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四章 开凿运河

二月间,皇帝刘彻接到胥浦郡的呈报,得知民间的捕奴队在哀劳做得颇为过火,便遣内卫给太守徐隅传了道口谕,让他务必多多敲打治下的奴隶贩子们,时常告诫他们,捕奴也要注意方式方法,莫要为图利索,打杀太多哀劳精壮。

绝非刘彻心怀仁念,实是他深知汉民乃至汉军在境外捕奴的尿性,为押送便利,但凡在抵抗时受伤的俘虏,不管是否精壮,只要暂时行动不便,都就地斩杀了。

优待俘虏,为他们治伤?

未免想太多了,这类精壮俘虏是要押回汉境做奴隶的,古外今来,奴隶贩子甚么时候舍得花钱花时间给奴隶治伤的?

后世欧美白皮贩运黑奴时,别说是外创溃烂的,但凡察觉出奴隶有点头疼脑热,为避免是传染病,直接就活生生从贩奴船抛海里喂鱼了,尤是被贩运到美洲大陆的黑奴,最终能活着登岸,等待发卖者,多是不足六成。

饶是如此,奴隶贩子还是赚的,且是大赚特赚,赚得钵满盆满。

没人性?

但凡干这等行当的人,皆是把奴隶当牲口,还扯甚么人性,不特么是做了女表子还要立牌坊么?

尤是民间的诸多捕奴队此番乃深入哀劳腹地,在烧杀掳掠时尚要提防哀劳出兵围剿,实打实的“游击战”,讲的就是个速战速决,安全第一,自然不会留下俘虏中的伤患,以免拖慢了逃窜的速度。

刘彻之所以急着对哀劳出手,除却要“清卧榻之侧”的考量,更想顺带捞批奴隶。

不管是汉军掳到,还是民间捕奴队掳到,在刘彻这皇帝看来,实是差别不大,终归都会成为大汉的廉价劳动力。

少府拥有庞大的产业,皇帝陛下不缺钱,亦不想让少府豢养过多奴隶,汉军掳掠到的战俘,多半也都交由大农府向民间发卖,少府近年已鲜少大批购奴了。

大汉的百工百业愈发兴盛,大农府收到的税赋连年暴增,加之诸多外邦的岁赠和贡奉,去年的国库岁入竟已突破八百万金大关,比原本的预估要早了好几年。

货币,本身是不具备甚么价值的,当然,若非要抬杠,金银等贵金属或许有自身价值,譬如打造饰品甚么的,或在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用作生产原材料。

至少在现今的大汉,金银和铸钱都要以市面流通来体现其价值,饶是中央钱庄用来作为发行金银票据的实体储备,所增发的纸质票据也是要尽数投放到市面的,否则和厕纸又甚么分别?

八百万金,是甚么概念呢?

以大汉稳定在百钱每石的主要粮价衡算平准物价,可依市价购置八亿石粟米,约合五千万吨。

国库充盈固然是好事,然若太过充盈,却也会有“国富民穷”的隐忧,所谓的“民穷”,倒不是说老百姓衣食无着,而是因市面流通货币短缺,造成币值变相上涨,物价变相贬抑等现象。

若换了个昏君,能薅老百姓羊毛自然是乐意至极,然刘彻不差钱,况且坐拥广厦万间,也不过卧眠七尺……不,是八尺,皇帝陛下身长八尺。

刘彻已登基多年,思想境界终归是有所提高的,现今再看金银珠玉,真真皆是身外之物了。

现今世间能寻到的宝物,大汉天子就算不花钱,绝大多数也都能轻易弄到手,若是世间难寻之物,纵然有金山银山,也没半点奈何,不是么?

唯有继续打造更为强盛的汉室社稷,尚能让他有几分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就感。

没办法,咱就是这般的圣德贤明,刘彻都时常会被自身的高尚情操所感动。

言归正传,话说从头。

国库太过充盈,就得想办法将明显过剩的公帑花销出去。

花钱固然容易,却也要讲究方式方法。

汉初数朝堪称“高薪养廉”的典范,汉官的秩俸实是华夏历朝历代最高的,三公级别的,秩俸约合后世华夏的年薪三百余万,区区县尉都近愈年薪四十万了,况且身具爵位者,还会获赐相应数量的田宅,刘彻可不打算再给他们涨薪水。

公务支出不增加,也不可能凭白按人头给老百姓乱撒钱,免得臣民对此习以为常,将来若国库吃紧,不能在再发钱了,老百姓还不得闹翻天啊?

老办法,搞基建!

京南铁路已在铺设,暂时已没太多的钢铁余量,倒是近来陆续建成的诸多水泥工坊产量过剩,毕竟大汉臣民还是不习惯也不想花钱改住钢筋水泥的房舍,民间需求不足,供过于求自然会滞销。

水泥工业,朝廷自然是要大力扶持的,前期就算亏本,也要不断砸钱,甚至要继续扩大生产规模,唯有如此,才更有效的提高工艺水准和降低成本。

若等民间需求量猛然暴增,才急吼吼的兴建扩产,刘彻也就枉为穿越众了,昔年大举开采石油,大搞石化工业,不也是如此么?

创业初期多艰难,风物长宜放眼量,主政者既是站得高,就应看得更远些才是。

开凿运河!

就照隋朝大运河的线路,开凿南北向水道,南起吴地广陵郡,北抵燕北涿郡,贯通大河、淮水、大江和浙水(钱塘江),全长约三千五百里。

(特别注释,隋炀帝加修永济渠和通济渠,连接大江大河水道和古运河,全长超过五千里,但真正需要开凿的没那么长,部分水道是现成的,古人不傻。)

现今的大汉想要修这条运河,无疑比后世的隋朝要轻省不少,单说四百里的邗沟水道,随着大汉船运业愈发兴盛,早已重新疏通乃至整葺拓宽,作为连通大江与淮水的重要水道,商船络绎不绝。

隋朝开凿大运河,除却军事和政治需求,亦因当时南方远比北方富庶,便连长安和洛阳两都都急需与富庶经济区联系,运送南方的大批粮食物资供应北方。

现今的大汉却是相反,关中乃至大汉中游流域各郡皆是“先富起来”的,江南郡县的开发规划却正值方兴未艾之际,旁的大宗物资不提,单是江南各郡每岁需求的化肥,大多都尚要从北方输送去。

燕北之地固然也发展滞后,然经过铁业整合后,涿郡及周边地域已成为大汉四大钢铁产地之一,加之少府又将拆分名下部分产业,创立四大新商团,发展四大地域的重工业,其中燕北重工的总部就将设在涿郡。

开凿大运河,贯通南北,使得燕北与江南物流更为畅通,无须再费时费力的渡江渡河,省下了数度水陆转运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对这两大“不发达”地域的开发无疑是巨大的助力。

实话实说,开凿这条运河,比在这两大地域修筑铁路更有效用,也更省钱省事,况且现今的大汉也没能力修筑横跨大江大河的铁路桥,甚至在短时间内难以备下足够的钢铁来支持如此庞大的铁路工程。

汉疆广袤,若不懂因地制宜,让燕北和江南完全照搬关中之前的发展模式,必是事倍功半的。

况且,关中郡县尤其是京畿三辅,之所以能发展成现今般模样,那是皇帝和朝廷不惜下了血本,过往二十载,不知砸进去多少资源。

不止是赀财,更包括庞大的行政资源乃至教育资源,这也是诸多中原世家最为腹诽的,觉着皇帝陛下实在太过偏心了,关中世家吃得脑满肠肥,他们却连肉汤都不够分的。

也无怪中原世家不满,要晓得,在先秦之时,关中之地可是被视为华夏边陲的,老秦人的祖先是去关中养马的,现今关中贵族反过来觉着中原贵族都是些没见过世面的乡巴佬,这叫他们情何以堪?

虽说开地图炮群嘲的关中贵族也没多少,但便连寻常的关中百姓,尤是是京畿之地的百姓,面对外乡人大多有种莫名优越感,这也是实情。

这是很正常的事,谈不上甚么劣根性,更无须上纲上线到民族内部矛盾的高度,就譬如汉武挥鞭的作者,虽觉得自家的道德水准和智商碾压绝大多数公知精英和圣母表,却也没当面冷嘲热讽的给他们难看不是?

刘彻虽晓得现今大汉出现了极大的地域发展失衡,但想要依照关中模式去发展中原乃至燕北和江南,莫说国库岁入八百万金,就是八千万金都未必够。

后世华夏用了近百年,才敢喊出“全民奔小康”,刘彻估摸自己这辈子是活不到大汉彻底迈入小康社会那一天的。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搞好基建,别说奔小康,发展工业化都是痴人说梦。

华夏地大物博,对发展自身工业固然是极为有利的,然也因为疆域辽阔,属民众多,真要想整体提升工业和民生水准,无疑比小小的英伦三岛要费劲得多,也要消耗更多的资源和财富。

后世英国在一次工业革命后的数十年间,修筑了数千公里铁路,就已彻底贯通全国各大工业区了,放在大汉,别说搞“八纵八横”铁路网,就是“一纵一横”,照英国十八世纪的工业实力和劳动力规模,够他们修一百年的。

隋朝开凿大运河,前后征了数百万民工,花了近愈六年光景。

刘彻自不会学隋炀帝滥用民力,大农府调拨十万奴隶,皇室实业应能筹措十万,再将部分河段招标外包给诸多世家和商贾,估摸他们怎么也能凑出三十万。

五十万精壮奴隶,不分昼夜的玩命干活,就是全数累死,也不过就是百万金的赀财损失,加上要给皇室实业等商团的赚头,朝廷出个两百余万金就差不多了,饶是要对购置水泥进行部分贴补,所有开销加重也应不会超过三百万金。

相较之下,真真比修筑千余里的京南铁路要省钱得多。

五年!

皇帝刘彻当殿召谕群臣,命各府署全力协助大农府行事,五年为限,三千五百里运河必须全线贯通。

奴隶不足?

“除却塞北乌桓、西域诸国和大夏等藩属的属民,余下的化外之地和化外蛮夷,譬如哀劳……皆不受我汉廷庇护!”

有些话,皇帝陛下虽没明着说出口,群臣却早已了然于心。

第六百五十一章 意欲撤兵第八百二十二章 踏破龙城第五百章 夷灭东鳀第二百六十三章 锑矿之用第六百七十七章 四郡两关第五百一十七章 汉为刀俎第七百二十一章 事出意外第一百九十三章 天家骄女第六百八十七章 同乘纵马第二百七十三章 不同景象第四十二章 路在脚下第三百七十七章 安排妥当第五百三十一章 袍泽重见第四百二十三章 凄惶卫长第五百四十四章 佳期三月第四百五十六章 高压轮机第一百一十九章 道家之源第六百二十八章 战局有变第五百六十七章 北粟南稻第二百六十四章 开发湘南第三百七十一章 背后主谋第五百六十七章 北粟南稻第六百五十五章 所为何来第一百八十三章 耿老先生漏写十章,今天请假改大纲,明天双更。第七百零八章 京南铁路第三百四十二章 南越将亡第十一章 父子摊牌第七百五十四章 出城乘车第二百八十一章 实地考察第八十四章 发行股份第一百四十四章 拍卖战俘 第六百五十九章 国弱处卑第五百九十八章 远交近攻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月离京第三百四十二章 南越将亡第一百七十四章 铸币乱源第七百四十章 购奴门路第七百九十四章 诸般迁调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明踏青第一百四十三章 长安献俘第六百七十八章 胡商告发第四百零九章 久旱甘霖第三百章 采菊东篱第三百九十一章 驱使乌桓第六百零九章 官办医馆第三百八十九章 意欲突围第五百一十七章 汉为刀俎第七百一十四章 为子作揖第一百一十六章 援军迟来第六百零五章 权贵人脉第四百九十三章 月氏借道第一百五十九章 梁王请罪第六百三十二章 渴求奴隶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五百四十一章 浪荡少年第一百五十四章 四方云动第七百九十八章 祆教祭典第三十四章 上林春狩第三百四十八章 乌孙灭国第二百八十章 出巡武威第五百七十七章 心思各异第一百八十二章 儒派裂变第二百零三章 悄然萌生第七百七十六章 太子来援第三十九章 皇子抉择第三百六十章 雷管现世第四百六十四章 匈奴分裂第五百二十四章 猝不及防第二百四十八章 初雪过后第六百三十六章 使团入城第五百二十六章 李广致仕第二百七十八章 长安四月第七百六十九章 嗣子哀怨第四百一十六章 珠赠娇妻第五百一十三章 舍儿套狼第六百一十章 赵府贵女第五百零二章 增设预学第六百一十二章 闹出大事第一百八十章 太学老者第三百三十章 商讨出兵第八百章 欲善其事第四百二十四章 丝丝春愁第六百二十三章 腹背受敌第五百九十一章 刘乘之子第三百零三章 朝堂议定第四百三十一章 骑营演训第一百零七章 平虏沙盘第九十八章 酷吏张汤第六百八十八章 牵马归府第六百零三章 三国密约第八百一十一章 先锋抵达第七百零八章 京南铁路第一百零七章 平虏沙盘第七百三十九章 夜郎乞降第四百二十四章 丝丝春愁第一百八十二章 儒派裂变第七百八十九章 羯人南下第七十四章 工业血液 第六百五十六章 擅闯禁区
第六百五十一章 意欲撤兵第八百二十二章 踏破龙城第五百章 夷灭东鳀第二百六十三章 锑矿之用第六百七十七章 四郡两关第五百一十七章 汉为刀俎第七百二十一章 事出意外第一百九十三章 天家骄女第六百八十七章 同乘纵马第二百七十三章 不同景象第四十二章 路在脚下第三百七十七章 安排妥当第五百三十一章 袍泽重见第四百二十三章 凄惶卫长第五百四十四章 佳期三月第四百五十六章 高压轮机第一百一十九章 道家之源第六百二十八章 战局有变第五百六十七章 北粟南稻第二百六十四章 开发湘南第三百七十一章 背后主谋第五百六十七章 北粟南稻第六百五十五章 所为何来第一百八十三章 耿老先生漏写十章,今天请假改大纲,明天双更。第七百零八章 京南铁路第三百四十二章 南越将亡第十一章 父子摊牌第七百五十四章 出城乘车第二百八十一章 实地考察第八十四章 发行股份第一百四十四章 拍卖战俘 第六百五十九章 国弱处卑第五百九十八章 远交近攻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月离京第三百四十二章 南越将亡第一百七十四章 铸币乱源第七百四十章 购奴门路第七百九十四章 诸般迁调第四百二十五章 清明踏青第一百四十三章 长安献俘第六百七十八章 胡商告发第四百零九章 久旱甘霖第三百章 采菊东篱第三百九十一章 驱使乌桓第六百零九章 官办医馆第三百八十九章 意欲突围第五百一十七章 汉为刀俎第七百一十四章 为子作揖第一百一十六章 援军迟来第六百零五章 权贵人脉第四百九十三章 月氏借道第一百五十九章 梁王请罪第六百三十二章 渴求奴隶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第五百四十一章 浪荡少年第一百五十四章 四方云动第七百九十八章 祆教祭典第三十四章 上林春狩第三百四十八章 乌孙灭国第二百八十章 出巡武威第五百七十七章 心思各异第一百八十二章 儒派裂变第二百零三章 悄然萌生第七百七十六章 太子来援第三十九章 皇子抉择第三百六十章 雷管现世第四百六十四章 匈奴分裂第五百二十四章 猝不及防第二百四十八章 初雪过后第六百三十六章 使团入城第五百二十六章 李广致仕第二百七十八章 长安四月第七百六十九章 嗣子哀怨第四百一十六章 珠赠娇妻第五百一十三章 舍儿套狼第六百一十章 赵府贵女第五百零二章 增设预学第六百一十二章 闹出大事第一百八十章 太学老者第三百三十章 商讨出兵第八百章 欲善其事第四百二十四章 丝丝春愁第六百二十三章 腹背受敌第五百九十一章 刘乘之子第三百零三章 朝堂议定第四百三十一章 骑营演训第一百零七章 平虏沙盘第九十八章 酷吏张汤第六百八十八章 牵马归府第六百零三章 三国密约第八百一十一章 先锋抵达第七百零八章 京南铁路第一百零七章 平虏沙盘第七百三十九章 夜郎乞降第四百二十四章 丝丝春愁第一百八十二章 儒派裂变第七百八十九章 羯人南下第七十四章 工业血液 第六百五十六章 擅闯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