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明清的兴亡

文化是有传播的性质的,而其传播的路线,往往甚为纡曲。辽东、西自公元前4世纪,即成为中国的郡县,因其距中原较远,长驾远驭之力,有所不及,所以中国的政治势力,未能充分向北展拓,自吉林以东北,历代皆仅等诸羁縻。其地地质虽极肥沃,而稍苦寒;又北方扰攘时多,自河北经热河东北出之道,又往往为游牧民族所阻隔;所以中国民族,亦未能盛向东北拓殖。

在这一个区域中,以松花江流域为最肥沃,其地距朝鲜甚近,中国的文化,乃从朝鲜绕了一个圈儿,以间接开化其地的女真民族。渤海、金、清的勃兴,都是如此。

清朝的祖先,据他们自己说,是什么天女所生的,这一望而知其为有意造作的神话。据近人所考证,明时女真之地,凡分三卫:曰海西卫,自今辽宁的西北境,延及吉林的西部。曰野人卫,地在吉、黑的东偏。曰建州卫,则在长白山附近。海西卫为清人所谓扈伦部,野人卫清人谓之东海部,建州卫则包括满洲长白山西部。

清朝真正的祖先,所谓肇祖都督孟特穆,就是1412年受职为建州卫指挥使的猛哥帖木儿(明人所授指挥使,清人则称为都督。孟特穆为孟哥帖木儿异译),其初曾入贡受职于朝鲜的李朝的。后为七姓野人所杀。

其时的建州卫,还在朝鲜会宁府河谷。弟凡察立,迁居佟家江。后猛哥帖木儿之子董山,出而与凡察争袭。明朝乃分建州为左右两卫,以董山为左卫指挥使,凡察为右卫指挥使。董山渐跋扈,明朝檄致广宁诛之。部下拥其子脱罗扰边(《清实录》作妥罗,为肇祖之孙。其弟曰锡宝斋篇古。锡宝斋篇古之子曰兴祖都督福满,即景祖之父),声称报仇,但未久即寂然。

自此左卫衰而右卫盛。右卫酋长王杲,居宽甸附近。为李成梁所破,奔扈伦部的哈达(叶赫在吉林西南,明人称为北关。哈达在开原北,明人称为南关)。哈达执送成梁,成梁杀之。其子阿台,助叶赫攻哈达。满洲苏克苏浒部长尼堪外兰,为李成梁做乡导,攻杀阿台。

满洲酋长叫场,即清朝所谓景祖觉昌安,其子他失,则清朝所谓显祖塔克世,塔克世的儿子弩尔哈赤,就是清朝的太祖了。

阿台系景祖孙婿,阿台败时,清景、显两祖亦死。清太祖仍受封于明,后来起兵攻破尼堪外兰。尼堪外兰逃奔明边。明朝非但不能保护,反把他执付清太祖。且开抚顺、清河、宽甸、叆阳四关,和他互市。自此满洲人得以沐浴中国的文化,且藉互市以润泽其经济,其势渐强。先服满洲诸部。扈伦、长白山诸部联合蒙古的科尔沁部来攻,清太祖败之,威声且达蒙古东部。又合叶赫灭哈达。至1616年,遂叛明。

时值明神宗之世。以杨镐为经略,发大兵20万,分四路东征,三路皆败。满洲遂陷铁岭,灭叶赫。明以熊廷弼为经略。廷弼颇有才能,明顾旋罢之,代以袁应泰。应泰有吏才,无将略,辽、沈遂陷。清太祖初自今之长白县(清之兴京,其地本名赫图阿拉),迁居辽阳,后又迁居沈阳。明朝再起熊廷弼。又为广宁巡抚王化贞所掣肘。化贞兵败,辽西地多陷。明朝逮两人俱论死。旋得袁崇焕力守宁远。

1626年,清太祖攻之,受伤而死。子太宗立,因朝鲜归心于明,屡犄满洲之后,太宗乃先把朝鲜征服了,还兵攻宁远、锦州,又大败。清人是时,正直方兴之势,自非一日可以削平,然其力亦并不能进取辽西。傥使明朝能任用如袁崇焕等人物,与之持久,辽东必可徐图恢复的,辽西更不必说了,若说要打进山海关,那简直是梦想。

所谓流寇,是无一定的根据地,流窜到那里,裹胁到那里的。中国疆域广大,一部分的天灾,影响不到全国,局部的****,势亦不能牵动全国,只有当社会极度不安时,才会酿成如火燎原之势,而明季便是其时了。

明末的流寇,是以1628年起于陕西的,正直思宗的元年。旋流入山西,又流入河北,蔓衍于四川、湖广之境。以李自成和张献忠为两个最大的首领。献忠系粗才,一味好杀,自成则颇有大略。清太宗既不得志于辽西,乃自喜峰口入长城,犯畿甸。袁崇焕闻之,亦兼程入援。两军相持,未分胜负。

明思宗之为人,严而不明,果于诛杀。先是袁崇焕因皮岛守将毛文龙跋扈,将其诛戮(皮岛,今图作海洋岛),思宗疑之而未发。及是,遂信清人反间之计,把崇焕下狱杀掉,于是长城自坏。此事在1629年。

至1640年,清人大举攻锦州。蓟辽总督洪承畴往援,战败,入松山固守。明年,松山陷,承畴降清。先是毛文龙死后,其将孔有德、耿仲明降清,引清兵攻陷广鹿岛(今图或作光禄岛),守将尚可喜亦降。清当太祖时,尚无意于入据中原,专发挥其仇视汉人的观念,得儒士辄杀。得平民则给满洲人为奴。太宗始变计抚用汉人,尤其优待一班降将。洪承畴等遂不恤背弃祖国,为之效力。于是政治军事的形势,又渐变了。但明兵坚守了山海关,清兵还无力攻陷。虽然屡次绕道长城各口,蹂躏畿甸,南及山东,毕竟不敢久留,不过明朝剿流寇的兵,时被其牵制而已。

1643年,李自成陷西安。明年,在其地称帝。东陷太原,分兵出真定(今河北正定县),自陷大同、宣府,入居庸关。北京不守,思宗殉国于煤山。山海关守将吴三挂入援,至丰润,京城已陷。自成招三桂降,三桂业经允许了。旋闻爱妾陈沅被掠,大怒,遂走关外降清。“痛哭六军皆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民族战争时惟一重要的据点,竟因此兵不血刃而失陷,武人不知礼义的危险,真令人言之而色变了。

时清太宗已死,子世祖继立,年幼,叔父睿亲王多尔兖摄政,正在关外略地,闻三桂来降,大喜,疾趋受之。李自成战败,奔回陕西,清人遂移都北京。明人立神宗之孙福王由崧于南京,是为弘光帝。

清人这时候,原只望占据北京,并不敢想全吞中国,所以五月三日入京,四日下令强迫人民剃发,到二十四日,即又将此令取消。而其传檄南方,亦说“明朝嫡胤无遗,用移大清,宅此北土,其不忘明室,辅立贤藩,戮力同心,共保江左,理亦宜然,予所不禁”。但弘光帝之立,是靠著凤阳总督马士英的兵力做背景的。士英遂引阉党阮大铖入阁,排去史可法。弘光帝又荒淫无度。清朝乃先定河南、山东。又分兵两道入关,李自成走死湖北。清人即移兵以攻江南。明朝诸将,心力不齐,史可法殉国于扬州,南京不守,弘光帝遂北狩,时在1645年。

清朝既定江南,乃下令强迫人民剃发。当时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谚,其执行的严厉可想。此举是所以摧挫中国的民气的,其用意极为深刻酷毒。缘中国地大而人众,政治向主放任,人民和当地的政府,关系已浅,和中央政府,则几于毫无直接关系,所以朝代的移易,往往刺激不动人民的感情。

至于衣服装饰,虽然看似无关紧要,然而习俗相沿,就是一种文化的表征,用兵力侵略的异族,强使故有的民族,弃其旧有的服饰而仿效自己,就不啻摧毁其文化,而且强替他加上一种屈服的标识。这无怪当日的人民,要奋起而反抗了。但是人民无组织已久了,临时的集合,如何能敌得久经征战的军队?所以当日的江南民兵,大都不久即败。

南部亡后,明之遗臣,或奉鲁王以海监国绍兴,或奉唐王聿键正位福州,是为隆武帝。清人遣吴三桂陷四川,张献忠败死。别一军下江南,鲁王败走舟山。清兵遂入福建,隆武帝亦殉国。时为1647年。

西南之地,向来和大局是关系较浅的,龙拏虎攫,总在黄河、长江两流域,到明季,情形却又不同了。长江以南,以湘江流域开辟为最早。汉时杂居诸异族,即已大略同化。其资、沅、澧三水流域,则是隋、唐、北宋之世,逐渐开辟的。

1413年,当明成祖之世,贵州之地,始列为布政司。其后水西的安氏,水东的宋氏,播州的杨氏(水西、水东,系分辖贵阳附近新土司的。播州,今遵义县),亦屡烦兵力,然后戡定。而广西桂林的古田、平乐的府江、浔州的大藤峡、梧州的岑溪,明朝亦费掉很大的兵力。

云南地方,自唐时,大理独立为国。到元朝才把他灭掉。其时云南的学校,还不知崇祀孔子,而崇祀晋朝的王羲之,货币则所用的是海。全省大都用土官,就正印是流官的,亦必以土官为之副。

但自元朝创立土司制度以来,而我族所以管理西南诸族的,又进一步。其制:异族酋长归顺的,我都授以某某司的名目,如宣慰司、招讨司之类,此之谓土司。有反叛、虐民、或自相攻击的,则用政治手腕或兵力戡定,改派中国人治理其地,此之谓改土归流。明朝一朝,西南诸省,逐渐改流的不少,政治势力和人民的拓殖,都大有进步。所以到明末,已可用为抗敌的根据地。

隆武帝亡后,明人立其弟聿鐭于广州,旋为叛将李成栋所破。神宗之孙桂王由榔即位肇庆,是为永历帝,亦为成栋所迫,退至桂林。清又使降将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下湖南,金声桓下江西。声桓、成栋旋反正。明兵乘机复湖南,川南、川东亦来归附。

桂王一时曾有两广、云、贵、江西、湖南、四川七省之地,然声桓、成栋都系反覆之徒,并无能力,不久即败。湖南亦复失。清兵且进陷桂林。永历帝逃到南宁,遣使封张献忠的余党孙可望为秦王。可望虽不过流寇,然其军队久经战阵,战斗力毕竟要强些。可望乃使其党刘文秀攻四川,吴三桂败走汉中。李定国攻桂林,孔有德伏诛。清朝乃派洪承畴守长沙,尚可喜守广东,又派兵驻扎保宁,以守川北,无意于进取了。

而永历帝因可望跋扈,密召李定国,可望攻定国,大败,复降清。洪承畴因之请大举。1658年,清兵分三道入滇。定国扼北盘江力战,不能敌,乃奉永历帝走腾越,而伏精兵,大败清之追兵于高黎贡山。清兵乃还。定国旋奉永历帝入缅甸。1661年,吴三桂发大兵10万出边。缅甸人乃奉永历帝入三桂军。明年,被弑。明亡。

当永历帝入缅时,刘文秀已前卒。定国和其党白文选崎岖缅甸,欲图恢复,卒皆赍志以终。定国等虽初为寇盗,而其晚节能效忠于国家、民族如此,真可使洪承畴、吴三桂等一班人愧死了。

汉族在大陆上虽已无根据地,然天南片土,还有保存着上国的衣冠的,是为郑成功。郑成功为郑芝龙的儿子。芝龙本系海盗,受明招安的。清兵入闽时,芝龙阴行通款,以致隆武帝败亡。成功却不肯叛国,退据厦门,练兵造船为兴复之计。鲁王被清兵所袭,失去舟山,也是到厦门去依靠他的。

清兵入滇时。成功曾大举入江,直迫江宁。后从荷兰人之手,夺取台湾,务农,训兵,定法律,设学校,俨然独立国的规模。清朝平定西南,本来全靠降将之力,所以事定之后,清朝并不能直接统治。乃封尚可喜于广东,耿仲明之子继茂于福建,吴三桂于云南,是为三藩。三藩中,吴三桂功最高,兵亦最强。

1673年,尚可喜因年老,将兵事交给其儿子之信,反为所制,请求撤藩,清人许之。三桂和耿继茂的儿子耿精忠不自安,亦请撤藩,以觇朝意。时清世祖已死,子圣祖在位,年少气盛,独断许之,三桂遂叛清。耿、尚两藩亦相继举兵。清朝在西南,本无实力,三桂一举兵,而贵州、湖南、四川、广西俱下。但三桂暮气不振,既不能弃滇北上;想自出应援陕西响应的兵,又不及;徒据湖南,和清兵相持;耿、尚两藩,本来是反覆无常的,此时苦三桂征饷,又叛降清;三桂兵势遂日蹙。

1678年,三桂称帝于衡州。旋死,诸将乖离,其孙世璠,遂于1681年为清人所灭。清平定西南,已经出于意外了,如何再有余力,觊觎东南海外之地?所以清朝是时,已有和郑氏言和,听其不剃发,不易衣冠之意。但又有降将作祟。先是郑成功以1662年卒,子经袭,初和耿氏相攻,曾略得漳、泉之地。后并失厦门,退归台湾。其将施琅降清,清人用为提督。1681年,郑经卒,内部乖离。1683年,施琅渡海入台湾,郑氏亡。

第5章 婚 姻(2)第66章 五胡之乱(上)第75章 北宋的积弱第20章 选举(2)第48章 学术(4)第9章 政体(1)第55章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第55章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第44章 语文(2)第57章 古代社会的综述第77章 蒙古大帝国的盛衰第85章 清朝的覆亡第42章 教育(2)第31章 实业(1)第71章 唐朝的中衰第73章 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第21章 选举(3)第30章 刑法(3)第64章 后汉的分裂和三国第3章 绪论第68章 南北朝的始末第4章 婚 姻(1)第48章 学术(4)第81章 清代的盛衰第81章 清代的盛衰第64章 后汉的分裂和三国第75章 北宋的积弱第15章 财产(2)第71章 唐朝的中衰第42章 教育(2)第46章 学术(2)第66章 五胡之乱(上)第85章 清朝的覆亡第46章 学术(2)第43章 语文(1)第5章 婚 姻(2)第14章 财产(1)第18章 官制(2)第30章 刑法(3)第21章 选举(3)第42章 教育(2)第8章 族制(2)第6章 婚 姻(3)第51章 中国民族的由来第35章 货币(2)第9章 政体(1)第84章 清朝的衰乱第54章 夏殷西周的事迹第36章 衣食(1)第73章 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第19章 选举(1)第52章 中国史的年代第36章 衣食(1)第35章 货币(2)第71章 唐朝的中衰第5章 婚 姻(2)第57章 古代社会的综述第9章 政体(1)第3章 绪论第13章 阶级(3)第78章 汉族的光复事业第15章 财产(2)第49章 宗教(1)第38章 衣食(3)第28章 刑法(1)第12章 阶级(2)第4章 婚 姻(1)第13章 阶级(3)第75章 北宋的积弱第82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第19章 选举(1)第4章 婚 姻(1)第37章 衣食(2)第76章 南宋恢复的无成第33章 实业(3)第66章 五胡之乱(上)第43章 语文(1)第85章 清朝的覆亡第61章 前汉的衰亡第29章 刑法(2)第84章 清朝的衰乱第73章 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第23章 赋税(2)第13章 阶级(3)第15章 财产(2)第35章 货币(2)第35章 货币(2)第16章 财产(3)第74章 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第36章 衣食(1)第20章 选举(2)第28章 刑法(1)第35章 货币(2)第48章 学术(4)第73章 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第75章 北宋的积弱第78章 汉族的光复事业
第5章 婚 姻(2)第66章 五胡之乱(上)第75章 北宋的积弱第20章 选举(2)第48章 学术(4)第9章 政体(1)第55章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第55章 春秋战国的竞争和秦国的统一第44章 语文(2)第57章 古代社会的综述第77章 蒙古大帝国的盛衰第85章 清朝的覆亡第42章 教育(2)第31章 实业(1)第71章 唐朝的中衰第73章 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第21章 选举(3)第30章 刑法(3)第64章 后汉的分裂和三国第3章 绪论第68章 南北朝的始末第4章 婚 姻(1)第48章 学术(4)第81章 清代的盛衰第81章 清代的盛衰第64章 后汉的分裂和三国第75章 北宋的积弱第15章 财产(2)第71章 唐朝的中衰第42章 教育(2)第46章 学术(2)第66章 五胡之乱(上)第85章 清朝的覆亡第46章 学术(2)第43章 语文(1)第5章 婚 姻(2)第14章 财产(1)第18章 官制(2)第30章 刑法(3)第21章 选举(3)第42章 教育(2)第8章 族制(2)第6章 婚 姻(3)第51章 中国民族的由来第35章 货币(2)第9章 政体(1)第84章 清朝的衰乱第54章 夏殷西周的事迹第36章 衣食(1)第73章 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第19章 选举(1)第52章 中国史的年代第36章 衣食(1)第35章 货币(2)第71章 唐朝的中衰第5章 婚 姻(2)第57章 古代社会的综述第9章 政体(1)第3章 绪论第13章 阶级(3)第78章 汉族的光复事业第15章 财产(2)第49章 宗教(1)第38章 衣食(3)第28章 刑法(1)第12章 阶级(2)第4章 婚 姻(1)第13章 阶级(3)第75章 北宋的积弱第82章 中西初期的交涉第19章 选举(1)第4章 婚 姻(1)第37章 衣食(2)第76章 南宋恢复的无成第33章 实业(3)第66章 五胡之乱(上)第43章 语文(1)第85章 清朝的覆亡第61章 前汉的衰亡第29章 刑法(2)第84章 清朝的衰乱第73章 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第23章 赋税(2)第13章 阶级(3)第15章 财产(2)第35章 货币(2)第35章 货币(2)第16章 财产(3)第74章 唐宋时代中国文化的转变第36章 衣食(1)第20章 选举(2)第28章 刑法(1)第35章 货币(2)第48章 学术(4)第73章 五代十国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第75章 北宋的积弱第78章 汉族的光复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