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开国无大案

шшш▪ttκΛ n▪C○ 李来亨高卧宫中,静静听着李远的汇报,对宫中、京中、天下的一切要事,都了然于心,掌握于手。

李远刚刚从江南调回来不久,他也带回了不少关于江南方面的情报:

主要都是关于抗税、抗租的搢绅与庄户之间的斗争。

这些斗争自从太仓案以来,愈演愈烈,到现在也没有完全停止的样子。只不过搢绅们再不敢像太仓案刚刚爆发时那样,直接举兵造反了,而是采取了更为怀柔和中性的手腕,抗拒大顺政策。

而大顺的地方官员,即继续秉持着拉一派斗一派的精神,对庄户、自耕农、民兵,继续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司法上的保护,支持他们在乡村一级斗垮豪强乡贤们的地方霸权。

一时间江南的乡野地带,可谓是血雨腥风。各种各样的小规模械斗,便是一天发生上几十起,也不算让人感到意外。

这样激烈的斗争环境下,嗅觉敏锐的乡贤们,早就卖掉在乡下的田产庐舍,搬到城里居住了。另外一些更聪明的人,则早早看出了大顺抑制兼并的决心,已经开始将自己的本钱都用来购买商铺和工场了。

毕竟在这个方面,大顺不仅是不抑制大豪商的兼并发展,反而对于豪商的经营,给予了各种各样的政策优惠和保护。

孰轻孰重,聪明人绝对是能拎得清楚的。

只有一些既缺乏能量搬到城里,又缺乏资本和才干经营工商业的人,他们的富贵靠的基本上都是乡村的宗族霸权。

如此便只能不管好赖地留在乡下,跟那些被武装起来的刁民死斗了。

不过李来亨对此倒并不在意。

他听李远汇报说,今年以来,江南各省,因械斗已经造成一百多人死亡后,反而颔首说:

“这很好嘛!比去年死的人,是少了好多倍了,看来江南消停下来,也就是这数月间的事情啦。

你做得很好,镇抚司方面是该这样办事的。”

李来亨靠在床榻上,从他的脸色来看,偶感风寒应该不是虚假之事。但是同样的,李来亨的病情,也绝对不至于恶化到了不能上朝,甚至不能接见重要大臣的地步。

他无非又是在玩弄一些引蛇出洞的权谋把戏。

李远低着头,心下暗自吐槽着。

天子自己倒也看得清楚,李来亨检视过所有文书以后,反而是感慨:

“赵王府背后没有什么人,不过一些科道官而已,不成气候,连个兵都无,居然还想着定策之功?可笑啊。”

顺朝是一个帝制国家,它依旧是一个存在封建性质的宗法国家,而非人民主权的国家。

李来亨是非常清楚这点的,但他照旧还是需要压制顺朝的皇族。毕竟之前已有明朝做了一个很不好的参考例子,只不过李自敬是太祖的亲弟,没有好的理由,李来亨也不便处置。

现在赵王府方面,这么容易就自己跳了出来,倒是让李来亨有些意外。

他本来还担心,赵王是得到了谁的支持和唆使?居然这样大胆。

最后龙衣卫一查,居然不过是些谏议大夫之流科道言官而已,这能成何气候?端的是可笑啊。

方以仁的那些布置,也都被李来亨看在眼中。天子有些欣慰,朝中大臣毕竟多数还是持重之人,天下事无可忧虑处。

赵王自己跳出来找死也好,天子倒无杀人的想法,只是正好将这一支皇族派系打发去天保府守陵墓,免得谁乱生想法。

他又想了想,命在屋门外守候着的秉笔女官近来,抄录诏令文书:

“朕要册玄烨为楚王,玄煜也要一同晋为亲王……嗯玄煜便册为齐王。”

赵王李自敬的这件事情,让李来亨对于自己身后继承人的事情,多了一分考虑。但他仔细审视以后,依旧还是没有直接册嫡长子玄烨为太子,而是封为楚王。

大顺历史上本有过秦王的王爵和晋王的王爵,不便再使用一次了。

楚国、齐国都是古之大国,便先授予两个儿子。

玄烨和玄煜,都还在襁褓之中,这时便已经封王。

这倒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毕竟李来亨既要压制李自敬一家,那自然大顺的皇族人丁就特别单薄稀少,将来万一自己有个什么三长两短,皇权岂不是虚弱到了极点?

只好尽快早些为玄烨他们铺路了。

至于今后这些孩子,要当多少年的接班人,那就要看以后李来亨能活多久了。

他本有接着赵王府异动一事兴起大案、大开杀戒的打算,但方以仁的那些种种布置与行动,终归让李来亨放心下来了。

“自古得天下之艰,未有如大顺者……太祖太宗都是筚路蓝缕,并不凭借前朝威福,完全白手创业,百战而有天下之一隅。

到了朕的手上,合三代人之力,这才统一天下——而且两代先帝,或牺牲在战场上,或因战伤驾崩,如此惨烈的开国景象,也是从古至今所未有的了。”

大顺的开国战争,已经把各种各样的旧势力扫荡一空,与前朝的决裂,同样是古所未有。

太祖太宗两代的重臣大将,更是牺牲无数,甚至可以说到现在为止,顺朝内部不要说韩信式的人物,便是连一蓝玉式的人物都没有了。

最有权威地位的重臣,可能挑战到李来亨权力格局的人,如刘宗敏、田见秀、张鼐、牛金星……等人,皆以纷纷退场。

严肃来讲,如今最有这个地位的人,或许还要数高一功了。

毕竟高一功至少算是外戚,而且也是公爵和权帅。

但高一功为人特别低调,李来亨对他的性情了如指掌,知道高一功简直可说是闯营元从里最没有野心的人物之一。

这种人物,就是手提数万大军可以威逼凌驾永历朝廷的时候,高一功做出的选择,还是将所有顺军残部都交给南明永历朝廷,帮小朝廷去对付各路争权夺利的军阀诸侯。

无私心到如此地步,高一功的为人,李来亨岂能不放心。

“赵王府的事情,便轻轻揭过吧……”李来亨笑道,“朕的病情已经痊愈,唉!赵王背后无人,可惜可惜,此事轻轻揭过,朝廷还是好好关心北伐的战事吧!”

李远在下面听得有些心惊胆战,他走出房门的时候,才感到自己背上的衣物已经完全被汗水湿透。

可惜可惜?

天子口中的两个可惜,意味着什么?

李远不得不庆幸赵王李自敬的背后真的没有人支持,也庆幸方以仁做出的布置和措施都很让天子满意,不然这两个可惜,恐怕就要化为一场腥风血雨,将不知道有多少人葬身其中了。

开国无大案。

对顺朝来说会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李远不敢确信,但他想到天子的年纪和李世民那样年轻,或许皇上可以靠年龄的优势,慢慢使开国功臣们自然地淡出历史舞台吧……

第十九章 文武百官第一百一十九章 朝廷成败,悉在吴三桂第二十八章 八旗权力斗争第十三章 复套与捣巢第五十七章 问冬衣第九十二章 解决革回两营的办法第九十一章 一线城市第七章 何去何从第七十九章 华南海盗第一百三十一章 英雄的徐州城第一百零八章 闯军一诸侯(下)第五十一章 半日破城第一百零三章 高斗枢怎么办第九十一章 迎接李过第三十九章 李定国案第七十三章 磁州第五十四章 贺镇精骑(一)第七十九章 杀左良玉啊第七十五章 崇祯的四字宗旨第七十一章 洗甲北舞渡(一)第十五章 春秋大义第八十八章 开封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来亨的新防线第一百四十二章 中国的衣冠肝胆第八十四章 金山第四十五章 甲申年第四十六章 伏兵山阳(一)第七十九章 扑夷陵(五)第十二章 废两改元第六十九章 公审劣士绅第一百三十八章 延安府野猪岭第十八章 猛将郝摇旗第八十八章 方孔炤之死第一百五十三章 康大海第三十章 清鲜战争第九十一章 李辅明第四章 小徽柔第十章 太宗病危第四十一章 杨嗣昌的终局(五)【第三更】第九十九章 闯军水师第六十八章 摧破裕州城(四)第四十九章 义藩的巡夜第四章 于大忠第四十九章 伏兵山阳(四)第一百三十章 虫豸搞政治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元胤第二十三章 授节钺于晋王第一百二十六章 汉中制将军贺珍第四十七章 史可法呕血三升第九十九章 闯军水师第七十九章 杀左良玉啊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人仰视的李来亨,无误第九十四章 火线解放,豁贱为良第四十六章 李来亨的秘策(三)第一百二十章 贝勒爷昏招迭出第五十章 满城之战第四十八章 河南巡抚的稻草(一)第一百三十章 虫豸搞政治第十三章 老营改革(上)第一百零五章 竹溪一节帅(上)第四十五章 李来亨的新编制第三十一章 南都内战第二十四章 富水堡第六十二章 夺嫡之争第六十八章 摧破裕州城(四)第九十五章 失陷主帅第十五章 小河溪集市第八十三章 开国元勋第八十章 太原唐王第三十四章 清军的邪教徒使者第二章 顾炎武第二十二章 活曹操梅之焕第十三章 清军俘虏第一百四十章 苍髯老贼第一百二十六章 奔楚(第二卷完)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兴大明啊第四十一章 殿前军增援山东(二)第七十一章 大雪满弓刀第三十四章 陈可新被捕第四十一章 殿前军增援山东(二)第三十一章 南都内战第一百一十一章 历史转动起来了第五十三章 清军裂开了第一百八十七章 献祭第四十五章 李来亨的新编制第六十八章 沙州之战第六十三章 别动军出城第六十三章 孙可望出手第七十六章 刘泽清逃了第七十六章 大名之危第二十三章 楚闯雷霆第八十九章 搢绅降为编户,衿佩等于仆隶第十五章 袁时中之心第一百三十四章 埋骨何须桑梓地第一百零一章 崩溃的吴三桂第十二章 两大寇第一百二十二章 袁时泰的光荣第四章 节帅幕府第一百八十八章 复仇第一百三十四章 埋骨何须桑梓地
第十九章 文武百官第一百一十九章 朝廷成败,悉在吴三桂第二十八章 八旗权力斗争第十三章 复套与捣巢第五十七章 问冬衣第九十二章 解决革回两营的办法第九十一章 一线城市第七章 何去何从第七十九章 华南海盗第一百三十一章 英雄的徐州城第一百零八章 闯军一诸侯(下)第五十一章 半日破城第一百零三章 高斗枢怎么办第九十一章 迎接李过第三十九章 李定国案第七十三章 磁州第五十四章 贺镇精骑(一)第七十九章 杀左良玉啊第七十五章 崇祯的四字宗旨第七十一章 洗甲北舞渡(一)第十五章 春秋大义第八十八章 开封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来亨的新防线第一百四十二章 中国的衣冠肝胆第八十四章 金山第四十五章 甲申年第四十六章 伏兵山阳(一)第七十九章 扑夷陵(五)第十二章 废两改元第六十九章 公审劣士绅第一百三十八章 延安府野猪岭第十八章 猛将郝摇旗第八十八章 方孔炤之死第一百五十三章 康大海第三十章 清鲜战争第九十一章 李辅明第四章 小徽柔第十章 太宗病危第四十一章 杨嗣昌的终局(五)【第三更】第九十九章 闯军水师第六十八章 摧破裕州城(四)第四十九章 义藩的巡夜第四章 于大忠第四十九章 伏兵山阳(四)第一百三十章 虫豸搞政治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元胤第二十三章 授节钺于晋王第一百二十六章 汉中制将军贺珍第四十七章 史可法呕血三升第九十九章 闯军水师第七十九章 杀左良玉啊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人仰视的李来亨,无误第九十四章 火线解放,豁贱为良第四十六章 李来亨的秘策(三)第一百二十章 贝勒爷昏招迭出第五十章 满城之战第四十八章 河南巡抚的稻草(一)第一百三十章 虫豸搞政治第十三章 老营改革(上)第一百零五章 竹溪一节帅(上)第四十五章 李来亨的新编制第三十一章 南都内战第二十四章 富水堡第六十二章 夺嫡之争第六十八章 摧破裕州城(四)第九十五章 失陷主帅第十五章 小河溪集市第八十三章 开国元勋第八十章 太原唐王第三十四章 清军的邪教徒使者第二章 顾炎武第二十二章 活曹操梅之焕第十三章 清军俘虏第一百四十章 苍髯老贼第一百二十六章 奔楚(第二卷完)第一百三十八章 中兴大明啊第四十一章 殿前军增援山东(二)第七十一章 大雪满弓刀第三十四章 陈可新被捕第四十一章 殿前军增援山东(二)第三十一章 南都内战第一百一十一章 历史转动起来了第五十三章 清军裂开了第一百八十七章 献祭第四十五章 李来亨的新编制第六十八章 沙州之战第六十三章 别动军出城第六十三章 孙可望出手第七十六章 刘泽清逃了第七十六章 大名之危第二十三章 楚闯雷霆第八十九章 搢绅降为编户,衿佩等于仆隶第十五章 袁时中之心第一百三十四章 埋骨何须桑梓地第一百零一章 崩溃的吴三桂第十二章 两大寇第一百二十二章 袁时泰的光荣第四章 节帅幕府第一百八十八章 复仇第一百三十四章 埋骨何须桑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