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一章 鸣炮贺寿

汉七十年,入京朝贺的文武百官及诸多王侯皆比往岁早了小半个月抵京,除却是因皇帝陛下颁布了京居令,要让各地王侯皆从封国迁入长安常居,还因腊月初五,太上皇要办五十二岁寿诞。

说实话,大汉权贵们着实是摸不着头脑,心道太上皇怎的突然要办如此隆重盛大的寿诞,且皇帝陛下还下旨,非但是各地王侯和封疆大吏,便连诸多外邦使臣都要列席观礼。

因汉人的虚年是以年首为基准来计算的,故看待生辰与后世朝代不同,除了“诞生之日”,感念父母生养之恩,也再没太多寓意,多是让儿孙团聚,摆顿家宴乐呵乐呵就完事了。

且汉初数位帝皇皆与民生息,崇尚节俭,除了高祖刘邦刚夺了江山那数年,旁的就没整过太大的场面。

后世朝代的帝皇生辰是要按礼典举行庆贺仪式的,但汉初倒是没有,全看帝皇自身想不想操办了,若是没那兴致,吃顿清粥小菜也是可以的。

嗯……或许也是因老刘家无肉不欢的饮食习惯,使得众位先帝都活得不够长,多是只过“生辰”,没怎么过“寿诞”。依着汉人风俗,人五十而知天命,没活到五十岁,实则是不宜做寿的。

譬如刘彻这皇帝,因着仅是弱冠之年,至今尚未大肆庆贺过其生辰。

太上皇刘启更是连前年的五十大寿都懒得折腾,连宫宴都没摆,就简简单单四菜一汤的家宴,倒是不是真的厉行节俭,只是他为了再多活些年,近年颇是重视调养身子,已少食荤腥少饮酒,多吃清淡素蔬。

他自个不能喝酒吃肉,自也不愿见得寿宴上摆满酒肉,眼不见为净。

五十岁大寿没大肆操办,偏偏五十二岁寿诞搞得如此盛大隆重,只怕是有甚么要事吧?

大汉权贵们多有揣测,对皇帝陛下颁布的那京居令,各地王侯难免有些不满和抱怨,虽说京师繁华,但他们数十年来多已习惯了在封地的风俗和饮食,况且都是家大业大的主,北阙甲第的府邸又尚未完全兴建好,家中的众多妻妾和子嗣要尽数迁来怎的也得花个一年半载。

若非可在少府钱庄存入赀财或兑换金票,数百位皆是家赀巨亿的王侯们光是往长安运黄金和大钱的车队,就能把函谷关的狭长官道堵上数月的。

皇帝刘彻也晓得迁居是件麻烦事,况且不少王侯的封国与长安城远隔万里之遥,每岁入京朝贺时即便轻车简从,也得快马加鞭跑上月余光景,更遑论是府里的老幼亲眷和运送器物的车队了。

依着刘彻的意思,王侯们过得年首就先迁入新府邸住着,亲眷和家业甚么的,给个三年的缓冲期。

大汉朝可没甚么快递公司,皇室实业旗下的帝国物流面对如此惊人的运送量,还真是忙不过来,就算少府邮政司也出了大量人手支援,但仓促间还是难以应付,主要是王侯们的封国遍布大汉全境,要运送的器物又多,且要小心搬运免得毁损,着实麻烦得紧。

腊月初五,太上皇刘启寿诞当日,小雪新停,天气尚算晴朗,地上的积雪不算太厚,或许是因汉初的华夏大地正处在温暖期,相同地域往往比后世华夏的气温皆要高上些许。

此番寿诞的安排颇是出人意料,竟是先在长安城东的灞西高原设了云台大帐,戍守宫城的禁军及囤驻京畿的骑营将士皆来了大半。

大汉权贵和外邦使臣随太上皇和皇帝登上云台,放眼望去,十余万精锐汉军列阵数里,旌旗飘扬,军容齐整肃穆。

……

这是做寿,还是校阅兵将啊?

他们皆是有些发懵,除了外邦使臣们有些哆嗦,大汉权贵倒是没想歪。

太上皇或皇帝若真要血洗世家大族,犯不着摆这么大的阵仗,更不会在众目睽睽下动手,凭白失了身份,有损贤名。

皇帝刘彻确是没这等盘算,实乃太上皇见识过那甚么加农炮的威力后,就想用来“震慑肖小”。

说实话,太上皇刘启虽阴戾狠辣,但真不算好大喜功之人,然他觉着自个在位十余载,算得是个文治武功皆有所成就的好皇帝,对得起黎民百姓,撑得江山社稷,偏是在削藩之事,到得他禅位给刘彻,尚觉着未竞全功,难免有些遗憾。

正因如此,他数年前才出手替刘彻颁布推恩令,刘彻在数月前颁布的京居令,更因有他这太上皇撑腰,才得以顺利颁布。

各地王侯皆非省油的灯,尤是诸多刘姓诸侯王,为让他们应下此事,连已告老致仕的老宗正刘通都亲自出面了,现任宗正卿刘歂能力倒是不差,但要对付那群倚老卖老的宗室长辈,辈分终究还是差了些。

大汉以孝治天下,忤逆族中长辈,传出去名声不好。

还得老宗正刘通扬起文帝御赐的紫虬杖,挨个敲打,他们这才安分老实了些许。

太上皇刘启晓得王侯们尚有些不甘心,日后怕会阳奉阴违,私下仍派大批嫡系子嗣滞留天高皇帝远的封国,继续豢养私兵,广纳门客僚属。

恰巧前些日子加农炮真正制成后,刘彻特意请自家老爹驾临检阅,瞧瞧这等威力巨大的神兵利器。

刘启看过后,不禁面色潮红,过往他也见识过高爆弩箭和掌心雷,每有新军械制作成功后,刘彻总是不忘请他来检阅的。

刘启兴奋之余,就想着让大汉王侯们都见识见识,好让他们更识趣点。

刘彻闻得太上皇老爹的盘算,也觉着挺好,就提议在老爹寿诞时校阅朝廷大军,且既是父皇五十二岁寿诞,索性就弄五十二门加农炮,用以鸣炮贺寿。

若非这初版加农炮的造价过于高昂,刘彻倒是想替自家老爹备满一百门,讨个长命百岁的好寓意。

五十二,五十二,刘彻这穿越众听在耳里总觉得有“吾是二”的感觉。

然少府诸冶监虽已大幅提升制作无缝钢管的良品率,但制作工艺尚有待积累足够经验后继续提升,尤其成本必须大幅降低才行。

为铸造出这五十二门合格的加农炮,若算上铸造失败和验证不合格的失败品,总耗资高达十五万金,近乎每门炮要三千金。

十五万金是甚么概念?

大汉国库岁入虽连年暴增,但大农令东郭咸阳呈报给刘彻的计簿列明,今年国库岁入为二百八十余万金。

即便将大汉今年的国库岁入尽数用来铸造加农炮,撑死也就能弄出一千门,光汉中水师的风帆战列舰就将近千艘,若依照如此昂贵的制造成本,也不知多少年才能完全装备上。

这还只算了加农炮的铸造成本,没算炮弹钱呢!

炮弹可不便宜,刘彻给大汉初版加农炮设计的炮弹是采用十六世纪欧洲人发明的“子母弹”。

所谓的子母弹,听着高大上,其实颇为简单,只是与最早期的石弹或实心铁弹做区隔罢了,实则离装着大量炸药,但击发引信和保险装置的定装炮弹还差着十万八千。

子母弹可以看做是后世集束炸弹的前身,与土八路的“开花弹”是相同原理,就是将许小铁珠或铁砂之类的“子弹”放入空心的“母弹”中。

刘彻也是考虑到大汉现下的工业水准,才放弃了定装炮弹,采用较为古老的子母弹,因子母弹里的“子弹”是不用的炸药,故铸造工艺不难,只要保证“母弹”的外壳能在出膛时不被发射药炸裂即可。

即使炸裂了也不容易伤到炮手,因那些散出的“子弹”也是会高速出膛,不会在炮口就四散飞溅,玩过砂枪的朋友应能更明白些的。

(砂枪和霰弹枪不同哦,作者君小时候跟长辈进林子打过猎,可惜后来都要上缴了。)

刘彻自然晓得装满高爆炸药的定装炮弹杀伤力比纯金属炮弹大得多,但就凭大汉现今的铸造工艺,怎么可能把易燃易爆的炸药放到弹体里?

就算真能勉强塞进去,若不足够结实,炮兵敢用么?

数斤高爆炸药就能拆楼了,这特么要在炮膛里炸开,方圆十余丈半个活人都剩不下。

太上皇刘启可不晓得甚么军工科技,也不管那叫甚么炮弹的大铁球里装着甚么玩意,他只晓得这加农炮的威力着实太过巨大,每门三千金的造价真是物超所值。

今日说是校阅将士,实则就是要来放炮的,且汉军向来也没搞形式主义的传统,毕竟多为精锐骑兵,抽刀出鞘必渴饮敌军热血,招招毙命,没有花架子的表演。

太上皇和皇帝训示数句,将士们吼几嗓子大汉军威号,从羽林卫挑出的千人炮营就得了太上皇谕令,鸣五十二响贺寿礼炮。

没错,五十二门加农炮,每门就一发炮弹,实在是发射药和炮弹的造价也很高,太特么烧钱了。

前来观礼的大汉权贵和外邦使臣们,按人头赐了副望远镜,好让他们能看得真切,毕竟隔着好几里地呢。

随着石油分馏工艺的提升,火油及火焰喷嘴的普及,大汉现下的玻璃炼制工艺已较为成熟了,玻璃价格大幅下降,望远镜也已逐步解除了禁令,允许民间使用,否则出海甚么的没个望远镜颇不方便。

当然,高倍数的望眼镜仍列为军用,不允许其工艺流入民间,正如汉廷允许百姓使用刀剑弓箭,却不能私藏强力军弩是同等道理。

炮声隆隆,响彻灞西高原。

为求不掉链子,圆满达到太上皇老爹要求的“慑其胆魄”,刘彻特意让炮营将士用最高射程近愈十里的加农炮用来瞄数百步外的一堵高墙,自是打得又准又狠。

十丈见宽,厚丈余的夯土墙顷刻间被打成筛子,轰然倒塌后散成齑粉,扬起漫天尘土。

别说观礼宾客们皆满脸惊骇,便是早有预料的刘彻都是感慨连连,填装炸药的定装炮弹和用这纯金属弹体的子母弹确实不同。

或许子母弹反倒更残忍些,定装炮弹能将人炸死,金属子母弹却是能将人生生打成满地碎肉啊,若中弹者还留着半口气,那真是生不如死了!

太上皇刘启则是稳坐云台御座,环视过众人神情,颇是满意的颌首轻笑。

第二百五十三章 惊闻身毒第三百三十七章 白日宣淫第七百八十一章 自请除国第六百一十一章 贵女出府第二百三十二章 河湟谷地第四百二十二章 妻儿随任第四百五十三章 滇国来朝第七章 太子废立第五百三十七章 岁末除夕第四百八十章 私田律法第六百三十八章 国之重器第四百四十七章 枸酱血案第二百五十章 铁骑封城第七百零二章 广设书院第二百二十章 秭归项氏第七百一十三章 诸事妥当第六百六十四章 双拥基金第六百零三章 三国密约第二百九十六章 暂缓圆房第五百四十五章 伏特电堆第四百一十六章 珠赠娇妻第八百三十章 长安协定第一百八十章 太学老者第三百七十四章 意欲亲征第五百七十一章 汉使窦蟠第二百三十章 百年毒计第七百六十二章 祖父催婚第五百三十五章 黥面为倭第二百二十章 秭归项氏第四百零五章 母子平安第二百二十八章 枭雄殒没第一百二十二章 夜战破敌第一百零六章 播下种子第二百五十四章 经商之道第九十四章 齐聚一堂 第七百一十三章 诸事妥当第七百六十八章 欧亚大战第六百一十四章 安辨雌雄第九十六章 各自收获第五百四十三章 吕宋淘金第二百六十四章 开发湘南第四百五十五章 尚书台阁第五百零八章 沐王出巡第八百二十九章 何须多言第一百九十一章 国事家事第八百一十八章 寄子归乡第七百六十八章 欧亚大战第八百一十二章 大军备战第五百二十五章 贼子就擒第五百一十二章 害人害己第二百八十二章 碑前行祭第二百五十二章 各取所需第一百二十六章 关城血战第四百五十四章 屁孩重逢第七百零七章 赴滇迎亲第七百三十三章 少年心思新书征询,免费章节,请大家务必看看,拜托!第一百七十九章 唯才是举第六百一十五章 入宫禀报第三百六十六章 南行途中第一百零一章 楋跋花儿第五百三十四章 循循善诱第一百二十七章 焚烧尸山第三百二十三章 难得糊涂第四百七十三章 身后之事第一百三十九章 田间轶事第四百八十五章 齐山婚事第四百三十九章 铸钢为炮第二百六十八章 黄埔军学第四百二十四章 丝丝春愁第七百八十九章 羯人南下第六百九十四章 极大诱因第五百七十一章 汉使窦蟠第七百二十一章 事出意外第二百一十九章 踏破王庭第二百四十三章 联合制衣第五百九十章 觊觎太子第三百零九章 麦棉复种第一百五十九章 梁王请罪第七百四十五章 易言请罪第四百九十九章 重阳南侵第七百零四章 太子召见第五百二十三章 举步登楼第四百五十八章 胶漆娇妻第六百八十九章 翁主下嫁第四十二章 路在脚下第六百一十七章 不欲追究第二百五十四章 经商之道第四百三十八章 兵发大夏第九十五章 意外重逢 第二百一十五章 文君出蜀第六百二十九章 以羌清藏第五百四十二章 以珠抵过第六百七十二章 骑军借道第六百零四章 安息特使第五百六十七章 北粟南稻第六百九十五章 殖民律令第一百三十八章 协从理政第七百九十四章 诸般迁调第三章 册立太子
第二百五十三章 惊闻身毒第三百三十七章 白日宣淫第七百八十一章 自请除国第六百一十一章 贵女出府第二百三十二章 河湟谷地第四百二十二章 妻儿随任第四百五十三章 滇国来朝第七章 太子废立第五百三十七章 岁末除夕第四百八十章 私田律法第六百三十八章 国之重器第四百四十七章 枸酱血案第二百五十章 铁骑封城第七百零二章 广设书院第二百二十章 秭归项氏第七百一十三章 诸事妥当第六百六十四章 双拥基金第六百零三章 三国密约第二百九十六章 暂缓圆房第五百四十五章 伏特电堆第四百一十六章 珠赠娇妻第八百三十章 长安协定第一百八十章 太学老者第三百七十四章 意欲亲征第五百七十一章 汉使窦蟠第二百三十章 百年毒计第七百六十二章 祖父催婚第五百三十五章 黥面为倭第二百二十章 秭归项氏第四百零五章 母子平安第二百二十八章 枭雄殒没第一百二十二章 夜战破敌第一百零六章 播下种子第二百五十四章 经商之道第九十四章 齐聚一堂 第七百一十三章 诸事妥当第七百六十八章 欧亚大战第六百一十四章 安辨雌雄第九十六章 各自收获第五百四十三章 吕宋淘金第二百六十四章 开发湘南第四百五十五章 尚书台阁第五百零八章 沐王出巡第八百二十九章 何须多言第一百九十一章 国事家事第八百一十八章 寄子归乡第七百六十八章 欧亚大战第八百一十二章 大军备战第五百二十五章 贼子就擒第五百一十二章 害人害己第二百八十二章 碑前行祭第二百五十二章 各取所需第一百二十六章 关城血战第四百五十四章 屁孩重逢第七百零七章 赴滇迎亲第七百三十三章 少年心思新书征询,免费章节,请大家务必看看,拜托!第一百七十九章 唯才是举第六百一十五章 入宫禀报第三百六十六章 南行途中第一百零一章 楋跋花儿第五百三十四章 循循善诱第一百二十七章 焚烧尸山第三百二十三章 难得糊涂第四百七十三章 身后之事第一百三十九章 田间轶事第四百八十五章 齐山婚事第四百三十九章 铸钢为炮第二百六十八章 黄埔军学第四百二十四章 丝丝春愁第七百八十九章 羯人南下第六百九十四章 极大诱因第五百七十一章 汉使窦蟠第七百二十一章 事出意外第二百一十九章 踏破王庭第二百四十三章 联合制衣第五百九十章 觊觎太子第三百零九章 麦棉复种第一百五十九章 梁王请罪第七百四十五章 易言请罪第四百九十九章 重阳南侵第七百零四章 太子召见第五百二十三章 举步登楼第四百五十八章 胶漆娇妻第六百八十九章 翁主下嫁第四十二章 路在脚下第六百一十七章 不欲追究第二百五十四章 经商之道第四百三十八章 兵发大夏第九十五章 意外重逢 第二百一十五章 文君出蜀第六百二十九章 以羌清藏第五百四十二章 以珠抵过第六百七十二章 骑军借道第六百零四章 安息特使第五百六十七章 北粟南稻第六百九十五章 殖民律令第一百三十八章 协从理政第七百九十四章 诸般迁调第三章 册立太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