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七章 刘舍辞官

(预先声明:本章内容绝对出乎大多数读者意料,坑会继续埋,边填边埋,嘎嘎。)

正月间,御史中丞张骞迁调丞相府,出任丞相司直。

丞相司直是丞相的首席辅官,除辅理国政外,还负有检举不法官吏之责。其职守之所以与御史府的诸御史略有重合,盖因依惯例,御史大夫去职后,会从众位丞相司直中择取一人补位。

御史大夫是为副相,丞相去职后,亦往往由御史大夫接任。

丞相府和御史府所属的朝官之所以来回迁调,是为让御史府属官多少了解些政务,不至做只会清谈的言官,若连官僚体系如何运作都不熟悉,又如何劾检官吏,察举不法?

丞相司直和御史中丞虽皆秩俸千石,官秩同列,然因张骞先前乃是从丞相长史升迁的御史中丞,此番再平调回丞相府,着实是意义重大。

皇帝陛下明摆着是想让张骞历练完整,准备接任御史大夫,朝臣们晓得张骞日后必将位列三公,现下只在揣测是陛下何时会将之拔擢。

丞相为百官之首,大汉近年又是百业兴旺,发展势头迅猛异常,政务愈发繁重,袁盎年事渐高,已隐隐有些精力不济,数年内必将主动辞去丞相的职务。

然而就在群臣皆以为御史大夫刘舍未来将接掌相印时,刘舍却作出震动朝堂的举动。

告老致仕!

刘舍未入花甲之年,比袁盎可年轻得多,告的甚么老?

皇帝陛下的态度更是出乎群臣意料,欣然准允刘舍辞去御史大夫之职,却未允其致仕,而是任为光禄大夫,作为皇帝内朝首席谋臣继续留用。

御史大夫的继任人选非从丞相司直中拔擢,而是由大农令曹栾升任。

朝臣们皆是哗然,光禄大夫虽是为皇帝掌顾问应对的亲信近臣,但本身是没甚么权势的,刘舍怎会舍得放下位高权重的御史大夫不做,去做甚么光禄大夫?

一时间,长安城内传言四起,皆言刘舍必是犯了皇帝的忌讳,方才被逼着辞官去职,桃候府怕是要失势。

皇帝刘彻虽得了呈报,却对此类谣传不屑一顾,颓自连续发布数道诏令。

着大农丞东郭咸阳接任大农令,执掌大农府;着大农部丞孔仅升任大农丞,分掌天下平准;着大农部丞卓王孙升任大农丞,分掌大汉盐铁。

命孔仅领平准府司,调控各郡县常平仓每岁粜籴谷米的数量,以调高各地粮价,使其平抑于百钱每石。

刘彻之所以要略微调高粮价,盖因大汉近年劳动力的缺口愈来愈大,各处作坊为了招募工匠,屡屡提高月例,工匠和农人的收入亦愈来愈大。

尤是京畿三辅的工匠们,现下大多都吃得起砂糖,穿得起棉衣,虽因关中推广棉麦复种,使得农人的收入有所提高,但仅止吃饱穿暖,生活水准远比工匠们差太多。

民不患寡,患不均。

农事为立国之本,若农人的收入过低,长此以往必会闹出乱子的。

百钱每石的粮价不高不低,可较好的平衡现下大汉的工农业发展进度。

工匠近年月例暴涨,所追求的已非简单的吃饭糊口,购买粮食的花销不再是其家庭开销的大头,略微提高粮价尚不至使得他们无法承受。

农人的大部分收入却仍来自卖粮,粮价从八十钱每石提高到百钱每石,就意味着他们的收入得以大幅提高,使得手头宽裕不少。

大部分朝臣皆未领会皇帝陛下的用意,但因刘舍辞官在前,他们唯恐自个在不经意间也触了陛下的眉头,故而也就没有对皇帝近来颁布的数道诏令多作反对。

不少刘氏王侯却知悉个中隐情,他们皆曾因项氏余孽的毒计而被迫大义灭亲,将自家府上有项氏血脉的儿孙尽皆杀死。

此事虽已过去五年有余,然而他们对项氏的恨意却无论如何也无法化解,虽刘舍未曾牵涉此案,但难免会遭到迁怒。

尤是梁王刘武,他杀得可是自个的嫡长孙,未来的王位继承人啊。

若非嗣子刘买续弦时娶的楋跋子是个好媳妇,且她现下亦已有孕,刘武非得将失势后的刘舍全族活埋,去给自家嫡长孙陪葬。

管他们有没有涉案,是否无辜。

众多因此事被灭杀的刘氏宗亲子嗣就不无辜么?

多是些年岁不大的孩童啊!

说实话,若没太上皇和皇帝庇护,刘舍早就被抄家夷族了。

刘彻自然也晓得刘氏王侯们的心思,现下见得朝局稳定,自个培养扶持的人手已渐渐成长起来,元老重臣们又颇是思想僵化,缺乏革新观念,跟不上大汉迅猛的发展脚步,该到替朝堂逐步换血的时候了。

因而他在前些时候召了刘舍入宫,将昔年平皋候府意图谋反的部分内情告知刘舍,只是没提及那毒计,这事绝不能让更多人知道,包括刘舍在内。

刘舍闻得内情,也知自个身为项氏后人,即便未曾涉事,也不宜再做御史大夫,便是识趣的提出要告老致仕。

刘彻是个厚道人,晓得若刘舍没了他的庇护,怕是要遭到刘氏王侯报复,必是死无葬身之地,故而还是让他出任光禄大夫,无非是向刘氏王侯表示出他对此事的看法和态度。

刘氏王侯们自是会意,虽多心有不甘,但也没闹腾,权当给皇帝面子。

刘舍不晓得自家算是逃过大劫,其府上亲眷更是听信谣传,皆以为刘舍是因皇帝逼迫才不得不辞官,尤是见得刘舍对此事三缄其口,近日又面色沉郁,他们就愈发信以为真。

刘婧近来的日子过得着实不好,仿佛一夕之间便换了人间。

她身为刘舍的嫡长孙女,过往无论在何处皆是众星拱月般的存在,她向来清高自持,对那些来自贵妇和贵女们的谄媚讨好颇是厌恶,真正交好的闺中密友就唯有内史王轩的嫡女王嫣。

然而自从祖父卸任后,非但再不见有贵妇和贵女上前巴结,反倒是对她避之唯恐不及,仿佛躲避瘟神般。

王嫣对她虽仍如过往般亲近,但因皇帝已下旨为王嫣和少府丞陈诚赐婚,正在忙着备嫁,也没太多闲暇与刘婧走动,只是不时过府宽慰几句,便又得匆匆离去。

毕竟王嫣自幼娇生惯养,性情又是顽劣,女工刺绣差得紧,眼见入秋便要正婚,这嫁衣虽不用绣,可锦帕甚么的总得亲自动手。

尤是结发解缨时那条束发的五彩丝绳,婚后是要由夫婿解下珍藏,做为一世信物的,这若假手他人或是编得不成样子,可不是往死里糟践自个么?

王嫣即便再糊涂,也不至轻忽此等大事。

人在境遇突变时,往往会胡思乱想,且容易钻牛角尖,尤是刘婧正值伤春悲秋的花样年华,又是喜好凄美辞赋的才女,即是后世的文学少女,端是顾影自怜,伤情不已。

她只觉看透世间薄凉,人情冷暖,便连对王嫣也生出几分怨念和迁怒。

“权势,真的这般重要么?”

刘婧过往本以为自身无欲无求,惯是鄙夷那些汲汲营营的势力之人,此时方是醒悟,原来自个颇为享受那受人追捧的感觉,不过也是区区俗人罢了。

无怪文君先生要入宫为大长秋,服侍皇后,甚么品性高洁,甚么不喜拘束,皆抵不过权势富贵。

风华绝代的文君先生都已折腰侍人,我若再故作清高,岂不可笑么?

刘婧自嘲一笑,微微叹息,便是向祖父的书房行去。

数日后,中垒校尉秦立入宫求见皇帝,请旨赐婚。

刘彻微是抬眸,看着跪伏在地的秦立,淡淡道:“桃候刘舍的嫡长孙女,刘婧?”

“是!”

秦立没敢抬头,语气却是坚定。

刘彻默然良久,秦氏在军中威望颇大,武都候府与桃候府两家又是世交,多有联姻,现下见得桃候失势,不惜甘冒被他这皇帝迁怒的风险,要与桃候府再度联姻,且还是嫡长孙迎娶嫡长孙女,明摆着要扶桃候府一把。

毕竟桃候刘舍出任御史大夫多年,得罪的权贵数不胜数,如今猝然失势,日后怕是会麻烦不断。身后若有秦氏撑腰,倒是能安稳下来。

刘彻意有所指道:“此举倒颇是符合你秦氏家风,确有几分血性义气。”

秦立缓缓抬头,认真道:“陛下有所不知,此举虽有几分长辈的意思,实则微臣确也对此女倾慕已久,我与她自幼相熟,只是向来觉得配她不上。此番西征归来,微臣自觉已算有所成就,方才生出求娶的心思,早已央着家祖向桃候提过多次了。”

刘彻微是扬眉:“当真?”

秦立忙是道:“微臣句句属实,绝不敢妄言欺骗陛下,还望陛下明鉴!”

刘彻见他满面肃容,再不似昔年般怯懦畏缩,不由轻笑道:“既是如此,朕也不宜棒打鸳鸯,便为你二人下旨赐婚吧。”

“谢陛下成全!”

秦立自是大喜过望,忙是顿首拜谢。

翌日,刘彻颁下圣旨,赐婚中垒校尉秦立与桃候嫡长孙女刘婧。

是夜,长安城内不知有多少人因这道圣旨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第三百六十七章 治理南越第四百四十二章 文教师范第七百二十七章 电力发展第六百三十九章 血祭之年(上)第四十七章 厂房落成第五十九章 艾格服饰第二百六十七章 意在扩编第一百三十八章 协从理政第四百零二章 正朔大朝第七百三十八章 汉已八旬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朔战况第八十四章 发行股份第二百七十一章 精神文明第五百一十二章 害人害己第四百二十七章 刘乘心醉第七百二十二章 寝殿之中第二百零四章 池畔踏春第六百四十九章 父爱无言第六百八十二章 金融危机第二百九十四章 帝后大婚第二百七十一章 精神文明第六百七十八章 胡商告发第二百三十九章 平皋候府第八百三十章 长安协定第三百八十章 城头失守第四百一十二章 今岁三伏第一百一十章 汉军出塞第四百零九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六十三章 父女相见第五百三十四章 循循善诱第四十九章 湖心垂钓 第五百九十八章 远交近攻第七百二十三章 帝皇训子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自抉择第九十三章 无奈秦立 第五百四十九章 塬南壅塞第四百零四章 皇后临盆第六十五章 雁门行商 第六百八十二章 金融危机第四百四十七章 枸酱血案第四百七十四章 诸般迁调第二百四十三章 联合制衣第二百七十七章 建设兵团第二十五章 恁多工钱 第七百一十五章 太子二傅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明踏青第一百二十八章 夏日惊雷第三百八十三章 帐內定计第六百零七章 巨头齐聚第五百二十四章 猝不及防第一百二十九章 关城大捷第七十章 老汉家中 第七百五十五章 感光胶片第五百九十三章 分子之筛第五百二十六章 李广致仕第七百九十九章 神迹降临第六百九十三章 阖家团圆第二百一十九章 踏破王庭第一百五十四章 四方云动第五百三十章 勒石葱岭第五百八十五章 细君翁主第四百一十七章 公卿更替第一百二十七章 焚烧尸山第六百一十八章 太子师母第七百七十七章 安息认怂第四百四十四章 军事预算第七十七章 暗流汹涌 第一百零七章 平虏沙盘第八百零二章 教宗为质第二百四十七章 贵妇入伙第六百二十章 冲撞太子第四百六十五章 圁阴船厂第六百七十九章 皇后赠马第八百零八章 新妇难为第六百九十二章 与汝还家第五百九十九章 经略外夷第二百七十八章 长安四月第三百零八章 速难平原第六百四十七章 翁主婚事第二百九十二章 募集善款第八十八章 兵临城下第一百二十九章 关城大捷第六百一十九章 母女探病第六百四十九章 父爱无言第六百五十五章 所为何来第二百六十章 侵扰朝鲜第二百四十八章 初雪过后第七百六十八章 欧亚大战第五百三十八章 寒门虎子第八百零二章 教宗为质第二百一十四章 挥师出塞第三百一十章 营养早膳第七百四十四章 狠人妙人第七百七十八章 犹太祭祀第三百六十四章 敦煌军镇第三百三十七章 白日宣淫第八百二十三章 去病擒酋第七百五十八章 何为皇商第六百四十一章 血祭之年(下)第五百零六章 丈夫难为
第三百六十七章 治理南越第四百四十二章 文教师范第七百二十七章 电力发展第六百三十九章 血祭之年(上)第四十七章 厂房落成第五十九章 艾格服饰第二百六十七章 意在扩编第一百三十八章 协从理政第四百零二章 正朔大朝第七百三十八章 汉已八旬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朔战况第八十四章 发行股份第二百七十一章 精神文明第五百一十二章 害人害己第四百二十七章 刘乘心醉第七百二十二章 寝殿之中第二百零四章 池畔踏春第六百四十九章 父爱无言第六百八十二章 金融危机第二百九十四章 帝后大婚第二百七十一章 精神文明第六百七十八章 胡商告发第二百三十九章 平皋候府第八百三十章 长安协定第三百八十章 城头失守第四百一十二章 今岁三伏第一百一十章 汉军出塞第四百零九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六十三章 父女相见第五百三十四章 循循善诱第四十九章 湖心垂钓 第五百九十八章 远交近攻第七百二十三章 帝皇训子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自抉择第九十三章 无奈秦立 第五百四十九章 塬南壅塞第四百零四章 皇后临盆第六十五章 雁门行商 第六百八十二章 金融危机第四百四十七章 枸酱血案第四百七十四章 诸般迁调第二百四十三章 联合制衣第二百七十七章 建设兵团第二十五章 恁多工钱 第七百一十五章 太子二傅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明踏青第一百二十八章 夏日惊雷第三百八十三章 帐內定计第六百零七章 巨头齐聚第五百二十四章 猝不及防第一百二十九章 关城大捷第七十章 老汉家中 第七百五十五章 感光胶片第五百九十三章 分子之筛第五百二十六章 李广致仕第七百九十九章 神迹降临第六百九十三章 阖家团圆第二百一十九章 踏破王庭第一百五十四章 四方云动第五百三十章 勒石葱岭第五百八十五章 细君翁主第四百一十七章 公卿更替第一百二十七章 焚烧尸山第六百一十八章 太子师母第七百七十七章 安息认怂第四百四十四章 军事预算第七十七章 暗流汹涌 第一百零七章 平虏沙盘第八百零二章 教宗为质第二百四十七章 贵妇入伙第六百二十章 冲撞太子第四百六十五章 圁阴船厂第六百七十九章 皇后赠马第八百零八章 新妇难为第六百九十二章 与汝还家第五百九十九章 经略外夷第二百七十八章 长安四月第三百零八章 速难平原第六百四十七章 翁主婚事第二百九十二章 募集善款第八十八章 兵临城下第一百二十九章 关城大捷第六百一十九章 母女探病第六百四十九章 父爱无言第六百五十五章 所为何来第二百六十章 侵扰朝鲜第二百四十八章 初雪过后第七百六十八章 欧亚大战第五百三十八章 寒门虎子第八百零二章 教宗为质第二百一十四章 挥师出塞第三百一十章 营养早膳第七百四十四章 狠人妙人第七百七十八章 犹太祭祀第三百六十四章 敦煌军镇第三百三十七章 白日宣淫第八百二十三章 去病擒酋第七百五十八章 何为皇商第六百四十一章 血祭之年(下)第五百零六章 丈夫难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