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创立太学

“陛下,老臣实在是无法教导太子殿下,请陛下准许老臣辞去太子太傅一职。”

卫绾是文帝朝的老臣,一直寡言敦厚,谨守职守,是一位无为政治的奉行者。前些日子,汉帝刘启为避免他因栗氏一族而受株连,赐其免官归家。

如今刘彻的太子之位已然稳固,卫绾又受诏为太子太傅。谁知刚刚到任不足半月,便要请辞。

刘启皱着眉头问道:“可是彻儿婺钝?”

卫绾由衷赞叹道:“非也,殿下天资聪颖,世所罕见!”

“哦?那想必是彻儿顽劣,不服管教?”刘启觉得那个小屁孩确实欠收拾。

“非也,殿下尊师重道,礼数周全!”

“那为何爱卿不肯教导彻儿?!”

刘启不由有些恼怒,语气不由加重了几分。既然我的儿子又聪明又懂事,那你还辞职个屁!摆明是看不起老子嘛!

“陛下明鉴,不是老臣不愿意教,是没法教啊!”

老实人卫绾见皇帝误会,也急了,“太子殿下博闻广智,完全可以做老臣的先生,老臣反倒还存着拜师的心思!”

“咳咳……”

刘启闻言,险些被自己的口水呛死,好不容易顺过气来,呵斥道:“好个卫绾,都说你敦厚,竟想出这么个由头搪塞朕!彻儿不足八岁,如何博闻广智?!”

卫绾见皇帝不信,忙是拿出两卷竹简,递出一卷给刘启:“陛下如若不信,可先阅过此文。”

刘启阴沉着脸,接过竹简,翻开轻声读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性相远……”

由于竹简笨重,这卷竹简上仅仅百来字,刘启很快就读完了。但正是这百来字,让他难以释卷,默默多读了几遍,细细品味简单文字里蕴藏着的大智慧。

良久后,刘启不禁喟然长叹:“好文章!爱卿如此大才,做区区太子太傅着实是委屈你了!朕观这篇文章并未写完,爱卿确是不该为俗务分心,应潜心著文才是!”

“……陛下误会了,此文已然完成,但却不是老臣所作。”

卫绾急得都有些结巴了,这话要是传出去,多少人会说自己是欺世盗名之辈,赶紧解释道:“此乃太子殿下闲暇时所作。”

啪!

刘启手中的竹简掉落在地,满脸的不可思议:“你……说是何人所作?”

“此乃太子殿下所作!”

卫绾看着刘启,眼中满是确定以及肯定,复双手呈上另一卷竹简,“陛下若是还不信,再看看这卷。”

呼!

刘启接过竹简,打开一瞧,颤声道:“《老子注》!”

稍稍平复心绪,他迅速得看完了这卷《老子注》。

“以君御民!以寡治众!执一统众!好!好!好!”刘启连赞三声好,相比起前一卷竹简,这卷《老子注》更是无价之宝。

汉初统治者一直是黄老之术的推崇者,是最高的治国理念。但是此时黄老之学的研究还是很浅,只得表面的一些皮毛。这卷《老子注》,对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有所继承和改造,更倾向于方法论,并指出了以此治国的具体方向和做法。

“妙不可言!”

刘启目光直勾勾的盯着卫绾,仿佛要将他生吞活剥一般,沉声问道:“此卷只是总纲,余下的在何处?”

卫绾被他的眼神吓得有些发懵,结巴道:“在……在太子……宫中!”

话音未落,只见刘启竟自顾自的冲出御书房,只留给卫绾一个急速远去的背影。

卫绾方才松了口气,好歹反应过来,也是匆匆追了上去。幸好他年岁不小,脚程不快,且值守的郎卫都认识他,否则这般冒失的在未央宫乱跑,早被擒拿在地了。

刘彻是被皇帝老爹从卧榻上拎起来的,由于多年来训练出的本能反应,再加上些微起床气,他狠狠一拳砸在皇帝的脸上。

他是刚满七岁,但自三岁起就便恢复了训练,还重新修习了前世祖传的内功。由于自幼练功,又是经验丰富,效果远比前世好得多,满脸桃花开的汉帝刘启就是明证。

看那捂着脸蹲在地上的刘启,寝殿内的所有人尽皆惊呆了,死一般的沉寂。

“哇!”

刘彻最先反应过来,猛地跪倒,上身趴付在地,哭着请罪道:“父皇啊!儿臣有罪啊……”

哭了半晌,喉咙都喊哑了,却依旧没等到回应,本想偷偷抬头瞄一眼,却恰好和刘启愤怒的目光将将对上。

“父皇……”

眼见被撞破,他再也装不下去,只得面色讪讪的直起身子,老老实实跪着。

“怎的不嚎了?”

刘启恨声问道,带着浓浓的鼻音,显是受创不轻,随即摆手下令:“来人!将这逆子绑起来,送去让皇后管教!今日之事,谁若是传扬出去,定斩不饶!”

刘启说完转身要走,却想起了什么,吩咐道:“卫绾!将你近年新著的大作尽数带到御书房去,你……可醒得么?”

卫绾脸色微变,虽是欲言又止,却终究只能无奈的颌首应下,示意自己能领会皇帝的话外之意。

皇帝不想让太子的才能过早显露人前,便只能把编著这两篇千古奇文的屎盆子扣到太子太傅卫绾的头上。

若换了欺世盗名之辈,恁的白捡这么个大便宜,高兴都来不及。可对卫绾这等持身以正的老学究,实在是让他羞愧难当。

翌日,颁了圣谕,休朝两日。

皇帝给出的缘由是偶感风寒,需好生修养几日。

朝臣们倒是没有深究,谁还没点小病小灾的。再说宫中嫔妃那么多,做皇帝的着实辛苦,偶尔懈怠数日,也算情有可原。

恩,皇帝小病没有,小灾倒是有的。

鼻青脸肿的汉帝刘启正躺在椒房殿的卧榻上,盘算着怎的将他的小灾变成刘彻的大灾。

皇后王娡摇着他的胳膊,娇嗔道:“陛下,彻儿可足足跪了一宿。”

刘启冷哼一声,端是不肯松口。

“禀陛下,太后遣人来宣太子殿下,前往长乐宫问安。”

便在此时,殿外传来内侍尖细的禀报声。

刘启心知母后定是得了消息,不忍那臭小子继续受罚,只得无奈道:“带太子先去沐浴更衣,免得太后瞧着别扭。”

内侍领命而去。

刘彻站在太液池边,望着波光粼粼的湖面,深深吸了一口气。

着实有些冒险,许是自己太急了,抑或是太想在有生之年,能为这个多灾多难的伟大民族多做些事情,这才兵行险招。

庆幸的是,事态的发展一直沿着他计划中最好的方向推进。

《三字经》和《老子注》都是刘彻故意抛出去的诱饵。经过修改的《三字经》是和黄老之学最没有冲突的经典,而《老子注》是最能引起汉朝统治阶级高层重视的著作。

有了这两篇名作打底,冒名顶替的作者卫绾一跃成为当代最顶尖的文宗。

不是文豪,是文宗,实打实的一代宗师!

刘彻通过这番惊才绝艳的表现,震撼了刘启和卫绾。而年老德勋的卫绾,又在刘彻的暗示下,说服了窦太后。

种种铺垫,皆为达成最终的目的——创立太学!

汉初,黄老之学盛行,却只有私家教学,没有出现传授学术的学校。

在历史上,要等到汉武帝罢黜百家定儒一尊之后,才采纳董仲舒的建议,长安建立了太学。

太学,是华夏历史上第一座高等学府。太学出现的意义,远远的超越了四大发明,是汉武帝一生最大的历史功绩。

“略疏文采”的汉武帝,通过建立太学,为中华民族的未来贡献了无数“风流人物”。后人每每称颂武帝的雄才大略,却独独不提太学,岂不可笑?

按照历史的轨迹,九年后刘启驾崩,年仅十六岁的刘彻将登上帝位,掌控大汉。

刘彻脑海中的书库里,有着未来两千多年最精华的知识体系,但要将它们变为现实,就需要大量的人才。

对于刘彻而言,人才是第一生产力!

但人才的培养并非一蹴可就,九年的时间,即使换成后世的填鸭式教育,也才刚刚完成义务教育。若不早些创立太学,待到刘彻登基再做,便会浪费宝贵的九年。

足足九年啊!

新中国初期的每个五年计划,生产力都能跃上新的台阶。

刘彻等不起,也不想等,索性冒险一试,加速推动太学的建立。

幸运的是,他成功了!

学术疯子卫绾在见识了刘彻的旷古绝今的才华后,全不在乎长幼辈分,端是每日对刘彻虚心求教,大有达者为师的倾向。

师有事,弟子服其劳。

崇尚黄老之术的汉帝刘启和窦太后,在卫绾的鼓动和坚持下,终是应允在长安城南划出一地,设立太学,用来传播黄老之术。

太学中设五经博士五十名,教授《老子》、《庄子》、《管子》、《韩非子》和《黄帝四经》(即《经法》、《十大经》、《称经》、《道原经》四部)。所招学生称之为太学生,有免除赋役的特权。太学生入选,内由太常(朝廷掌宗庙礼仪之官)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

这固然与刘彻心中的太学还有很大差距,但至少是个重要的突破口。将来可在不引发保守势力强烈对立情绪的情况下,慢慢加入律学、书学、算学和格物学。

其实在后世的两千多年中,儒学也是经过了慢慢演化,逐渐融合和各家学说。儒家文化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强大的融合性。

而具有强烈排他性的黄老之学,在后世的研究中,也被慢慢的改造过了。刘彻脑海中的各种典籍,完全可以堆砌出一大批类似卫绾之类的一代文宗。通过他们巨大的威望和崇高的地位,潜移默化的将黄老之学改造为后世所谓的新儒学。

至于最后改造出来的学说,是叫新黄老之学,还是叫新儒学,不过是名称上的差异罢了。其实质上就是经过两千多年进化后,兼容并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后的中华民族文化。

要知道在历史上,汉武帝上台后推行的建元新政,引发了窦太后为首的黄老学派强力围剿,以失败告终。由此引发的强烈政治风暴,几乎导致武帝的皇位不保。甚至到窦太后去世,武帝还花了好几年,做足了准备,才敢搞独尊儒术那一套。

这就是刘彻作为穿越者最大的优势,对形势看得清,方向把的准,润物细无声。根本不需要和窦太后硬捍,甚至都不需要亲自出面,卫绾这些学术泰斗都会站出来为改/革摇旗呐喊。

第四百九十五章 掌控西域第一百二十九章 关城大捷第七百零九章 士子难为第一百八十八章 罪证确凿第三百五十三章 议定发兵第五百六十八章 塞北乌桓第五百四十六章 化工安全第六十三章 汉奸鼻祖 第七百九十九章 神迹降临第二百六十二章 清河百货第六百三十七章 铁道竣工第五十四章 春心萌动 第六百九十四章 极大诱因第八十六章 西北状况第一百零九章 将门犬子第一百九十八章 贵女登门第二百一十一章 痴女渣男第三百一十三章 少府钱庄第二十四章 宜室宜家第六百章 非友即敌第七百五十七章 四大重工第一百五十章 丰年秋收第一百四十二章 羌人乞降第二百七十二章 秋季局势第四百八十二章 粮食倾销第七百四十四章 狠人妙人第七百二十五章 皇后赐笄第一百七十章 齐王献国第六百五十章 交办太子第一百七十九章 唯才是举第四百零二章 正朔大朝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夷将军第一百二十九章 关城大捷第五百一十六章 沐王暑训第三百九十七章 天子临朝第二百二十章 秭归项氏第一百九十三章 天家骄女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月离京第六百二十六章 无忧翁主第七百九十六章 服饰改制第四百七十八章 对马清倭第三百一十九章 下旨推恩第三百一十一章 长安械斗第八百一十八章 寄子归乡第六十八章 诸事妥当第二百七十四章 凛冬战事第六百零三章 三国密约第八百一十七章 匈奴都尉第七百八十五章 上元佳节第五百二十一章 七夕布局第二百八十一章 实地考察第六百九十一章 徙民归化第三百一十九章 下旨推恩第三百三十八章 换个营生第一百三十二章 董事会议第三百三十二章 宫寒之症第八百三十一章 东阙广场第三百二十七章 蹴鞠联赛第六百五十九章 国弱处卑第二百二十一章 举杯陶然第四百七十五章 漠南牧羊第七百四十八章 见见族嫂第五百一十六章 沐王暑训第一百六十四章 筑路立法第二百零三章 悄然萌生第一百七十五章 东郭农丞第七百五十一章 直男刘沐第七百九十三章 雍凉畜牧第一百八十二章 儒派裂变第五百九十一章 刘乘之子第七百九十六章 服饰改制第六百九十四章 极大诱因第七百一十六章 离京赴滇第二百九十章 渡过天灾第五百六十九章 火力发电第四章 甘泉夜宴第七百九十四章 诸般迁调第四百九十八章 张骞出使第二百九十九章 何为拘束第五百四十章 凤翔珠宝第五百零四章 伴读入宫第四百六十一章 直流电机第五百八十五章 细君翁主第二百四十四章 绿林好汉第六百八十章 母子论理第六百二十四章 国之爪牙第一百八十八章 罪证确凿第二百六十三章 锑矿之用第三百四十二章 南越将亡第五百零九章 巽加求和第七百九十五章 郝任入学第五百八十八章 身毒圣战第六百八十六章 太子登门第二百零八章 李代桃僵第二十章 造纸办学 第二百三十二章 河湟谷地第六百三十九章 血祭之年(上)第四百一十四章 组建暗卫第五百七十二章 岭南铝业第六百章 非友即敌
第四百九十五章 掌控西域第一百二十九章 关城大捷第七百零九章 士子难为第一百八十八章 罪证确凿第三百五十三章 议定发兵第五百六十八章 塞北乌桓第五百四十六章 化工安全第六十三章 汉奸鼻祖 第七百九十九章 神迹降临第二百六十二章 清河百货第六百三十七章 铁道竣工第五十四章 春心萌动 第六百九十四章 极大诱因第八十六章 西北状况第一百零九章 将门犬子第一百九十八章 贵女登门第二百一十一章 痴女渣男第三百一十三章 少府钱庄第二十四章 宜室宜家第六百章 非友即敌第七百五十七章 四大重工第一百五十章 丰年秋收第一百四十二章 羌人乞降第二百七十二章 秋季局势第四百八十二章 粮食倾销第七百四十四章 狠人妙人第七百二十五章 皇后赐笄第一百七十章 齐王献国第六百五十章 交办太子第一百七十九章 唯才是举第四百零二章 正朔大朝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夷将军第一百二十九章 关城大捷第五百一十六章 沐王暑训第三百九十七章 天子临朝第二百二十章 秭归项氏第一百九十三章 天家骄女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月离京第六百二十六章 无忧翁主第七百九十六章 服饰改制第四百七十八章 对马清倭第三百一十九章 下旨推恩第三百一十一章 长安械斗第八百一十八章 寄子归乡第六十八章 诸事妥当第二百七十四章 凛冬战事第六百零三章 三国密约第八百一十七章 匈奴都尉第七百八十五章 上元佳节第五百二十一章 七夕布局第二百八十一章 实地考察第六百九十一章 徙民归化第三百一十九章 下旨推恩第三百三十八章 换个营生第一百三十二章 董事会议第三百三十二章 宫寒之症第八百三十一章 东阙广场第三百二十七章 蹴鞠联赛第六百五十九章 国弱处卑第二百二十一章 举杯陶然第四百七十五章 漠南牧羊第七百四十八章 见见族嫂第五百一十六章 沐王暑训第一百六十四章 筑路立法第二百零三章 悄然萌生第一百七十五章 东郭农丞第七百五十一章 直男刘沐第七百九十三章 雍凉畜牧第一百八十二章 儒派裂变第五百九十一章 刘乘之子第七百九十六章 服饰改制第六百九十四章 极大诱因第七百一十六章 离京赴滇第二百九十章 渡过天灾第五百六十九章 火力发电第四章 甘泉夜宴第七百九十四章 诸般迁调第四百九十八章 张骞出使第二百九十九章 何为拘束第五百四十章 凤翔珠宝第五百零四章 伴读入宫第四百六十一章 直流电机第五百八十五章 细君翁主第二百四十四章 绿林好汉第六百八十章 母子论理第六百二十四章 国之爪牙第一百八十八章 罪证确凿第二百六十三章 锑矿之用第三百四十二章 南越将亡第五百零九章 巽加求和第七百九十五章 郝任入学第五百八十八章 身毒圣战第六百八十六章 太子登门第二百零八章 李代桃僵第二十章 造纸办学 第二百三十二章 河湟谷地第六百三十九章 血祭之年(上)第四百一十四章 组建暗卫第五百七十二章 岭南铝业第六百章 非友即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