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五章 尚书台阁

正朔大朝后,大汉皇帝颁下圣旨,于宫禁内设台阁,名尚书台,主掌仆射为尚书令。

秦时曾在少府设尚书之职,主殿中文书发布,仅为秩俸六百石的低级官员,与与尚冠、尚衣、尚食、尚浴、尚席,合称“六尚”。

皇帝刘彻新制尚书令则秩中二千石,位同九卿,仅次三公,既掌传宣诏命及密奏封事,亦将诸大夫从兰台迁入尚书台,归尚书令辖制,主帝皇策问谋议。

刘彻因着历史教训,未授予尚书台甚么权柄,却又大幅提升其地位,组建内朝僚阁,使之与公府并举,以此监察及制衡三公九卿。

皇帝久居宫廷,对文武百官的了解仅止朝堂上的表现及奏章上的呈报,更不可能巨细靡遗的审视公府政务,群臣虽不太敢欺君,但若想将某些事隐瞒不报,压下部分奏章,却是不难的。

后世朝代之所以设中书令或尚书令,正是要让皇帝有批亲信幕僚作为耳目,使得皇帝能多些消息来源,不至被权臣蒙蔽双眼。

然也正因如此,历任中书令和尚书令的权柄又过重,每每凌驾公卿之上,反倒是其自身成了擅权乱政之人。

刘彻不会授予尚书台真正的实权,而会将之作为“内朝御史”,便如同朝堂上的诸御史没有行政权,却有监察权。

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刘彻就要用尚书令来监察御史府,唯有建立起层层监督机制,才能不让皇帝耳目昏聩,被臣子蒙蔽。

否则日后若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此三公私下勾连,便可暗中把持朝局,进而逐步架空毫不知情的皇帝。

刘彻自身虽是不怕,然将来的继任者却未必能对付得了朝堂上的老狐狸们,譬如他那傻儿子小刘沐,若得继帝位,指不定要被朝臣们怎么忽悠。

史上的明朝皇帝为此最是伤神,朝臣靠不住,内阁也想揽权,那皇帝就只能弄出锦衣卫,又弄出东厂和西厂,大搞特务工作。

刘彻不想在大汉搞甚么特务黑机关,顶多让郎中令麾下的暗卫逐步转变成【国安】局的性质,维持政局稳定和保密防谍。

因而内朝台阁的建制尤为重要,既要用来监察和制衡公府,又不能让其凌驾于公府之上,故尚书台诸官不为朝官,询政不治政,奉书不制令。

除却替皇帝传宣的诏书,尚书台无权颁布任何政令,然却对公府文书拥有调阅权,以此对中央官署各府司进行监察,直接向皇帝汇报。

大汉群臣对皇帝陛下增设尚书台之事也没反对,因内朝诸官向来是皇帝僚属性质,且这尚书台没甚么实权,其属官也没进入朝堂参政,完全可凭皇帝自行决断。

况且尚书台属官的拔擢是不走朝官体系的,秩俸也由少府支应,丞相府和大农府也就没甚么理由过问。

正如少府乃皇帝私府,其属官的任用拔擢自成体系,尤是历任少府卿皆由少府陈氏世袭,这在其余府署皆是不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

又如作为帝皇幕僚的诸大夫,没甚么员额限制,皇帝若是养得起,愿意养,那弄上千八百个也无不可,近年告老致仕的诸多公卿可不就都挂了大夫的名头,不时跑太寿宫陪太上皇种花养鸟么?

群臣当然晓得尚书令乃天子近臣,地位高秩俸高,然那也不是人人能做的,故也没甚么觊觎之心,你想坐这位置,那也得皇帝陛下看得上不是?

尚书令,皇帝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没甚么可废话的。

首任尚书令的人选,自是由张骞出任。

按说南越国尚有不少事务要处理,张骞这南越国相是不宜调回长安的,然刘彻却存了私心,甚至不惜提早设立尚书台,为张骞量身定做了尚书令的官位。

毕竟张骞历任丞相长史,御史中丞,丞相司直,又外放南越国相,其官秩已然仅次九大卿,调任回京后若无法出任三公九卿,也就不好安置了,总不能拿着公卿的秩俸去公府再做辅官。

刘彻之所以如此大费周章,除却设立尚书台确有必要,也是为自家那傻儿子考虑。

小刘沐已虚年四岁,待得话能说流利,就要拜师开蒙。

皇子习蒙学,自要有年岁相仿的伴读,汉代贵胄子弟的蒙学可不单是读书识字,还有骑马弯弓等武课,习武时也要有武伴的。

刘彻通过自身审视和暗卫呈报,就为傻儿子挑了四大伴读。

张笃,张骞和阳信公主之子,虚年七岁;刘典,太常卿刘买之子,梁王刘武之孙,虚年六岁;李陵,建章校尉李当户之子,太尉李广之孙,虚年十一;苏武,玄菟郡都尉苏建之子,虚年六岁。

四人中以李陵年岁最长,且为军武世家出身,承袭家风早早习武,故让其作为小刘沐的武伴最为合宜。

刀剑不长眼,若选个年岁太小的武伴,怕是会没甚么分寸,况且小刘沐体魄强健,又日日挥那大宝剑,且脾性凶狠剽悍,真发起狠来怕是没甚么同龄人能打得过他。

李陵那小家伙自幼跟着阿父李当户习武,走的是虎贲卫那种堂堂正正的路数,且是个身板壮实的憨货,与小刘沐练手应能从容应付。

刘典估摸是四人中最为早慧的,唯是有些孤傲,也正好用来磨磨小刘沐的性子,有张笃这小腹黑从旁缓颊,应是闹不出甚么乱子。

况且刘典和张笃皆是正经百八的皇亲,小刘沐遗传了阿娇的重情重义,又被刘彻严加管教,对亲友就算会恼怒吼叫,却鲜少当真动手厮打。

顶多就是某些时候,着实被阿娇这不靠谱的母后彻底整崩溃了,才会张牙舞爪的要咬她的手。

刘彻对自家婆娘实也颇为无奈,她大多时候对儿子不管不顾,唯是闷得慌了,就把他往死里逗弄,也无怪小刘沐觉得她讨嫌,压根就不待见她。

总之两个憨货间的母子关系很是奇葩,刘彻早早为儿子安排玩伴,也是忧心他留下甚么童年阴影。

之所以在伴读中加了个苏武,乃因李陵是个憨直的,年岁又较大,刘典和张笃的身份颇高,自要为小刘沐这皇子殿下找个忠诚可靠的小跟班。

依着史籍记载,苏武是坚韧沉稳的性子,现下虽才虚年六岁,然据暗卫禀报,小家伙已是颇为懂事,苏建夫妇对孩子的教养还是极为不错的。

刘彻本可寻来霍去病的,但稍作考虑后,终是暂且作罢,盖因霍去病现下虚年才五岁,且是小吏与女奴的私生子,召为皇子伴读着实不宜。

况且人的成长,除却天赋决定,还要靠后天环境铸造,霍去病现下可没展现出甚么过人之处,刘彻还得遣暗卫多多观察。

若真是有潜力的好苗子,过得数年再培养也不迟,毕竟历史上的霍去病是武将,而非苏武般的文臣,甚么蒙学不蒙学的,都不算大事。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不存在的!

若将史上功冠全军的“冠军候”培养成文绉绉的雅痞,那才真是天大的浪费。

刘彻为了培养自家那傻儿子,真是费心劳神,乃至不惜因私废公,将张骞早早调任回京,实是有悖原则的。

可怜天下父母心!

张骞既要调任,南越国相出缺,刘彻也就索性没再派任,着南越中尉公孙昆邪暂代。

因着公孙昆邪历任陇西太守和典属国,位列诸卿,故其地位太高,本让他做张骞副手就有些委屈,若现下再派任旁人,就未免太不给他面子了。

张骞尚要回趟南越国,向公孙昆邪交接政务,皇帝刘彻便嘱咐他,返京时将南越王赵骈带回来,向朝廷呈万民书和内附国书。

张骞欣然应诺之余,也没觉着有甚么意外。

实则全天下皆晓得南越已为大汉所有,除却岭南四城,其余南越百姓都已北迁汉境,南越早是名存实亡了。

那南越王赵骈本就是傀儡,昔年被大将军郅都推上王位时未满十岁,到得今岁方为束发之年。

大汉何时将南越国并入版图,还不是全看皇帝陛下何时发话么?

如此看来,陛下是觉着时机已到,要除国设郡了,首任的郡守应为公孙昆邪无疑。

大汉边郡太守本就多为武将出身,且岭南之地也就四座大城,属民不足二十万,实则是没太多政务要太守亲自打理的。若依其它汉郡的郡府官制,在岭南新郡也设足诸曹掾史,那还真是格外清闲了。

况且公孙昆邪这武将执掌岭南也有其好处,至少滇国君臣就少了虚应敷衍的空间。张骞毕竟是文臣,不掌兵权,多也不想靠武力解决问题,公孙昆邪就不同了,乃是一言不合就拔刀的狠人。

有些人往往就是吃硬不吃软的,刘彻虽不打算跟滇国翻脸,但不代表会任由他们继续做那风吹两面摆的墙头草。

小张笃自是不懂军国大事,只晓得日后能随父母留在长安城,再无需回返番禺了,不禁乐得直打滚,半点没有平日的庄重仪态。

第四百四十章 火炮设计第二百六十九章 拜谒公婆第七百九十三章 雍凉畜牧第四百五十五章 尚书台阁第六百章 非友即敌第二十八章 烧制玻璃第二百二十四章 鱼饵香甜第八百一十二章 大军备战第二百六十九章 拜谒公婆第三百二十五章 葡萄引战第四百九十二章 卫生防疫第七百七十六章 太子来援第一百九十章 太子监国第一百五十四章 四方云动第三百五十一章 得胜还朝第三百六十一章 脱岗培训第五十四章 春心萌动 第六百七十八章 胡商告发第三百三十三章 两代医者第二百一十三章 诸将领命第七百九十三章 雍凉畜牧第四百零七章 朝堂换血第六百八十四章 太子策问第一百一十章 汉军出塞第六百零三章 三国密约第二百零八章 李代桃僵第八百零五章 欲征漠北第七百章 注辇岁赠第三百零二章 文教府司第四十八章 避暑山庄第五百三十七章 岁末除夕第六十章 纺织工艺第八百三十四章 秀才待诏第五章 金屋藏娇第二百六十二章 清河百货第五百七十九章 去病观赛第七百三十八章 汉已八旬第六百五十九章 国弱处卑第五百七十六章 特殊赌赛第四百零六章 各自盘算第一百三十四章 塞外羌人第四十二章 路在脚下第十六章 仁孝家宴 第四百三十三章 中央钱庄第七百七十八章 犹太祭祀第一百二十一章 骑兵对决第八百三十六章 离京赴任第一百六十九章 儒道之辩第八十章 密林设伏第一百零一章 楋跋花儿第一百一十二章 全线出击 第三十四章 上林春狩第五百六十三章 冲撞体制第五百六十五章 信号传输第三百二十四章 调控畜牧第二百八十二章 碑前行祭第八百二十四章 勒石封山第二百三十二章 河湟谷地第七百七十章 家族利益第五百六十章 暑休展延第三百三十四章 铿锵玫瑰第三百九十六章 夫妻相处第五百零二章 增设预学第三百一十六章 长安周报第六百九十五章 殖民律令第五百二十二章 醉仙望月第四百七十八章 对马清倭第三十三章 春暖衫薄 第五百四十一章 浪荡少年第三百三十九章 虽远必诛第八十六章 西北状况第三百零二章 文教府司第一百七十二章 免除盐税第五百三十六章 知人善任第三十二章 王婶还乡 第四百四十八章 有限战争第四百零八章 半岛烽烟第五百八十七章 倭国伊予第二百八十七章 引导舆论第三百四十三章 舰队停靠第三百零四章 雍凉乳业第七百八十九章 羯人南下第六百五十五章 所为何来第六百四十四章 宫邸女学第八百三十四章 秀才待诏第四百二十二章 妻儿随任第五百零四章 伴读入宫第三百一十七章 增加受众第二百三十一章 枭首腰斩第五百三十九章 长安坊市第一百五十七章 风雨飘摇第六百二十九章 以羌清藏第一百六十九章 儒道之辩第八百一十五章 匈奴陷阵第六百九十章 惩戒学子第七百三十九章 夜郎乞降第三百八十章 城头失守第三百零八章 速难平原第五百一十五章 安息作死第一百五十三章 梁国风起
第四百四十章 火炮设计第二百六十九章 拜谒公婆第七百九十三章 雍凉畜牧第四百五十五章 尚书台阁第六百章 非友即敌第二十八章 烧制玻璃第二百二十四章 鱼饵香甜第八百一十二章 大军备战第二百六十九章 拜谒公婆第三百二十五章 葡萄引战第四百九十二章 卫生防疫第七百七十六章 太子来援第一百九十章 太子监国第一百五十四章 四方云动第三百五十一章 得胜还朝第三百六十一章 脱岗培训第五十四章 春心萌动 第六百七十八章 胡商告发第三百三十三章 两代医者第二百一十三章 诸将领命第七百九十三章 雍凉畜牧第四百零七章 朝堂换血第六百八十四章 太子策问第一百一十章 汉军出塞第六百零三章 三国密约第二百零八章 李代桃僵第八百零五章 欲征漠北第七百章 注辇岁赠第三百零二章 文教府司第四十八章 避暑山庄第五百三十七章 岁末除夕第六十章 纺织工艺第八百三十四章 秀才待诏第五章 金屋藏娇第二百六十二章 清河百货第五百七十九章 去病观赛第七百三十八章 汉已八旬第六百五十九章 国弱处卑第五百七十六章 特殊赌赛第四百零六章 各自盘算第一百三十四章 塞外羌人第四十二章 路在脚下第十六章 仁孝家宴 第四百三十三章 中央钱庄第七百七十八章 犹太祭祀第一百二十一章 骑兵对决第八百三十六章 离京赴任第一百六十九章 儒道之辩第八十章 密林设伏第一百零一章 楋跋花儿第一百一十二章 全线出击 第三十四章 上林春狩第五百六十三章 冲撞体制第五百六十五章 信号传输第三百二十四章 调控畜牧第二百八十二章 碑前行祭第八百二十四章 勒石封山第二百三十二章 河湟谷地第七百七十章 家族利益第五百六十章 暑休展延第三百三十四章 铿锵玫瑰第三百九十六章 夫妻相处第五百零二章 增设预学第三百一十六章 长安周报第六百九十五章 殖民律令第五百二十二章 醉仙望月第四百七十八章 对马清倭第三十三章 春暖衫薄 第五百四十一章 浪荡少年第三百三十九章 虽远必诛第八十六章 西北状况第三百零二章 文教府司第一百七十二章 免除盐税第五百三十六章 知人善任第三十二章 王婶还乡 第四百四十八章 有限战争第四百零八章 半岛烽烟第五百八十七章 倭国伊予第二百八十七章 引导舆论第三百四十三章 舰队停靠第三百零四章 雍凉乳业第七百八十九章 羯人南下第六百五十五章 所为何来第六百四十四章 宫邸女学第八百三十四章 秀才待诏第四百二十二章 妻儿随任第五百零四章 伴读入宫第三百一十七章 增加受众第二百三十一章 枭首腰斩第五百三十九章 长安坊市第一百五十七章 风雨飘摇第六百二十九章 以羌清藏第一百六十九章 儒道之辩第八百一十五章 匈奴陷阵第六百九十章 惩戒学子第七百三十九章 夜郎乞降第三百八十章 城头失守第三百零八章 速难平原第五百一十五章 安息作死第一百五十三章 梁国风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