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八章 汉已八旬

古今中外,但凡对数字能有基本概念的民族,对整十,整百之类的数字貌似都颇为看重,华夏大地上的汉人亦不例外。

九为数之极,十则归于圆满。

二十及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耄耋,九十鲐背,百岁则期颐。

汉之元年,实非大汉真正立朝之年,而乃高祖刘邦得封汉王之年,汉五年才灭掉的楚项,然汉人仍视之为大汉的立朝元年,汉史纪年也是这么算的。

到得年节,大汉立朝便迈入第八十个年头。

国之大者,不同于人寿,大汉未如大秦般二世而亡,却是在内忧外患中砥砺前行,愈挫愈勇,一步步走向强大壮盛。

汉之八十,可不是甚么耄耋之年,却是强绝于世的青壮,仗剑执盾,血尽国耻,横压四夷!

八十载生育教养,八十载浴血奋战,铁与血的尚武精神,早已镌刻入汉人的骨血。

时近八十年大庆,大汉臣民虽是沉浸在皇帝陛下再度大赦天下和轻徭薄赋的喜悦中,期盼着来年会更加富足美好,亦不忘大汉西南尚未完结的战事。

在这没有电视电话,更没有网络的年月,官府张贴的公告和近年愈发兴盛的报业,乃是寻常百姓获取消息的最佳途径。

刘彻昔年让阿娇办报的本意,除却让她借此找些感兴趣的事做,顺带赚些体己钱,更也是为了开民智,使大汉百姓不至如往昔般耳目闭塞。

当然,开民智这话是不好明着说的,但他的诸多所作所为,却都存着这般盘算。

他可不是寻常的封建帝皇,开民智没甚么不好,根据唯物主义发展观,大汉也不可能亘古永存,汉民族却未必不能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子子孙孙永无止境。

汉人,汉魂,能传承多久,就看民族基石牢不牢牢,后人争不争气。

后人的事,刘彻没办法管,然现今能参与奠定汉民族的基石,他自然要夯实夯牢,至少做到无愧于心。

愚民?

或是刘氏皇族能传承更久,但对汉民族,却绝非最有利的。

譬如此番征伐夜郎,若换在十余年前,除却有家人随军出征的军眷或朝中君臣,各地的寻常百姓可不会太过在意。

当然,与匈奴开战是例外,大汉与匈奴堪称不死不休的血仇,汉初数十载,各地征调去戍边的男丁,可没少死在匈奴手中,这已非止是简单的国耻,简直是民族仇恨。

至于夜郎,说句实话,在数月前,八千多万汉人中,十有六七是听都没听说过的,听过也没在意,就是西南深山老林里的蛮夷土著,提起来没啥意思,还不如说说,对门的二妮到底瞧上了谁家的小兔崽子,隔壁的老王昨夜貌似又偷摸逛了窑子,被自家婆娘挠得满脸血印子。

偏生,就是这么个蛮夷小国,不识时务,在大汉万邦来朝,大家伙日子愈发有盼头,正自喜迎新春,祈盼来年的好时节,非要跳出来给咱找不痛快,还惹得咱素来“仁善圣德”的皇帝陛下动怒,召谕天下,出兵讨伐。

各郡县可都张榜公告了,大汉百姓才晓得,原来夜郎早不安分,千百年来数度出兵,侵占了咱老祖宗传下的“固有疆土”。

这可还了得么?

老辈汉人尚未忘却匈奴的血仇,年轻的汉人则是听着汉军战无不胜的武勇成长起来的,无论老少,对外夷的强弱或许有认知上的偏差,但对外夷的态度,却无疑出奇的一致。

不服就干!

若是留下了不死不休的血仇,干翻了就诛绝其族,心慈手软搞绥靖只会养虎遗患。

各地官学除却教授寻常课业,还不乏忠君爱国的思想,对于外族,开讲第一讲更是毫不掩饰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世上间蛮夷无好坏之分,只有跪着的蛮夷和躺着的蛮夷,遇着不肯跪的,必得仗剑执戟,绝其苗裔”!

就是如此理所当然的,就是如此冷血残忍。

实则打从蒙学教育开始,对外族心存善念的孩童,多半都会在无形中,被整个社会氛围潜移默化,听起来挺可怕,实则很正常。

后世欧美多有自以为是的圣母表,也无非是自幼被西方媒体洗脑,甚么普世价值,搞得欧美白皮自认为很高大上,莫名有种优越感,特么也不想想自家祖宗怎么发家的。

世间诸事,无非成王败寇罢了,实力不如人,你特么呼吸都是错的。

美帝搞中兴搞华为,连掳人勒索都手段都使出来了,过往叫嚣皿猪法制的公知精英死哪去了,可否再跳出给爷唱一段,为你美爹洗地?

总之种族平等,天下大同,爱与和平这类场面话,刘彻是不信的,掌控全世界的各国统治阶层想来大半也不信,只不过装着相信玩命忽悠我等屁民罢了,至于有没有人真的傻到去信,那就不晓得了。

当然了,追溯更久远的历史,咱们汉民族的老祖宗屁股也不干净,现今但凡能在联合国吼一句“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往祖上翻个千八百年,没有手里不沾满血的。

人类,本就是不断重复着杀与被杀的残忍物种,不想他日被当肥羊宰,还是及早认清这点为好。

言归正传,话说从头。

正是在大汉举国瞩目,民意沸腾的当口,夜郎败了,遣使乞降了。

之所以来得及遣使乞降,实乃汉军主帅刘塍虽摆出进逼夜郎王城的态势,实则谨记皇帝陛下的训示,没有贪功冒进,硬让大汉骑兵往深山密林里冲。

没必要!

夜郎拢共就六十余万属民,十余万精兵已是能征募的极限,几乎都被汉军杀光了,剩下些乌合之众,拿甚么抵挡?

隆冬腊月,让汉军将士翻山越岭,在蛇虫鼠蚁众多的深山老林里行军,只会徒增伤亡罢了。

冬眠的毒蛇最可怕,被打扰到冬眠的熊瞎子和饿得发慌的野猪更不好惹,指不定行军中的伤亡,会比真正的作战伤亡还要大,要大得多。

滇地,有好酒好肉供将士们越冬,待得来年春暖花开,再做计较不迟。

战后幸存的近两万楚族,开春就要迁入汉境,被屠戮的四十万滇人,祖祖辈辈攒下的皮毛等财物,还有滇国王城囤着的诸多物资,非但任凭汉军“取用”,不少楚族百姓也在汉军默许下,顶着严寒四处外出捡漏。

得知滇族各部都被“哀劳流寇”屠戮殆尽了,不少机灵的楚族百姓就晓得,迁入汉境后能否迅速发家致富,就看这波收获了。

那些“哀劳流寇”不是本地人,又是来去匆匆,未必能真能寻到滇人藏着的好山货。

事实也是如此,不少抱着侥幸心理的楚族百姓,还真是满载而归了,尤是那些汉人用来制作金疮药的上好滇地草药,饶是在大汉边市价格往往压得很低,却也仍是很值钱的。

况且,待他们迁入汉境,卖出去的价格可就比边市要高出好几倍,若是拉回一车来,可真不是发笔小财那么简单。

要晓得,这些滇地特产的草药,饶是汉人多有移植,但品相药性肯定有差,滇国每岁向汉廷缴纳的贡品,药草和山货必定是大头,说明宫里贵人都用的滇地原产。

君不见,刚闻得滇国内附和夜郎大败的消息,诸多大汉商团已纷纷派掌事前往岭南边市,就等着朝廷解除边禁,就要蜂拥入滇,就如昔年岭南般,早早探路布局了。

昔年皇家实业和田氏商团抢先进入岭南,现今的苍梧金桂,合浦南珠,挣大头的就特么是这两家啊,连带岭南各城的日用百货,不也被清河百货抢了先机,得着最好的地段和铺面了么?

甚么是战争财?

绝不仅止是军中将士一波过的扫荡抢掠,更大头的反是战后跟着吃肉喝汤的世家大族和豪商巨贾,若非如此,为甚么近年叫嚣着继续对外征伐,甚至不断捐输劳军的,正是这群无利不起早的家伙?

这不,闻得岭南太守想征募些商队,帮着府兵往滇地送些酒肉劳军,各家商团的掌事们发了疯似的要“报效国家”,无偿出人出钱出力出酒出肉。

梅皋又不傻,否则岂能外放来岭南做太守?

岭南是地处边陲,治下军民不过区区四十万,却也是对外通商之地,非但有陆路商道,更是海路商道的重要中转地。

前两任的太守,现今分别官居大行令和大农令,皆是位列九卿,有先例在前,这岭南太守不是肥差,却胜是肥差,若是干得好,皇帝必是看在眼里的。

梅皋是大名鼎鼎的商山四皓中,夏黄公崔广的重外孙,父族也是官宦世家,自幼因家学渊源,精通黄老之学,是根子正得不能再正的汉室世家子,若非如此,岂会争得外放岭南太守?

黄老之学,尚阳重刚,既有道家无为而治的理念,却又存着“无为即大有可为”的强烈现实感和目的性,用后世的话来说,就是道家中重视实务操作的现实主义学派,与儒家中的公羊学派从实务层面上讲是相差不大的,核心哲学理念不同罢了。

见得各家商团争先恐后的要劳军,梅皋虽约莫能猜到他们的心思,却也乐得如此,岭南本就缺人,边军又不归他调遣,府兵少得可怜,且不提要为数万将士准备酒肉军需都费心劳神,光征调运送的人手都愁得他茶饭不思。

如今有人甘愿代劳,那他何乐不为,也不偏颇,各家商团依照“捐输”的财货钱粮分配相应人手,可随府兵执太守府批下的符令出关入滇。

至于商贾想私下登门拜见,顺带送些节庆贺礼,他肯定是严词拒绝甚至当众痛斥的,这若让神出鬼没的巡察御史们闻得,往朝廷参了本,饶是侥幸不足治罪,但名声必是臭了,今后的官途也就彻底毁了。

能做到封疆大吏,且还想着更进一步的大臣,没人会贪这点蝇头小利,至少在极为注重官声的汉初数朝是如此的。

于是乎,在年节将近时,数万汉军将士在滇国王城喝酒吃肉,夜郎君臣却是如丧考妣,年事已高的夜郎王卧病不起。

夜郎太子只得代父理政,听从群臣谏言,向汉廷遣使乞降。

第一百章 企业划分第四百零二章 正朔大朝第一百一十六章 援军迟来第二百九十五章 芙蓉帐暖第八十九章 攻城利器第七百一十一章 母爱如斯第四百五十章 公孙裂变第二百一十章 如何识人第六百九十九章 漠南筑塞第二百零四章 池畔踏春第五百四十九章 塬南壅塞第三百五十八章 刘舜请旨第一百八十三章 耿老先生第四百七十八章 对马清倭第四百二十八章 塬南设邑第四百七十四章 诸般迁调第四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资第七百二十一章 事出意外第六百零一章 欺人太甚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夷将军第五百七十八章 赌赛开局第一百七十二章 免除盐税第三百九十一章 驱使乌桓第四十一章 九王齐聚第七百七十六章 太子来援第三百五十七章 刘舍辞官第四百六十六章 少妃有孕第二十三章 保住弃子 第五百零九章 巽加求和第四百八十七章 属国三等第七百六十七章 罗马兵变第七百九十六章 服饰改制第二百六十七章 意在扩编第三百四十六章 琐碎诸事第七百四十五章 泰安随任第八百二十七章 如此母子第二百四十四章 绿林好汉第七百九十七章 归家省亲第四百零三章 春满人间第一百一十二章 全线出击 第一百三十五章 陇西豪强第二百七十章 三伏景象第四百二十一章 诸将迁调第三百九十二章 败家婆娘第五百零九章 巽加求和第四百四十五章 长安学区第十一章 父子摊牌第二百章 水战操演第三百一十三章 少府钱庄第三百一十八章 诸般绸缪第三百二十五章 葡萄引战第四百九十九章 重阳南侵第二百九十四章 帝后大婚第六百四十章 血祭之年(中)第一百九十三章 天家骄女第一百五十三章 梁国风起第四百三十四章 发条玩具第四百三十八章 兵发大夏第八百三十五章 不务正业第一百八十七章 太守府衙第一百三十九章 田间轶事第一百七十二章 免除盐税第四百四十八章 有限战争第三百三十七章 白日宣淫第四百六十章 帝御四海第六百零一章 欺人太甚第八百二十三章 去病擒酋第四百章 隆冬腊月第六百八十六章 太子登门第二百九十四章 帝后大婚第四百一十二章 今岁三伏第二百三十二章 河湟谷地第三百六十章 雷管现世第八百二十三章 去病擒酋第三百四十章 经济作物第二百三十四章 泬西新区第一百九十四章 年夜擒贼第一百四十三章 长安献俘第四百九十七章 霍氏去病第二百八十八章 齐力防灾第七百零六章 考较太子第三百三十章 商讨出兵第六百八十七章 同乘纵马第一百九十八章 贵女登门第二百九十一章 长秋基金第六百一十章 赵府贵女第三百零九章 麦棉复种第一百三十三章 暗箱作业第四百八十章 私田律法第六百二十一章 鲜衣怒马第十五章 孤臣不孤 第九十九章 私有企业第七百五十一章 直男刘沐第一百五十二章 心理医官第一百零二章 东市巧遇 第十九章 美容美甲 第七百二十章 太子邀约第九章 创立太学第一百四十三章 长安献俘第三百八十一章 击溃前军
第一百章 企业划分第四百零二章 正朔大朝第一百一十六章 援军迟来第二百九十五章 芙蓉帐暖第八十九章 攻城利器第七百一十一章 母爱如斯第四百五十章 公孙裂变第二百一十章 如何识人第六百九十九章 漠南筑塞第二百零四章 池畔踏春第五百四十九章 塬南壅塞第三百五十八章 刘舜请旨第一百八十三章 耿老先生第四百七十八章 对马清倭第四百二十八章 塬南设邑第四百七十四章 诸般迁调第四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资第七百二十一章 事出意外第六百零一章 欺人太甚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夷将军第五百七十八章 赌赛开局第一百七十二章 免除盐税第三百九十一章 驱使乌桓第四十一章 九王齐聚第七百七十六章 太子来援第三百五十七章 刘舍辞官第四百六十六章 少妃有孕第二十三章 保住弃子 第五百零九章 巽加求和第四百八十七章 属国三等第七百六十七章 罗马兵变第七百九十六章 服饰改制第二百六十七章 意在扩编第三百四十六章 琐碎诸事第七百四十五章 泰安随任第八百二十七章 如此母子第二百四十四章 绿林好汉第七百九十七章 归家省亲第四百零三章 春满人间第一百一十二章 全线出击 第一百三十五章 陇西豪强第二百七十章 三伏景象第四百二十一章 诸将迁调第三百九十二章 败家婆娘第五百零九章 巽加求和第四百四十五章 长安学区第十一章 父子摊牌第二百章 水战操演第三百一十三章 少府钱庄第三百一十八章 诸般绸缪第三百二十五章 葡萄引战第四百九十九章 重阳南侵第二百九十四章 帝后大婚第六百四十章 血祭之年(中)第一百九十三章 天家骄女第一百五十三章 梁国风起第四百三十四章 发条玩具第四百三十八章 兵发大夏第八百三十五章 不务正业第一百八十七章 太守府衙第一百三十九章 田间轶事第一百七十二章 免除盐税第四百四十八章 有限战争第三百三十七章 白日宣淫第四百六十章 帝御四海第六百零一章 欺人太甚第八百二十三章 去病擒酋第四百章 隆冬腊月第六百八十六章 太子登门第二百九十四章 帝后大婚第四百一十二章 今岁三伏第二百三十二章 河湟谷地第三百六十章 雷管现世第八百二十三章 去病擒酋第三百四十章 经济作物第二百三十四章 泬西新区第一百九十四章 年夜擒贼第一百四十三章 长安献俘第四百九十七章 霍氏去病第二百八十八章 齐力防灾第七百零六章 考较太子第三百三十章 商讨出兵第六百八十七章 同乘纵马第一百九十八章 贵女登门第二百九十一章 长秋基金第六百一十章 赵府贵女第三百零九章 麦棉复种第一百三十三章 暗箱作业第四百八十章 私田律法第六百二十一章 鲜衣怒马第十五章 孤臣不孤 第九十九章 私有企业第七百五十一章 直男刘沐第一百五十二章 心理医官第一百零二章 东市巧遇 第十九章 美容美甲 第七百二十章 太子邀约第九章 创立太学第一百四十三章 长安献俘第三百八十一章 击溃前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