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阶级(2)

汉末大乱,奴婢之数,更行增多。后汉光武一朝,用法令强迫释放奴婢很多(都见《后汉书》本纪)。然亦不过救一时之弊,终不能绝其根株。历代救济奴隶之法:(一)对于官奴婢,大抵以法令赦免。(二)对于私奴婢则(甲)以法令强迫释放。(乙)官出资财,替他赎身。(丙)勒令以买直为佣资,计算做工的时期,足满工资之数,便把他放免。虽有此法,亦不过去其太甚而已。

用外国人作奴婢,后世还是有的。但非如古代的出于俘虏,而亦出于鬻卖。《汉书·西南夷列传》和《货殖列传》,都有所谓“僰僮”,就是当时的商人,把他当作商品贩卖的。《北史·四裔传》亦说:当时的人,多买獠人作奴仆。因此,又引起政治上的侵略。梁武帝时,梁、益二州,岁岁伐獠以自利。周武帝平梁、益,亦命随近州镇,年年出兵伐獠,取其生口,以充贱隶。这在后世,却是少有的事,只有南北分立之世,财力困窘,政治又毫无规模,才会有之。

至于贩卖,却是通常现象。如唐武后大足元年,敕北方缘边诸郡,不得畜突厥奴婢;穆宗长庆元年,诏禁登、莱州及缘海诸道,纵容海贼,掠卖新罗人为奴婢;就可见海陆两道,都有贩卖外国人口的了。南方的黑色人种,中国谓之昆仑。唐代小说中,多有昆仑奴的记载,更和欧洲人的贩卖黑奴相像。

然中国人亦有自卖或被卖做外国人的奴隶的。宋太宗淳化二年,诏陕西缘边诸郡:先因岁饥,贫民以男女卖与戎人,官遣使者,与本道转运使,分以官财物赎,还其父母;真宗天禧三年,诏自今掠卖人口入契丹界者,首领并处死。诱至者同罪,未过界者,决杖黥配(均见《文献通考》),就是其事。

后汉末年,天下大乱,又发生所谓部曲的一个阶级。部曲二字,本是军队中一个组织的名称(《续汉书·百官志》大将军营五部,部下有曲,曲下有屯)。丧乱之际,人民无家可归,属于将帅的兵士,没有战事的时候,还是跟著他生活。或者受他豢养或者替他工作。事实上遂发生隶属的状态。用其力以生产,在经济上是有利的,所以在不招兵的时候,将帅也要招人以为部曲了(《三国志·李典传》说,典有宗族部曲三千馀家,就是战时的部曲,平时仍属于将帅之证)。《卫觊传》说:觊镇关中时,四方流移之民,多有回关中的,诸将多引为部曲,就是虽不招兵之时,将帅亦招人为部曲之证。平民因没有资本,或者需要保护,一时应他的招。久之,此等依赖关系,已成过去,而其身分,被人歧视,一时不能回复,遂成为另一阶级。

部曲的女子,谓之客女。历代法律上,奴婢伤害良人,罪较平民互相伤害为重。良人伤害奴婢,则罪较平民互相伤害为轻。其部曲、客女,伤害平民的罪,较平民加重,较奴婢减轻;平民伤害部曲、客女的,亦较伤害奴婢加重,较其互相伤害减轻。所以部曲的地位,是介于良贱之间的。历魏、晋、南北朝至唐、宋,都有这一阶级。

使平民在某种程度以内,隶属于他人,亦由来甚久。《商君书·竟内篇》说:“有爵者乞无爵者以为庶子。级乞一人。其无役事也(有爵者不当差徭,在自己家里的时候),庶子役其大夫,月六日。其役事也,随而养之。”(有爵者替公家当差徭时,庶子亦跟着他出去)。这即是《荀子·议兵篇》所说秦人五甲首而隶五家之制。秦爵二十级,见《汉书·百官公卿表》。级级都可乞人为役,则人民之互相隶属者甚多,所以鲁仲连要说秦人“虏使其民”了。

晋武帝平吴以后,王公以下,都得荫人为衣食客及佃客。其租调及力役等,均入私家。此即汉世封君食邑户的遗法,其身分仍为良民。辽时有所谓二税户,把良民赐给僧寺,其税一半输官,一半输寺(金世宗时免之),亦是为此。此等使人对人直接征收,法律上虽限于某程度以下的物质或劳力,然久之,总易发生广泛的隶属关系,不如由国家征收,再行给与之为得。

封建时代的阶级,亦是相沿很久的,岂有一废除即铲灭净尽之理?所以魏晋以后,又有所谓门阀的阶级。魏晋以后的门阀,旧时的议论,都把九品中正制度(见第七章)看作他很重要的原因,这是错误的。

世界上哪有这种短时间的政治制度,能造成如此深根固柢的社会风尚之理?又有说:这是由于五胡乱华,衣冠之族,以血统与异族混淆为耻,所以有这风尚的。这也不对。当时的区别,明明注重于本族士庶之间。况且五胡乱华,至少在西晋的末年,声势才浩大的,而刘毅在晋初,已经说当时中正的品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了。

可见门阀之制,并非起源于魏晋之世。然则其缘起安在呢?论门阀制度的话,要算唐朝的柳芳,说得最为明白(见《唐书·柳冲传》)。据他的说法:则七国以前,封建时代的贵族,在秦汉之世,仍为强家。因为汉高祖起于徒步,用人不论家世,所以终两汉之世,他们在政治上,不占特别的势力。然其在社会上,势力仍在。到魏晋以后,政治上的势力和社会上的势力合流,门阀制度,就渐渐固定了。这话是对的。当时政治上扶植门阀制度的,就是所谓九品中正(见第七章)。

至于在社会上,则因汉末大乱,中原衣冠之族,开始播迁。一个世家大族,在本地方,是人人知其为世家大族的,用不著自行表暴。迁徙到别的地方,就不然了。琅邪王氏是世族,别地方的王氏则不然。博陵崔氏是世族,别地方的崔氏则不然。一处地方,新迁来一家姓王的,姓崔的,谁知道他是那里的王?那里的崔呢?如此,就不得不郑重声明,我是琅邪王而非别的王氏;是博陵崔而非别的崔氏了。这是讲门阀的所以要重视郡望的原因。

到现在,我们旧式婚姻的简帖上,还残留著这个老废物。这时候,所谓门第的高下,大概是根据于:(一)本来门第的高下。这是相沿的事实,为本地方人所共认,未必有谱牒等物为据。因为古代谱牒,都是史官所记。随著封建的崩坏,久已散佚无存了。(二)秦、汉以来,世家大族,似乎渐渐的都有谱牒。(《隋书》著录,有家谱,家传两门。《世说新语》《注》,亦多引人家的家谱)。而其事较近,各家族中,有何等人物、事迹,亦多为众人所能知,所能记,在这时期以内,一个家族中,要多有名位显著的人,而切忌有叛逆等大恶的事。如此,历时稍久,即能受人承认,为其地之世家(历时不久的,虽有名位显著的人,人家还只认为暴发户,不大看得起他。至于历时究要多久,那自然没有明确的界限)。(三)谱牒切忌佚亡,事迹切忌湮没。傥使谱牒已亡;可以做世家的条件的事迹,又无人能记忆;或虽能记忆,而不能证明其出于我之家族中;换言之,即不能证明我为某世家大族或有名位之人之后;我的世族的资格,就要发生动摇了。

要之,不要证据的事,要没人怀疑;要有证据的事,则人证物证,至少要有一件存在;这是当时判定世族资格的条件。

谱牒等物,全由私家掌管,自然不免有散佚,伪造等事。政治总是跟著社会走的。为要维持此等门阀制度,官家就亦设立谱局,与私家的谱牒互相钩考;“有司选举,必稽谱籍而考其真伪”了(亦柳芳语)。

当这时代,寒门世族,在仕途上优劣悬殊;甚至婚姻不通,在社交上的礼节,亦不容相并(可参看《陔馀丛考·六朝重氏族》条)。此等界限,直至唐代犹存。《唐书·高士廉传》及《李义府传》说,太宗命士廉等修《氏族志》,分为九等,崔氏犹为第一,太宗列居第三。又说:魏大和中,定望族七姓,子孙迭为婚姻。唐初作《氏族志》,一切降之。

后房玄龄、魏徵、李等,仍与为婚,故其望不减。义府为子求婚不得,乃奏禁焉。其后转益自贵,称禁婚家,男女潜相聘娶,天子不能禁。

《杜羔传》说:文宗欲以公主降士族,曰:“民间婚姻,不计官品,而尚阀阅。我家二百年天子,反不若崔、卢邪?”可见唐朝中叶以后,此风尚未铲除。然此时的门阀,已只剩得一个空壳,经不起雨打风吹,所以一到五代时,就成“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之局了(《通志·氏族略》)。

这时候的门阀,为什么只剩一个空壳呢?(一)因自六朝以来,所谓世族,作事太无实力。这只要看《廿二史札记江左诸帝皆出庶族》,《江左世族无功臣》,《南朝多以寒人掌机要》各条可见。(二)则世族多贪庶族之富,与之通婚;又有和他通谱,及把自己的家谱出卖的。看《廿二史札记·财昏》,《日知录通谱》两条可见。(三)加以隋废九品中正,唐以后科举制度盛行,世族在选举上,亦复不占便宜。此时的门阀,就只靠相沿已久,有一种惰力性维持,一受到(四)唐末大乱、谱牒沦亡的打击,自然无以自存了。

门阀制度,虽盛于魏晋以后,然其根源,实尚远在周秦以前,到门阀制度废除,自古相传的等级,就荡然以尽了(指由封建势力所造成的等级)。

然本族的等级虽平,而本族和异族之间,等级复起。这就不能不叹息于我族自晋以后武力的衰微了。中国自汉武帝以后,民兵渐废。此时的兵役多以罪人和奴隶充之,亦颇用异族人为兵。东汉以后,杂用异族之风更盛。至五胡乱华之世,遂习为故常(别见第九章)。

第11章 阶级(1)第32章 实业(2)第48章 学术(4)第18章 官制(2)第49章 宗教(1)第27章 兵制(3)第49章 宗教(1)第37章 衣食(2)第29章 刑法(2)第24章 赋税(3)第1章 自序第50章 宗教(2)第19章 选举(1)第15章 财产(2)第18章 官制(2)第80章 明清的兴亡第41章 教育(1)第31章 实业(1)第47章 学术(3)第27章 兵制(3)第71章 唐朝的中衰第77章 蒙古大帝国的盛衰第79章 明朝的盛衰第2章 出版序第6章 婚 姻(3)第50章 宗教(2)第47章 学术(3)第13章 阶级(3)第24章 赋税(3)第47章 学术(3)第31章 实业(1)第22章 赋税(1)第57章 古代社会的综述第84章 清朝的衰乱第75章 北宋的积弱第74章 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第11章 阶级(1)第72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第74章 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第3章 绪论第29章 刑法(2)第71章 唐朝的中衰第1章 自序第29章 刑法(2)第3章 绪论第60章 汉武帝的内政外交第7章 族制(1)第48章 学术(4)第41章 教育(1)第80章 明清的兴亡第73章 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第2章 出版序第24章 赋税(3)第45章 学术(1)第51章 中国民族的由来第27章 兵制(3)第54章 夏殷西周的事迹第16章 财产(3)第47章 学术(3)第6章 婚 姻(3)第28章 刑法(1)第21章 选举(3)第23章 赋税(2)第67章 五胡之乱(下)第40章 住行(2)第66章 五胡之乱(上)第76章 南宋恢复的无成第23章 赋税(2)第25章 兵制(1)第16章 财产(3)第15章 财产(2)第39章 住行(1)第8章 族制(2)第17章 官制(1)第42章 教育(2)第41章 教育(1)第53章 古代的开化第59章 秦汉间封建政体的反动第15章 财产(2)第42章 教育(2)第55章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第73章 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第55章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第26章 兵制(2)第25章 兵制(1)第68章 南北朝的始末第53章 古代的开化第64章 后汉的分裂和三国第15章 财产(2)第1章 自序第48章 学术(4)第29章 刑法(2)第23章 赋税(2)第65章 晋初的形势第78章 汉族的光复事业第13章 阶级(3)第44章 语文(2)第68章 南北朝的始末第78章 汉族的光复事业
第11章 阶级(1)第32章 实业(2)第48章 学术(4)第18章 官制(2)第49章 宗教(1)第27章 兵制(3)第49章 宗教(1)第37章 衣食(2)第29章 刑法(2)第24章 赋税(3)第1章 自序第50章 宗教(2)第19章 选举(1)第15章 财产(2)第18章 官制(2)第80章 明清的兴亡第41章 教育(1)第31章 实业(1)第47章 学术(3)第27章 兵制(3)第71章 唐朝的中衰第77章 蒙古大帝国的盛衰第79章 明朝的盛衰第2章 出版序第6章 婚 姻(3)第50章 宗教(2)第47章 学术(3)第13章 阶级(3)第24章 赋税(3)第47章 学术(3)第31章 实业(1)第22章 赋税(1)第57章 古代社会的综述第84章 清朝的衰乱第75章 北宋的积弱第74章 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第11章 阶级(1)第72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第74章 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第3章 绪论第29章 刑法(2)第71章 唐朝的中衰第1章 自序第29章 刑法(2)第3章 绪论第60章 汉武帝的内政外交第7章 族制(1)第48章 学术(4)第41章 教育(1)第80章 明清的兴亡第73章 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第2章 出版序第24章 赋税(3)第45章 学术(1)第51章 中国民族的由来第27章 兵制(3)第54章 夏殷西周的事迹第16章 财产(3)第47章 学术(3)第6章 婚 姻(3)第28章 刑法(1)第21章 选举(3)第23章 赋税(2)第67章 五胡之乱(下)第40章 住行(2)第66章 五胡之乱(上)第76章 南宋恢复的无成第23章 赋税(2)第25章 兵制(1)第16章 财产(3)第15章 财产(2)第39章 住行(1)第8章 族制(2)第17章 官制(1)第42章 教育(2)第41章 教育(1)第53章 古代的开化第59章 秦汉间封建政体的反动第15章 财产(2)第42章 教育(2)第55章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第73章 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第55章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第26章 兵制(2)第25章 兵制(1)第68章 南北朝的始末第53章 古代的开化第64章 后汉的分裂和三国第15章 财产(2)第1章 自序第48章 学术(4)第29章 刑法(2)第23章 赋税(2)第65章 晋初的形势第78章 汉族的光复事业第13章 阶级(3)第44章 语文(2)第68章 南北朝的始末第78章 汉族的光复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