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圣贤需承传人荐(中)

“……精穷坟典,倡行礼义,见在凤翔府横渠镇教授,聚徒百余人……”

赵顼摸着上唇处的髭须,低头看着御桌上的一封推荐张载入国子监担任判监的奏章。

“……其学尊礼贵德、体天明道,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黜怪妄,辨鬼神……”

这个评价可是高得很啊。赵顼心中想着。

如果这是韩冈的奏疏,那一点也不会让人惊奇。可在这份奏疏的落款之处,赫然是王珪的名字。当然,在赵顼的案头上,也有韩冈推荐张载的奏疏,还有吕大防推荐张载的奏疏。

韩冈一心要举荐张载入经义局,吕大防的三个兄弟都在张载门下,他们举荐张载是在情理之中,怎么连王珪也一同来凑起了热闹?

赵顼一时间有些想不通,韩冈到底是什么时候走通了王珪的门路。但从赵顼对朝局的了解中,推荐张载一事,韩冈在政事堂中,恐怕也只能找到王珪这一个助力——王安石是绝不可能让其他学派的宗师,来干扰到新学在京中的统治地位。

一杆朱笔拿起,放下;放下,再拿起。犹豫再三,赵顼也没有决定到底要不要让张载入京任职。

这并不是要顾及王安石的问题,还关系到朝廷推广教化的根本大计。

以张载如今的声望,也的确当得起国子监中的任何一个职位。韩冈这位弟子的表现,更是让人期待起张载会如何教导那些个心高气傲、桀骜不驯的太学生们。而且早在韩冈之前,张载就已经名满关中,陕西士子闻风影从,这点赵顼也是知道的。

要不是因为他打算以王安石的新学为朝廷论学之本,这两年早就要招张载入京了,根本不需要他人来荐。

可就是因为新学已经成为朝廷,《三经新义》对经传典籍的新注释,也已经是国子监中考试时唯一的正确答案。赵顼不能不考虑到张载入京后,进国子监任职,会对此事造成多少反作用。

只是张载的学说,赵顼却是很有几分欣赏。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如今流传出来的四句,赵顼当日一听之后,便为之激赏终日。虽然听说这几句出自张载的学生们——其中最后一句还是韩冈说的——但赵顼更清楚,这四句其实是对张载所传学术的总结。来自于张载,发自于横渠,并不是凭空而出。乃是张载几十年的悉心传授、谆谆诱导后,在关学门下弟子的心中得出的结论。真正说出这四句话的是张载,而不是他的弟子。

此四句气魄宏大,眼界深远,不宥于章句,而是直追本心大道。赵顼很喜欢这四句话,若是他的臣子们能以这四句为圭臬而行之不移,那他这位天子,也就当真能“垂衣裳而天下治”了。

又考虑了片刻,朱笔再一次被拿了起来。判国子监不能给张载,但还有其他的职位。张载曾为崇文院校书,在三馆之中,不是没有位置安排他。

“官家!”一名小黄门让人在外面通报后,匆匆进了崇政殿中。

“什么事?”赵顼在奏章上振笔疾书,也不抬头,方才一阵犹豫耽搁了太多时间,他的御桌上还有厚厚的一摞奏章等待他批复。

“三皇子……”

“三哥怎么了?!”赵顼没等他说完,就厉声急问。手在奏折上一抖,顿时就是一摊朱红如血的印记。

小黄门偷眼看了一看赵顼的脸色,心里发着毛,换了个听起来稍微缓和一点的措辞:“三皇子身体有恙,圣人和宋娘子【注1】已经急传太医来问诊。”

赵顼眼睛都急红了,什么张载、什么举荐全都丢到了一边去,他的儿子生病了!而且事情既然会报到他的面前,就绝不是小病!心慌意乱地丢开摊了一桌的奏折,忙着站起身,匆匆地就往后宫去了。

……

将难题交了出去,韩冈和吕大防现在就等着天子的回音。

参知政事王珪、新任龙图阁侍制吕大防,加上判军器监韩冈,三人同荐张载判国子监。以他们三人的身份,这份举荐在正常的情况下,多半就能得到一个肯定的答复。只是以眼下的局面,在韩冈看来,赵顼应该不会让张载去国子监。

太学生们都是未来的官员,他们的教科书只会是科举中的标准答案,而如今科举,都是改以三经新义为蓝本。这就是王安石要“一道德”的结果——想入朝为官,当然可以。但必须守规矩,从学术观点到治政策略,必须与朝廷的大方向保持一致。

“可是以子厚先生的性格,绝不会按照三经新义来教授学生。一旦子厚先生以气学大道来授徒,就会与天子和朝廷的本意相违背,必然会出乱子,太学生们肯定也会反对——不入科举的学问,国子监中又有几人会愿意花费时间去学?!一心向道的在国子监中不会有几人。”

吕大防默默点头,韩冈的分析其实也是他的判断。“但天子不会直接给否决。”他又开口道。

“微仲兄说得正是。”韩冈也同意吕大防的判断,“天子不肯批复荐章,在意料之中。只是以天子的性子,多半会改以其他官职作为补偿。”

不仅仅是因为张载的声望,还有以王珪为首的三名臣子的面子要顾及,赵顼肯定会做出一定程度的补偿,而韩冈所想要的就是这个补偿。

“旧年子厚先生是崇文院校书,如今重回崇文馆也是在情理之中。”

“不能去国子监传道,去三馆任职也是好的。三馆是清要之地,庶务极少。空暇下来的时间,也可以用来授业传道。比起国子监中,一门心思……”

吕大防入朝为官的时间是韩冈的数倍,对官制的熟悉程度也不是韩冈能比,他的判断,韩冈也能信个七八分。

其实判监的这个职位也不好。司天监、将作监、少府监、秘书监、国子监、都水监,以及设立未久的军器监。这七个监司中,国子监名义上的主官为祭酒,都水监的主官是都水使者,其余的都是监——如秘书监监、将作监监——通常被尊称一声大监。

只是古来大、太相通,如果不是自己本官的品阶压在判军器监的差遣之上,少不了就会被人称作韩大监,悲剧一点就是韩太监了。韩冈也不希望自己的老师沾到这个让他不舒服的称呼。

一般来说,以当今天子的勤政,递上去的奏章只要两三天就能得到回复。可是接下里的两天,宫中却是毫无动静,而不久便传出来的消息,也解释了韩冈心头的疑问。

“永国公重病?”吕大防没想到韩冈会给他带了这个消息,“可有大碍?”

韩冈摇了摇头,脸色也是沉重,“永国公一向体弱,这一次病得不轻,不知道能不能撑过去。就算撑过去,日后一切也是难说。”

皇三子赵俊被封为永国公兼彰信军节度使,如今刚满两周岁,不过他是赵顼眼下唯一活下来的儿子,是整个皇室的中心,如果他能不出意外,基本上就是未来的大宋天子。

只不过,这不出意外的几率未免小了一点。

这个时代新生儿死亡率其实高得可怕,寻常人家基本上是一半一半,到了官宦人家比例会低上一点,比如王旖,她就有姐姐在王安石去鄞县任职时夭折,后来又夭折了一个儿子,相对于长大成人的两子两女,夭折率正好是三分之一。只是到了宫中,这个死亡率却是陡然增长。

英宗在登基前就有三个儿子了,谁都没有为传承帝业的储君担心过。但在英宗之前,因为仁宗皇帝无子一事,可是在朝堂上闹了近二十年的风风雨雨。再前面的真宗皇帝,也只有仁宗这一个年过四旬才有的独子。

也许是哪里犯冲,坐上皇位之后,大宋的皇帝无不是子嗣艰难。太祖、太宗的儿子,绝大部分都是在登基之前所生。而真宗只有一个,仁宗没有,英宗的三个儿子也是在登基之前生的。到了如今的天子这里,已经生有四个儿子,现在却只有皇三子一独存。这就不免让人怀疑,是不是这个皇宫哪里有问题。为什么不论是坐在御榻上的是哪一位,生了儿子都很难养活?

韩冈现在的心情有点压抑,如果赵俊当真出了什么意外,这就代表帝位的第一继承人又转移到了雍王赵颢的身上。

尽管历史上赵颢没有机会登上大宝——韩冈至少知道宋徽宗是谁的儿子、谁的弟弟——但韩冈所了解的历史如今已经改变了。

至少王安石这一次复相是在夏天,而不是春天。“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名句,很有可能不会再出现。说不准赵顼可能一辈子都没办法养活一个儿子也说不定。

赵顼现在还年轻,还有机会努力,但韩冈觉得,他已经是要往这方面多多考虑的时候了。

注1:北宋宫中多称呼皇后为圣人,而嫔妃则是娘子。

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十四)第一章 纵谈犹说旧升平(九)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剑隐风雷(十五)第八章 朔吹号寒欲争锋(八)第二十四章 缭垣斜压紫云低(十)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二十二)第三十四章 山云迢递若有闻(十三)第二十七章 京师望远只千里(九)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六)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岁期行旅(四)第二十八章 遥别八桂攀柳枝(下)第四十四章 一言镇关月燎辉(下)第二十九章 虚实(九)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十五)第四章 异世缘从天地成第三十八章 岂与群蚁争毫芒(七)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载迷(十五)第二十五章 闲来居乡里(二)第四十六章 易法变制隳藩篱(七)第三十六章 可能与世作津梁(四)第一百九十九章 火箭(七)第四十八章 一揖而别独骑归(上)第二百一十八章 变故(十五)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八)第四十五章 从容行酒御万众(五)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五)第三百零八章 崩塌(下)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三十)第四十八章 斯人远去道且长(二)第四十六章 了无旧客伴清谈(九)第一章 庙堂纷纷策平戎(一)第二百零五章 变故(二)第三十六章 不意吴越竟同舟(上)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二十七)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十一)第二十一章 飞逐驰马人所共(上)第一百一十一章 微雨(十八)第五章 圣贤需承传人荐(中)第三十四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二十五)第二十九章 百虑救灾伤(九)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十一)第二十五章 鸟鼠移穴营新巢(下)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载迷(十一)第三章 时移机转关百虑(二)第一十八章 向来问道渺多岐(四)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三十七)第三十五章 重峦千障望余雪(四)第二百八十二章 微澜(下)第二十章 敌如潮来意尤坚(下)第一百五十章 梳理(二十)第二十三章 铁骑连声压金鼓(六)第三十九章 苦心难成事(上)第一十九章 庙堂(十)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十七)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十一)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四十)第三十四章 云庭降鹤宴华堂(下)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六)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三十三)第一章 纵谈犹说旧升平(十一)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七)第一百四十四章 梳理(十四)第一十七章 往来城府志不移(六)第三章 参商稻粱计(上)第三十章 众论何曾一(三)第二百四十六章 新议(十二)第二章 凡物偏能动世情(一)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进退地(五)第七十五章 尘嚣(六)第二十七章 京师望远只千里(八)第四十一章 诽诽谏垣鸣禁闱(上)第二百零六章 变故(三)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三)第四十六章 世情如水与天违(上)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一)第三十三章 女儿心思可知否(下)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五)第三十四章 山云迢递若有闻(十二)第二十九章 顿尘回首望天阙(十三)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剑隐风雷(十七)第二十九章 百虑救灾伤(六)第二十七章 京师望远只千里(五)第一十一章 立雪程门外(下)第二十三章 天南铜柱今复立(上)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二)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八十)第一十六章 绮罗传香度良辰(下)第四十章 败敌逐远山林深(中)第四十三章 百里河谷田一顷(下)第二章 凡物偏能动世情(五)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十七)第三十二章 营中纷纷难止休(上)第五章 冥冥冬云幸开霁(八)第三百一十九章 无妄(中)第二十一章 欲寻佳木归圣众(十六)第一十九章 此际风生翻离坎(下)第二十七章 虚实(七)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十)第三十六章 不意吴越竟同舟(中)
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十四)第一章 纵谈犹说旧升平(九)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剑隐风雷(十五)第八章 朔吹号寒欲争锋(八)第二十四章 缭垣斜压紫云低(十)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二十二)第三十四章 山云迢递若有闻(十三)第二十七章 京师望远只千里(九)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六)第二十九章 浮生迫岁期行旅(四)第二十八章 遥别八桂攀柳枝(下)第四十四章 一言镇关月燎辉(下)第二十九章 虚实(九)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十五)第四章 异世缘从天地成第三十八章 岂与群蚁争毫芒(七)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载迷(十五)第二十五章 闲来居乡里(二)第四十六章 易法变制隳藩篱(七)第三十六章 可能与世作津梁(四)第一百九十九章 火箭(七)第四十八章 一揖而别独骑归(上)第二百一十八章 变故(十五)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八)第四十五章 从容行酒御万众(五)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五)第三百零八章 崩塌(下)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三十)第四十八章 斯人远去道且长(二)第四十六章 了无旧客伴清谈(九)第一章 庙堂纷纷策平戎(一)第二百零五章 变故(二)第三十六章 不意吴越竟同舟(上)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二十七)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十一)第二十一章 飞逐驰马人所共(上)第一百一十一章 微雨(十八)第五章 圣贤需承传人荐(中)第三十四章 为慕升平拟休兵(二十五)第二十九章 百虑救灾伤(九)第二十八章 官近青云与天通(十一)第二十五章 鸟鼠移穴营新巢(下)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载迷(十一)第三章 时移机转关百虑(二)第一十八章 向来问道渺多岐(四)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三十七)第三十五章 重峦千障望余雪(四)第二百八十二章 微澜(下)第二十章 敌如潮来意尤坚(下)第一百五十章 梳理(二十)第二十三章 铁骑连声压金鼓(六)第三十九章 苦心难成事(上)第一十九章 庙堂(十)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十七)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十一)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四十)第三十四章 云庭降鹤宴华堂(下)第三十二章 吴钩终用笑冯唐(六)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三十三)第一章 纵谈犹说旧升平(十一)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七)第一百四十四章 梳理(十四)第一十七章 往来城府志不移(六)第三章 参商稻粱计(上)第三十章 众论何曾一(三)第二百四十六章 新议(十二)第二章 凡物偏能动世情(一)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进退地(五)第七十五章 尘嚣(六)第二十七章 京师望远只千里(八)第四十一章 诽诽谏垣鸣禁闱(上)第二百零六章 变故(三)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三)第四十六章 世情如水与天违(上)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一)第三十三章 女儿心思可知否(下)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五)第三十四章 山云迢递若有闻(十二)第二十九章 顿尘回首望天阙(十三)第四十六章 八方按剑隐风雷(十七)第二十九章 百虑救灾伤(六)第二十七章 京师望远只千里(五)第一十一章 立雪程门外(下)第二十三章 天南铜柱今复立(上)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二)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八十)第一十六章 绮罗传香度良辰(下)第四十章 败敌逐远山林深(中)第四十三章 百里河谷田一顷(下)第二章 凡物偏能动世情(五)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十七)第三十二章 营中纷纷难止休(上)第五章 冥冥冬云幸开霁(八)第三百一十九章 无妄(中)第二十一章 欲寻佳木归圣众(十六)第一十九章 此际风生翻离坎(下)第二十七章 虚实(七)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十)第三十六章 不意吴越竟同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