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四章 秀才待诏

未央宫之北,龙首塬下,除却长安学区和北阙甲第南坊,尚有数条特殊街巷。

譬如藁街,有蛮夷邸,为外邦使团居住之处,又譬如占地最大的街巷,是为公府巷。

公府巷,非是指公府诸官的府邸所在,而是供各郡县官员及待诏士人暂居的诸多馆驿。

所谓待诏,始于秦朝,汉承秦制,上书求官或应皇帝求贤的进京士人,公府会临时指定其待诏的官署,听候皇帝诏令或公府册籍,待得有官缺且适才适所时,待诏之士可入仕任官,形同候补官吏。

因待诏并非正式官职,所以没有俸禄,朝廷为能维持其生活,也会给予一定的补助,且可暂住在长安公府巷。

近些年,太学汉学院和政经官学皆向待诏士人开放,允许他们旁听讲席或到图书馆借阅典籍,甚至可向公府申请入学,进修深造。

三年多前,太常府奉皇帝旨意,在关中、中原、燕北、江南和巴蜀这五大地域,共择选出二十座大城,广设书院。

书院下辖于太学,形制低于太学却又依循于太学,采两院并举制,内里划分为汉学院与科学院,实则等同后世的文理分科。

因太常府颇为刻意的“重理轻文”,限缩各处书院中汉学院的规模,加大对科学院的师资投入,故就读科学院的学子占比偏高。

各郡县百姓,无分家世出身,凡在官办学舍完成蒙学与预学课业者,可在郡县本地进行官学考举,在学监的监督下,考取相应的评分和评鉴,以此为凭前往各处书院,再接受该书院的所谓招生考试,通过者即入书院就学,为期三年。

凡在书院完成学业,且课业优异者,得为“秀才”。

此秀才非彼秀才,不是后世科举制度下的名头,而是“秀异之才”。

究其源起,乃出自《管子·小匡》,“农之子常为农,朴野不慝,其秀才之能为士者,则足赖也。”

书院教出的人才,足以为士,亦足赖之,故为秀才。

得为秀才者,持书院鉴语,每岁皆可接受各郡吏曹的考鉴,直接在各郡县入仕任官,只不过是较为底层的官吏,将来得按部就班的晋升,谓之“郡考”。

郡考不限户籍,考题也是与当地实务和实际官缺紧密相关,饶是岭南秀才,若志在辽东,也可跑到辽东参加郡考。

所谓人才流动,朝廷是颇为鼓励的。

郡考之上,更有国考,乃是在各书院最为出类拔萃者,得了山长和学监的举荐入京,通过公府主持的国考后,即为待诏之士。

此类京中待诏的秀才,将来官途自然比昔日同窗要更为顺畅,至少起点就高出不少,但凡入仕,虽未必是京官,外放也绝非底层小吏。

公府考鉴小吏?

真当官署诸公闲得发慌么?

经待诏之途入仕的秀才,一旦任官,官秩绝不下二百石。

饶是政经官学的学子,也仅是省却“郡考”,国考还是要参加的,待诏也肯定要待诏的,只是未必会入住公府巷罢了。

家族在长安有车有房,自是无须“挤占公府资源”,朝廷和皇帝陛下皆是鼓励长安的世家子弟“居家待诏”。

当然,该发的生活补助分文不少,实在是公府巷的馆驿有限,尤是每岁腊月,各郡县主官仆射返京述职时,公府属官皆为如何安置烦恼不已。

郡守之类封疆大吏倒还罢了,他们皆在北阙甲第拥有自己的官邸,非是所有家眷皆随任地方。

郡府掾史、县令乃至计曹集曹,拢共不下万人,非是人人都在长安购置有宅邸的,公府更不可能给他们分配官邸,故多半要安置在公府巷暂住。

入得帝都,郡官和县官的名头,真真未必够看。

年节将近,该述职的述职了,该上计的也上计了,待过得正朔大朝,郡县官员便可随上官离京,返归治地,故暂时闲了下来。

公府巷内,常常见得待诏之士登门拜谒郡县官员,官员们亦愿与这些秀才交好,有道是“莫欺少年穷”,将来指不定有人平步青云,后来居上。

同乡、师门、八竿子打不着的远亲姻亲,但凡真想攀上关系,总能找着说头。

秀才们未必皆是刻意钻营,之所以登门拜谒者,也有真心求教的,理政治民和为官之道,世家子弟可得长辈悉心教导,寒门士子却没这条件,只能靠自身的勤学好问。

现下得此良机,自是要登门求教,若能结下“忘年交”,将来持续做“笔友”,收获无疑更是不可估量。

两相有意,自是其乐融融。

庄葱奇便是如此,出身梁地,虽说长辈常以“庄子后裔”自居,然家道败落,比寻常百姓家也好不了多少,撑死就算富户,在世家大族眼中何曾有过梁地庄氏?

庄葱奇是有自知之明的,在人前素来不攀“庄周”,甚么祖上荣光皆是浮云,若真如此,更显后人无能,徒教旁人耻笑,何苦来哉?

发悬梁,锥刺股,寒窗苦读,方是正道;

入书院,过国考,公府待诏,行来艰辛。

现如今,入仕在即,任官可期,他更是努力用功,只求厚植底蕴,将来方可有所建树。

若在往昔,梁地士子多是投靠梁王,现今却是不同,王侯京居令和推恩令已颁布多年,各诸侯国名存实亡,朝廷虽未尽数除国置郡,实则与寻常汉郡毫无差异。

所谓梁国,大汉臣民皆已习惯称为梁郡,饶是拥两郡之地的江都国,更早已分为广陵郡与会稽郡,江都王都名号都改成“贤王”了,哪里还有甚么江都国?

赵王、鲁王、广川王……

王爵还是王爵,也只是王爵,压根就再没踏足过所谓的“封国”,估摸着他们自己都忘得差不多了。

年岁大的百姓也仅是偶尔想起,自个貌似曾是某位王侯的治下之民,年岁稍小的,打从出生就不晓得有“封国”这档子事。

况且,太子殿下昔日为“沐王”,也都没封地,旁的王爵还想“封国”,还想让咱们向其缴纳税赋?

怕不是想钱想疯了?

啐你满脸唾沫!

庄葱奇等寒门士子更是如此,遥想士族前辈,昔年想觅得晋身之阶,真真难如登天,现如今他们只须按部就班,入官办学舍就蒙学和预学,再晋书院践“大学”,便得施展才学抱负的舞台。

相较世袭取官,这已是颇为公平公正公开的取仕之法了,使得寒门士子也纷纷冒出头来,甚至在庙堂占据众席之地。

太过愚笨或是不肯刻苦之人,怨天尤人之辈,给他们再好的条件,也无甚大用。

精英治国,素来是贯穿华夏历朝历代的政治理念,皇帝刘彻自也践行之,素来不搞齐头式平等的愚民之举。

庄葱奇正是官学体系培养的秀才,且是精英中的精英,相较于旁的待诏士人,他的公府评鉴尤为优异,故冬月才刚国考,腊月间就已传出将外放任官的风声。

具体的官职已然定下了,只待颁下敕书,到公府领了官服和印绶,便可离京赴职。

庄葱奇自是知悉内情的,毕竟公府在放官前,要就具体官职对待诏之人进行再度评鉴,以求适材适所,他已顺利通过,晓得自己要外放何处,官职为何。

然在敕书颁下前,低调为上,不宜大肆张扬。

饶是知交好友询问,他也是满含歉意,三缄其口,免得徒增纷扰。

即便如此,真正的有心人,瞧他近日登门拜谒的数位郡县官员,多半也能猜出是要外放汝南,却不知是郡府还是下辖的某处县府。

汝南郡,居汝水之南,淮水之北,是土地肥沃的大平原,更是贯通中原南北的水陆枢纽。

汝南西边,便是南阳郡,现今中原最兴盛的工业重镇,待得京南铁路全线贯通,更将与关中京畿紧密相连。

大农府早已着财部和工部共同研拟,要将京南铁路继续延展,直抵淮水和汝水交汇处的超大型水陆码头。

规划中的铁路势必经过汝南,汝南的交通枢纽地位也势必更为重要,治下百姓也势必更为富庶,现任的汝南官员或行将外放汝南之人,未来不愁没有政绩。

也无怪庄葱奇不欲张扬,皆因此乃实打实的美差,多少跟脚硬实的世家子弟抢破头都捞不着,偏生出身寒门的他捞着了,若再不懂低调,那就是自找麻烦了。

得意忘形之辈,想来公府也是不喜的。

当然,低调归低调,对未来的上官和同侪,该有的礼数还是要有。

年节将近,汝南太守的官邸不好登门叨扰,暂住在公府巷馆驿的汝南官员们,还是要去拜谒求教的。

庄葱奇可不是书呆子,现今大汉的官学教育极为看重实用,头脑不灵活的,也极难出头。

手头再紧,薄礼还是要备的,不在价值几何,权看态度,礼数若是做足,一片腊肉也教人收得欢喜。

要晓得,过往拜师求学,束脩多有腊肉,现今汉人虽衣食富足,然拎片腊肉登门,仍寓意将对方敬为师长,特来拜谒求教之意。

汉官秩俸极高,未必在意那点薄礼,却好官声和颜面。

尤是庄葱奇这类前程似锦,却又初入仕途者,郡县官员对他们颇为随和,既可结下善缘,又能得着帮扶后进的好名声,何乐不为?

诚然,官场亦不乏妒贤嫉能,打压后进之人,然终究是上不得台面的阴私计较,若非悠关切身利益,谁会傻到没来由的四处得罪人,凭白坏了名声?

不管是否真心,对登门拜谒的庄葱奇,汝南官员们皆是和颜悦色,好生勉励的,不因其出身寒门或谒礼微薄而慢待他。

第一百零二章 东市巧遇 第二百八十八章 齐力防灾第一百五十三章 梁国风起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夷将军第三百零二章 文教府司第七百五十八章 何为皇商第五百二十四章 猝不及防第四百四十二章 文教师范第七百六十二章 祖父催婚第四百零一章 今岁除夕第七百七十一章 共创四赢第二百一十八章 滈水濯足第七百四十二章 去病基友第二百一十八章 滈水濯足第三百四十章 经济作物第五百零七章 罂粟之岛第二百三十二章 河湟谷地第三百零五章 铁业整合第五百二十四章 猝不及防第五百七十二章 岭南铝业第八百三十五章 不务正业第二百六十一章 欲设军校第五百八十七章 倭国伊予第八百三十六章 离京赴任第六百六十三章 裴母犯愁第七百二十一章 事出意外第一百五十章 丰年秋收第四百二十三章 凄惶卫长第四百八十七章 属国三等第三百八十六章 乌桓助阵第六百四十三章 帝皇心术第八百二十二章 踏破龙城第三百九十一章 驱使乌桓第四百八十八章 水利府司第二百三十五章 青霉药膏第五百七十六章 特殊赌赛第四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资第七百二十章 太子邀约第六百三十三章 佯攻敌都第一百一十二章 全线出击 第六百二十四章 国之爪牙第二百六十八章 黄埔军学第八百三十二章 化解冲突第六百四十一章 血祭之年(下)第七百二十四章 入宫赴宴第四百九十二章 卫生防疫第七百九十九章 神迹降临第七百九十章 诸般应对第七百五十三章 弱是原罪第二百五十三章 惊闻身毒第七百六十七章 罗马兵变第六百二十八章 战局有变第四百章 隆冬腊月第五百四十三章 吕宋淘金第五百六十七章 北粟南稻第六百二十六章 无忧翁主第七百八十章 迈向成熟第二百四十章 朝鲜作妖第三百八十四章 皆是阴狠第六百四十五章 筵席之间第七百七十五章 寻获玉米第二百七十四章 凛冬战事第一百三十一章 谋划丝路 第六百五十章 交办太子第五百七十二章 岭南铝业第七百二十九章 塞外秋游第二百四十一章 破格拔擢第二百八十八章 齐力防灾第一百零一章 楋跋花儿第六百八十二章 金融危机第三十五章 大难不死第一百二十四章 欲设慈济第四百六十六章 少妃有孕第五十三章 内院探奇第二百三十二章 河湟谷地第一百三十二章 董事会议第二百九十章 渡过天灾第八十八章 兵临城下第三百九十四章 长辈震怒第七百九十八章 祆教祭典第三百九十六章 夫妻相处第六百一十九章 母女探病第九十一章 匈奴撤军第五百九十一章 刘乘之子第三十八章 长沙王妃 第二百七十二章 秋季局势第七百零九章 士子难为第七百八十二章 安息贵女第五百八十八章 身毒圣战第二百四十七章 贵妇入伙第六十六章 生化作战第二百五十六章 对朝方略第六十三章 汉奸鼻祖 第七百零二章 广设书院第二百零七章 奉旨为匪第五百七十三章 李陵随军第四百五十章 公孙裂变第五百八十六章 驰道驿站第四百零六章 各自盘算第五百四十六章 化工安全
第一百零二章 东市巧遇 第二百八十八章 齐力防灾第一百五十三章 梁国风起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夷将军第三百零二章 文教府司第七百五十八章 何为皇商第五百二十四章 猝不及防第四百四十二章 文教师范第七百六十二章 祖父催婚第四百零一章 今岁除夕第七百七十一章 共创四赢第二百一十八章 滈水濯足第七百四十二章 去病基友第二百一十八章 滈水濯足第三百四十章 经济作物第五百零七章 罂粟之岛第二百三十二章 河湟谷地第三百零五章 铁业整合第五百二十四章 猝不及防第五百七十二章 岭南铝业第八百三十五章 不务正业第二百六十一章 欲设军校第五百八十七章 倭国伊予第八百三十六章 离京赴任第六百六十三章 裴母犯愁第七百二十一章 事出意外第一百五十章 丰年秋收第四百二十三章 凄惶卫长第四百八十七章 属国三等第三百八十六章 乌桓助阵第六百四十三章 帝皇心术第八百二十二章 踏破龙城第三百九十一章 驱使乌桓第四百八十八章 水利府司第二百三十五章 青霉药膏第五百七十六章 特殊赌赛第四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资第七百二十章 太子邀约第六百三十三章 佯攻敌都第一百一十二章 全线出击 第六百二十四章 国之爪牙第二百六十八章 黄埔军学第八百三十二章 化解冲突第六百四十一章 血祭之年(下)第七百二十四章 入宫赴宴第四百九十二章 卫生防疫第七百九十九章 神迹降临第七百九十章 诸般应对第七百五十三章 弱是原罪第二百五十三章 惊闻身毒第七百六十七章 罗马兵变第六百二十八章 战局有变第四百章 隆冬腊月第五百四十三章 吕宋淘金第五百六十七章 北粟南稻第六百二十六章 无忧翁主第七百八十章 迈向成熟第二百四十章 朝鲜作妖第三百八十四章 皆是阴狠第六百四十五章 筵席之间第七百七十五章 寻获玉米第二百七十四章 凛冬战事第一百三十一章 谋划丝路 第六百五十章 交办太子第五百七十二章 岭南铝业第七百二十九章 塞外秋游第二百四十一章 破格拔擢第二百八十八章 齐力防灾第一百零一章 楋跋花儿第六百八十二章 金融危机第三十五章 大难不死第一百二十四章 欲设慈济第四百六十六章 少妃有孕第五十三章 内院探奇第二百三十二章 河湟谷地第一百三十二章 董事会议第二百九十章 渡过天灾第八十八章 兵临城下第三百九十四章 长辈震怒第七百九十八章 祆教祭典第三百九十六章 夫妻相处第六百一十九章 母女探病第九十一章 匈奴撤军第五百九十一章 刘乘之子第三十八章 长沙王妃 第二百七十二章 秋季局势第七百零九章 士子难为第七百八十二章 安息贵女第五百八十八章 身毒圣战第二百四十七章 贵妇入伙第六十六章 生化作战第二百五十六章 对朝方略第六十三章 汉奸鼻祖 第七百零二章 广设书院第二百零七章 奉旨为匪第五百七十三章 李陵随军第四百五十章 公孙裂变第五百八十六章 驰道驿站第四百零六章 各自盘算第五百四十六章 化工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