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 唯才是举

照常理而言,作为以农立国的封建皇朝,一旦在春耕或秋收的农忙时节再征发徭役,从事大规模的营建工程,就表示出现了不顾民间疾苦的暴君或昏君,进而引发极大的民怨。

然而在汉六十年八月下旬,面对即将到来的秋收,朝廷却违背常理的在京畿周边诸郡发布告示,大肆征发徭役。更为怪异的是,此次征发徭役,不但不像往常般采取强制手段,反而提出要严格筛选前来自愿服役的百姓,不是虎背熊腰的精壮男子,便无法入选。

百姓们面对朝廷如此反常的作法,不但没有丝毫怨气,反而兴致勃勃的争相前往服役,唯恐落在他人之后,没能抢到位置。而今年已然服完更役的百姓,更是扼腕叹息,懊恼自己失去了此番机会。

西汉初期徭役的范围,主要分为劳役和兵役,劳役亦称为“更役”,主要是从事生产性劳动,例如:修建道路、寺舍、城垣、宫苑,整饬河渠,漕运委输等。凡成年男子每年应服之无偿劳役,每次为期一月。当然,权贵之人不可能亲自服役,有出物资代役的,有出钱雇人代役的等等。

此番朝廷征发的徭役却和以往不同,百姓们如今最为形象的描述,是一个极为新奇的词汇“监役”。

所谓的监役,便是取自监视,监工之意,是自打去年秋天才在京畿周边数郡民间自发产生的一个新词,很快便流传甚广,随后便被官府按照约定俗成的惯例而采纳入官方词汇中。

监役虽也被划归更役,也属于无偿劳役,然而却和以往的更役内容有着本质上的区别。服监役的百姓,只需经过数日的简单训练,便会成为监工,被派往原籍地附近的各个工地,监督外族奴隶从事繁重的劳动。

监督别人劳动,可比自己劳动要来得轻松,不但可以抵消徭役,还有美酒佳肴伺候着。

和以往累死累活,还只能吃些陈米混合着烂菜叶熬成的稀粥,偶尔还被官吏鞭笞的更役相比,服监役实在有如享福一般。

如果单单是好酒好菜,自然还不足以让大多百姓放下秋收的活计,前来应征,顶多能吸引一些平日里好吃懒做的闲汉。真正让百姓们垂涎三尺的,乃是服监役后似乎唾手可得的高额赏钱。

监役在表面上随时无偿劳役,但实际上却有不菲的收入。由于朝廷或者说是长安城的权贵们,为了赶在工期内,按质按量的完成庞大的工程量,在皇室实业的示范及带头作用下,将所属工程划分为无数的小段,并广而告之,若是某个小段能够提前达标,负责营建该小段的管事和监工便会获得高额的赏钱。

所谓的达标,便是达到各自东家预先根据奴隶伤亡数量,工程质量等诸多项目订立的先期目标。

早在全年秋末冬初,西北大道及京畿数郡通路的修筑过程中,这些出自皇室实业之手的规矩和奖惩办法,便被参与筑路计划的各大世家逐渐接受。只因他们发现照此施行后,各项工程的效率和质量都陡然提高了一大截,权衡利弊之下,既然能花小钱赚大钱,自然让他们受之若饴。

总之在该年八月,随着朝廷在京畿数郡征发徭役的诏令颁布,整个关中的民间迸发出极大的热情,出现了前所未见的应征潮。

面对前来应征的人山人海,负责征发徭役的官吏着实吓了一跳。

往年征役时,他们可都要带齐剑戟斧钺,刀枪棍棒挨家挨户的搜寻那些试图逃役的刁民。如今面对这么许多急吼吼要应征的关中大汉,官吏们高兴之余,心中多少还是有些不知所措,花了许久才平复下心情,开始照章办事。

“哦?短短数日徭役便已征发完毕?”

太子刘彻在中央官署看到京畿各郡呈报的复命奏章,还是颇有些意外的,“且不论去年已投入筑路的十余万匈奴奴隶,单单是数月来从各个边关掳掠来的战俘便也数以十万计。即便一个监工能看管十数个奴隶,也至少需要过万监工。在这农忙时节,光凭京畿数郡短短数日,能募集如此多的精壮男子,实在出乎孤王的意料啊。”

一直跟随协助他的丞相长史黄焘已有所指的微笑道:“所谓财帛动人心,面对如此丰厚的赏钱,但凡家里婆娘和娃子能帮着收割庄稼的汉子,自然都会去应征的。再说各郡县大大小小的官吏也不下万数,谁家没有几个穷亲戚呢?”

刘彻闻言,不由哑然失笑道:“这倒也是,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恐怕由于此次征发徭役,周边各郡县的小官小吏们,倒是难得在家中亲眷面前好好风光了一次。自从张汤就任长安中尉,不惜血洗官场,进而严厉整肃京畿治安,连带着各郡县中的小官吏们都是提心吊胆的过活,日子也不好过啊。”

“只是如此一来,真正能应征上的百姓恐怕并不多。”

黄焘言语中颇有些无奈,作为辅助丞相掌管百官考评的长史,他还是希望吏治清明,否则老被监督吏治的御史们挑刺,总觉得有些失了脸面。

刘彻倒是无所谓的摆摆手,微笑道:“水至清则无鱼,只要这些小官吏们自身不贪渎赏钱,举荐的人也能办好事,让他们卖个人情也并无不可。真要肃清吏治,还需从上至下进行整肃。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若是朝廷重臣持身不正,也怨不得下面的官吏上行下效。”

作为穿越众的刘彻深深知晓,反贪腐就要先打老虎,至于低层的公务人员,就算想腐败贪渎,碍于手中权势太小,也实在造不成太大的危害。

只有位高权重的朝臣,才是最需整肃吏治的群体。否则若是中央政府贪渎之风盛行,才真如急性传染病一般,会迅速蔓延到全国各级官僚。

黄焘微微颌首认同道:“殿下所言极是,所幸经过先帝及陛下两朝励精图治,严加整肃,如今我大汉朝堂之上,大多都是廉洁奉公的良臣,实乃百姓之福,社稷之大幸。”

刘彻颇有些有些不以为然的轻笑道:“父皇和丞相如今都不在此处,你也别只挑好听的说。孤王心中有数,对如今的朝廷重臣而言,廉洁是毋庸置疑的,但这奉公就值得商榷了。”

黄焘见马屁没拍成,脸上不由露出几分尴尬。不过他好歹混迹官场数十载,脸皮早已厚逾城墙,讪笑着缓颊道:“殿下说笑了,所谓人无完人嘛。仅凭我朝廉洁的官风,也算得上极为难得的治世了。”

“是啊,人无完人。”

刘彻显得颇为认同,玩味的笑道:“所谓廉洁,便即不贪。我朝各级官吏秩俸颇高,足以供养家中亲眷,想要廉洁并不太难。至于奉公,便要毫无私心,凡事均持以公心,为百姓计,实在有些强人所难,便是孤王自身都做不到,怎能要求朝臣们能一以贯之?”

黄焘闻言,也猜不透殿下言下之意,只好默然无语。所谓言多必失,唯有沉默是金当乃为官之道。

刘彻倒也没有期待黄焘会出言附和,只是聊发感慨罢了。

汉初官员的福利薪资都是极高的,可谓高薪养廉。

对于朝廷大员而言,三公的秩俸是四千两百石,其购买力相当于后世两百五十万人民币的高额年薪。副国级的九卿则是一百多万。高官的诸侯和太守之流则将将逼近百万年薪。

即便低层官吏,秩俸之高也令人咋舌,小县城的县令是四十万,相当于公.安.局长的县尉,年薪也高达三十余万。便是最小最小的用来打杂的吏卒,不能领年薪,也能领到两千多的月薪。

相比于后世新中国少数清廉的公务员,汉初公务员明面上的薪水绝对高了无数个档次,当然是要派出灰色收入的情况下。因此刘彻认为汉初的官吏廉洁是本分,拿着如此高薪再敢贪腐,实在应当千刀万剐。

至于奉公,即便纵观有文字记载的数千年人类文明史,真正能达到这个标准的基本没几人。

尤其是处于封建皇朝的汉初,即便是以袁盎为首的保皇派系,也不是全无私心,一旦触及派系的利益,所谓公心就要让路。

即便是最能具体化的“守法”都未必能要求大臣们完全做到,尤是刘启和刘彻最为看重的两个酷吏——郅都和张汤。

他们的廉洁是毫无疑义的,根据历史记载,待他们死后,家人连安葬他们的棺椁都买不起。论起奉公,如果把其定义为对皇帝的忠诚,那这些酷吏甚至比保皇派还要“奉公”千万倍,只需皇帝一道诏令,他们便可毫不质疑,眼睛都不眨一下的屠杀数万人。唯有守法一项,两人不知违背了多少项汉律了,连废太子刘荣都敢弄死,其他人更不在话下。

刘彻想得有些出神,良久才缓缓醒转,看着一旁毫无不耐之色,默默侍立的黄焘,幽幽叹气道:“千金易取,而人才难得。即便有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只人,也当命各地官吏尽举所知,勿有所遗的尽皆网罗。只有唯才是举,方是选官治国的上善之策。”

黄焘并不知道太子殿下无耻的盗用了后世一代枭雄曹操的经典词句,而是敬佩不已的暗自揣摩殿下的言下之意,只觉越琢磨越有意思。

数日后,太子刘彻不经意说出的,关于“唯才是举”的言论经由黄焘转述至丞相袁盎处,复又由袁盎下意识的告知皇帝陛下。

汉帝刘启召来刘彻,饶有趣味的与他就相关看法论述了一番,方才通晓刘彻的本意。

即选官的真正准则并不是“唯才是举”,而是“治平尚德行,有事赏功能”。不但不曾笼统地否定世家大族素所强调的德行标准,而且很重视对名士的争取。只是对于确实有才干的治世之才,不要过于在意他在德行上的微小缺失,在守法的前提下力图做到人尽其才。

刘启不由颇为意动,登时计上心头。

他先将刘彻的原话稍微修饰了一番,尤其是将“不孝”二字除去,免得有违汉初以孝道治理天下的国策,随后便有意命人将此番言论暗地传播出去。

所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天子和储君的相关言论很快便在大汉朝堂引发了一场规模颇大,并且旷日持久的大论辩,也掀起了对汉初极为僵化的选官制度的首次反思和冲击。

第三百二十八章 欲购新宅第七百六十章 不负相思第二百六十六章 乌桓备战第七十八章 匈奴大帐 第六百九十九章 漠南筑塞第五百八十章 或为帅才第四百四十九章 王侯京居第一百五十九章 梁王请罪第七百三十四章 固有疆土第四百四十九章 王侯京居第四百四十三章 东郡油田第四百七十章 购舰计划第一章 夜色未央第三百零二章 文教府司第二章 吴楚之乱第一百四十九章 大军班师第一百三十八章 协从理政第六百八十六章 太子登门第五百六十八章 塞北乌桓第一百一十三章 帝国石油第四百六十七章 齐萱求见第八十四章 发行股份第五百七十三章 李陵随军第三十二章 王婶还乡 第七百六十八章 欧亚大战第二百八十六章 帝国科院第一百五十八章 刘荣投缳第一百一十七章 刘彻领军第六百零八章 商贸代表第七百七十六章 太子来援第二百一十四章 挥师出塞第一百四十六章 暗自盘算第六百九十七章 发展代价第三百九十二章 败家婆娘第七百八十二章 安息贵女第三百二十一章 政经官学刚结束工作回饭店,凌晨才能更新,大家勿等第一百一十三章 帝国石油第一百六十九章 儒道之辩第五百三十一章 袍泽重见第三百九十二章 败家婆娘第二百六十七章 意在扩编第二百六十四章 开发湘南第一百三十五章 陇西豪强第七百七十九章 家有犟儿第七十九章 草原诅咒 第四百一十五章 隋珠惊现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色七夕第八十章 密林设伏第三百二十一章 政经官学第六百八十九章 翁主下嫁第七百一十七章 开拓北美第七百九十三章 雍凉畜牧第九十五章 意外重逢 第二百一十一章 痴女渣男第一百四十章 家宴谋划第七百九十六章 服饰改制第三百一十六章 长安周报第八百二十八章 长安会谈第六百三十六章 使团入城第四百五十八章 胶漆娇妻第五百三十一章 袍泽重见第十六章 仁孝家宴 第五百九十二章 石油化工第七百七十三章 盼得君归第五百一十七章 汉为刀俎第三百四十一章 大战骤起第二百九十四章 帝后大婚第八十七章 肥羊火锅第八百零七章 釜底抽薪第二百四十四章 绿林好汉第六百零八章 商贸代表第一百二十五章 捷报传来第四百四十三章 东郡油田第二百零三章 悄然萌生第五百三十章 勒石葱岭第一百三十章 举国欢腾第七百零四章 太子召见第二百三十二章 河湟谷地第七百三十三章 少年心思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明踏青第四十八章 避暑山庄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月离京第八百零一章 搅屎棍子第五百六十九章 火力发电第七百六十二章 祖父催婚第三百九十六章 夫妻相处第三百二十五章 葡萄引战第七百八十三章 与子逛街第四百一十章 长秋医学第二百五十六章 对朝方略第一百零八章 廷尉汲黯第三百八十六章 乌桓助阵第二百一十五章 文君出蜀第二百零六章 以食为天第六百二十二章 使团西行第二十五章 恁多工钱 第七百六十一章 困兽犹斗第六百零六章 特使避暑第五百七十一章 汉使窦蟠
第三百二十八章 欲购新宅第七百六十章 不负相思第二百六十六章 乌桓备战第七十八章 匈奴大帐 第六百九十九章 漠南筑塞第五百八十章 或为帅才第四百四十九章 王侯京居第一百五十九章 梁王请罪第七百三十四章 固有疆土第四百四十九章 王侯京居第四百四十三章 东郡油田第四百七十章 购舰计划第一章 夜色未央第三百零二章 文教府司第二章 吴楚之乱第一百四十九章 大军班师第一百三十八章 协从理政第六百八十六章 太子登门第五百六十八章 塞北乌桓第一百一十三章 帝国石油第四百六十七章 齐萱求见第八十四章 发行股份第五百七十三章 李陵随军第三十二章 王婶还乡 第七百六十八章 欧亚大战第二百八十六章 帝国科院第一百五十八章 刘荣投缳第一百一十七章 刘彻领军第六百零八章 商贸代表第七百七十六章 太子来援第二百一十四章 挥师出塞第一百四十六章 暗自盘算第六百九十七章 发展代价第三百九十二章 败家婆娘第七百八十二章 安息贵女第三百二十一章 政经官学刚结束工作回饭店,凌晨才能更新,大家勿等第一百一十三章 帝国石油第一百六十九章 儒道之辩第五百三十一章 袍泽重见第三百九十二章 败家婆娘第二百六十七章 意在扩编第二百六十四章 开发湘南第一百三十五章 陇西豪强第七百七十九章 家有犟儿第七十九章 草原诅咒 第四百一十五章 隋珠惊现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色七夕第八十章 密林设伏第三百二十一章 政经官学第六百八十九章 翁主下嫁第七百一十七章 开拓北美第七百九十三章 雍凉畜牧第九十五章 意外重逢 第二百一十一章 痴女渣男第一百四十章 家宴谋划第七百九十六章 服饰改制第三百一十六章 长安周报第八百二十八章 长安会谈第六百三十六章 使团入城第四百五十八章 胶漆娇妻第五百三十一章 袍泽重见第十六章 仁孝家宴 第五百九十二章 石油化工第七百七十三章 盼得君归第五百一十七章 汉为刀俎第三百四十一章 大战骤起第二百九十四章 帝后大婚第八十七章 肥羊火锅第八百零七章 釜底抽薪第二百四十四章 绿林好汉第六百零八章 商贸代表第一百二十五章 捷报传来第四百四十三章 东郡油田第二百零三章 悄然萌生第五百三十章 勒石葱岭第一百三十章 举国欢腾第七百零四章 太子召见第二百三十二章 河湟谷地第七百三十三章 少年心思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明踏青第四十八章 避暑山庄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月离京第八百零一章 搅屎棍子第五百六十九章 火力发电第七百六十二章 祖父催婚第三百九十六章 夫妻相处第三百二十五章 葡萄引战第七百八十三章 与子逛街第四百一十章 长秋医学第二百五十六章 对朝方略第一百零八章 廷尉汲黯第三百八十六章 乌桓助阵第二百一十五章 文君出蜀第二百零六章 以食为天第六百二十二章 使团西行第二十五章 恁多工钱 第七百六十一章 困兽犹斗第六百零六章 特使避暑第五百七十一章 汉使窦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