候爵位,至少不会轻易被旁人仗势欺压。

依近年惯例,封侯不再划食邑,无非赏赐些皇室实业的份子,窦浚也不太在意,经营着清河百货这只会下金蛋的母鸡,窦氏不却赀财,保住世家地位就颇为知足了。

太上皇刘启虽是狠辣阴戾,然倒真是个大孝子,想着母后刚是薨逝,舅父窦浚便是告老致仕,只怕会让旁的世家权贵小瞧窦氏,好歹是自个的母族,母后临去前又颇是放心不下,身为人子,还是该做些甚么的。

刘启特意亲笔挥毫,为窦氏题了金匾,上书“孝悌惟永”四个大字。

窦浚得太上皇赐匾,不禁大喜过望,也没真挂起来,而是放入祠堂供奉着,窦氏子孙有这金匾,但凡大汉帝位还是老刘家的,在位的皇帝就得顾念着这份血脉亲情。

大行令之位出缺,自需早些补任,刘彻无需多做考量,让尚书令张骞转任了大行令。

尚书令的官秩本就与九卿同,且因其乃皇帝内朝近臣,故实际地位反倒更高些,况且张骞的官途历练完备,政绩扎实,群臣自是不会出言反对他迁任大行令。

只是新任的尚书令人选出乎群臣预料,建安太守主父偃竟得以拔擢,返京升任尚书令。

虽说主父偃是一郡太守,也算封疆大吏,然建安郡为闽越和东瓯除国后设立的新郡,其“疆”仅下辖温鹿和福榕两县,该郡治下军民尚不足十万。

群臣怎的都想不通,皇帝陛下怎么会将视线落到远隔万里的建安郡,还如此看重主父偃这位未及而立的年轻官员。

刘彻也没为他们答疑解惑的心思,他本就长期关注着史籍记载中那些武帝朝的贤臣名将,若见得这些“潜力股”确是有大才,自不会浪费的,甚至会为他们提供积累经验及施展长才的舞台。

主父偃堪称武帝朝最有治政才干的文臣,史上的推恩令就是他提出的谏言,只不过今世被刘彻这穿越众提前“施行”。

说实话,主父偃不适合做丞相,甚至是朝堂大员,盖因他人际关系特别差,与谁都处不来,做不来那些虚与委蛇或可称为调和鼎鼐的事,倒是尚书令之职尤为合适他。

尚书令既掌传宣诏命及密奏封事,亦领诸大夫为帝皇策问谋议,是为宫廷内朝官,不与外朝官私下结交更好,免得“内外勾结”,还如何监管三公治政,为皇帝耳目喉舌?

刘彻刻意栽培的能臣也绝非仅止主父偃,司马谈且不提他,便连今岁方才及冠的桑弘羊便早已入得少府,跟在少府卿陈煌鞍前马后,打理着少府的诸多新兴产业。

史上的桑弘羊乃武帝朝历任侍中、大农丞、治粟都尉、大司农等职,最终官至御史大夫,武帝临终还命他为顾命大臣,辅佐幼帝。

刘彻前些年推行的均输和平准等诸多改革,可都是参照史上桑弘羊的治政举措,可见此人的经济思维是何等开阔,多项政令堪称开历史之先河。

刘彻倒不是想让他未来取代陈氏执掌少府,而是要为大农府培养后备人才,东郭咸阳虽正值壮年,然大农令是大汉朝堂最累人的官位,不可能做到年老体衰的。

大农丞孔仅比东郭咸阳小了十岁,桑弘羊又比孔仅小了十余岁,恰恰是两个候补梯队,总要未雨绸缪,早点培养,故桑弘羊先在少府多了解新兴产业,日后迁调到大农府,打理朝廷财政的视野和格局应会比东郭咸阳和孔仅更为开阔的。

第一百七十章 齐王献国第八百三十一章 东阙广场第六百二十七章 西域都护第一百一十六章 援军迟来第七百五十五章 感光胶片第四百二十四章 丝丝春愁第七百五十四章 出城乘车第四十六章 工业模式第三百二十一章 政经官学第三百章 采菊东篱第六百七十六章 安息方略第四百八十六章 扬帆远航第一百七十三章 酒宴议政第四百六十五章 圁阴船厂第五百零四章 伴读入宫第一百六十五章 载人运输第四百九十四章 大军集结第七十三章 化工环保第五百四十七章 倭王八岐第六百六十三章 裴母犯愁第三百九十二章 败家婆娘第五百三十章 勒石葱岭第二百三十一章 枭首腰斩第一百五十七章 风雨飘摇第三百二十章 兵发西域第一百二十章 两军对垒 第三百七十六章 皇后有孕第八百一十二章 大军备战第一百五十九章 梁王请罪第六百三十章 入宫观戏第六百四十八章 入宫观礼第一百三十九章 田间轶事第二十章 造纸办学 第四百零六章 各自盘算第一百八十九章 孔仅入士第二百六十三章 锑矿之用第十五章 孤臣不孤 第五百一十八章 金融扩张第六百零一章 欺人太甚第六百七十章 来复火枪第三百零五章 铁业整合第一章 夜色未央第五百八十八章 身毒圣战第二百一十七章 待汝寻仇第六百三十二章 渴求奴隶第一百七十一章 打击盐商第四百一十九章 金融调控第七百五十八章 何为皇商第六百八十一章 皇帝急召第九十二章 帝国物流第二百一十一章 痴女渣男第四百五十九章 六大蒙师第二百四十三章 联合制衣第三百四十八章 乌孙灭国第八百零六章 储君大婚第二百五十九章 图谋西南第八百零八章 新妇难为第九十八章 酷吏张汤第四百四十七章 枸酱血案第四百六十六章 少妃有孕第七百八十五章 上元佳节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鲜割地第七百三十五章 滇国内附第五百零九章 巽加求和第六百六十七章 汉学当立第四百六十六章 少妃有孕第五百八十六章 驰道驿站第五百一十九章 决意犯险第七百二十九章 塞外秋游出差结束,坐高铁回家,估计晚上才能更新第四百零四章 皇后临盆第五百八十一章 赢家为谁第三百二十四章 调控畜牧第五百四十五章 伏特电堆第五百零五章 大农六部第五十四章 春心萌动 第四百六十五章 圁阴船厂第三百七十四章 意欲亲征第三百二十七章 蹴鞠联赛第五百九十章 觊觎太子第四百八十三章 暗潮渐涌第一百五十九章 梁王请罪第三十八章 长沙王妃 第一百四十三章 长安献俘第五百六十六章 通信编码第七章 太子废立第六百五十五章 所为何来第三百六十五章 离京出狩第五百二十七章 对外贸易第三十六章 背后真相 第七百四十七章 太子登门出差结束,坐高铁回家,估计晚上才能更新第七百一十四章 为子作揖第十七章 御赐盛宴 第六百七十二章 骑军借道第二百六十九章 拜谒公婆第八百一十三章 武刚战车第六百零三章 三国密约
第一百七十章 齐王献国第八百三十一章 东阙广场第六百二十七章 西域都护第一百一十六章 援军迟来第七百五十五章 感光胶片第四百二十四章 丝丝春愁第七百五十四章 出城乘车第四十六章 工业模式第三百二十一章 政经官学第三百章 采菊东篱第六百七十六章 安息方略第四百八十六章 扬帆远航第一百七十三章 酒宴议政第四百六十五章 圁阴船厂第五百零四章 伴读入宫第一百六十五章 载人运输第四百九十四章 大军集结第七十三章 化工环保第五百四十七章 倭王八岐第六百六十三章 裴母犯愁第三百九十二章 败家婆娘第五百三十章 勒石葱岭第二百三十一章 枭首腰斩第一百五十七章 风雨飘摇第三百二十章 兵发西域第一百二十章 两军对垒 第三百七十六章 皇后有孕第八百一十二章 大军备战第一百五十九章 梁王请罪第六百三十章 入宫观戏第六百四十八章 入宫观礼第一百三十九章 田间轶事第二十章 造纸办学 第四百零六章 各自盘算第一百八十九章 孔仅入士第二百六十三章 锑矿之用第十五章 孤臣不孤 第五百一十八章 金融扩张第六百零一章 欺人太甚第六百七十章 来复火枪第三百零五章 铁业整合第一章 夜色未央第五百八十八章 身毒圣战第二百一十七章 待汝寻仇第六百三十二章 渴求奴隶第一百七十一章 打击盐商第四百一十九章 金融调控第七百五十八章 何为皇商第六百八十一章 皇帝急召第九十二章 帝国物流第二百一十一章 痴女渣男第四百五十九章 六大蒙师第二百四十三章 联合制衣第三百四十八章 乌孙灭国第八百零六章 储君大婚第二百五十九章 图谋西南第八百零八章 新妇难为第九十八章 酷吏张汤第四百四十七章 枸酱血案第四百六十六章 少妃有孕第七百八十五章 上元佳节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鲜割地第七百三十五章 滇国内附第五百零九章 巽加求和第六百六十七章 汉学当立第四百六十六章 少妃有孕第五百八十六章 驰道驿站第五百一十九章 决意犯险第七百二十九章 塞外秋游出差结束,坐高铁回家,估计晚上才能更新第四百零四章 皇后临盆第五百八十一章 赢家为谁第三百二十四章 调控畜牧第五百四十五章 伏特电堆第五百零五章 大农六部第五十四章 春心萌动 第四百六十五章 圁阴船厂第三百七十四章 意欲亲征第三百二十七章 蹴鞠联赛第五百九十章 觊觎太子第四百八十三章 暗潮渐涌第一百五十九章 梁王请罪第三十八章 长沙王妃 第一百四十三章 长安献俘第五百六十六章 通信编码第七章 太子废立第六百五十五章 所为何来第三百六十五章 离京出狩第五百二十七章 对外贸易第三十六章 背后真相 第七百四十七章 太子登门出差结束,坐高铁回家,估计晚上才能更新第七百一十四章 为子作揖第十七章 御赐盛宴 第六百七十二章 骑军借道第二百六十九章 拜谒公婆第八百一十三章 武刚战车第六百零三章 三国密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