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六十九章 嗣子哀怨

入得五月,两位年过古稀的老臣陆续请辞,虽无关朝局变动,引发的影响却是不小。

袁盎请辞宫邸学舍祭酒,卫绾则请辞太学祭酒,这皆是在意料之中的事,不过时间早晚罢了。

两人都是功在社稷的元老重臣,尤是袁盎,昔年卸任丞相后,若非太上皇刘启亲自出面劝说,请他教导自家孙儿,他也不会出任刘沐的蒙师,更不会在随后屈就宫邸学舍祭酒之位。

去岁太子刘沐提早晋入黄埔军学后,袁盎就已心生去意,然出于责任心,还是多留了年余,让将要继任的曹栾有足够的时间去熟识各类事务。

是的,前任丞相曹栾将继任宫邸学舍祭酒。

诸多世家权贵闻之此事,皆是感叹,天家果是天家,教育资源之雄厚,让刘氏子弟皆是赢在起跑点上了,今后怕不是要垂为定制?

公卿将相和列候们却是喜闻乐见,毕竟在宫邸学舍扩招,并开设女学后,他们府中的嫡子嫡女也能入学,享受到此等优渥的教育资源。

华夏自古就颇为重视子女教育,没有足够优秀的后代,如何传袭家风,继承族业?

太学祭酒的继任者也不出所料,汉学院的院监司马谈,早已等了数载,做足了准备,交接得颇为平顺。

毕竟在现今的太学,与司马谈同秩的科学院院监刘乘压根无心打理“俗务”,便连科学院的院务都是交由辅官处理的,并不想升任太学祭酒,况且刘乘身为亲王,加官对他毫无意义,晋爵则是绝无可能,每日砸钱搞科研,小日子过得挺美。

然对司马谈而言,就任太学祭酒真是光宗耀祖,身上的压力却也不小。

要晓得,前任祭酒卫绾可是帝师,更亲手开创太学,乃是桃李满天下的经学宗师,天下士人多视之为师,在士族的影响极大。

论名望、论地位、论资历,司马谈都是无法与卫绾相比的,事实上,卫绾之所以迟迟没请辞,亦是想给司马谈更充裕的准备时间,至少接任时不能太年轻。

及至今岁,司马谈迈入不惑之年,卫绾觉着差不多也就能扶到这步了,今后能否站稳脚跟,镇得住场面,就只能看他自身的努力和真才实学。

两大祭酒虽不涉军政,然在现今的大汉,这两个职位的象征意义实在太大,况且袁盎和卫绾本身的名望就不低的,就算早已淡出朝堂,却仍是毋庸置疑的一派领袖。

旁的影响力不说,就说随意在长安周报的“士版”刊篇策论甚么的,都能带起大风向来。

恩师请辞,且得了皇帝准允,诸多弟子自然要办谢师宴的。

卫绾的谢师宴场面不小,不少昔日曾在太学就读者,但有闲暇,甚至不远千里的从各郡县赶来长安。

卫绾虽不想太过张扬,却也不好拂了弟子们的美意,况且不少真正的座下弟子也已多年未见,借此机会再见见也不错,毕竟年岁大了,指不定何日闭上眼,就再睁不开了,见一面少一面。

袁盎的谢师宴却办得很低调,出席的人数不算多,然来头却皆是大得紧。

承乾宫的西阙特意放宽宫禁一日,非但是现今尚在宫邸学舍就读的学子,便是许多早已结束学业的王侯贵胄也入宫谢师。

太子刘沐两头的谢师宴都有露面,恭恭敬敬的执弟子之礼,给两位恩师做足了面子,却也没久待,免得列席的众人皆是拘谨。

皇帝刘彻则是赐下两块金匾,袁盎乃是“耆年硕德”,卫绾则为“桃李芳菲”。

尊师重道,本就是华夏自古的优良传统,应多多倡导,不可但忘。

太常卿刘买素来儒雅恭谦,颇有些与世无争的清高,然见得袁盎和卫绾名望若斯,也不由生出几许羡慕。

楋跋子与他夫妻多年,且本就是个心思通透的,岂能瞧不出他的心思,笑着打趣道:“夫君掌太常府,治天下文教,他日若是离任致仕,场面也不会小的。”

刘买闻言,不禁微是赧然,觉着自己果也是个“俗人”。

楋跋子却不这般认为,只觉自家夫君多点“人味”是好事,否则瞧着就不像人,不像老刘家的人。

她之所以这般想,不是没来由的,自家的夫君和儿子,在诸多刘氏王侯中,真真就如奇葩般的存在,总有些格格不入的味道,终归不是甚么好事。

若非楋跋子擅长交际,与诸多刘氏宗妇都维持着不错的交情,乘氏侯府只怕真是门庭冷落的。

亦因如此,梁王妃对自家这嫡长媳妇愈发的满意,觉着昔年是挑对了,故将手中联合制衣的份例都赐给了她,且时常召她过府,教导些王府中馈之事,多见见旁的亲眷。

虽说楋跋子掌侯府中馈已十余载,然王府与侯府终归不同,非但家业更为庞大,亲眷也多,关系更是错综复杂,做王妃肯定比做嗣子妃要费劲得多,且有得学。

每每累得头晕目眩,楋跋子就很是羡慕常山王妃裴澹,虽说因出身卑微,昔年吃了不少苦头,然现今掌常山王府中馈,日子过得舒坦,且不怎的费事,毕竟常山王府的亲眷都是皇亲国戚,多是熟识得紧,没甚么太过复杂的姻亲。

梁王府却是不同,叔伯兄弟、姑嫂妯娌、姻亲远亲,数都数不清,更遑论要记清楚名姓和来历,才好晓得如何对待。

譬如梁王妃的父族,代地李氏,今岁就送了两位小贵女进京,入长安女学就读,奈何年岁有些大了,跟不上课业,楋跋子还特意到为她们延请了位女师,好生教导。

长安的教育资源确实比外地要优渥得多,代地李氏虽可袭爵关内候,也不差钱,能为族中后辈延请名师,可仍是比不得长安各大官学,尤是新学教育日渐普及,官学的课业面向极广,何处能寻到全知全能的塾师啊?

两位小贵女底子比诸多长安贵女要薄些,那是正常现象。

梁王妃闻之此事,对楋跋子就愈是欢喜了,若非孙儿刘典自幼是个有主见的倔小子,她都想让他也迎娶李氏女,来个亲上加亲。

去岁太后为张笃择妻时,祖母和阿母也凑热闹,挑了不少贵女让他瞧,刘典却皆是拒了。

他虽已虚年十六,却仍没半点想娶妻生子的心思,盖因眼光高得离谱,没有瞧得入眼的贵女。

没办法,他的阿母楋跋子本就是容貌绝美,能达到这个水准的世家贵女,就已少之又少,更何况还要求有才有德?

倒不是说有甚么恋母情节,况且他也觉得自家阿母美则美矣,就是太过暴力了,在祖父祖母面前虽表现得温顺乖巧,实则回到侯府,那跨马弯弓的彪悍架势,半点没有宗妇该有的仪态。

才貌双全,在这位小嗣子眼中,过往见到的女子中,能达到这个标准的,也就大长秋卓文君了,且是年轻三十岁的卓文君。

卿生我未生,我生卿已老,为之奈何?

刘典虽是刘氏子弟中的奇葩,然骨子里仍流淌着高祖骨血,偶尔也会冒些痞气,故曾询问过卓文君:“不知夫子家中可有嫡亲侄女?”

卓文君乃是太子刘沐的六大蒙师之一,刘典自幼为刘沐伴读,自也师礼事之,饶是早已开了蒙,完成了宫邸学舍的学业,也仍是习惯唤她“夫子”。

卓文君不明所以,答曰:“为师三位胞兄膝下皆有女儿,为何有此一问?”

“可有未曾许婚,且才貌双全者?”

小嗣子说话颇直,也是被祖母和阿母逼急了,便连外祖父瓦素各那头的老弟兄们,近年也都心心念念想着往他身边塞嫡女嫡孙女。

要晓得,这些羌族出身的“**”,作风粗豪得紧,想着刘典若瞧得入眼,可先“睡了”,再抬个合宜的名分,不是正妻也不打紧,反正刘典日后十有八九是要承袭梁王之位的,侧妃少妃甚么的,也算不得委屈。

非止长辈如此,那些贵女亦如此,终究归化未久,虽学了汉室礼法,然羌女多是爽朗直率,敢爱敢恨,瞧着刘典样貌俊逸,贵气十足,身份更是显赫,实在是个如意郎君,那还有甚么可多想的,就玩了命的撩他啊。

刘典虽是孤傲之人,却偏生如其父刘买般,是个大孝子,不愿当面落了长辈的面子,拂了长辈的好意,然又对身边的莺莺燕燕不厌其烦,故索性就想着,倒不如自己寻摸个勉强瞧得过眼的。

皇帝族叔常言,甚么藤蔓结甚么瓜,还有遗传基因甚么,卓夫子既是不错,那她的侄女估摸也差不了,只可惜卓夫子多年未曾再嫁,膝下无有女儿。

卓文君听罢弟子满含哀怨的讲述,真真是哭笑不得。

第一百五十三章 梁国风起第六百三十七章 铁道竣工第六百五十五章 所为何来第七十章 老汉家中 第七百七十四章 父母子女第七百三十一章 汉帝之谋第二百九十章 渡过天灾第三十章 长安望雪 第五百二十四章 猝不及防第七百八十六章 生猛婆媳第一百六十五章 载人运输第六百五十二章 战时征募第六百五十八章 饿狼出城第二百七十二章 秋季局势第七百七十七章 安息认怂第一百零五章 梁王刘武第四百四十四章 军事预算第六百二十二章 使团西行第七百七十一章 共创四赢第二百四十五章 大义灭亲第七百二十七章 电力发展第四百一十五章 隋珠惊现第五百八十三章 但求苟全第二百七十二章 秋季局势第四十一章 九王齐聚第六百三十六章 使团入城第三百三十九章 虽远必诛第二百二十三章 攻守应对第一百八十章 太学老者第三百九十五章 处置薄氏第八百一十二章 大军备战第四百三十六章 腊月返京第一百三十九章 田间轶事第六百三十七章 铁道竣工第七百八十六章 生猛婆媳第八百二十六章 贵女愁绪第四十六章 工业模式第六百七十七章 四郡两关第四百零五章 母子平安第七百六十七章 罗马兵变第六十六章 生化作战第七百六十章 不负相思第八百二十章 迎汝还汉第八百三十四章 秀才待诏第三百六十九章 泄密之人第一百六十六章 帝国邮政第五百四十七章 倭王八岐第三百一十章 营养早膳第五百六十八章 塞北乌桓第五百零八章 沐王出巡第七百二十三章 帝皇训子第十六章 仁孝家宴 第四百一十五章 隋珠惊现第三百八十五章 匈奴裂变第六百四十五章 筵席之间第三百三十章 商讨出兵第五百三十七章 岁末除夕第一百二十八章 夏日惊雷第五百二十章 清理门户第一百六十八章 出使乌桓第四十章 王府缉凶第三百一十七章 增加受众第三百零一章 如此撮合第三百九十七章 天子临朝第八百二十六章 贵女愁绪第三十三章 春暖衫薄 第五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资第二百二十四章 鱼饵香甜第五百四十四章 佳期三月第六百四十一章 血祭之年(下)第一百二十四章 欲设慈济第七百一十九章 嗣子逛街第二百一十四章 挥师出塞第二百零三章 悄然萌生第二百八十六章 帝国科院第七百六十一章 困兽犹斗第六百一十章 赵府贵女第八百零六章 储君大婚第八百一十四章 出隘布阵第一百五十四章 四方云动第四百八十二章 粮食倾销第二百二十六章 群臣哗然第六百九十章 惩戒学子第七百零六章 考较太子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色七夕第三百二十三章 难得糊涂第四百七十九章 中南半岛第五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资第二百八十七章 引导舆论第一百五十章 丰年秋收第七百七十章 家族利益第一百二十九章 关城大捷第二百九十六章 暂缓圆房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朔战况第一百四十五章 争相竞价 第二十八章 烧制玻璃第三百八十八章 两军接战第七百四十五章 泰安随任第三百六十五章 离京出狩第八百三十五章 不务正业
第一百五十三章 梁国风起第六百三十七章 铁道竣工第六百五十五章 所为何来第七十章 老汉家中 第七百七十四章 父母子女第七百三十一章 汉帝之谋第二百九十章 渡过天灾第三十章 长安望雪 第五百二十四章 猝不及防第七百八十六章 生猛婆媳第一百六十五章 载人运输第六百五十二章 战时征募第六百五十八章 饿狼出城第二百七十二章 秋季局势第七百七十七章 安息认怂第一百零五章 梁王刘武第四百四十四章 军事预算第六百二十二章 使团西行第七百七十一章 共创四赢第二百四十五章 大义灭亲第七百二十七章 电力发展第四百一十五章 隋珠惊现第五百八十三章 但求苟全第二百七十二章 秋季局势第四十一章 九王齐聚第六百三十六章 使团入城第三百三十九章 虽远必诛第二百二十三章 攻守应对第一百八十章 太学老者第三百九十五章 处置薄氏第八百一十二章 大军备战第四百三十六章 腊月返京第一百三十九章 田间轶事第六百三十七章 铁道竣工第七百八十六章 生猛婆媳第八百二十六章 贵女愁绪第四十六章 工业模式第六百七十七章 四郡两关第四百零五章 母子平安第七百六十七章 罗马兵变第六十六章 生化作战第七百六十章 不负相思第八百二十章 迎汝还汉第八百三十四章 秀才待诏第三百六十九章 泄密之人第一百六十六章 帝国邮政第五百四十七章 倭王八岐第三百一十章 营养早膳第五百六十八章 塞北乌桓第五百零八章 沐王出巡第七百二十三章 帝皇训子第十六章 仁孝家宴 第四百一十五章 隋珠惊现第三百八十五章 匈奴裂变第六百四十五章 筵席之间第三百三十章 商讨出兵第五百三十七章 岁末除夕第一百二十八章 夏日惊雷第五百二十章 清理门户第一百六十八章 出使乌桓第四十章 王府缉凶第三百一十七章 增加受众第三百零一章 如此撮合第三百九十七章 天子临朝第八百二十六章 贵女愁绪第三十三章 春暖衫薄 第五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资第二百二十四章 鱼饵香甜第五百四十四章 佳期三月第六百四十一章 血祭之年(下)第一百二十四章 欲设慈济第七百一十九章 嗣子逛街第二百一十四章 挥师出塞第二百零三章 悄然萌生第二百八十六章 帝国科院第七百六十一章 困兽犹斗第六百一十章 赵府贵女第八百零六章 储君大婚第八百一十四章 出隘布阵第一百五十四章 四方云动第四百八十二章 粮食倾销第二百二十六章 群臣哗然第六百九十章 惩戒学子第七百零六章 考较太子第二百二十五章 血色七夕第三百二十三章 难得糊涂第四百七十九章 中南半岛第五百八十九章 招商引资第二百八十七章 引导舆论第一百五十章 丰年秋收第七百七十章 家族利益第一百二十九章 关城大捷第二百九十六章 暂缓圆房第一百一十一章 河朔战况第一百四十五章 争相竞价 第二十八章 烧制玻璃第三百八十八章 两军接战第七百四十五章 泰安随任第三百六十五章 离京出狩第八百三十五章 不务正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