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八章 水利府司

六月间,大河春夏汛期安然度过,证实长达六年多的治河工程效果显著,原本预计为其十年的偌大工程,在动用了百余万奴隶和三百余万金后,提前宣告完成。

治河是百年乃至千年大计,自不容有半分懈怠,大汉现下顶多是完成了阶段性计划,却也已尽力避免如史上般在数年后出现数处河堤大决口。

刘彻晓得堵不如疏的道理,也知道简单清淤只是治标不治本,然治河不是有人有钱就行的,修堤筑坝也不是随便就能弄的,若是不仔细考量论证而随意兴建堤坝,反倒会使得泥沙淤积更为严重,使得汛期时河水横流,洪泄万里沃土。

据史籍记载,在未来的千余年间,大河将因河道淤积而数度大幅改道,最终夺淮夺泗入海,造成大河中下游流域洪灾处处,千百万灾民流离失所。别以为大河夺淮入海是好事,因河强淮弱,且河水含沙量极大,导致淮水下游水道淤塞,最终彻底失去了原本的入海口。

以大汉现今的发展速度,若不出意外,顶多百余年就会有能力真正治理好大江大河,至少不会似史上历朝历代那般无能为力。

刘彻现今要做的,不是兴修甚么拦河大坝,而是尽力保持好大河上游的植被,避免大量的水土流失,同时毫不懈怠的让沿河郡县年年清淤固堤,提前挖掘多处大型泄洪湖,为后世子孙治河省些力气,且也能避免短期内出现特大洪灾。

若今世再无大河夺淮入海之事,便是刘彻为大汉立下的最大功绩,或许大汉臣民无知无觉,然刘彻自身还是有着足够的历史使命感。倒不是非要说甚么“人定胜天”,只是避免如史上般出现重大的生态灾难,毕竟这算不得天灾,而是人祸,是我炎黄子孙对“母亲河”犯下的滔天大罪。

六年多来,汉廷投入的人力物力远超昔年秦皇征伐徭役修筑长城,盖因秦长城乃是在战国时秦,赵,燕三国长城的基础上修建的,并非真正修筑了万里关墙。

大汉的治河工程却是从陇西始,至千乘止,将五千余里的主河道尽数疏浚畅通。期间光奴隶就动用了百余万,且是死多少补多少,从未下降到百万之下,更遑论沿河各郡县在枯水期也多有征募百姓就近清淤固堤。

三百余万金仅是朝廷从国库调拨的款项,沿河各郡县官府也没少投入公帑,毕竟此事也是他们的本分,过往在朝廷没大力投入治河前,各地官府每岁也是会兴修水利的,既然朝廷下了政令,官员们自是更为卖力的对待此事。

或许后世公知鄙薄封建皇朝的独裁体制,然毋庸置疑的是,若在皇权稳固,且官制完善的朝代,官僚体系的执行力要远远高于所谓的皿猪制度。

预定十年的治河工程,仅用六年光景就已达成预期目标,皇室实业从大河中上游顺着河道治理,然待得修到大河下游,江都王刘非等人便惊觉后续的河道已整葺好了大半,皆是被沿河郡县的官民自发弄好了七七八八。

刘非又是欣喜又是无奈,欣喜的是能早早向皇帝陛下复命,无奈的是少了小半工程量,每岁就少收朝廷五十万金,四年可就是足足两百万金啊。

两百万金是甚么概念?

即便汉廷的国库岁入逐年暴涨,但今岁估摸也就四百万金罢了,两百万金就是国库岁入的五成,换作后世的平价购买力计算,约莫等同全球前五大企业的总市值吧。

皇室实业少挣两百万金,饶是见惯金山银山的刘非都是肉痛不已。

好在皇帝刘彻是厚道人,晓得自家五皇兄甚么都不缺,挣钱也是为了寻找所谓的成就感,总之就是个好面子的。刘非多年来也确实为国为君立下诸多大功,该赏还是要赏的,刘彻也不吝于给他多长长脸,顺带为旁的刘氏宗亲竖立典范。

赶在三伏休朝期前,大农府遣往各地的属官皆完成了治河工程的相关验收,评鉴皇室实业的施工品质确是上佳。

江都王刘非择日朝服登殿,向皇帝陛下复命。

皇帝刘彻龙颜大悦,当殿敕封刘非为“贤王”,大汉天子封的“贤王”,自不似匈奴的左右贤王,而是以“贤”为号,活着是封号,死了还能用作谥号。

莫以为早早得了谥号不吉利,历朝历代能以“贤”为谥号的王侯,掰着手指都能数出来。

况且皇帝陛下言明,“贤王”刘非位列诸王之上,可剑履上殿,与大长公主及梁王同。即便是皇子刘沐,堂堂的沐王殿下,也无此殊荣,在未得册储君之前,遇着刘非这皇叔也得见拜。

正因此举,刘非真正奠定了在刘氏诸王中的超然地位,尤是梁王刘武近年多是深居简出,鲜少过问宗亲族务,即便梁王嗣子刘买已身为太常卿,然唯有刘买日后得袭梁王位,且再迁任宗正卿,或能与刘非并列。

刘非乐得眉开眼笑,群臣恭贺连连之余,却也不免觉着陛下还真是大度,难道就不忧心江都王贤名远播,声威愈重后,生出甚么不该有的心思么?

刘彻心下却是暗笑,朝臣们之所以如此讶异,无非是见识太少,实是延续两千余年分封制桎梏了他们的思想。

汉代的郡国制是郡县制和分封制的杂糅,终将会逐步演化为真正的郡县制,别说刘非这“贤王”,便是小刘沐的“沐王”,甚至更早的牧丘候和顺候,皆是刘彻刻意为之。

随着推恩令的颁布,大汉王侯的现有封邑会被不断裂解,将来封的王侯也不会再赐下封邑了,那还称甚么江都王,赵王,鲁王……索性寻合宜时机改称贤王,忠王,勇王,将分封制早些扫入历史的尘埃中。

刘彻倒不是想着子子孙孙传承帝业,来个千秋万载,华夏大一统是大势所趋,不管未来是谁当家做主,甚或是推翻皇朝帝制,搞甚么滋油皿猪,总之意图分裂华夏的屑小奸佞就该抄家夷族!

刘彻身为帝皇,就该尽快将华夏捏把捏把,黏得牢牢的,免得像强大无比的罗马帝国般顷刻分裂坍塌,最终湮灭不见。

诚然,史上的华夏是好好传承下去了,然刘彻现今在大汉推进工业化,天晓得公知愤青们会否提早出现,还有可怕的圣母表。

堡垒往往是从内部被攻破的,还是要未雨绸缪,努力提升华夏百姓和汉民族的凝聚力,免得有不肖子孙搞思潮,搞运动,把好端端的民族搞得四分五裂啊!

(貌似又有些犯忌讳,然作者君不吐不快,为之奈何?)

三伏将至,嘉奖完治河的有功之臣,刘彻便是领着妻儿提前跑南山河谷避暑去也。

皇帝陛下提前数日离京,朝臣们倒也没甚么非议,仍是按部就班的在中央官署处理政务,如今大汉四海升平,着实没甚么军政要事非得奏请陛下圣裁的。

太上皇刘启更是早就跑渭北甘泉宫避暑去了,估摸着要到明岁开春才会摆驾回京,主要是近年不知是何缘故,长安的盛夏愈发闷热,酷暑着实难熬得紧。

刘彻翻阅过不少史籍,晓得未来数年大汉仍会是风调雨顺,想来还是因华夏此时正处于温暖期,平均气温仍在攀升的缘故。只要不闹旱灾,他这皇帝也就无需太过杞人忧天了,气温高有气温高的好处,尤是对于以普及麦棉复种的关中郡县,农作物多些日照是大好事。

大农令东郭咸阳却没那般悠闲,皇室实业已然完成治河工程,接下来数年朝廷就不会再大举治河了,还得靠沿河各郡县的官府维护河段,每岁清淤固堤。

大农府掌着国库,自是要为各地官府调拨相应的治河款项,皇帝刘彻也晓得大农府的执掌太过庞杂,在离京避暑前,特意谕令大农府增设水利司,分掌江河百川的防洪、灌溉、航运等除害兴利诸事。

掌水利之事乃是肥差,眼馋官缺的世家权贵不少,然皇帝陛下却是留下话来,让丞相曹栾拟定府司官制,却不释出官缺,由大农丞孔仅兼任水利令,并从大农府派驻各郡县的属官中拔擢官吏出任该地水利监。

孔仅本是兼着的中央钱庄钱监,则改由另一位大农丞卓王孙兼任,刘彻心里清楚得紧,国家货币发行机构的执掌者不该长久留任,好歹要有轮调,否则太容易监守自盗,营私舞弊。

现今大汉的金融业尚未建构成型,更没有甚么股市,倒还好些,否则中央钱庄随便露出点“内部消息”,有人就能挣得钵满盆满,有人却会赔得倾家荡产。在金融监管体系尚未彻底健全前,该防备的还得防备,好歹先形成轮调惯例,官员害怕被后任者掀老底,也就不敢做得太过火了。

皇帝陛下的态度很明显,不想让世家权贵们过多涉入水利司,也就没甚么人不识趣的再多做觊觎,免得惹陛下不悦,不值当的。

孔仅亦是深悉圣意,尽职尽责的评鉴和拔擢适任官员入水利司,他比东郭咸阳小了十余岁,就等着将来继任大农令之位,岂会为讨好旁的权贵而误了自身前程?

第三百七十八章 抵达云中第五百九十八章 远交近攻第五百七十七章 心思各异第二百三十三章 师徒相见第六百二十八章 战局有变第五百二十一章 七夕布局第二百二十二章 血洗漠南第七百八十二章 安息贵女第一百一十三章 帝国石油第七百三十五章 滇国内附第八百三十三章 竹马青梅第三百一十六章 长安周报第五百四十三章 吕宋淘金第六百八十六章 太子登门第六章 未央风起第三十章 长安望雪 第一百二十四章 欲设慈济第七百八十四章 未来婆家第三百二十四章 调控畜牧第二百五十六章 对朝方略第二百二十七章 秩俸改制第六百四十八章 入宫观礼第一百九十三章 天家骄女第四百四十六章 夜郎犯边第四百三十章 惊闻卫青第一百三十九章 田间轶事第二百二十八章 枭雄殒没第二百零六章 以食为天第三百二十四章 调控畜牧第三百八十四章 皆是阴狠第六百四十四章 宫邸女学第五百八十二章 身毒禁海第四百五十一章 鸣炮贺寿第三百七十八章 抵达云中第七百一十一章 母爱如斯第六百五十一章 意欲撤兵第二百六十七章 意在扩编第六百七十二章 骑军借道第六百一十章 赵府贵女第五百七十章 佛国寻衅第三百零四章 雍凉乳业第十九章 美容美甲 第六百四十七章 翁主婚事第三百六十三章 着眼釜山第七百九十章 诸般应对第七百六十三章 捕奴行当第三百四十一章 大战骤起第三百四十六章 琐碎诸事第四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资第五十五章 草原马贼 第一百八十九章 孔仅入士第五百九十七章 上帝之鞭第八章 宫廷宴会第五百八十章 或为帅才第三百三十章 商讨出兵第一百二十一章 骑兵对决第二百二十一章 举杯陶然第七百三十四章 固有疆土第三百章 采菊东篱第一百八十四章 淮水异动第二百一十八章 滈水濯足第七百九十七章 归家省亲第二百六十八章 黄埔军学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明踏青第三百二十一章 政经官学第一百五十五章 刑讯逼供第五十五章 草原马贼 第七百二十章 太子邀约第四百六十九章 金银票律第二十九章 田氏商团 第三百三十章 商讨出兵第三百二十一章 政经官学第五百九十四章 终有回报第七百七十三章 盼得君归第二百零三章 悄然萌生第七百七十七章 安息认怂第七百八十九章 羯人南下第四百八十五章 齐山婚事第八十章 密林设伏第四百九十五章 掌控西域第二百九十一章 长秋基金第二百零四章 池畔踏春第三百二十九章 藩王入京第七百九十八章 祆教祭典第四百九十一章 残暴奴律第二百三十二章 河湟谷地第七百三十四章 固有疆土第五百四十八章 请款筑路第三十八章 长沙王妃 第二百四十七章 贵妇入伙第八十五章 疯狂认购第三百一十三章 少府钱庄第三百九十二章 败家婆娘第六百三十章 入宫观戏新书征询,免费章节,请大家务必看看,拜托!第六百零三章 三国密约第六百一十九章 母女探病第六百九十九章 漠南筑塞第五百零五章 大农六部第八百零四章 及笄待嫁
第三百七十八章 抵达云中第五百九十八章 远交近攻第五百七十七章 心思各异第二百三十三章 师徒相见第六百二十八章 战局有变第五百二十一章 七夕布局第二百二十二章 血洗漠南第七百八十二章 安息贵女第一百一十三章 帝国石油第七百三十五章 滇国内附第八百三十三章 竹马青梅第三百一十六章 长安周报第五百四十三章 吕宋淘金第六百八十六章 太子登门第六章 未央风起第三十章 长安望雪 第一百二十四章 欲设慈济第七百八十四章 未来婆家第三百二十四章 调控畜牧第二百五十六章 对朝方略第二百二十七章 秩俸改制第六百四十八章 入宫观礼第一百九十三章 天家骄女第四百四十六章 夜郎犯边第四百三十章 惊闻卫青第一百三十九章 田间轶事第二百二十八章 枭雄殒没第二百零六章 以食为天第三百二十四章 调控畜牧第三百八十四章 皆是阴狠第六百四十四章 宫邸女学第五百八十二章 身毒禁海第四百五十一章 鸣炮贺寿第三百七十八章 抵达云中第七百一十一章 母爱如斯第六百五十一章 意欲撤兵第二百六十七章 意在扩编第六百七十二章 骑军借道第六百一十章 赵府贵女第五百七十章 佛国寻衅第三百零四章 雍凉乳业第十九章 美容美甲 第六百四十七章 翁主婚事第三百六十三章 着眼釜山第七百九十章 诸般应对第七百六十三章 捕奴行当第三百四十一章 大战骤起第三百四十六章 琐碎诸事第四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资第五十五章 草原马贼 第一百八十九章 孔仅入士第五百九十七章 上帝之鞭第八章 宫廷宴会第五百八十章 或为帅才第三百三十章 商讨出兵第一百二十一章 骑兵对决第二百二十一章 举杯陶然第七百三十四章 固有疆土第三百章 采菊东篱第一百八十四章 淮水异动第二百一十八章 滈水濯足第七百九十七章 归家省亲第二百六十八章 黄埔军学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明踏青第三百二十一章 政经官学第一百五十五章 刑讯逼供第五十五章 草原马贼 第七百二十章 太子邀约第四百六十九章 金银票律第二十九章 田氏商团 第三百三十章 商讨出兵第三百二十一章 政经官学第五百九十四章 终有回报第七百七十三章 盼得君归第二百零三章 悄然萌生第七百七十七章 安息认怂第七百八十九章 羯人南下第四百八十五章 齐山婚事第八十章 密林设伏第四百九十五章 掌控西域第二百九十一章 长秋基金第二百零四章 池畔踏春第三百二十九章 藩王入京第七百九十八章 祆教祭典第四百九十一章 残暴奴律第二百三十二章 河湟谷地第七百三十四章 固有疆土第五百四十八章 请款筑路第三十八章 长沙王妃 第二百四十七章 贵妇入伙第八十五章 疯狂认购第三百一十三章 少府钱庄第三百九十二章 败家婆娘第六百三十章 入宫观戏新书征询,免费章节,请大家务必看看,拜托!第六百零三章 三国密约第六百一十九章 母女探病第六百九十九章 漠南筑塞第五百零五章 大农六部第八百零四章 及笄待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