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章 丰年秋收

不自不觉间,秋分已至,雨季结束后,凉风习习,碧空万里,风和日丽,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乃是美好宜人的时节。

今年风调雨顺,实在是个好年景。田野里的禾苗长得很壮实,却都佝偻着腰杆,只因顶着沉甸甸的金黄禾穗。

农夫们欢喜的收割着粟禾,以便赶在寒露到来前能将粟谷储存起来。不少光着屁股的娃娃们在田里撒欢,不时又弯下腰拾起散落的粟谷,放入腰间的小竹兜里。

税吏不再如往年般挨家挨户收取租赋,索性在村口支起了桌案,让农户自行缴纳。

今年大汉喜事连连,天子连续三次减免田地租赋,让京畿各郡本就少得可怜的田税变得几近于无,比起如今长安城无数新建的作坊和愈发繁荣的东西两市,上缴的庞大商税,实在是不值一提。

“李老汉,你家不过十亩劣田,不需上缴如此之多,今年这田租减了不少,不是往年的三十税一。”

税吏看着李老汉报上的田租,觉得数目不对,皱着眉头道。他可不敢多收,更没有私自匿下的心思,若是为了这点粟米丢了差事,太不值当。

李老汉挠挠头,有些疑惑道:“没错啊,俺家婆娘用算筹细细算过了,确实就是五斗粟谷。”

税吏摇着头,颇有些不耐烦:“当今天子圣德,田租已减到了五十五税一。咱县令老爷又体恤爱民,为方便百姓计算,索性今年田租便算六十税一,赋税的不足之数由县里的商家不足便是。”

“俺们里长早就挨家挨户传过话了,俺家便是照着六十税一交的租赋,将将三十石的收成,交五斗米没错。”

憨直的李老汉掰着手指头,重新计算了一下,嘿嘿的傻笑道。

“啥?你家的十亩劣田能收三十石粟谷?”

税吏瞪大了双眼,满是不可置信的表情。

“瞎嚷嚷啥呢?赶紧收租,俺还要把新收的麦子运到作坊里磨成面,俺家小子还等着吃面饼呢!”

未等李老汉开口,一个虎背熊腰的壮汉将牛车上的几筐粟谷卸了下来,重重的放到税吏的脚边。

税吏满脸堆笑,讨好道:“呦,张老哥咋亲自来交租子,但凡你吩咐一声,俺上门去收便是。”

这壮汉名叫张德,在十里八乡可算是个人物,从前当过飞将军李广的亲卫,杀过不少匈奴蛮子,后来据说在军中暴打了某个世家子弟一顿,在李广的庇护下才没被处罚,却是除了军籍,回乡务农,李广还特意赐了他三十亩良田。

“就你这小胳膊小腿,也没二两肉,整日除了胡咧咧,还会整啥,俺可指望不上你。”

张德重重的一巴掌拍在税吏的肩上,愣是把他拍了一个趔趄。

税吏疼得呲牙咧嘴,却也不敢炸刺,这张德和县尉老爷可是拜把子兄弟,惹不起的人物。他赶紧记下李老汉的田租,复又点算起壮汉的租赋。

壮汉咧着大嘴道:“俺家的三十亩良田,种了二十亩粟和十亩麦子,每亩差不多能收个四石,俺也晓得官家之收粟谷,便交两石粟,没错吧?”

“啊?为啥要种小麦,这麦子的价钱和粟米差了不少,张老哥不嫌亏得慌?”税吏有些讶异的问道。

“你小子除了吃饭睡觉胡咧咧,还懂个啥?”

张德闻言,不屑道:“回去好好问问你家婆娘,如今的小麦还是原先的价吗?自打知晓小麦磨出的面粉能做成面食和糕点,没种麦子的农户后悔得紧。”

税吏挠挠头,他平日确实从未操持家务,面食倒是没少吃,只是不晓得小麦已然涨价罢了。

他赶紧让随行的官奴称量张德上缴的田租,复又疑惑的问道:“张老哥,你适才说每亩田能收个四石粮食?哪怕今年风调雨顺,也不至于比去年多收那么老多吧?”

张德的嘴角咧得愈发的高:“俺还能扯谎不成?自打用上化肥,田里的禾苗就像吃饱喝足的娃子,蹭蹭的往上长个,穗子大得紧,谷粒也饱满。前些日子打出粟谷,俺称量了几亩,亩产比往年愣是翻了一番,差点乐傻了。”

税吏张大了嘴,脸上满是懊悔:“亏大了,俺家老丈人去年就张罗着要租种些田地,俺嫌种地太累,便没应承。若真是种上十来亩,都能抵过俺每年的秩俸了。”

张德瞟了瞟他,鄙夷道:“你本就是懒骨头,别做白日梦了,安心守着那几十石的秩俸好生过日子吧。”

税吏被噎得哑口无言,见官奴已称量完毕,赶忙造册,让张德在竹简上摁了个手印。

“成了,俺还要去水磨作坊给家里的小子换面粉。你回到县衙给俺向你家县尉传个话,让他明日到俺家来喝酒,就说俺在林子里弄了头麝子。”

张德眼见日上三竿,吩咐了一声,赶着车子就走。

直到正午时分,张德才赶到河边的水磨作坊。眼见作坊外熙熙攘攘的人群,他无奈的将牛车停在路旁,走进路旁的草舍,花了几钱买了壶糟酒,缓缓的喝着。

邻桌的一个尖嘴猴腮的商贩,眼睛滴溜乱转的打量着路旁的牛车,凑上前来问道:“这位老哥,可是要将麦子换成面粉?”

张德放下酒杯,瞟了他一眼:“有啥事就直说。”

商贩不以为忤,指着草舍外的十余辆大车,满脸堆笑道:“小弟来得早,买到了百余石的面粉。若是老哥想换面粉,小弟行个方便,用一石面粉换老哥两石小麦,有多少换多少,咋样?”

张德闻言一愣,望着将作坊院门围得里三层外三层的人群,沉吟片刻道:“也罢,俺车上正好还有两石小麦,这便与你换了。”

商贩的小眼睛顿时乐得眯成一条小缝,自打各大粮商在关中各郡开卖面粉,如今这小麦可是紧俏得很。实在是关中各郡的小麦短缺得紧,粟米才是关中百姓的主要食粮,小麦的价格只是粟米的一半,因此大多是小范围种植。

今年开建的诸多水磨作坊,将关中多年来存积的小麦尽数耗尽,磨成面粉销往大汉各郡,却还是供不应求。迫不得已的粮商们,甚至出现了往关中运入小麦,再运出面粉的情形。不是他们不想在其他郡县就地磨制面粉,实在是太耗劳力,而且畜力磨制的面粉品质很差,远没有水磨的细腻均匀。

然而田氏商团为粮商们营建水磨作坊的工匠严重不足,单单是关中的数百水磨作坊到现在还未尽数完工。想要在其余诸郡营建,恐怕要等到明年开春以后了。

关中百姓们想多种植小麦,也得等到明年开春。像张德这样已种下十亩小麦的农户,实在少有,大多是提前听到了某些风声。

眼看开始秋收,各大粮商自然纷纷趁机抢购小麦。先前水磨作坊替百姓磨面,都是照着一石小麦出五斗面粉的比价,近些日子已升到了一石小麦换六斗面,甚至有些大粮商还开出了七斗的高价。

无商不奸,不少小商贩自然抓住机会,整日守候在各个水磨作坊外,先买面粉和不耐久候的百姓换上小麦,赚取些差价。

张德也不傻,自然知晓这商贩从他身上能赚到不少,却也不太在意。他出身军伍,家里又有三十亩良田,农忙时还能雇上几个帮工,不在乎这些许差价。如今这么些人在等候着磨面,不如赶紧和这商贩换了,早些回家,免得误了晚饭。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交易自然很顺利。

张德驾着牛车,载着一石面粉赶紧往回赶,家里的小子可还眼巴巴的等着吃面。自打婆娘学会了做面食,那宽宽的面皮,淋上滚烫的猪肉,再摊上些碎肉,别提多香了。

第八百二十一章 兵临城下第四十五章 刘荣归国 第六百九十一章 徙民归化第六百一十三章 京卫赶至第一百二十一章 骑兵对决第四百五十二章 刘沐封王第四百五十七章 百川船运第二百零九章 江都密报第七百九十二章 刘兴教妻第四百四十二章 文教师范第六百九十一章 徙民归化第三百四十章 经济作物第三百八十九章 意欲突围第八章 宫廷宴会第五百八十三章 但求苟全第二百一十八章 滈水濯足第四百零七章 朝堂换血第七百零八章 京南铁路第四百五十四章 屁孩重逢第三百五十一章 得胜还朝第一百七十四章 铸币乱源第一百八十二章 儒派裂变第二百二十章 秭归项氏第五百九十六章 硫化橡胶第九十七章 羌人女奴 第二百五十一章 监察体制第三百一十二章 禁军改制第七百四十七章 太子登门第四百章 隆冬腊月第六百零三章 三国密约第四百八十五章 齐山婚事第六百一十六章 得妻如此第六百五十三章 两国王储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明踏青第五百七十章 佛国寻衅第四百六十三章 雒越复国第一百三十四章 塞外羌人第一百四十八章 募民屯田第六百七十五章 伴驾出行第七百四十九章 没心没肺第七百二十九章 塞外秋游第一百三十七章 血洗临洮 第七百七十五章 寻获玉米第六百一十五章 入宫禀报第八百一十一章 先锋抵达第六百五十五章 所为何来第四百八十八章 水利府司第二百五十九章 图谋西南第四百八十七章 属国三等第三十七章 遗孤内院第二十五章 恁多工钱 第二百七十二章 秋季局势第一百九十七章 谋算诸越第五百九十九章 经略外夷第四百八十二章 粮食倾销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夕缠绵第三百四十五章 番禺城破第五百二十八章 册立储君第七章 太子废立第六百二十一章 鲜衣怒马第六百一十七章 不欲追究第七百八十九章 羯人南下第一百六十七章 乌桓来使第六百二十四章 国之爪牙第一百六十六章 帝国邮政第三百四十七章 立冬时节第六百零八章 商贸代表第五百九十章 觊觎太子第五百九十三章 分子之筛第二百八十七章 引导舆论第七百八十七章 远徙万里第五百四十八章 请款筑路第七百四十一章 欲入军学第一百一十四章 生机勃勃第五百三十章 勒石葱岭第二百二十六章 群臣哗然第三百二十三章 难得糊涂第四百六十二章 单车问世第三百二十四章 调控畜牧第七百八十一章 自请除国第三百零二章 文教府司第一百一十章 汉军出塞第八百零一章 搅屎棍子第四十章 王府缉凶第六百二十四章 国之爪牙第一百九十四章 年夜擒贼第三百八十章 城头失守第四百二十章 创投基金第三百五十四章 亲王选妃第二百零六章 以食为天第六十三章 汉奸鼻祖 第四百三十二章 夙愿得偿第三百四十二章 南越将亡第三百一十一章 长安械斗第四百九十九章 重阳南侵第一百八十一章 公羊春秋第一百五十二章 心理医官第四百八十一章 赵王西巡第三百零五章 铁业整合第七百六十五章 为官为臣
第八百二十一章 兵临城下第四十五章 刘荣归国 第六百九十一章 徙民归化第六百一十三章 京卫赶至第一百二十一章 骑兵对决第四百五十二章 刘沐封王第四百五十七章 百川船运第二百零九章 江都密报第七百九十二章 刘兴教妻第四百四十二章 文教师范第六百九十一章 徙民归化第三百四十章 经济作物第三百八十九章 意欲突围第八章 宫廷宴会第五百八十三章 但求苟全第二百一十八章 滈水濯足第四百零七章 朝堂换血第七百零八章 京南铁路第四百五十四章 屁孩重逢第三百五十一章 得胜还朝第一百七十四章 铸币乱源第一百八十二章 儒派裂变第二百二十章 秭归项氏第五百九十六章 硫化橡胶第九十七章 羌人女奴 第二百五十一章 监察体制第三百一十二章 禁军改制第七百四十七章 太子登门第四百章 隆冬腊月第六百零三章 三国密约第四百八十五章 齐山婚事第六百一十六章 得妻如此第六百五十三章 两国王储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明踏青第五百七十章 佛国寻衅第四百六十三章 雒越复国第一百三十四章 塞外羌人第一百四十八章 募民屯田第六百七十五章 伴驾出行第七百四十九章 没心没肺第七百二十九章 塞外秋游第一百三十七章 血洗临洮 第七百七十五章 寻获玉米第六百一十五章 入宫禀报第八百一十一章 先锋抵达第六百五十五章 所为何来第四百八十八章 水利府司第二百五十九章 图谋西南第四百八十七章 属国三等第三十七章 遗孤内院第二十五章 恁多工钱 第二百七十二章 秋季局势第一百九十七章 谋算诸越第五百九十九章 经略外夷第四百八十二章 粮食倾销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夕缠绵第三百四十五章 番禺城破第五百二十八章 册立储君第七章 太子废立第六百二十一章 鲜衣怒马第六百一十七章 不欲追究第七百八十九章 羯人南下第一百六十七章 乌桓来使第六百二十四章 国之爪牙第一百六十六章 帝国邮政第三百四十七章 立冬时节第六百零八章 商贸代表第五百九十章 觊觎太子第五百九十三章 分子之筛第二百八十七章 引导舆论第七百八十七章 远徙万里第五百四十八章 请款筑路第七百四十一章 欲入军学第一百一十四章 生机勃勃第五百三十章 勒石葱岭第二百二十六章 群臣哗然第三百二十三章 难得糊涂第四百六十二章 单车问世第三百二十四章 调控畜牧第七百八十一章 自请除国第三百零二章 文教府司第一百一十章 汉军出塞第八百零一章 搅屎棍子第四十章 王府缉凶第六百二十四章 国之爪牙第一百九十四章 年夜擒贼第三百八十章 城头失守第四百二十章 创投基金第三百五十四章 亲王选妃第二百零六章 以食为天第六十三章 汉奸鼻祖 第四百三十二章 夙愿得偿第三百四十二章 南越将亡第三百一十一章 长安械斗第四百九十九章 重阳南侵第一百八十一章 公羊春秋第一百五十二章 心理医官第四百八十一章 赵王西巡第三百零五章 铁业整合第七百六十五章 为官为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