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二章 禁军改制

群臣听罢中尉张汤的讲述,皆是唏嘘不已,对那田蚡颇不以为然。

陛下登基后,就将田蚡这国舅封了武安侯,虽没提他的官位,但卫尉丞秩俸亦有千石,再加上在燕地武安县的食邑,足以让他坐享荣华富贵。

何况其弟田胜乃是田氏商团的大东家,是家赀钜亿的大汉豪富,因着兄弟有通财之义,平日也没少赠他珠玉赀财,任他肆意挥霍。

岂料田蚡竟与无盐氏等子钱家勾结,动用南军禁卫,为其张目助阵,甚至不惜暴力抗法,惹出这等大祸!

群臣纷纷望向高居御座的皇帝陛下,琢磨着陛下会如何应对。

田蚡毕竟是皇帝的亲娘舅,即便陛下不念甥舅之情,可还有太后王娡的情面摆着,此事还真有些棘手。

御史大夫刘舍掌劾举百官乃至皇帝之责,自不愿见陛下徇私,将大事化小,轻纵田蚡。

他毫不迟疑的起身离席,行至大殿正中,向刘彻躬身道:“陛下……”

刘彻抬手打断他,沉声道:“御史大夫不需急着进谏,且稍候片刻。”

朝臣们讶异不已,心道陛下即便要徇私,也不应在众目睽睽下的堵言官的嘴,不让位列三公的御史大夫发话啊。

这若传扬出去,对陛下的威望打击不小。

刘舍亦是皱眉,梗着脖子仰头望向御座之上的皇帝,执拗的再次出言道:“陛下……”

“朕让你稍候片刻,你是老得耳目昏聩,还是想趁机煽动群臣,重创天家的颜面?”

刘彻目光阴冷,毫不客气道:“退回席位坐下,朕稍后若不能给群臣乃至天下百姓满意的交代,你再撞死殿前,以死相谏,给朕留个千古骂名,也是不迟!”

“臣不敢!”

刘舍心下惊悸,陛下这般言语真是诛心,若他再执意而为,倒是真有煽动之嫌。毕竟陛下尚未圣裁,也没作出甚么徇私包庇之举,确是他太急了。

刘彻摆摆手,待他归席落座,方才让郎卫将田蚡押入殿内。

“陛下,微臣知罪……陛下,饶命啊!”

田蚡与卫尉张肃乃是被郎卫同时擒拿的,先前被捆缚在殿外,已是将殿内君臣的对话听得清清楚楚,晓得情形不对,忙是请罪求饶。

刘彻凤眸微阖,淡淡道:“你知罪?如此说来,中尉张汤适才所言皆是属实?”

田蚡听出他的语气不善,也不敢妄言狡辩,免得再犯欺君大罪,便想动之以情,哀求道:“陛下,臣知罪,还望陛下看在太后……”

啪~~

刘彻抓起御案上七寸长的镇山河,抬手就往田蚡掷去,端是又准又狠,结结实实甩到他的脸上,正中口鼻处。

“啊!”

猝不及防的田蚡痛呼一声,跪伏在地以手掩嘴,却是止不住口鼻不断流出的污血乃至鼻涕和眼泪。

殿内群臣看着跪地闷哼的田蚡,皆是脊背冒汗,心道陛下显是怒到极致,这事怕是没完。

田蚡闷哼连连,待得疼痛稍缓,正待出言继续求饶,却闻得宦官尖细的嗓音宣唱道:“太后懿旨到!”

田蚡心头大石终是稍稍放下,只要太后今日能保下他的性命,不愁没有东山再起之日。

刘彻当着殿内群臣的面,起身双手接过太后老娘的懿旨,稍稍扫了眼,复又交还前来宣旨的近侍宦官,缓声道:“宣旨吧。”

“诺!”

近侍宦官躬身应诺,便是展开懿旨,朗声宣唱道:“本宫出身卑微,蒙天家不弃,得册后位,惶恐之余,日夜躬身自省,戒慎恐惧,唯恐半分行差踏错,有损天家威严。

田氏乃本宫亲族,亦向来谨慎分际,不敢有违律法,败坏纲纪之举。只是树大有枯枝,田蚡身为国舅,仗势胡为,欺压良善,本宫难逃失察之责,不敢多作奢求,唯望保全父母之命,并恳请陛下为田氏留一丝血脉,以全本宫孝道。本宫深知此举有违大汉律法,有损天家颜面,于此下诏罪己,望陛下成全。”

群臣皆是倒吸凉气,太后王娡果是狠辣果决,决然下诏罪己,以己身为刃,将田蚡与田氏彻底切割,舍田蚡而保住田氏全族。

“陛下……”

田蚡惊恐万分,正待求饶,却被郎卫捂住满是污血的嘴,拖出殿外。

“田蚡押往东市口,凌迟处死;准田氏以万金赎罪,其族人再不得入朝为官!与田蚡勾结的无盐氏等子钱家尽数抄家夷族,涉事的南北两军将士着廷尉府追查,依军律严惩,中尉张汤及卫尉张肃御下不严,罚俸半年!”

刘彻冷眼环视殿内群臣,复又问道:“诸位爱卿可有异议?”

“陛下圣明!”

群臣岂会还有任何异议,太后下诏罪己,田蚡凌迟,田氏遭受的惩罚也远超汉律所定,堪称严苛,此事传扬出去,绝没半个人会说太后和皇帝徇私,只会愈发称颂其贤明。

御史大夫刘舍更是面色讪讪,早知如此,他先前何必急着去触陛下的霉头。

经由此事,刘彻深深感觉到了某种威胁,中尉和卫尉军权过大,让他生出极大的不安全感。

史籍记载,汉武帝恐中尉之权太重,又于光禄勋置羽林、期门,而后南北二军之势始均。

所谓的光禄勋即现下的郎中令,显见汉武帝也察觉到南北两军的兵力过大,威胁到了他这皇帝的安全,故在光禄勋辖下增加羽林和期门两个郎署,提升郎卫数量,以制衡北军乃至卫尉下辖的南军将士。

刘彻却比史上的汉武帝更小心谨慎,便连郎中令都怀有戒备之心。

只因郎中令其职掌比较复杂,包括宿卫警备、管理郎官、备顾问应对,劝谏得失、郊祀掌三献、拜诸侯王公宣读策书。

其中武官包括三大中郎将和三位郎中将,掌宿卫护从;文官包括中大夫,太中大夫,中散大夫,和谏议大夫,此四大夫的人数没有限制,掌故问应对,为皇帝谋事。

皇帝身边的幕僚和宿卫都归郎中令管,长此以往是不成的,现任郎中令吴成是个莽夫,虽不至生出甚么狼子野心,但日后他人继任,遇着个没出息的皇帝,难保不出个妄图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臣。

汉六十四年十月,大汉皇帝刘彻发布诏令,对长安驻军进行大幅改制。

刘彻将郎中令下辖文官尽数划出,于兰台独立设府,改中大夫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统率四大夫为皇帝谋事。

郎中令下辖郎官尽数改制,三大中郎将改为殿内中郎将,左中郎将及右中郎将,秩比二千石,分掌三大中郎署;中郎署各辖三位郎中将,是为护郎,车郎,骑郎。

三大中郎将并置,互不统辖,虽受郎中令辖制,但有权抗命,可有令不奉调,但无令不得擅自调动所属郎卫。

意即若中郎将不奉令,郎中令也无法调动其所属郎卫,但中郎将在抗令之后,本身亦不得调动所属郎卫出营。

今后郎中令吴成真正能指派的唯有麾下死士,而非郎官和郎卫,只需做好不用动脑的死忠保镖头目就好,宿卫工作就不必费心劳神了。

现有两千郎卫尽数编入殿内中郎署,黄埔军学祭酒仓素改任殿内中郎将;各划两千羽林卫入左右中郎署,卫尉丞赵立改任右中郎将,卫尉丞李松改任左中郎将。

除张肃卫尉之职务,羽林校尉公孙贺升迁卫尉;着新任卫尉公孙贺以剩余的千余羽林卫为班底,征募满万名军中遗孤,卫尉下辖将士统称羽林卫,戍守宫城。

即日起再无南北两军,统称城卫军。

城卫军分驻东南西北中五营,设五营都尉,城卫将士不再担负维持治安之责,仅作为拱卫京畿的驻屯军;东南西北四营驻守长安四方中门之侧,中营则驻在原本北军大营。

原两万南军将士撤出宫城,进驻城卫中营,原八万北军分驻东西南北四营,每营两万将士。

五营都尉并置,秩俸千石,互不统辖,虽受中尉辖制,但亦如三大中郎将对郎中令般,有权抗命,可有令不奉调,唯不得擅自调兵出营。

中尉张汤能真正辖制的就唯有中尉府卒,维持好京畿治安即可。

刘彻又急召随虎贲骑镇守桂阳郡郴县的虎贲左监李当户回京,着他改任城卫军的中营都尉,由虎贲军候秦立接任虎贲左监之职。

禁军改制的诏令一经颁布,自是引发朝野震动。

朝臣们倒是了解皇帝的心思,显是忌讳卫尉和中尉乃至郎中令手中军权太重,故将其权柄大幅削减。

六千郎卫宿宫禁,万名羽林戍宫城,十万城卫分作五营,每营两万,又分派都尉镇守,让其彼此制衡,皇帝如此方能睡得踏实。

群臣是何等老奸巨猾,深知陛下必定不会容许城卫五营的都尉私交过密,以免日后彼此暗中勾连。既然中营都尉任用了李当户,其余四营都尉必然要择取不同派系的将领出任。

秩俸千石,统领两万城卫!

这城卫军的都尉虽非朝臣,但却是位高权重的军职,还是拱卫京城的中央军,朝臣们看着直流哈喇子,皆想举荐自家子弟出任。

反对皇帝的禁军改制?

他们还不至蠢到这个地步,现下正是风口浪尖,皇帝心里指不定多忌惮,此时谁跳出来蹦跶,难免被冠上居心叵测的嫌疑,惹得皇帝猜忌。

真正心怀不甘的是原本的两万南军将士,骤然从戍守宫城的禁卫被编入城卫军中,与原本的北军为伍,自是颇有怨言。

刘彻亲手打造了虎贲和羽林两大强军,对如何稳定军心自然有数,无非是胡萝卜加大棒。

所有城卫军粮饷等待遇尽皆比照原本南军,且往上加倍,将官在秩俸外额外追加军俸补贴,为原秩俸五成。尚是不满者,则准允其退伍,拿上丰厚的抚恤解甲归田。

若不肯退伍,又妄图煽动军心者,主谋视同图谋篡逆,枭首夷族,从犯亦是连坐!

诏令颁下,无人再敢质疑皇帝的禁军改制之举。

北军原本的待遇是远不如南军的,如今编入城卫军,待遇比照原本的南军加倍,自是欣喜得紧,皆是称颂陛下仁德。

南军将士见得粮饷倍增,也觉得着实不错,入伍从军不就为了养家糊口,娶媳妇生娃,传宗接代么?他们又不是那些出身世家大族的将领,想着争权夺利,盼着得成王侯。

南军诸将则多是世家子弟,已被族中权贵再三叮嘱,不要整甚么幺蛾子,免得连累整个家族,皇帝此番是动了真格,夷族可不是随意说着玩的。

刘彻倒是不管他们怎么想,他已然是仁至义尽,若南军的将士们还不识相,闹出兵变,他不介意血洗两万南军,乃至南军诸将背后的世家大族。

动摇朝纲?

不存在的!

在现下的大汉,他刘彻乃是民心所向的贤君圣主,弑杀逆贼是顺天应人之举,有甚么可顾忌的?

第九十五章 意外重逢 第二百章 水战操演第一百二十七章 焚烧尸山第四百五十章 公孙裂变第五百零四章 伴读入宫第三百九十九章 重整军制第七百一十五章 太子二傅第四百九十八章 张骞出使第六百七十一章 水师整军第三百章 采菊东篱第三百一十八章 诸般绸缪第二百零六章 以食为天第三百九十九章 重整军制第四百零八章 半岛烽烟第六百四十二章 过载保护第四百零六章 各自盘算第三百八十五章 匈奴裂变第六百零三章 三国密约第四百七十五章 漠南牧羊第五百三十一章 袍泽重见第四百六十三章 雒越复国第四百四十八章 有限战争第七百一十八章 祆教大兴第五百八十八章 身毒圣战第五百二十七章 对外贸易第二十一章 高额月例 第七百四十五章 易言请罪第七百七十五章 寻获玉米第七百九十章 诸般应对第二百二十六章 群臣哗然第七百九十二章 刘兴教妻第五百八十章 或为帅才第六百零七章 巨头齐聚第七百九十章 诸般应对第一百四十一章 天家气象第七十九章 草原诅咒 第三百九十六章 夫妻相处第二百零八章 李代桃僵第五百零一章 民患不均第三百八十八章 两军接战第二百二十三章 攻守应对第三百三十六章 暗度陈仓第七百九十八章 祆教祭典第二百七十八章 长安四月第三百零一章 如此撮合第四十四章 山寨皇城 第五百七十二章 岭南铝业第六百零一章 欺人太甚第七百四十五章 易言请罪第六十二章 蹛林云中 第四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资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鲜割地第九十二章 帝国物流第三百五十四章 亲王选妃第五百四十四章 佳期三月第三百八十一章 击溃前军第二百六十三章 锑矿之用第五百六十一章 驰道路轨第一百九十八章 贵女登门第六百二十二章 使团西行第三百六十四章 敦煌军镇第三百七十五章 出巡准备第五百六十六章 通信编码第三十九章 皇子抉择第七百三十二章 张笃遇袭第七百零五章 罗马权斗第七百五十六章 不得封禅第七百九十章 诸般应对第七百零二章 广设书院第一百零三章 鞭炮问世 第三十二章 王婶还乡 第六十五章 雁门行商 第五百六十八章 塞北乌桓第一百八十六章 告上公堂第八百二十六章 贵女愁绪第十六章 仁孝家宴 第七百四十七章 太子登门第九十五章 意外重逢 第七百三十三章 少年心思第五百零五章 大农六部第七百三十八章 汉已八旬第三百章 采菊东篱第四百七十四章 诸般迁调第三百六十章 雷管现世第七百零六章 考较太子第六十章 纺织工艺第四十三章 悲催刘德 第六十二章 蹛林云中 第七百二十八章 归化名额第四百一十二章 今岁三伏第二百四十四章 绿林好汉第八百零九章 挥军北上第五百八十七章 倭国伊予第六百一十七章 不欲追究第八十九章 攻城利器第七百七十三章 盼得君归第六百八十章 母子论理第四百零五章 母子平安第四百五十一章 鸣炮贺寿第六百九十五章 殖民律令
第九十五章 意外重逢 第二百章 水战操演第一百二十七章 焚烧尸山第四百五十章 公孙裂变第五百零四章 伴读入宫第三百九十九章 重整军制第七百一十五章 太子二傅第四百九十八章 张骞出使第六百七十一章 水师整军第三百章 采菊东篱第三百一十八章 诸般绸缪第二百零六章 以食为天第三百九十九章 重整军制第四百零八章 半岛烽烟第六百四十二章 过载保护第四百零六章 各自盘算第三百八十五章 匈奴裂变第六百零三章 三国密约第四百七十五章 漠南牧羊第五百三十一章 袍泽重见第四百六十三章 雒越复国第四百四十八章 有限战争第七百一十八章 祆教大兴第五百八十八章 身毒圣战第五百二十七章 对外贸易第二十一章 高额月例 第七百四十五章 易言请罪第七百七十五章 寻获玉米第七百九十章 诸般应对第二百二十六章 群臣哗然第七百九十二章 刘兴教妻第五百八十章 或为帅才第六百零七章 巨头齐聚第七百九十章 诸般应对第一百四十一章 天家气象第七十九章 草原诅咒 第三百九十六章 夫妻相处第二百零八章 李代桃僵第五百零一章 民患不均第三百八十八章 两军接战第二百二十三章 攻守应对第三百三十六章 暗度陈仓第七百九十八章 祆教祭典第二百七十八章 长安四月第三百零一章 如此撮合第四十四章 山寨皇城 第五百七十二章 岭南铝业第六百零一章 欺人太甚第七百四十五章 易言请罪第六十二章 蹛林云中 第四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资第四百二十六章 朝鲜割地第九十二章 帝国物流第三百五十四章 亲王选妃第五百四十四章 佳期三月第三百八十一章 击溃前军第二百六十三章 锑矿之用第五百六十一章 驰道路轨第一百九十八章 贵女登门第六百二十二章 使团西行第三百六十四章 敦煌军镇第三百七十五章 出巡准备第五百六十六章 通信编码第三十九章 皇子抉择第七百三十二章 张笃遇袭第七百零五章 罗马权斗第七百五十六章 不得封禅第七百九十章 诸般应对第七百零二章 广设书院第一百零三章 鞭炮问世 第三十二章 王婶还乡 第六十五章 雁门行商 第五百六十八章 塞北乌桓第一百八十六章 告上公堂第八百二十六章 贵女愁绪第十六章 仁孝家宴 第七百四十七章 太子登门第九十五章 意外重逢 第七百三十三章 少年心思第五百零五章 大农六部第七百三十八章 汉已八旬第三百章 采菊东篱第四百七十四章 诸般迁调第三百六十章 雷管现世第七百零六章 考较太子第六十章 纺织工艺第四十三章 悲催刘德 第六十二章 蹛林云中 第七百二十八章 归化名额第四百一十二章 今岁三伏第二百四十四章 绿林好汉第八百零九章 挥军北上第五百八十七章 倭国伊予第六百一十七章 不欲追究第八十九章 攻城利器第七百七十三章 盼得君归第六百八十章 母子论理第四百零五章 母子平安第四百五十一章 鸣炮贺寿第六百九十五章 殖民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