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七章 百川船运

二月间,待得各地王侯尽数迁居长安,皇帝刘彻突是颁布诏令,着三大水师大规模整备所拥有的小翼楼船和中翼楼船,除留下少许用以巡护江河百川,余者尽数向民间发卖。

此诏既出,大汉臣民虽颇有些意外,却也觉着还算合情合理。

近年来,三大水师麾下的大翼楼船群陆续进行整葺,皆改装成风帆战列舰的形制,非但往来巡视大江大河,更是纵横万里海疆,放眼茫茫沧海,俨然无有敌手。

若非大江与大河有不少支流难行大船,三大水师又负有巡护水道,剿灭水匪之责,实是不必再装备数以千计的中小型战船。

刘彻之所以颁布这道诏令,个中盘算远超臣民们所想。

最重要的因素,自是为轻型轮船的制造筹措经费,并预留足够的空间和提前培养水手。

三大水师拥有数量庞大的轻型战船,日常的维护修葺耗费庞大,且需大量楼船兵士操舟,端是浪费兵力财力,压根不符合成本原则。

眼见高压蒸汽轮机制造成功,轮船的试制下水已然不远,自须早做筹谋。

造船乃是技术活,不可能搞甚么大干快上,更不宜好高骛远的直接跳到大型船舰,得先试制中小型轮船积累经验,查漏补缺,同时培养出拥有相应知识技能的合格水手。

毕竟帆船和轮船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概念,轮船固然可保留风帆以节省燃料,然其高压轮机的使用操作和维护保养,都不是现今大汉楼船将士所能应付的。

正如后世华夏,航母和护卫舰如下水饺般的不断建造,有经验的海军将士却是较为缺乏的,需经过不断的远洋海训及军演才能形成真正的战斗力。

不少穿越网文动不动就整出雄霸世界的无敌舰队,载着十余万将士越洋远征,那可比二十一世纪的华夏猛多了,连补给舰都不用带的,难不成是有外星黑科技?

船舰易造,水手难寻,这是现实,除了踏踏实实的从头培养,没有旁的捷径可走。

三大水师在整备发卖中小型战船之余,也要对兵员进行大规模整编,诸多年轻将官奉诏返京,入黄埔军训新设的水师学堂进行初步培训,以便将来轮船试制下水后,可执掌此类新式船舰。

大规模培养将士的水师军学尚在筹划中,依着刘彻的盘算,应不会创设在京畿,或许会选在琅琊郡,如此更便于学子们日常登舰操演乃至出海远训。

刘彻身为穿越者,深知水师向来是最烧钱的军种,且科技愈先进,耗资就愈发庞大,甚至比现今养着的五大精锐骑营更花钱。

现下又需大量试制中小型轮船,国库怕是无力承受如此庞大的支出,总让少府出赀贴补水师军费也非长久之计。

风帆战列舰群从各世家大族获取的雇佣金,仅能维持三大水师的日常军费开销,若想筹集建造新舰的费用,那就得发卖多余的中小型战船,既能换取赀财,亦可顺势对三大水师进行“瘦身”。

兵贵精,不贵多,大汉必须坚持走精兵路线。

后世华夏人口超过十四亿,常规兵员仅维持两百万,且还要继续裁军,大汉因近些年爆发婴儿潮,才勉强到达六千万人口,然若包含水师在内,足有六十余万正规军,还没算在各郡国服军役的府兵,军费支出着实给国库造成极大负担。

刘彻不想裁减军费,却要通过精简兵员,从而减少人事及粮饷支出,将省下的军费用于置办新式装备,譬如加农炮和轮船。

治国不是小孩过家家,开源与节流皆不可少,又要发展经济,又要兴军强兵,还要轻徭薄赋,给治下百姓减税,赀财和资源从何而来?

刘彻倒是早已盘算清楚,行了步一举多得的妙招。

着三大水师发卖战船的诏令刚颁布,代王刘登便获允登殿,当殿奏请依梁国和齐国先例,将代国交由朝廷“代管”,并将诸多代地产业作价,向国库“套现”。

满殿朝臣皆是哗然,然看代王神采奕奕的模样,不似被皇帝逼迫才行此举,况且太皇太后及太上皇向来对代王这晚辈颇是眷顾,就算要削藩也不至从他削起。

皇帝刘彻故作讶异,询问代王为何有此想法。

代王刘登早与皇帝私下套好招,言之凿凿的说是为报效国家,欲与梁王刘武共同出赀向三大水师购置大量汰换战船,改装成货船,在诸多河川修筑水陆码头,大兴船运,以保障汉境内货流畅通。

卧槽!

群臣闻言,皆是瞪大双眼,压根就不相信刘登这以憨厚耿直闻名的诸侯王会想出这么条挣钱的好路子。

不错,若代王和梁王合伙做这事,非但能挣钱,且必能牟取暴利。

代国居于河套东边,与现今百业兴盛的上郡仅隔着条大河,代地还有汾水南流,汇入大河;梁国则北邻大河,南依淮水,淮水东流,汇江入海。

两大诸侯王若联手大兴船运,凭借他们在梁代两地留下的根底,“代管”的朝廷又必因他们识趣而大行方便,那自是毫无窒碍。

汾水,淮水,大河,大江!

这特么除了居于巴蜀的大江上游,汉境内的诸多大川还有甚么到不了的么?

皇帝刘彻可不管群臣如何揣测,顺着话头应下此事,着大农令东郭咸阳对代王拥有的代地产业及封国租赋作价,并亲自负责交接代管事宜。

三大水师汰换战船的发卖本就交由大农府执行,进行作价折抵颇是方便,也避免了大笔赀财往复调拨。

过得大半月光景,代王献国于朝之事仍是喧嚣尘上,迁居长安的各地王侯尚在惴惴不安的观望时,长安商区已整葺出大片宅院,挂上了牌匾。

百川船运!

太上皇亲笔题字,赐下的纯金大匾。

四千艘小翼楼船,两千艘中翼楼船,纷纷从三大水师驻地运往指定的民用码头,等待着进入船坞进行货运改装,操舟水手皆为整编裁减的水师军士,刚拿到退伍抚恤,尚未归家另寻出路,就已得百川船运高薪聘雇。

此乃皇帝刘彻与梁王代王私下协商好的,百川船运不只需要货船,更需要熟练的操舟水手乃熟悉各处水道的掌舵士。

买船雇人,精明的梁王对此颇为坚持,刘彻也乐得顺势裁军,自是一拍即合。

代国产业估值仅为二十余万金,是不可能购置到如此多楼船的,毕竟是足足六千艘战船,是远较民间船只坚固耐用的战船啊!

每艘小翼楼船作价五十金,中翼楼船作价二百金,总值高达六十万金。

然两大诸侯王甚么都缺,就是不缺钱。

代王刘登还不算显眼,也就拿出数万金,补上差价,添够三十万金,梁王刘武却是实实在在的往国库里送了三十万金,眼睛都不带眨的。

皇帝刘彻颇是好心,提醒自家皇叔那百川船运短时间内怕是难以盈利,还需多留些活钱支应,这账先赊欠些时日也非不可。

梁王刘武却是不以为意,拍着胸脯让陛下侄儿只管放心,就算将那百川船运白养个十年八载的,也吃不穷他。

刘彻无奈的耸耸肩,也没再多劝,想想也是,昔年这位皇叔在梁国豢养十余万私兵,且铸造刀剑弓箭等兵械数十万具,那特么才真叫壕啊!

两大诸侯王不缺钱,百川船运却是缺人才,尤是管理人才。

如何是好?

自是借人,雇人。

凭着他们的人脉和背景,这有甚么难的?

从少府借了批属官,从四大商团借了批掌事,又从遗孤内院,营工商学乃至窦氏和田氏的私学中雇佣大批学子,连带汉中水师的不少船匠都以重金向太尉府暂行聘雇。

诸御史都没上奏弹劾,大汉权贵谁特么还敢废话?

两大诸侯王的封国居于中原,尤是梁王昔年为中原王侯执牛耳者,又是文武双全的“贤王”,虽已献国于朝,但其过往附属势力盘根错节,对中原的世家大族仍保有不小的影响力,颇有分量。

皇帝刘彻对此等地方固有势力实是颇为忌惮的,暂时却不宜痛下狠手斩断,免得引起地方豪强的反弹,造成社稷动荡。

好在京居令顺利执行,各地王侯入京,其留在各地的附庸势力总归会因群蛇无首而产生利益冲突,进而逐步分化瓦解,此事急不来,需缓缓图之。

若多年后仍是铁板一块,朝廷再伺机出手也不迟。

眼见百川船运短短时日便弄得风生水起,先前持观望态度的诸多王侯皆是后悔不迭。

他们又不蠢,晓得大汉百业愈是兴盛,运力便愈发不足,光靠皇室实业旗下的帝国物流压根就撑不起全境货流。

近年来,各处河川的诸多船行皆是挣得钵满盆满,却苦于船坞和船匠不足,新船下水太慢。

这百川船运上来就是六千楼船,改装成货船后,其载货量远非寻常民间货船可比,且操舟手和掌舵士都备齐了,还能亏本么?

没瞧见皇室实业和田氏商团都要出赀替百川船运大肆修筑水陆码头,用以换取百川船运的份子么?

江都王刘非和国舅田胜皆是无利不起早的脾性,若非看好百川船运必能牟取暴利,岂会舔着脸巴上去?

梁王刘武倒是爽快,与代王刘登商量过后,便是各分出一成份子,分润给皇室实业和田氏商团,以便得以借重这两大商团的雄厚实力。

梁王嫡次子,桓邑侯刘明则出面执掌百川船运,他的诗书文采虽不如长兄刘买,然论起交际手腕,却远非刘买可及。

第一百六十五章 载人运输第三百六十一章 脱岗培训第二百八十八章 齐力防灾第七百八十七章 远徙万里第二百二十六章 群臣哗然第一百二十二章 夜战破敌第一百零二章 东市巧遇 第六百五十五章 所为何来第二百七十二章 秋季局势第八百二十六章 贵女愁绪第四百七十四章 诸般迁调第一百八十一章 公羊春秋第五百六十八章 塞北乌桓第十四章 运筹马上 第二百零四章 池畔踏春第一百六十七章 乌桓来使第五百零三章 焚城灭佛第二百九十四章 帝后大婚第四百九十一章 残暴奴律第七百七十八章 犹太祭祀第八十九章 攻城利器第五百二十九章 王爵虚置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月离京第六十六章 生化作战第八百一十八章 寄子归乡第四十九章 湖心垂钓 第四百九十一章 残暴奴律第五百八十章 或为帅才第一百零二章 东市巧遇 第六百八十九章 翁主下嫁第四十六章 工业模式第二百九十章 渡过天灾第七百零七章 赴滇迎亲第五百九十二章 石油化工第五百七十二章 岭南铝业第五百零九章 巽加求和第七百四十一章 欲入军学第一百七十九章 唯才是举第二十一章 高额月例 第六百三十一章 不合常理第六百七十二章 骑军借道第五百零五章 大农六部第三百七十五章 出巡准备第一章 夜色未央第八百三十章 长安协定第六百二十章 冲撞太子第六百三十四章 天文学说第二百九十九章 何为拘束第二百四十二章 谋取王位第二百七十三章 不同景象第七百零六章 考较太子第四百一十六章 珠赠娇妻第二百章 水战操演第五百零四章 伴读入宫第一百一十二章 全线出击 第八百三十章 长安协定第四百二十二章 妻儿随任第八百零四章 及笄待嫁第八百一十六章 如虎贲兽第二百七十二章 秋季局势第三百一十一章 长安械斗第二百四十四章 绿林好汉第七百四十七章 太子登门第八百二十四章 勒石封山第二百五十二章 各取所需第三百九十九章 重整军制第二百一十二章 匈奴来袭第六百七十四章 贵女怨念第四百三十章 惊闻卫青第六十三章 汉奸鼻祖 第二百一十三章 诸将领命第一百二十九章 关城大捷第四百三十章 惊闻卫青第一百一十章 汉军出塞第三百二十五章 葡萄引战第四百七十九章 中南半岛第八百三十一章 东阙广场第三百三十九章 虽远必诛第二百四十七章 贵妇入伙第一百零三章 鞭炮问世 第四百六十九章 金银票律第七百五十三章 弱是原罪第三百七十二章 鲁图图鲁第九十一章 匈奴撤军第三百二十八章 欲购新宅第四百六十一章 直流电机第七百零八章 京南铁路第三百二十七章 蹴鞠联赛第六百零一章 欺人太甚第六百二十二章 使团西行第三百九十章 大战终结第六百九十八章 搭乘火车第五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资第五百零七章 罂粟之岛第二百零四章 池畔踏春第七百一十章 小遗席间第六百六十八章 平衡逆差第四百四十二章 文教师范第五百四十二章 以珠抵过
第一百六十五章 载人运输第三百六十一章 脱岗培训第二百八十八章 齐力防灾第七百八十七章 远徙万里第二百二十六章 群臣哗然第一百二十二章 夜战破敌第一百零二章 东市巧遇 第六百五十五章 所为何来第二百七十二章 秋季局势第八百二十六章 贵女愁绪第四百七十四章 诸般迁调第一百八十一章 公羊春秋第五百六十八章 塞北乌桓第十四章 运筹马上 第二百零四章 池畔踏春第一百六十七章 乌桓来使第五百零三章 焚城灭佛第二百九十四章 帝后大婚第四百九十一章 残暴奴律第七百七十八章 犹太祭祀第八十九章 攻城利器第五百二十九章 王爵虚置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月离京第六十六章 生化作战第八百一十八章 寄子归乡第四十九章 湖心垂钓 第四百九十一章 残暴奴律第五百八十章 或为帅才第一百零二章 东市巧遇 第六百八十九章 翁主下嫁第四十六章 工业模式第二百九十章 渡过天灾第七百零七章 赴滇迎亲第五百九十二章 石油化工第五百七十二章 岭南铝业第五百零九章 巽加求和第七百四十一章 欲入军学第一百七十九章 唯才是举第二十一章 高额月例 第六百三十一章 不合常理第六百七十二章 骑军借道第五百零五章 大农六部第三百七十五章 出巡准备第一章 夜色未央第八百三十章 长安协定第六百二十章 冲撞太子第六百三十四章 天文学说第二百九十九章 何为拘束第二百四十二章 谋取王位第二百七十三章 不同景象第七百零六章 考较太子第四百一十六章 珠赠娇妻第二百章 水战操演第五百零四章 伴读入宫第一百一十二章 全线出击 第八百三十章 长安协定第四百二十二章 妻儿随任第八百零四章 及笄待嫁第八百一十六章 如虎贲兽第二百七十二章 秋季局势第三百一十一章 长安械斗第二百四十四章 绿林好汉第七百四十七章 太子登门第八百二十四章 勒石封山第二百五十二章 各取所需第三百九十九章 重整军制第二百一十二章 匈奴来袭第六百七十四章 贵女怨念第四百三十章 惊闻卫青第六十三章 汉奸鼻祖 第二百一十三章 诸将领命第一百二十九章 关城大捷第四百三十章 惊闻卫青第一百一十章 汉军出塞第三百二十五章 葡萄引战第四百七十九章 中南半岛第八百三十一章 东阙广场第三百三十九章 虽远必诛第二百四十七章 贵妇入伙第一百零三章 鞭炮问世 第四百六十九章 金银票律第七百五十三章 弱是原罪第三百七十二章 鲁图图鲁第九十一章 匈奴撤军第三百二十八章 欲购新宅第四百六十一章 直流电机第七百零八章 京南铁路第三百二十七章 蹴鞠联赛第六百零一章 欺人太甚第六百二十二章 使团西行第三百九十章 大战终结第六百九十八章 搭乘火车第五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资第五百零七章 罂粟之岛第二百零四章 池畔踏春第七百一十章 小遗席间第六百六十八章 平衡逆差第四百四十二章 文教师范第五百四十二章 以珠抵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