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太子废立

汉五十七年,庚寅。

春正月,刘彘心情大好,憋了足足七年,眼瞧着历史进程并未改变太多,端是诸事顺遂,很快便能登上太子之位,不由诗性大发,盗版唐诗一首:

碧水澄潭映远空,紫云香驾御微风。

汉家城阙疑天上,秦地山川似镜中。

贴身小内侍李福听到后,默默记诵下来,回去后念给王娡听。

王娡听罢,不由淡淡笑道:“甚好。”

随后叫来贴身侍女,让她给同母异父的弟弟田蚡和馆陶公主刘嫖传句话,“该起风了”。

是夜,窦太后偕馆陶公主到未央宫面见皇帝。随后,内侍带着圣旨,从中央官署将一道没有经过丞相审阅的奏章调进了皇帝的寝宫。

翌日,未央正殿之上,满朝文武议论纷纷。汉帝刘启已经缠绵病榻三月有余,一向政务都由丞相周亚夫处理,不知为何今日众人却被宣召上朝。

莫非是皇帝痊愈了?

大臣们心中不由闪过这个念头,只是不知几家欢乐几家愁。

没有让大臣们等太久,脸色有些苍白的刘启缓缓的从内殿走了出来。

他没有让内侍搀扶,踏着缓慢而沉重的脚步,一步步的登上了正殿的御座,四平八稳的缓缓坐下。

待群臣行过大礼,归席坐定,一直面无表情的刘启发话了:“大行令陈潇何在?”

“臣在!”

陈潇起身走到大殿正中,手持笏板,躬身应道。

“这道奏章是你写的?”刘启抓起内侍递过来的一卷竹简,狠狠扔到陈潇的跟前。

陈潇颤巍巍的拾起竹简,仔细看了看,咬着牙:“回陛下,是臣写的。”

“念!”刘启阖上眼睑,冷声道。

陈潇双腿发软,尽力支撑着自己不会倒下,用颤抖的声音,缓缓念道:“子以母贵,母以子贵,今太子生母栗夫人宜为皇后。”

汉帝刘启猛的睁开双眼,一拍身前的御案,霍然起身,厉声呵斥道:“这是身为人臣该说的话吗?”

看着倒在地上,瘫软似泥的陈潇,刘启强抑心中怒气,缓缓坐下,示意身旁的宦官宣旨。

“大汉皇帝召,查大行令陈潇,怠惰于国务,却妄议宫闱之事,乱我大汉朝堂纲纪。着去其官,夺其爵,枭首于东市。”

一时群臣哗然,但直到侍卫将吓晕过去的陈潇拖出殿外,也没人敢上前求情。

刘启冷冷环视朝堂上的众臣,幽幽道:“丞相,朕抱恙至今,可还有其他奏章言及宫闱之事?”

“回陛下,尚有几份,念在他们也是为我大汉社稷计,臣请陛下宽恕诸位大臣。”

“既是有人上奏,你为何压着不报?!想来你也知晓,外臣妄议宫闱之事,为朕所不容!”

刘启脸色骤变,怒骂道:“从今日起,丞相周亚夫闭门思过,无朕旨意,不得出丞相府半步!”

周亚夫满脸懊丧,还想说什么,却被侍卫挟着向殿外走去。

朝堂上的众臣随即反应过来,知道皇帝是玩真的了。顿时,十余位大臣纷纷出列,跪倒在大殿中央,求皇帝恕罪。

刘启冷笑不语,挥了挥手,一旁早就准备好的侍卫立刻就将他们全架了出去。

刘启看向了中尉(相当于京城公.安局.长)卫绾,摇了摇头,他是栗氏的远房姻亲,且太过忠厚,不适合处理后续的事宜。

“中尉卫绾,年老德勋,赐其免官归家。着济南郡太守郅都进京,任中尉,彻查此案!”

随着刘启诏令一出,群臣再度哗然,皇帝这是要把这群人往死里整啊!

郅都向来奉行严刑峻法,镇压不法时毫不手软,堪称酷吏。他行法不避权贵,凡犯法违禁者,不论何官何人,一律以法惩之。

列侯宗室对郅都是又恨又怕,见他皆侧目而视,背后称他为“苍鹰”,喻指他执法异常凶猛。

“退朝!”

结束了朝堂上的一番大清洗,刘启竟然觉得浑身一轻,似乎大病初愈的身子也恢复了不少。

想到前几日鸿宁殿献上来的几道药膳着实不错,既美味又能治病,索性摆驾长乐宫,召小刘彘来教御厨做上几道新菜,祖孙三代吃顿家宴。只需把母后稳住,少了她的阻力,此番行事便能轻松不少。

过得数日,太子所居的东宫内气氛分外凝重。

魏其侯窦婴看着眼前焦躁不安的太子,内心充满了无力感。

自从郅都接手中尉府,彻查朝臣妄议宫闱之案以来,朝堂上栗氏一族的势力几乎被连根拔起,直系亲族更是尽数被抓捕处决。

平定吴楚七国之乱后,窦婴因立下大功,被汉帝任命为太子太傅,至今已是三年有余。他的身家前程早与太子牢牢绑在一处,眼看太子失势,他也是心有戚戚焉。

“殿下,先别慌,此事与殿下并无半分瓜葛。太子之位关乎社稷,若无大错不可轻废。只要殿下今后行事多加小心,未必有事。”窦婴定下心神,安慰道。

太子眼睛一亮,正待说话,却被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

“何事如此惊慌!”太子看着冒然闯进屋内的内侍,斥问道。

内侍看了看一旁的窦婴,有些犹豫,不敢说话。

太子如今唯有窦婴可以依仗,生恐他因此心生间隙,连忙是摆手道:“无妨,太傅是自己人,没甚好避讳的。”

内侍定了定神,大着胆子道:“卫尉丞田蚡执陛下的手谕,闯入昭阳殿,搜出十数个巫术用的布偶,上面写着宫里诸位娘娘和皇子的名字。”

“完了!全完了!”

太子闻言,嘶声大吼,便觉眼前一黑,倒在地上不省人事。

窦婴也是双腿一软,瘫倒在地上,却拒绝了内侍的搀扶。

良久之后,他缓缓站起身来,紧咬牙关,用尽全身的力气狠狠的挤出一句:“愚妇误我啊!”

刘启面色阴沉的看着摆在案子上的布偶,上面满是大大小小的针眼。尤是写着王娡姊妹俩和刘彘名字的布偶,已被生生戳得面目全非,可见栗夫人心中仇恨是何等的深。

可想而知,她一旦掌权,对付这些人的手段会多么暴戾。

馆陶公主当日所言,绝非是危言耸听!

“禀陛下,栗夫人吵着要见您!”内侍进来禀报道。

刘启长叹一口气,感觉整个人充满了疲惫,幽幽的说道:“传旨,将栗姬贬入冷宫。你去告诉她,朕今后不愿再见她!”

翌日,在朝堂之上,刘启下诏废除皇长子刘荣太子之位,改封临江王。

此诏一出,朝野震动。

太子太傅窦婴坚决反对,连带着一众不知内情的大臣尽皆于朝堂上长跪不起。更有数位老臣跑到长乐宫向太后哭诉太子贤良,随意废立恐令社稷动摇。

了解内情的窦太后显是不会跟皇帝对着干,而且刘启圣旨已下,压根就不是要跟群臣讨论,只是例行通知罢了。

窦婴和几位老臣试图以辞官来威胁,竟被刘启尽数允了,甚至连表面上的挽留功夫都不做。也不知几人中有没有人后悔,总之朝堂上立刻清净了不少。

随着夏天的到来,关于新储君的人选争论已经延烧了整整三个月。

太子刘荣被废后,梁王刘武的心思又活泛了起来。

梁王平日广延四方豪杰之士,素有贤王之名,又阴差阳错的在平定七国之乱中立下的赫赫战功,声势很高。一个月前,他更是离开封地,打着为太后祝寿的名义进京。

梁王进京后,肆意结交朝中重臣,同时不断的到长乐宫晋见窦太后。窦太后抵不住他的软磨硬泡,数度暗示刘启立梁王为储君。

刘启被逼无奈,只得答应在今日举行朝议,决定储君人选。

此时,小刘彘站在鸿宁殿的小花园中,遥望着远处的未央宫,面容晦涩。

“彘儿,你昨日不是还安慰为娘,说朝臣们绝不会同意梁王为储君,为何现在又这幅模样?”

王娡从未见过儿子露出这般神情,甚是担忧。

“阿母,孩儿不是担心太子之位,而是担心诸位大臣……”

刘彘欲言又止,对着疑惑的老娘摇摇头,却是未再多言。

他无话可说,自己终是低估了皇叔刘武对窦太后的影响力,竟还是走到了朝议这一步。

按照历史的轨迹,朝议的结果就是否决了太后立梁王为储君的想法,而刘启会命袁盎等大臣去劝诫太后,最终刘彘将被立为太子。

梁王却不肯就此罢手,而是暗中派出死士,悍然刺杀袁盎等十余名在朝议上出言反对他的大臣。

十余名大臣啊,且都是朝堂上最为忠心的肱股之臣!

正因这场杀戮,让大汉朝堂的能臣几乎断代。甚至到十年后,汉武帝登基时,都还感叹无人可用,否则也不至于会重用窦婴和田蚡这些德不配位的外戚啊。

汉朝可没有政治学院,更没什么中/央/党/校,大多数职位的传承都是老带新,口口相传的。而察举制选出来的官员又大多数是孝廉,孝顺和才能有个锤子的关系。

故而对大汉而言,一次损失十余经验丰富的朝堂重臣,便意味着大量的人才流失。

刘彘一想到现在做禁卫头子的舅父田蚡,日后竟能高居丞相之位,就不禁浑身直冒冷汗。

还得想些法子,能多救一个是一个,至少袁盎是要救下来的。

袁盎个性刚直,又有才干,史上被人称为“无双国士”,丞相的绝佳人选啊。

果然,朝议之后,袁盎带着几位老臣到长乐宫面见太后。面对袁盎这些在文帝朝就已位高权重的元老重臣,太后也不敢又丝毫怠慢。

袁盎单刀直入,问太后道:“太后希望陛下百年后传位于梁王?”

窦太后点头不语。

“那梁王百年后传位给谁呢?”袁盎追问道。

窦太后面露为难之色,犹豫着说道:“当然是将皇位还给当今陛下的儿子。”

袁盎点头赞同道:“春秋的宋宣公正是不传位给儿子,而是传位给弟弟。”

“既然有先例,不是就可以这样做了吗?”窦太后满脸笑容,没料到袁盎会支持她。

“可惜,当他的弟弟想将皇位传回给宣公的儿子时,弟弟的儿子却不情愿。从此两人的后代子孙互相杀伐,持续了整整五代人。”

窦太后闻言默然,久久不语。

袁盎没有理会,继续劝道:“小不忍,害大义,必生事端。所以《春秋》认为传子才是正确的。”

“哀家醒得了。”

窦太后自知理亏,不再提及此事。

翌日,梁王刘武接到太后懿旨,命他即刻回归封地梁国,不必进宫辞行。梁王知道事不可为,心里虽然愤恨,但也只好打点行装,即刻启程归国。

接到梁王已经离京的消息,窦太后站在长乐宫的高台上,遥望着东边梁国所在的方向,站了整整一宿。隔天便因染上风寒,卧病在床足足半月有余,病情才渐渐好转。

排除了所有的障碍,接下来的一切自然是水到渠成,顺利成章。

夏四月乙巳,王夫人王娡被册封为皇后。

丁巳,胶东王刘彘被立为太子,改名为刘彻。

刘彘自是兴高采烈,做了足足七年的猪崽子,换了谁都不会乐意吧?

从今往后,俺便是刘彻了,谁若敢再唤声刘彘,本太子揍他丫的!

第六百三十一章 不合常理第三十八章 长沙王妃 第二百六十八章 黄埔军学第一百九十一章 国事家事第四百九十章 全境禁毒第五百三十六章 知人善任第一百七十三章 酒宴议政第八百三十章 长安协定第一百九十三章 天家骄女第三百一十二章 禁军改制第五百一十章 仰光条约第四百一十六章 珠赠娇妻第五百七十二章 岭南铝业第二百六十五章 为何而战第六百五十六章 擅闯禁区第六百五十六章 擅闯禁区第六百一十章 赵府贵女第四百零一章 今岁除夕第七百三十章 匈奴内乱第五百六十七章 北粟南稻第三百五十二章 出言请战第四百三十二章 夙愿得偿第六百八十七章 同乘纵马第二百二十二章 血洗漠南第四百六十七章 齐萱求见第六百四十六章 亲王召见第三百八十八章 两军接战第四百七十一章 以夷制夷第五百八十三章 但求苟全第一百一十六章 援军迟来第四百六十三章 雒越复国第三百四十一章 大战骤起第一百八十七章 太守府衙第五百八十六章 驰道驿站第六十一章 西郊迎秋第七百六十一章 困兽犹斗第五百一十四章 繁忙仲夏第四百五十七章 百川船运第七百九十九章 神迹降临第六百八十八章 牵马归府第四百二十八章 塬南设邑第四百零六章 各自盘算第六百一十五章 入宫禀报第七百零七章 赴滇迎亲第五十章 平羌六策第五百一十一章 改道沐邑第四百五十五章 尚书台阁第四百六十七章 齐萱求见第六百四十二章 过载保护第二百六十七章 意在扩编第六百七十八章 胡商告发第二百五十七章 外戚转型第六百二十七章 西域都护第二百六十六章 乌桓备战第六十七章 国之羽翼 第一百零一章 楋跋花儿第七十三章 化工环保第八章 宫廷宴会第四百六十章 帝御四海第二百二十一章 举杯陶然第五百四十章 凤翔珠宝第四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资第六百零二章 借刀杀人第八百零二章 教宗为质第三百四十五章 番禺城破第六百五十二章 战时征募第七百一十六章 离京赴滇第三十三章 春暖衫薄 第二百九十七章 经略南越第三百九十一章 驱使乌桓第三百三十二章 宫寒之症第四十五章 刘荣归国 第三百九十九章 重整军制第三百四十四章 河滩登岸第二百九十七章 经略南越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明踏青第三百二十二章 铸钢为犁第二十六章 营建之事 第一百五十八章 刘荣投缳第二百五十四章 经商之道第六百七十一章 水师整军第一百六十九章 儒道之辩第四百四十六章 夜郎犯边第三百八十二章 全军溃逃第五百九十六章 硫化橡胶第八百二十七章 如此母子第一百八十八章 罪证确凿第四百六十二章 单车问世第六百六十五章 新老交替第七十八章 匈奴大帐 第五百零二章 增设预学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二百九十一章 长秋基金第七百一十一章 母爱如斯第七百六十五章 为官为臣第一百七十三章 酒宴议政第六百五十三章 两国王储第三百六十三章 着眼釜山第二百五十二章 各取所需第二百九十一章 长秋基金
第六百三十一章 不合常理第三十八章 长沙王妃 第二百六十八章 黄埔军学第一百九十一章 国事家事第四百九十章 全境禁毒第五百三十六章 知人善任第一百七十三章 酒宴议政第八百三十章 长安协定第一百九十三章 天家骄女第三百一十二章 禁军改制第五百一十章 仰光条约第四百一十六章 珠赠娇妻第五百七十二章 岭南铝业第二百六十五章 为何而战第六百五十六章 擅闯禁区第六百五十六章 擅闯禁区第六百一十章 赵府贵女第四百零一章 今岁除夕第七百三十章 匈奴内乱第五百六十七章 北粟南稻第三百五十二章 出言请战第四百三十二章 夙愿得偿第六百八十七章 同乘纵马第二百二十二章 血洗漠南第四百六十七章 齐萱求见第六百四十六章 亲王召见第三百八十八章 两军接战第四百七十一章 以夷制夷第五百八十三章 但求苟全第一百一十六章 援军迟来第四百六十三章 雒越复国第三百四十一章 大战骤起第一百八十七章 太守府衙第五百八十六章 驰道驿站第六十一章 西郊迎秋第七百六十一章 困兽犹斗第五百一十四章 繁忙仲夏第四百五十七章 百川船运第七百九十九章 神迹降临第六百八十八章 牵马归府第四百二十八章 塬南设邑第四百零六章 各自盘算第六百一十五章 入宫禀报第七百零七章 赴滇迎亲第五十章 平羌六策第五百一十一章 改道沐邑第四百五十五章 尚书台阁第四百六十七章 齐萱求见第六百四十二章 过载保护第二百六十七章 意在扩编第六百七十八章 胡商告发第二百五十七章 外戚转型第六百二十七章 西域都护第二百六十六章 乌桓备战第六十七章 国之羽翼 第一百零一章 楋跋花儿第七十三章 化工环保第八章 宫廷宴会第四百六十章 帝御四海第二百二十一章 举杯陶然第五百四十章 凤翔珠宝第四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资第六百零二章 借刀杀人第八百零二章 教宗为质第三百四十五章 番禺城破第六百五十二章 战时征募第七百一十六章 离京赴滇第三十三章 春暖衫薄 第二百九十七章 经略南越第三百九十一章 驱使乌桓第三百三十二章 宫寒之症第四十五章 刘荣归国 第三百九十九章 重整军制第三百四十四章 河滩登岸第二百九十七章 经略南越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明踏青第三百二十二章 铸钢为犁第二十六章 营建之事 第一百五十八章 刘荣投缳第二百五十四章 经商之道第六百七十一章 水师整军第一百六十九章 儒道之辩第四百四十六章 夜郎犯边第三百八十二章 全军溃逃第五百九十六章 硫化橡胶第八百二十七章 如此母子第一百八十八章 罪证确凿第四百六十二章 单车问世第六百六十五章 新老交替第七十八章 匈奴大帐 第五百零二章 增设预学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二百九十一章 长秋基金第七百一十一章 母爱如斯第七百六十五章 为官为臣第一百七十三章 酒宴议政第六百五十三章 两国王储第三百六十三章 着眼釜山第二百五十二章 各取所需第二百九十一章 长秋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