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七章 引导舆论

入得十一月,关中各地渐渐飘起鹅毛大雪,百姓们纷纷躲在家里熬冬,长安城周边的作坊也在大雪天里歇工大半,仅留下少数人手维持必要的生产。

刘彻窝在暖阁内,望着玻璃窗外的漫天飞雪,微微有些犯愁。

今岁的冬季远比之前数年来得寒冷,气候实在有些反常,让他不由得想起史籍对来年的记载。

明年三月,关中将连降暴雨,并伴随着大量冰雹;七月辛亥,将出现日食。

史上正值汉景帝刘启在位,民间谣言四起,以为雨雹和日食乃是上天为惩罚景帝之过,方才连降天灾。景帝无奈之下,只得罢免了当时的丞相刘舍,代其受过,改任卫绾为丞相。

如今历史的进程被刘彻改变了,刘彻已登基为帝,袁盎也没早早死去,而是做了数年丞相,刘舍还是御史大夫,卫绾则从太子太傅改任中大夫,仍兼任太学祭酒。

然而天候却并未因刘彻而发生甚么太大的变化,毕竟如今的大汉可不似后世的华夏,会因碳排放引发甚么温室效应,影响到大气候。

刘彻深知若不尽早想好应对之策,待得天灾降临就会有大麻烦。毕竟他才刚登基,明年还要大婚,若三月和七月就连降天灾,他的威信必定会因谣言而遭到重创。

要提前抢占舆论高地,进而将民间舆论导向对自身有利的方向才行。

向臣民解释雨雹和日食乃是正常的自然现象?

行不通的!

对迷信无知之人,自然要用迷信的做法,但不能由刘彻这个皇帝出面装神弄鬼。

刘彻苦思良久,终是想到合宜的人选。

五年前,朝廷出兵收复河朔之地时,刘彻曾领兵驻守函谷关,以防备梁王刘武举兵谋反。

在函谷关的太初宫内,刘彻遇到了崇尚道学的宣德,并将其收入麾下听用。之后刘彻命宣德到大汉各地建设道观,广为布道。

五年来,刘彻为宣德提供了大笔赀财,又命各地官府对其建立道观大开方便之门,宣德已将那些名为“慈济”的道观开遍了大汉诸郡。

刘彻之所以让宣德建这些慈济观,并非是想传播宗教,而是想建立如后世慈济般的民间慈善组织,在发生大规模天灾,官府难以顾及周全时,由慈善组织发动民间自救或协助官府投入救灾。

故而遍布大汉的慈济观没有宣扬甚么教义,只是简单的导人向善,扶助孤寡老幼,从信众处募集到的香火钱,也尽数用来广设粥棚,为穷苦百姓布粥施饭。遇到灾害时,更是出动人手,不惜倾尽所有的救助乃至收容灾民。

百姓是淳朴善良的,懂得感恩,尤是对慈济诸多不求回报的善举,百姓们尽皆感念在心,称颂于口。

大汉取官时尤重官声,在民间口碑好的官员往往在升迁时占有极大的优势,故而各地官府对声誉极佳的慈济观愈发看重,便连当地的世家大族也纷纷赠与慈济观大笔的香火钱,为家族谋求良善之名。

宣德虽有悲天悯人的情怀,却并不迂腐,反是极为狡诈厚黑,这亦是他最被刘彻看重的特质。

宣德命各个慈济观的观主将世家大族送来的香火钱尽数收下,并投桃报李,在布粥施饭乃至救灾时适当的为那些世家扬名,向百姓们提及他们出资布施的善举。

如此一来,所有人各取所需,自是皆大欢喜。

随着慈济观的影响力愈来愈大,宣德身为大观主,已成为扬名各地的大善人,又在刘彻暗中的推波助澜下,隐隐有执道教牛耳的势头。

当然,道教和道学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刘彻允许大汉出现道学宗室,却觉不会允许大汉出现一个道宗。

汉人信奉和崇拜祖先即可,宗教甚么的还是免谈了。

后世谈甚么华夏信仰缺失,那是别有用心的公知或愚蠢的盲从者的谬论,华夏百姓向来不缺乏信仰,祖先筚路蓝缕,开启山林,我们感念在心,故而年年祭祀。

笃定人定胜天,先祖开天辟地,采石补天得为神,这不是信仰么?

顶多是华夏百姓较为实际,求财之时拜财神,求子之时改拜送子观音,这算甚么信仰缺失,这是古典实用主义好么?

信奉长翅膀的鸟人或憧憬乐土七十二少女的圣战士,滚粗好么?

刘彻细细想好对策,便是遣郎卫执手令,急召正在中原巡视各处慈济观的宣德,命其快马进京,不得有半分延误。

汉六十三年岁末,数则流言在关中各地交口相传,并迅速传扬至中原各郡县,乃至蔓延整个大汉。

昔年太后王娡梦的骄阳入怀,不日便即有孕,随后诞下龙嗣,是为当今大汉天子刘彻,可见今上乃是日神临尘,贵不可言。

匈奴人得知今上乃是日神,不甘见得今上护佑大汉社稷永昌,又记恨连年战败之仇,不惜放出北地灾神,要于来年三月在关中各地降下天灾,非但有倾盆暴雨,还会伴有冰雹。

唯有当今天子能引日神之力,为大汉万民驱邪避灾,然天子年岁尚幼,神力未彰,需得先在来年春祭大典上祭祀日神,再于中元节祭奠为国捐躯的大汉忠魂,方能于七月廿九辛亥日聚日神及忠魂之力,引来日曜神力,消灭北地灾神。

大汉百姓若不齐心协力,为今上祈福,并竭力对抗天灾,则今上性命危矣,大汉亦将为北地灾神占据,沦为匈奴附庸,再无今日荣景。

这些流言随着时间的推移愈演愈烈,大汉百姓因之群情沸腾。

近年大汉对匈奴连战连捷,百姓们的民族自豪感爆棚,加上朝廷屡屡减免赋税,轻徭薄赋,又遇连年丰收,百姓丰衣足食,对已退位的太上皇刘启和今上刘彻是颇为感念的。

不少百姓都在家中为太上皇刘启立了长生牌位,祈祷其长命百岁,对今上刘彻自也是爱屋及乌。英明仁德太上皇既托之以社稷,定是知晓今上乃日神临尘,能护佑大汉社稷永昌。

如此圣主,岂能被匈奴人使出的鬼魅伎俩所害,岂能被那狗屁北地灾神所害?

堂堂汉人,又岂甘被匈奴人奴役,辱我妻儿,掠我财货,使我屈膝臣服?

于是乎,百姓纷纷焚香祷告,为天子祈福,更有不少关中百姓不惧风雪酷寒,汇聚在乡里耄老家中,在万民书上盖了血指印,呈交到当地官府,请求郡县长官转呈朝廷,以表誓死捍卫今上之心。

民间舆论的力量如此之大,便连刘彻这始作俑者都未预料到,在他骇然惊觉时,这股近乎大汉总动员的势头已是止都住不住了。

民意是柄双刃剑啊!

刘彻虽为自个在民间拥有如此高的声望感到欣慰,却又不免心生惶恐,大汉的百姓实在太淳朴,太好忽悠了。

若是他日后昏了头,沉溺于操弄民意,致使民粹泛滥,怕是会祸及社稷啊。

后世的华夏,类似的前车之鉴可不少。

被吓到的可不止刘彻,还有诸多大汉权贵。无论是各郡县的世家大族,还是长安城的朝堂大臣,皆是被这股汹涌澎湃的民意浪潮吓得战战兢兢。

大浪袭来,谁若小心站到风口浪尖,必将被拍得粉身碎骨。

朝堂之上,丞相袁盎最先提及此事,向高居御座的刘彻躬身道:“陛下,这等民言愈传愈盛,为之奈何?”

他虽有“硬项丞”的美誉,但脖子再硬,也不敢将那些流言斥为谣传,否则若传扬出去,他必将被大汉百姓视作居心叵测的佞臣,晚节难保。

“朕闻得那些传言后,已命太史令观测星象,便让太史令向众位卿家细说详情。”

刘彻早有准备,将已候在御阶之侧的太史令唐都推了出来。

唐都感到群臣纷纷投来的视线,心下不由苦笑,他这太常府属官,秩俸不过区区六百石,平日连上朝的资格都没有,何曾如此受人瞩目。

太史令虽掌天时星历,他唐都也精研天文,但平日也顶多为皇室或重臣推演些婚丧嫁娶的吉日良辰,哪有甚么夜观星象,预算天灾的大本事?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如今也只有硬着头皮,依着陛下的吩咐,出言诓骗群臣了。

唐都趋步行至大殿中央,向刘彻行了礼,复又转而面向群臣躬身作揖,方才道:“下官奉陛下旨意,夜观星象,确实见得北方星象混沌,应有灾星现世,来年三月或会稍稍遮掩紫薇帝星,然日曜亦是大盛,不出明年七月,必能尽扫北方星域的凶邪之气,还我大汉朗朗乾坤,盛世永昌。”

群臣闻言,皆是哗然,万没料到民间传言竟真是确有其事。

老宗正刘通更是急声问道:“紫微帝星被遮掩?那陛下命途如何,该如何趋吉避凶?”

此言一出,殿内霎时无声,陷入极为凝重的沉寂中。

老宗正实在是急疯了,竟当众询问皇帝的吉凶,这是犯大忌的,闹不好是要掉脑袋的。

刘通亦是醒过神来,扭脸望向御座上的刘彻,浑浊的双眸中满是执拗和担忧。

他不怕死,只担心刘彻有甚么不测。

他晓得刘彻乃是太上皇刘启膝下最为出色的儿子,日后必能成为千古圣君,将老刘家的江山箍得牢牢的。他作为宗正,不能眼睁睁瞧着刘彻出事!

若以命换命能为刘彻趋吉避凶,他不惜弑杀万千权贵和百姓,甚或让他举家献祭也无妨,死后也能昂首挺胸去见刘家的列祖列宗。

“呵呵,老宗正不必在意,朕知你是因忧心才言出无状,不会怪罪的。”

刘彻摆了摆手,出言宽慰道,复又吩咐唐都:“太史令照实说来,无需隐瞒诸位卿家。”

唐都忙是躬身应诺,顶着殿内群臣锐利如刀的目光,缓声道:“民间趋吉避凶,最常见的便是冲喜之途,陛下亦可如此。”

老宗正眼神微亮,忙是道:“如何冲喜?”

唐都早将刘彻教他的话背得滚瓜烂熟,宛如神棍般死命忽悠道:“三月间若北地灾神降下天灾,则可待灾情止歇,朝廷抚恤好灾民后,陛下迎娶真凤天女堂邑翁主,可使龙凤齐鸣,抵御灾神侵袭,保陛下无恙。待中元节祭祀过大汉忠魂,不出七月,日曜神力暂入陛下龙体,扫除凶邪,灾神必定败亡。”

“好,就这般定下了!”

老宗正刘通身为最德高望重的刘氏宗亲,径自为皇帝做主,瞪着老眼环视殿内群臣,冷声道:“来年四五月间,陛下需得大婚,你等皆得悉心筹备,若有居心叵测之人胆敢阴私坏事,就是存心谋逆,当夷九族!”

群臣皆是下意识的缩了缩脖子,他们瞧得出老宗正并非妄言恐吓,而是真的决意如此。

朝堂上的这一幕很快便传扬出去,大汉臣民皆是信以为真,对陛下来年的大婚生出诸多期待,堂邑翁主那真凤天女之名也随之传遍汉疆。

第四百四十五章 长安学区第六百零四章 安息特使第三百七十七章 安排妥当第二百六十七章 意在扩编第一百七十二章 免除盐税第六百三十九章 血祭之年(上)第十七章 御赐盛宴 第六百七十七章 四郡两关第六章 未央风起第六十二章 蹛林云中 第三百五十五章 为越正名第四百七十四章 诸般迁调第三百三十八章 换个营生第三百五十七章 刘舍辞官第七百五十九章 安排见习第四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资第四百三十六章 腊月返京第三十二章 王婶还乡 第六十八章 诸事妥当第六百三十一章 不合常理第三百一十章 营养早膳第二百五十八章 公主出降第三百一十六章 长安周报第五百一十三章 舍儿套狼第一百六十七章 乌桓来使第三百八十一章 击溃前军第六百一十三章 京卫赶至第六百六十三章 裴母犯愁第三百三十三章 两代医者第四百三十六章 腊月返京第一百六十八章 出使乌桓第六百四十五章 筵席之间第二百八十九章 偶染风寒第七百八十一章 自请除国第四百零八章 半岛烽烟第二百三十九章 平皋候府第二百二十一章 举杯陶然第六百一十八章 太子师母第五百七十一章 汉使窦蟠第三百二十七章 蹴鞠联赛新书征询,免费章节,请大家务必看看,拜托!第四十章 王府缉凶第一百四十五章 争相竞价 第二百九十四章 帝后大婚第四百七十章 购舰计划第七百六十四章 开凿运河第五百零二章 增设预学第二十三章 保住弃子 第六百八十四章 太子策问第三百五十五章 为越正名第六百六十七章 汉学当立第七百一十八章 祆教大兴第一百六十六章 帝国邮政第二百七十二章 秋季局势第三百章 采菊东篱第六百九十二章 与汝还家第一百三十七章 血洗临洮 第三百八十六章 乌桓助阵第六百八十二章 金融危机第六百一十八章 太子师母第五百九十三章 分子之筛第二百四十一章 破格拔擢第七百八十四章 未来婆家第一百六十三章 父女相见第三百一十章 营养早膳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夕缠绵第二十六章 营建之事 第六百二十八章 战局有变第六百一十二章 闹出大事第七十九章 草原诅咒 第六百八十七章 同乘纵马第七百零五章 罗马权斗第六百六十五章 新老交替第一百五十三章 梁国风起第三十章 长安望雪 第五百章 夷灭东鳀第二百六十七章 意在扩编第二十二章 军法组织第二百六十三章 锑矿之用第五百九十三章 分子之筛第一百六十章 慑服中原第七百九十一章 放眼漠北第五十三章 内院探奇第六百八十七章 同乘纵马第二百五十章 铁骑封城第七百五十四章 出城乘车第一百零八章 廷尉汲黯第四百七十一章 以夷制夷第六百七十二章 骑军借道第六百一十八章 太子师母第十九章 美容美甲 第六百四十六章 亲王召见第三十三章 春暖衫薄 第三十章 长安望雪 第七百三十章 匈奴内乱第四百一十五章 隋珠惊现第六百八十六章 太子登门第四百五十四章 屁孩重逢第一百八十七章 太守府衙第六百四十五章 筵席之间
第四百四十五章 长安学区第六百零四章 安息特使第三百七十七章 安排妥当第二百六十七章 意在扩编第一百七十二章 免除盐税第六百三十九章 血祭之年(上)第十七章 御赐盛宴 第六百七十七章 四郡两关第六章 未央风起第六十二章 蹛林云中 第三百五十五章 为越正名第四百七十四章 诸般迁调第三百三十八章 换个营生第三百五十七章 刘舍辞官第七百五十九章 安排见习第四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资第四百三十六章 腊月返京第三十二章 王婶还乡 第六十八章 诸事妥当第六百三十一章 不合常理第三百一十章 营养早膳第二百五十八章 公主出降第三百一十六章 长安周报第五百一十三章 舍儿套狼第一百六十七章 乌桓来使第三百八十一章 击溃前军第六百一十三章 京卫赶至第六百六十三章 裴母犯愁第三百三十三章 两代医者第四百三十六章 腊月返京第一百六十八章 出使乌桓第六百四十五章 筵席之间第二百八十九章 偶染风寒第七百八十一章 自请除国第四百零八章 半岛烽烟第二百三十九章 平皋候府第二百二十一章 举杯陶然第六百一十八章 太子师母第五百七十一章 汉使窦蟠第三百二十七章 蹴鞠联赛新书征询,免费章节,请大家务必看看,拜托!第四十章 王府缉凶第一百四十五章 争相竞价 第二百九十四章 帝后大婚第四百七十章 购舰计划第七百六十四章 开凿运河第五百零二章 增设预学第二十三章 保住弃子 第六百八十四章 太子策问第三百五十五章 为越正名第六百六十七章 汉学当立第七百一十八章 祆教大兴第一百六十六章 帝国邮政第二百七十二章 秋季局势第三百章 采菊东篱第六百九十二章 与汝还家第一百三十七章 血洗临洮 第三百八十六章 乌桓助阵第六百八十二章 金融危机第六百一十八章 太子师母第五百九十三章 分子之筛第二百四十一章 破格拔擢第七百八十四章 未来婆家第一百六十三章 父女相见第三百一十章 营养早膳第三百一十四章 除夕缠绵第二十六章 营建之事 第六百二十八章 战局有变第六百一十二章 闹出大事第七十九章 草原诅咒 第六百八十七章 同乘纵马第七百零五章 罗马权斗第六百六十五章 新老交替第一百五十三章 梁国风起第三十章 长安望雪 第五百章 夷灭东鳀第二百六十七章 意在扩编第二十二章 军法组织第二百六十三章 锑矿之用第五百九十三章 分子之筛第一百六十章 慑服中原第七百九十一章 放眼漠北第五十三章 内院探奇第六百八十七章 同乘纵马第二百五十章 铁骑封城第七百五十四章 出城乘车第一百零八章 廷尉汲黯第四百七十一章 以夷制夷第六百七十二章 骑军借道第六百一十八章 太子师母第十九章 美容美甲 第六百四十六章 亲王召见第三十三章 春暖衫薄 第三十章 长安望雪 第七百三十章 匈奴内乱第四百一十五章 隋珠惊现第六百八十六章 太子登门第四百五十四章 屁孩重逢第一百八十七章 太守府衙第六百四十五章 筵席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