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八章 初雪过后

小雪节气,雨下而为寒气薄,故凝而为雪,小而未盛。

汉六十一年,小雪的隔天便是下元节,百姓们往往在这日斋天,以感谢上天赐予风调雨顺的好年景。

凑巧在这日的入夜时分,京畿三辅皆下起初雪,百姓们直呼上苍开眼,有道是瑞雪兆丰年,庄稼尽数收割,粟谷晾晒储存,初雪便即来临,关中各地来年必然又是大丰收。

关中百姓喜迎初雪,辽东郡的百姓却是望着漫天飞舞的鹅毛大雪犯愁。

辽东郡的初雪在九月便已来临,之后又陆续下了几场雨雪,待到十余中旬,这雪是停都不住停了,且愈下愈大。

或许是靠海的缘故,辽东郡不似燕北各郡的干冷,而是带着浓重潮气的湿冷,让随李广前来辽东郡的三万细柳将士难受得紧。

太子刘彻早料到细柳将士在辽东难以熬冬,遣人送了大批羊毛衣物及毛毯,且每人分发数套,足以换洗。取暖用的火油更是源源不断的运来,甚至派匠师前来指导将士们盘火炕。

将士们自是感恩戴德,新任辽东太守李广却是无奈得紧,他早向太子殿下上奏,言明辽东苦寒,细柳将士可先留在朔方或燕地越冬,待开春再进驻辽东。

毕竟三万细柳皆是精骑,即便刻意保持马力,数日亦可疾驰千里,而朝鲜新王即位,虽陈兵列境,但辽东郡的数万边军也非吃素的。若朝鲜人真是癫狂到兴兵进犯,即便辽东难以尽数把守长达数百里关墙,但撑到细柳营驰援却是有把握的。

偏生太子殿下传来密信,执意要让细柳将士随他赴任,说甚么要提前适应环境,备不住往后要打多少年。

区区朝鲜,要打多少年?

“若给老夫三万细柳并七万步卒,不到半年光景,便将朝鲜全境尽皆踏平了。”

李广近年来连番大捷,不免有些傲然自得,如是想到。

远在长安城的刘彻自是不知他的想法,即便知晓也不会太过在意。

李广确是猛将不错,但是大局观差得很,不足担当大军主帅,让他统率三万细柳打打局部战争就行了,更大的战役指望不上他的。

朝鲜不是那么好灭的,隋唐两朝为征讨高句丽耗损的兵力数以十万计,最终还是没能彻底灭了它。

汉初的朝鲜虽没有后来的高句丽强,但地形气候皆差不多,即便攻陷了朝鲜国都王险城,之后如何彻底剿灭朝鲜余孽和其余土著,如何长久占据那个半岛,都非简单之事。

光凭李广那莽夫,解决不来的。

放眼现今的大汉群臣,军事和政务皆俱才能之人唯有现任的云中太守郅都,且待开春后,看看匈奴的军臣单于有何举动,会不会兴兵南下,为右贤王和左谷蠹王复仇。

若是匈奴单于庭认怂,那郅都就可从云中调任辽东,专心经略朝鲜。

想要灭掉朝鲜,进而彻底占据朝鲜半岛,自然需要个稳定繁荣的辽东郡作为大后方。

刘彻寻来江都王刘非,让他以皇室实业的名义出资,联合大河以北各郡县的世家大族,在开春后修筑从燕北的涿郡通往辽东郡的直道。

这条直道是不宜铺设沥青的,辽东的天气太过酷寒,现下的沥青只是粗制品,远不及后世耐热耐寒的高品质沥青,每到冬季必然会出现大量冷缩开裂的现象。

只能通过适当调配,降低黏浆土的刚性,提高韧性,在确保足够硬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建成相对柔性的砂石路,既避免大面积开裂,亦便于日后修补。

刘非带着詹事府培养出数名泥瓦匠师刚离开,刘彻复又找来大农令曹栾,让他从齐地各郡县的常平仓调出大批粮草,由琅邪水师出动舟楫楼船,趁着真正的酷寒未至,辽东沿海尚未凝结冰凌,赶紧将粮草运去。

刘彻沉吟片刻,吩咐道:“今年燕地和齐地各郡县百姓缴纳的粟谷皆不用运来京畿了,就地运去填补那些常平仓吧。”

曹栾非但没有反对,反是颇为欣喜。

近年来大汉各地风调雨顺,没甚么大的天灾,不少郡县又得以使用化肥,亩产大为提高。太仓的仓廪虽不断增建,却依旧不虞使用,曹栾是既高兴又犯愁。

燕地郡县多为平原,齐地郡县又自古物产丰沛,历来皆是向朝廷纳粮的两大地域。

wωω ☢T Tκan ☢c o 今年两地不用往京畿运粮,倒是替曹栾省了不少心,即便那些常平仓未必能尽数装下,但想要增建仓廪储存却是比长安的太仓要容易得多,耗费也少得多。

长安城现下的物价是迎风便涨,用工又极度短缺,百姓替朝廷服徭役虽不需工钱,但吃住的花销总是要国库支付的。汉帝刘启要留得爱民如子的好名声,国库近年又岁入大涨,自是不许官员在自个眼皮子底下苛待役夫,好吃好住是必然的。

如此一来,长安太仓增建一座仓廪的开销,足以在齐地郡县的常平仓增加三座仓廪,乃至更多。

不久辽东太守李广便接到汉帝刘启的圣旨,通告辽东下辖各县官员,今年冬天需时时注意辖地雪况,若有遭遇雪灾的村落,务必及时救援,并即刻上报郡府。

若有大范围的雪灾,辽东郡府可自行决断是否令受灾县治开启官仓,向灾民放粮,并提供木材和油料供其燃火取暖。

尤是数万辽东边军,今年冬季大举增发粮饷和冬衣,供给大量火油和肉食。

朝廷此等诏令一经张榜发布,辽东军民俱是高呼天子圣德。

他们哪里知晓,汉帝刘启此时正躲在甘泉宫内,盘坐火炕上惬意的熬冬,这圣旨可是忧国忧民的太子刘彻在未央宣室命人誊写,再从掌印太监孙全处取来玉玺,盖上了印篆。

刘彻甚是纳闷,按史籍记载,皇帝老爹还能活个四五年,且这辈子调理得不错,活过五十岁应是不难。

怎的此时就开始做甩手皇帝了,若真能这般看淡权势,那上半辈子费尽心思夺得大位,即位后又竭力增强皇权是作甚?

莫非真是为国为民,为了这江山社稷?

刘彻真真有些猜不透自家这城府极深的皇帝老爹了,在他提出禅位,心甘情愿做太上皇之前,刘彻还是不太敢放开手脚往朝堂大肆安插势力的。

已然返回长安复命的张骞算是个小小的试探,此番他立下大功,位列朝堂应是顺理成章的。且他和刘彻的长姊阳信公主也看对了眼,若得以尚公主,好歹是皇帝的女婿,将之委以重任,应该不会触及皇帝的底线吧?

刘彻如是想,亦如是做。

张骞虽是难得的外交人才,但如今的大行令窦浚乃是窦氏外戚的领袖,将张骞放到大行府显是难以施展。

刘彻念及先前入中央官署协从理政时,收获颇是巨大,便想让张骞先进入丞相府锻炼些时日。

既然后世皆认可外交是内政的延伸,那好的外交官自然要先熟悉内政的运转体系。

是以刘彻特意向滞留甘泉宫的汉帝刘启上了道奏章,请旨免去张骞太子中庶子之职,升任丞相长史的高位。

丞相长史秩比千石,乃是丞相府中仅次于丞相司直的辅官。数名丞相长史分掌督率诸吏和处理各种政务,端是位高权重。

汉帝刘启很快遣人送回批示过的奏章,刘彻将之翻开,唯有一字朱批“准”。

刘彻这才松了口气,皇帝老爹应是真打算放权了。

张骞刚接到升任丞相长史的敕书,即刻赴任就职,丞相袁盎早已获知此事,非但没有暗地下绊子,反是特意指派了位丞相司直领他些时日,仔细教导其打理政务。

这待遇可不常见,毕竟丞相司直是丞相的首席辅官,除辅理国政外,还负有检举不法官吏之责。

御史大夫亦谓之副相,依惯例,丞相去职后,由御史大夫补位;再从丞相司直中择取一人,迁任空出的御史大夫;复又从诸多御史丞和御史中丞内择一人,补丞相司直。

如此这般,便能使御史府的官员多少了解些政务,不至做只会清谈的言官。

故而丞相司直未来极有可能会位列三公,张骞这毛头小子能得其言传身教,给足脸面且不提,留下的些许师徒情谊,日后好处更大。

早朝时,不少未曾知晓此事的朝臣们见得张骞这弱冠少年身着朝服,位居丞相府班列极为靠前处时,惊得眼珠子都快掉了。

他们晓得太子殿下即便胆子再大,也不敢私自将太子中庶子升任朝堂重臣的,必是得了皇帝的准允乃至旨意。

皇帝莫不是病糊涂了?

大行令窦浚尤为惊愕,皇帝老表这是要彻底放权,准备禅位了?

高居御座的太子刘彻自也晓得朝臣们的猜疑,不管皇帝老爹如何想,此时还是不能让这等无端的揣测喧嚣尘上的,否则不利于政局的稳定。

待得群臣入席落座后,刘彻便是让掌印太监孙全宣读了圣旨。

圣旨大意是简单讲述了张骞的功绩,还有甚么道德高尚,忠于职守的赞扬之语,最后一句才是重点。

赐婚,阳信公主下嫁张骞!

群臣尽皆懵圈,却又恍然大悟,原来是皇帝的女婿,难怪急着破格拔擢。毕竟阳信公主年岁不小了,再不嫁出去,眼瞧着就成了老姑娘。

配个年岁相仿的丞相长史,勉强算说得过去吧。

群臣皆是为人父母者,念及皇帝也不容易,为了将自个深闺恨嫁的嫡长女风风光光嫁出去,算是费着心思的,可以理解。

于是乎,朝臣们疑虑渐消,张骞的官位被视为靠裙带关系所得,算是替刘彻背了锅。

第四百一十八章 田税新法第四十三章 悲催刘德 第五百三十二章 子承父业第七百九十四章 诸般迁调新书征询,免费章节,请大家务必看看,拜托!第四百五十章 公孙裂变第一百七十一章 打击盐商第一百零四章 验证炸药 第六百五十八章 饿狼出城第一百三十六章 丧钟敲响第十三章 骑兵利器 第八百二十章 迎汝还汉第四百二十四章 丝丝春愁第七百八十四章 未来婆家第六百六十一章 坑爹坑儿第三十七章 遗孤内院第四百六十八章 登门探望第七百七十二章 哀隆摄政第三百一十九章 下旨推恩第四百三十九章 铸钢为炮第三百二十章 兵发西域第六百四十六章 亲王召见第三百一十八章 诸般绸缪第六百五十二章 战时征募第七百一十六章 离京赴滇第五百四十章 凤翔珠宝第六百五十一章 意欲撤兵第三百二十四章 调控畜牧第四百五十八章 胶漆娇妻第二百七十四章 凛冬战事第八百二十三章 去病擒酋第七百四十六章 意气风发第三百八十七章 列阵决战第三百零一章 如此撮合第四百八十二章 粮食倾销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自抉择第四百五十三章 滇国来朝第四百三十九章 铸钢为炮第八百二十一章 兵临城下第三百二十五章 葡萄引战第三百五十六章 诸事底定第六百四十五章 筵席之间第三百五十五章 为越正名第五十三章 内院探奇第一百七十九章 唯才是举第三百二十四章 调控畜牧第四百二十二章 妻儿随任第七百六十六章 太子束发第三百一十七章 增加受众第一百三十章 举国欢腾第七百八十六章 生猛婆媳第四百九十六章 荒唐海战第二百七十四章 凛冬战事第六十五章 雁门行商 第三百七十六章 皇后有孕第七十二章 艾格连锁 第四百七十九章 中南半岛第六百七十四章 贵女怨念第八百三十二章 化解冲突第四百五十六章 高压轮机第六百五十三章 两国王储第七百七十章 家族利益第六百五十四章 适材适所第六十三章 汉奸鼻祖 第二百五十四章 经商之道第一百九十七章 谋算诸越第六百五十三章 两国王储第三十二章 王婶还乡 第四百四十七章 枸酱血案第六百八十六章 太子登门第五十章 平羌六策第三百三十八章 换个营生第五十九章 艾格服饰第一百六十一章 年节将近第八百零六章 储君大婚第四百零二章 正朔大朝第一百一十八章 煽动仇恨第八十一章 羽林出击第二百三十五章 青霉药膏第四百二十二章 妻儿随任第八十一章 羽林出击第六百二十二章 使团西行第六百一十七章 不欲追究第六百二十八章 战局有变第三百二十章 兵发西域第四百零一章 今岁除夕第六百零六章 特使避暑第三百八十三章 帐內定计第五百七十二章 岭南铝业第六百八十章 母子论理第一百九十四章 年夜擒贼第一百一十四章 生机勃勃第三百四十六章 琐碎诸事第五百六十九章 火力发电第七百二十四章 入宫赴宴第五百二十四章 猝不及防第二百四十八章 初雪过后第一百七十九章 唯才是举第一百五十九章 梁王请罪第七百九十九章 神迹降临
第四百一十八章 田税新法第四十三章 悲催刘德 第五百三十二章 子承父业第七百九十四章 诸般迁调新书征询,免费章节,请大家务必看看,拜托!第四百五十章 公孙裂变第一百七十一章 打击盐商第一百零四章 验证炸药 第六百五十八章 饿狼出城第一百三十六章 丧钟敲响第十三章 骑兵利器 第八百二十章 迎汝还汉第四百二十四章 丝丝春愁第七百八十四章 未来婆家第六百六十一章 坑爹坑儿第三十七章 遗孤内院第四百六十八章 登门探望第七百七十二章 哀隆摄政第三百一十九章 下旨推恩第四百三十九章 铸钢为炮第三百二十章 兵发西域第六百四十六章 亲王召见第三百一十八章 诸般绸缪第六百五十二章 战时征募第七百一十六章 离京赴滇第五百四十章 凤翔珠宝第六百五十一章 意欲撤兵第三百二十四章 调控畜牧第四百五十八章 胶漆娇妻第二百七十四章 凛冬战事第八百二十三章 去病擒酋第七百四十六章 意气风发第三百八十七章 列阵决战第三百零一章 如此撮合第四百八十二章 粮食倾销第三百七十三章 各自抉择第四百五十三章 滇国来朝第四百三十九章 铸钢为炮第八百二十一章 兵临城下第三百二十五章 葡萄引战第三百五十六章 诸事底定第六百四十五章 筵席之间第三百五十五章 为越正名第五十三章 内院探奇第一百七十九章 唯才是举第三百二十四章 调控畜牧第四百二十二章 妻儿随任第七百六十六章 太子束发第三百一十七章 增加受众第一百三十章 举国欢腾第七百八十六章 生猛婆媳第四百九十六章 荒唐海战第二百七十四章 凛冬战事第六十五章 雁门行商 第三百七十六章 皇后有孕第七十二章 艾格连锁 第四百七十九章 中南半岛第六百七十四章 贵女怨念第八百三十二章 化解冲突第四百五十六章 高压轮机第六百五十三章 两国王储第七百七十章 家族利益第六百五十四章 适材适所第六十三章 汉奸鼻祖 第二百五十四章 经商之道第一百九十七章 谋算诸越第六百五十三章 两国王储第三十二章 王婶还乡 第四百四十七章 枸酱血案第六百八十六章 太子登门第五十章 平羌六策第三百三十八章 换个营生第五十九章 艾格服饰第一百六十一章 年节将近第八百零六章 储君大婚第四百零二章 正朔大朝第一百一十八章 煽动仇恨第八十一章 羽林出击第二百三十五章 青霉药膏第四百二十二章 妻儿随任第八十一章 羽林出击第六百二十二章 使团西行第六百一十七章 不欲追究第六百二十八章 战局有变第三百二十章 兵发西域第四百零一章 今岁除夕第六百零六章 特使避暑第三百八十三章 帐內定计第五百七十二章 岭南铝业第六百八十章 母子论理第一百九十四章 年夜擒贼第一百一十四章 生机勃勃第三百四十六章 琐碎诸事第五百六十九章 火力发电第七百二十四章 入宫赴宴第五百二十四章 猝不及防第二百四十八章 初雪过后第一百七十九章 唯才是举第一百五十九章 梁王请罪第七百九十九章 神迹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