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四章 登基为帝

十月初一,祭祖之日。

汉帝刘启率刘氏宗亲至太庙祭祀先祖,十月朝本是族祭,加之皇帝将禅位太子的消息早已传遍大汉,故而各地的刘氏王侯尽皆回京祭祀,老得走不动的让子孙抬着也非要回返长安。

皇子乃至刘氏诸侯嗣子无论长幼,皆也参与祭祀,场面颇为浩大。

时辰有限,主持祭礼的老宗正刘通特意嘱咐太常卿刘歂诸事从简,古舞乐曲稍稍意思意思即可。

刘歂也知事关重大,自是依言照办,乐舞献祭不到半个时辰便是结束。

汉帝刘启向先祖供奉祭品,焚化寒衣,便即摆驾长安南郊的太社与太稷所在,所有刘氏王侯及有朝官身份的宗亲尽皆伴驾随行。

太社与太稷两座祭坛在长安城正南的安门外,太社在东,太稷在西,两座主祭台相距五丈,坛高五丈,长宽亦为五丈。

两坛皆为北向,门朝长安城内的皇宫所在,乃是天子为群姓祈福、报功而设立的祭祀祀社、稷神祇的祭坛。

社坛祭奠土地神,中间实以常土,上以黄土覆之,四面坛体分以四色泥饰之,东青、南红、西白、北黑,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亦象征东、南、西、北、中五方。五色土由大汉各地进贡而来,寓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稷坛祭奠五谷神,形制同如社坛,惟土不用五色,其上四周纯用一色黄土,寓意大地生长五谷,养育万物。

朝臣们早在社稷两坛外等候多时,见得皇帝驾临,忙是跟着入了祭坛,站在主祭台之下。

汉帝刘启领太子刘彻登台行祭,随即钟鼓齐鸣,群臣将笏版插在腰带上,随声舞蹈,四拜迎神。

汉帝刘启奉太牢三牲与祭案,告天祭地,将禅位于太子刘彻,永保社稷稳固。

群臣拜付在地,同声告祭。

因时辰不早,祭典依旧从简,群臣四拜辞神后,主祭的汉帝刘启本应饮福散胙,与群臣分食酒蔬,却也是免了。

祭典结束,汉帝刘启率众人摆驾回宫。

汉帝刘启回得未央宫,歇息片刻后,稍事梳洗,着冠冕衮袍升殿临朝,高居御座之上。

宦官宣了太子刘彻,刘氏王侯及群臣入殿参拜,跪伏殿中。

皇帝身侧的近侍宦官赣褚趋步上前,屈膝跪地,直起上身,面向殿内群臣,朗声宣读圣旨,正是汉帝刘启亲笔所书的禅位诏书。

太子刘彻此时也已换过衮袍朝服,头戴通天冠,行至御阶之下,向汉帝刘启行三拜九叩大礼,领旨谢恩。

御案旁,掌印太监孙全亦屈膝跪地,双手托盘,向汉帝刘启呈上传国玉玺。

此玉玺乃是秦代丞相李斯奉始皇帝之命,用和氏璧镌刻而成,其方圆四寸,上纽交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以作为“皇权天授、正统合法”之信物。

汉帝刘启缓缓起身,唤刘彻登上御阶,将传国玉玺交托于他,亦在托付大汉社稷,沉声道:“汝当竭心尽力,为我刘家列祖列宗守好这大好河山!”

刘彻双手微颤,接过这方重愈山河的传国玺,重重点了点头,承诺道:“父皇放心,儿臣非但会守好社稷,更会开疆拓土,富国强民,将更为强盛的煌煌大汉传承给后世子孙!”

“好!”

刘启欣慰的看着他,亦是重重点头,“为父会努力多活些时日,好生看看你铸就的煌煌大汉。”

“赣褚,摆驾回宫……回太寿宫!”

刘启吩咐一句,大笑着转身迈下御阶。

“恭送父皇!”

刘彻将传国玉玺放回孙全捧着的托盘,亦是下得御阶,再度向正往内殿行去的刘启三叩九拜。

“恭送太上皇!”

殿内群臣跟着行三跪九叩的大礼,恭送从此成为太上皇的刘启起驾还宫。

“请陛下御殿登极!”

掌印太监孙全朗声道,他心中五味杂陈,随侍刘启数十载,如今却是换了主子。

刘启昨夜与他深谈,言明今日他只得以死效忠新帝刘彻,而非刘启这太上皇。

“请陛下御殿登极!”

群臣亦是朝向刘彻跪伏,齐声道。

刘彻缓缓起身,迈步登阶,步步沉实,走得稳稳当当。

行至御案之后,他环视殿内群臣,心潮澎湃万千。

监国临朝两年来,他从未似这般真实的感受到这御座之高,可俯看群臣,俯瞰天下。

今日起,吾君临大汉,执掌社稷,手握万民生死!

刘彻轻拂袍袖,稳稳危坐于御座之上,淡然道:“众卿免礼,平身吧!”

“谢陛下!”

群臣随即起身,却并未归席落座,而是齐齐躬身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刘彻轻笑道:“朕初即位,还需诸位卿家多多用心辅佐才是。”

“诺!”

朝臣们虽是齐声应诺,心下却是叨咕,新帝真是爱说笑,都临朝监国那么些时候了,还扯这些虚的有意义么?

刘彻摆手让群臣归席落座,复又道:“孙全,拟旨,朕要大赦天下,减免赋税!”

孙全已将传国玉玺重新收好,自是躬身应诺。

大农令曹栾却是硬着头皮,离席出列,躬身道:“陛下,朝廷近年已连番减免赋税,尤是大多郡县的田税皆已降到六十税一,还如何减免啊?”

刘彻不以为意的摆手道:“无妨,近年商税大涨,且因连年丰收,太仓和各郡县的陈粮太多,暂且先将田税降到百税一,为期三年,日后待得陈粮出清,若国库能支应各地官仓继续购粮,再延期。”

曹栾出言试探道:“只降田税?”

刘彻扬眉道:“商税不变,人丁税及口赋减半!”

汉袭秦制,对傅籍的百姓征收人丁税,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人百二十为一算,治库兵车马。即一个青壮年男女每年缴纳人丁税一百二十钱。而另据规定,商人与奴婢须“倍算”,即加倍缴纳人丁税。

惠帝六年,朝廷为奖励生育,提倡女子早婚,又定“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

所谓口赋,则是对七岁至十四岁未成年人所征的人丁税,为每人每年二十钱供宫廷用费。

“陛下,这……不妥吧?”

曹栾不由大急,口赋是少府征收的,他这大农令管不着,可人丁税是国库岁入的主要来源,数额比连番减免的田税庞大得多,减半征收就意味着国库岁入减少数十亿钱。

“既要鼓励百姓多多生育,就不能在意些许赀财,你且安心,日后国库岁入若少于百亿钱,少府会出赀财填补亏空,便算朕赏赐给百姓的。”

刘彻端是财大气粗,他在皇室实业有着最大的份子,每年坐享高额红利,如今登基为帝,少府又成为他的私产,虽说要分出部分产业到太寿宫,作为太上皇老爹和太后老娘的棺材本,但足够他大展拳脚了。

曹栾哑然无语,皇帝都这么说了,他若再出言反对,传扬出去要被百姓们戳脊梁啐唾沫的。

群臣也不得不出言附和刘彻,直道陛下仁德,爱民如子。

刘彻颇是满意的颌首轻笑,做皇帝和做太子就是不一样,真真一言九鼎,言出法随,爽歪歪啊!

心下暗爽的可并非刘彻一人,堂邑翁主陈阿娇更是爽得飞起!

刘彻已然及冠,又登基为帝,那不就可以大婚了?

她比刘彻大了三岁有余,虚年都快二十了,再不成婚就要成深闺恨嫁的老姑娘了。

大婚,皇后!

母仪天下的皇后啊,俨然已是唾手可得,怎不教她心花怒放?

不过想到文君先生的提醒,阿娇深知不可喜形于色,更不可得意忘形,免得生出甚么事端。

不知多少长安贵女在盯着新帝刘彻,即便她们不敢奢望皇后之位,但入宫为妃的心思怕是少不了的。

相貌堂堂,文武双全的少年天子,岂不是万千怀春少女梦寐以求的良人?

阿娇不断告诫自个,要沉心静气,不能教小人转了空子。文君先生说得对,婚姻乃是人生大事,非朝夕可决,未来前路漫长,需得稳步前行才是。

自刘彻及冠后,阿娇除了前往女学听经筵讲席,便是安生的呆在长公主府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甚至有闭门谢客的心思。

南宫公主虽亦是娇纵莽撞的脾性,但好歹出身天家,自是晓得阿娇的顾虑,也陪着她静静呆着,不再迈出皇亲苑。

好在楋跋子如今嫁给了梁王嗣子刘买,住在皇亲苑的乘氏侯府,三人即便不出皇亲苑,也能彼此作伴。

倒是已成为太皇太后的窦太后闷得慌,最疼爱的孙女和外孙女竟多日不曾来向她请安,闲得她只能终日抱着尚在牙牙学语的泰安公主,在长乐宫四处晃悠,想寻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两个没良心的丫头!

太皇太后牢骚满腹,却是无处倾诉,索性颁下懿旨,以教导阿娇宫规为由,将她召入长乐宫,住些时日。

阿娇接到懿旨,不禁皱了小脸,却也不敢忤逆太皇太后,只得将南宫公主生拉硬拽,一道住进了长乐宫。

第二百六十四章 开发湘南第四百五十四章 屁孩重逢第六百五十一章 意欲撤兵第二十五章 恁多工钱 第五百零七章 罂粟之岛第五百九十章 觊觎太子第七百四十五章 泰安随任第四百零五章 母子平安第六百零三章 三国密约第九十三章 无奈秦立 第三百七十四章 意欲亲征第八十二章 先锋叛逃第三百三十四章 铿锵玫瑰第四百零五章 母子平安第五百四十八章 请款筑路第七百三十七章 妙悟真理第三百八十七章 列阵决战第七百四十章 购奴门路第四百九十一章 残暴奴律第八百三十三章 竹马青梅第一百七十七章 发行国债第一百七十二章 免除盐税第六百七十二章 骑军借道第七百五十二章 东风客运第一百八十八章 罪证确凿第七百七十二章 哀隆摄政第五百零五章 大农六部第二百六十九章 拜谒公婆第三百八十七章 列阵决战第六百六十五章 新老交替第二百三十八章 淝陵水泊新书征询,免费章节,请大家务必看看,拜托!第七百八十章 迈向成熟第六百一十三章 京卫赶至第一百三十五章 陇西豪强第三百四十九章 刘舜务工第五百零二章 增设预学第九十章 火烧密林 第三百六十八章 蠢萌白罴第三百五十三章 议定发兵第五百九十七章 上帝之鞭第四百九十七章 霍氏去病第七百三十八章 汉已八旬第四十八章 避暑山庄第六百零二章 借刀杀人第二百五十三章 惊闻身毒第一百七十九章 唯才是举第七百一十四章 为子作揖第四百零四章 皇后临盆第二百四十四章 绿林好汉第五百七十章 佛国寻衅第二百五十章 铁骑封城第五十五章 草原马贼 第九十一章 匈奴撤军第八十一章 羽林出击第一百六十三章 父女相见第三百六十六章 南行途中第三十八章 长沙王妃 第六十三章 汉奸鼻祖 第七百二十五章 皇后赐笄第三百四十七章 立冬时节第七百零二章 广设书院第一百四十三章 长安献俘第三百七十五章 出巡准备第七百三十三章 少年心思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月离京第八百三十章 长安协定第六百八十八章 牵马归府第七百五十八章 何为皇商第五百九十三章 分子之筛第四百四十八章 有限战争第三百三十三章 两代医者第五百七十七章 心思各异第四百四十五章 长安学区第四百九十三章 月氏借道第四百二十八章 塬南设邑第三百四十章 经济作物第八百二十三章 去病擒酋第四百五十六章 高压轮机第四百二十九章 官办蒙学第二百九十五章 芙蓉帐暖第二百六十七章 意在扩编第四百八十八章 水利府司第二百二十七章 秩俸改制第七百六十二章 祖父催婚第八百三十章 长安协定第七百五十二章 东风客运第七百四十章 购奴门路第七百一十章 小遗席间第四百五十三章 滇国来朝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月离京第十八章 管家野望 第二百八十二章 碑前行祭第四百一十章 长秋医学第一百九十九章 改装战船第六百四十六章 亲王召见第三百零七章 项王藏宝第五百六十三章 冲撞体制第三百六十一章 脱岗培训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
第二百六十四章 开发湘南第四百五十四章 屁孩重逢第六百五十一章 意欲撤兵第二十五章 恁多工钱 第五百零七章 罂粟之岛第五百九十章 觊觎太子第七百四十五章 泰安随任第四百零五章 母子平安第六百零三章 三国密约第九十三章 无奈秦立 第三百七十四章 意欲亲征第八十二章 先锋叛逃第三百三十四章 铿锵玫瑰第四百零五章 母子平安第五百四十八章 请款筑路第七百三十七章 妙悟真理第三百八十七章 列阵决战第七百四十章 购奴门路第四百九十一章 残暴奴律第八百三十三章 竹马青梅第一百七十七章 发行国债第一百七十二章 免除盐税第六百七十二章 骑军借道第七百五十二章 东风客运第一百八十八章 罪证确凿第七百七十二章 哀隆摄政第五百零五章 大农六部第二百六十九章 拜谒公婆第三百八十七章 列阵决战第六百六十五章 新老交替第二百三十八章 淝陵水泊新书征询,免费章节,请大家务必看看,拜托!第七百八十章 迈向成熟第六百一十三章 京卫赶至第一百三十五章 陇西豪强第三百四十九章 刘舜务工第五百零二章 增设预学第九十章 火烧密林 第三百六十八章 蠢萌白罴第三百五十三章 议定发兵第五百九十七章 上帝之鞭第四百九十七章 霍氏去病第七百三十八章 汉已八旬第四十八章 避暑山庄第六百零二章 借刀杀人第二百五十三章 惊闻身毒第一百七十九章 唯才是举第七百一十四章 为子作揖第四百零四章 皇后临盆第二百四十四章 绿林好汉第五百七十章 佛国寻衅第二百五十章 铁骑封城第五十五章 草原马贼 第九十一章 匈奴撤军第八十一章 羽林出击第一百六十三章 父女相见第三百六十六章 南行途中第三十八章 长沙王妃 第六十三章 汉奸鼻祖 第七百二十五章 皇后赐笄第三百四十七章 立冬时节第七百零二章 广设书院第一百四十三章 长安献俘第三百七十五章 出巡准备第七百三十三章 少年心思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月离京第八百三十章 长安协定第六百八十八章 牵马归府第七百五十八章 何为皇商第五百九十三章 分子之筛第四百四十八章 有限战争第三百三十三章 两代医者第五百七十七章 心思各异第四百四十五章 长安学区第四百九十三章 月氏借道第四百二十八章 塬南设邑第三百四十章 经济作物第八百二十三章 去病擒酋第四百五十六章 高压轮机第四百二十九章 官办蒙学第二百九十五章 芙蓉帐暖第二百六十七章 意在扩编第四百八十八章 水利府司第二百二十七章 秩俸改制第七百六十二章 祖父催婚第八百三十章 长安协定第七百五十二章 东风客运第七百四十章 购奴门路第七百一十章 小遗席间第四百五十三章 滇国来朝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月离京第十八章 管家野望 第二百八十二章 碑前行祭第四百一十章 长秋医学第一百九十九章 改装战船第六百四十六章 亲王召见第三百零七章 项王藏宝第五百六十三章 冲撞体制第三百六十一章 脱岗培训第七百一十二章 少年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