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古代社会的综述

周和秦,是从前读史的人看作古今的界线的。我们任意翻阅旧书,总可见到“三代以上”,“秦、汉以下”等辞句。前人的见解,固然不甚确实,也不会全属虚诬;而且既有这个见解,也总有一个来历。然则所谓三代以上,到底是怎样一个世界呢?

人,总是要维持其生命的;不但要维持生命,还要追求幸福,以扩大其生命的意义;这是人类的本性如此,无可怀疑。人类在生物史上,其互相团结,以谋生存,已不知其若干年了。所以其相亲相爱,看得他人的苦乐,和自己的苦乐一般;喜欢受到同类的嘉奖,而不愿意受到其批评;到人己利害不相容时,宁可牺牲自己,以保全他人;即古人之所谓仁心者,和其爱自己的心,一样的深刻。专指七尺之躯为我,或者专指一个极小的团体为我,实在是没有这回事的。

人类为要维持生命,追求幸福,必得和自然斗争。和自然斗争,一个人的力量,自然是不够的,于是乎要合力;合力之道,必须分工;这都是自然的趋势。分工合力,自然是范围愈大,利益愈多,所以团体的范围,总是在日扩而大。但是人类的能力是有限的,在进行中,却不能不形成敌对的状态,这是为什么呢?皇古之世,因环境的限制,把人类分做许多小团体。在一个团体之中,个个人的利害,都是相同的,在团体以外却不然;又因物质的欲求,不能够都给足;团体和团体间就开始有争斗,有争斗就有胜败,有胜败就有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分。

“人不可以害人的,害人的必自害。”这句话,看似迂腐,其实却是真理。你把迷信者流因果报应之说去解释这句话,自然是诬罔的,若肯博观事实,而平心推求其因果,那正见得其丝毫不爽。对内竞争和对外竞争,虽竞争的对象不同,其为竞争则一。既然把对物的争斗,移而用之于对人,自可将对外的争斗,移而用之于对内。一个团体之中,有征服者和被征服者之分,不必说了。即使无之,而当其争斗之时,基于分工的关系,自然有一部分人,专以战争为事,这一部分人,自将处于特殊的地位。前此团体之中,个个人利害相同的,至此则形成对立。

前此公众的事情,是由公众决定的,至此,则当权的一个人或少数人,渐渐不容公众过问,渐渐要做违背公众利益的措置,公众自然不服,乃不得不用强力镇压,或者用手段对付。于是团体之中有了阶级,而形成现代的所谓国家。

以上所述,是从政治上立论的。其变迁的根源,实由于团体和团体的互相争斗,而团体和团体的互相争斗,则由于有些团体迫于环境,以掠夺为生产的手段。所以其真正的根源,还是在于经济上。

经济的根柢是生产方法。在古代,主要的生业是农业,农业的生产方法,是由粗而趋于精,亦即由合而趋于分的,于是形成了井田制度,因而固定了五口八口的小家族,使一个团体之中,再分为无数利害对立的小团体。从前在一个团体之内,利害即不再对立的氏族制度,因此而趋于崩溃了。氏族既已崩溃,则专门从事于制造,而以服务性质,无条件供给大众使用的工业制度,亦随之而崩溃。

人,本来是非分工合力不能生存的,至此时,因生活程度的增高,其不能不互相倚赖愈甚,分配之法既废,交易之法乃起而代之,本行于团体与团体之间的商业,乃一变而行于团体之内人与人之间,使人人的利害,都处于对立的地位。于是乎人心大变。

在从前,团体与团体之间,是互相嫉视的,在一个团体之内,是互视为一体的。至此时,团体之内,其互相嫉视日深。在团体与团体之间,却因生活的互相倚赖而往来日密,其互相了解的程度,即随之而日深,同情心亦即随之而扩大。又因其彼此互相仿效,以及受了外部的影响,而内部的组织,不得不随之而起变化,各地方的风俗亦日趋于统一。民族的同化作用,即缘此而进行。政治上的统一,不过是顺著这种趋势推进。再彻底些说,政治上的统一,只是在当时情况之下,完成统一的一个方法。并不是政治的本身,真有多大的力量。

随着世运的进展,井田制度破坏了。连公用的山泽,亦为私人所占。工商业愈活跃,其剥削消费者愈深。在上的君主和贵族,亦困其日趋于、奢侈,而其剥削人民愈甚。习久于战争就养成一种特别阶级,视战斗为壮快、征服为荣誉的心理,认为与其出汗,毋宁出血。此即孔子和其余的先秦诸子所身逢的乱世。

追想前一个时期,列国之间,战争还不十分剧烈。一国之内,虽然已有阶级的对立,然前此利害共同时的旧组织,还有存留,而未至于破坏净尽。秩序还不算十分恶劣,人生其间的,也还不至于十分痛苦,好像带病延年的人,虽不能算健康,还可算一个准健康体,此即孔子所谓小康。再前一个时期,内部毫无矛盾,对外毫无竞争,则即所谓大同了。在大同之世,物质上的享受,或者远不如后来,然而人类最亲切的苦乐,其实不在于物质,而在于人与人间的关系,所以大同时代的境界,永存于人类记忆之中。不但孔子,即先秦诸子,亦无不如此(道家无论已,即最切实际的法家亦然。如《管子》亦将皇、帝、王、霸分别治法的高下;《史记·商君列传》亦载商君初说秦孝公以帝王之道,秦孝公不能用,乃说之以富国强兵之术都是)。这不是少数人的理想高尚,乃是受了大多数人的暗示而然的。

人类生当此际,实应把其所以致此之由,彻底的加以检讨,明白其所以然之故,然后将现社会的组织,摧毁之而加以改造。这亦非古人所没有想到,先秦诸子,如儒、墨、道、法诸家,就同抱著这个志愿的,但其所主张的改革的方法,都不甚适合。道家空存想望,并没有具体实行的方案的,不必说了。墨家不讲平均分配,而专讲节制消费,也是不能行的。儒家希望恢复井田,法家希望制止大工商业的跋扈;把大事业收归官营;救济事业亦由国家办理,以制止富豪的重利盘剥;进步些了。然单讲平均地权,本不能解决社会的经济问题,兼讲节制资本,又苦于没有推行的机关。

在政治上,因为民主政治废坠的久了,诸家虽都以民为重,却想不出一个使人民参与政治的办法,而只希望在上者用温情主义来抚恤人民,尊重舆沦,用督责手段,以制止臣下的虐民。在国与国之间,儒家则希望有一个明王出来,能够处理列国间的纷争,而监督其内政;法家因为兴起较后,渐抱统一的思想,然秦朝的统一和贵族的被裁抑,都只是事势的迁流,并不能实行法家的理想,所以要自此再进一步,就没有办法了。

在伦理上,诸家所希望的,同是使下级服从上级,臣民该服从君主,儿子要服从父亲,妇女要服从男子,少年该服从老人。他们以为上级和下级的人,各安其分,各尽其职,则天下自然太平,而不知道上级的人受不到制裁,决不会安其分而尽其职。

总而言之:小康之世,所以向乱世发展,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世运只能向前进,要想改革,只能顺其前进的趋势而加以指导。先秦诸子中,只有法家最看得出社会前进的趋势,然其指导亦未能全然得法。他家则都是想把世运逆挽之,使其回到小康以前的时代的,所以都不能行。

虽然如此,人类生来是避苦求乐的,身受的苦痛,是不能使人不感觉的,既然感觉了,自然要求摆脱。求摆脱,总得有个办法,而人类凭空是想不出办法来的。世运只有日新,今天之后,只会有明天,而人所知道的,最新亦只是今日以前之事,于是乎想出来的办法,总不免失之于旧,这个在今日尚然,何况古代?

最好的时代是过去了,但永存于人类想望记忆之中。虽回忆之,而并不知其真相如何,乃各以其所谓最好者当之。合众人的所谓最好者,而调和折衷,造成一个大略为众所共认的偶像,此即昔人所谓三代以前的世界。这个三代以前的世界,其不合实际,自然是无待于言的。这似乎只是一个历史上的误解,无甚关系,然奉此开倒车的办法为偶像而思实践之,就不但不能达到希望,而且还要引起纠纷。

第72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第57章 古代社会的综述第4章 婚 姻(1)第75章 北宋的积弱第25章 兵制(1)第21章 选举(3)第47章 学术(3)第79章 明朝的盛衰第32章 实业(2)第62章 新室的兴亡第11章 阶级(1)第14章 财产(1)第22章 赋税(1)第71章 唐朝的中衰第60章 汉武帝的内政外交第56章 古代对于异族的同化第55章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第60章 汉武帝的内政外交第33章 实业(3)第7章 族制(1)第67章 五胡之乱(下)第1章 自序第61章 前汉的衰亡第32章 实业(2)第70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第72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第31章 实业(1)第28章 刑法(1)第78章 汉族的光复事业第15章 财产(2)第75章 北宋的积弱第59章 秦汉间封建政体的反动第60章 汉武帝的内政外交第61章 前汉的衰亡第28章 刑法(1)第40章 住行(2)第31章 实业(1)第23章 赋税(2)第39章 住行(1)第67章 五胡之乱(下)第66章 五胡之乱(上)第30章 刑法(3)第22章 赋税(1)第75章 北宋的积弱第34章 货币(1)第75章 北宋的积弱第47章 学术(3)第84章 清朝的衰乱第15章 财产(2)第10章 政体(2)第13章 阶级(3)第31章 实业(1)第59章 秦汉间封建政体的反动第82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第38章 衣食(3)第82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第79章 明朝的盛衰第50章 宗教(2)第59章 秦汉间封建政体的反动第9章 政体(1)第16章 财产(3)第64章 后汉的分裂和三国第35章 货币(2)第75章 北宋的积弱第70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第40章 住行(2)第31章 实业(1)第18章 官制(2)第76章 南宋恢复的无成第23章 赋税(2)第41章 教育(1)第16章 财产(3)第14章 财产(1)第4章 婚 姻(1)第82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第54章 夏殷西周的事迹第37章 衣食(2)第14章 财产(1)第85章 清朝的覆亡第3章 绪论第6章 婚 姻(3)第37章 衣食(2)第56章 古代对于异族的同化第41章 教育(1)第72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第47章 学术(3)第1章 自序第80章 明清的兴亡第15章 财产(2)第30章 刑法(3)第33章 实业(3)第28章 刑法(1)第75章 北宋的积弱第31章 实业(1)第74章 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第26章 兵制(2)第62章 新室的兴亡第58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第64章 后汉的分裂和三国第9章 政体(1)
第72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第57章 古代社会的综述第4章 婚 姻(1)第75章 北宋的积弱第25章 兵制(1)第21章 选举(3)第47章 学术(3)第79章 明朝的盛衰第32章 实业(2)第62章 新室的兴亡第11章 阶级(1)第14章 财产(1)第22章 赋税(1)第71章 唐朝的中衰第60章 汉武帝的内政外交第56章 古代对于异族的同化第55章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第60章 汉武帝的内政外交第33章 实业(3)第7章 族制(1)第67章 五胡之乱(下)第1章 自序第61章 前汉的衰亡第32章 实业(2)第70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第72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第31章 实业(1)第28章 刑法(1)第78章 汉族的光复事业第15章 财产(2)第75章 北宋的积弱第59章 秦汉间封建政体的反动第60章 汉武帝的内政外交第61章 前汉的衰亡第28章 刑法(1)第40章 住行(2)第31章 实业(1)第23章 赋税(2)第39章 住行(1)第67章 五胡之乱(下)第66章 五胡之乱(上)第30章 刑法(3)第22章 赋税(1)第75章 北宋的积弱第34章 货币(1)第75章 北宋的积弱第47章 学术(3)第84章 清朝的衰乱第15章 财产(2)第10章 政体(2)第13章 阶级(3)第31章 实业(1)第59章 秦汉间封建政体的反动第82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第38章 衣食(3)第82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第79章 明朝的盛衰第50章 宗教(2)第59章 秦汉间封建政体的反动第9章 政体(1)第16章 财产(3)第64章 后汉的分裂和三国第35章 货币(2)第75章 北宋的积弱第70章 隋朝和唐朝的盛世第40章 住行(2)第31章 实业(1)第18章 官制(2)第76章 南宋恢复的无成第23章 赋税(2)第41章 教育(1)第16章 财产(3)第14章 财产(1)第4章 婚 姻(1)第82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第54章 夏殷西周的事迹第37章 衣食(2)第14章 财产(1)第85章 清朝的覆亡第3章 绪论第6章 婚 姻(3)第37章 衣食(2)第56章 古代对于异族的同化第41章 教育(1)第72章 唐朝的衰亡和沙陀的侵入第47章 学术(3)第1章 自序第80章 明清的兴亡第15章 财产(2)第30章 刑法(3)第33章 实业(3)第28章 刑法(1)第75章 北宋的积弱第31章 实业(1)第74章 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第26章 兵制(2)第62章 新室的兴亡第58章 秦朝治天下的政策第64章 后汉的分裂和三国第9章 政体(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