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彩杖飞鞭度春牛(上)

天色有些阴沉,韩冈抬头看了看,看起来要下雪下雨的样子。他不知道鞭牛祭祀在天气上有没有忌讳,看起来多半是没有的样子。只是在野地里举行的祭典,没遮没挡的,下起雨雪来可是会让人很不爽。而他明天就要往东京城去,更是不希望逢着雨雪。

大清早的时候,韩冈便来到秦州城的南门外一块被清出来的空旷场地上。周围已是人山人海,人群的中央,李师中带着秦州城内的一众文武官庄严肃立。他们的每只手中都拿根五色丝缠成的彩杖,围着一头披红挂彩的土牛。土牛边上还有泥塑的农夫和农具。

这头用泥土塑就,与真牛一般大小的春牛,雕得甚为精致。一个俯首拉犁的动作,连肩胛处鼓起的肌肉都刻画了出来。牛尾轻摆,貌似驱赶蚊蝇,竟然活灵活现。如此雕工,让韩冈很好奇这是谁家手笔。

在今天的仪式上,这头泥牛便是主角。

鼓乐声中,李师中带头围着春牛转了一圈,又抽了三鞭。一个个官员依序上前,与李师中一样的举动,转一圈,抽三鞭。旁边还有两名小吏用着秦腔高声吼着劝农歌,是令韩冈叹为观止的标准的原生态唱法。

这一套仪式,称为鞭春,又称打春,用意是祈求丰年。不但是秦州,天下南北十八路,四百军州,数千郡县,乃至皇宫大内,到了立春的这一天,官吏也好、天子也好,都要走出来,对着土牛屁股抽上三鞭子。天子还有藉田之礼,就是下田推犁,推上九下,以示劝农之义。

韩冈还没得到官身,不够资格参加鞭牛。但他的身份,让他占据了一个好位子,站在最前面围观。韩冈的高个子让身后的观众们愤怒不已,就听见他们一个劲地在后面蹦跶。

还有许多行脚商,在人群中窜来窜去,高声叫卖着一个个泥塑的五色小春牛。小春牛巴掌大小,惟妙惟肖。最高级的小春牛甚至有个精雕细琢的小木笼子装着,笼子上还插着一列泥塑百戏人像。这样的一具春牛,往往价值四五贯之多。

不理会身后的动静,韩冈的注意力都放在手执鞭牛彩杖的官人们身上。能看到秦州城中文武两班的几十名大小官员同时出动,一年中也没有几次机会。

与官袍划分文武的明清两朝不同,此时参加仪式的文武官员身上所穿的服饰并没什么差别,只能通过身材体魄来分辨。韩冈一个个辨认他们的身份,其中有一多半他只听说过名字,从未见过面。直到现在才是第一次把名字与人对应起来。

“那么多官人,怎么一个关西人都没有?”人群中,不知是谁突然冒出来一句。

立刻就有好几人一起反驳:“向钤辖就是关西人!”

得他们提醒,韩冈再仔细观察了一遍。向宝的确是关西人,但向宝之外,在场的几十名文武官中,却真的没有一个陕西出身。若是文官倒也罢了,本就是四方为官,能守乡郡的都是特例。但守边的武臣就不同了,总得有些本路出身、熟悉人情地理的成员。

韩冈双眼从在场的武官身上一个个扫视过去,忽然发觉他们论年纪都在四十到六十岁左右——二三十岁的青年将佐官品都不高,本就是不够资格参加祭典。发现了这一点后,韩冈便释怀了。一点不奇怪,因为这个问题同样出现在关西的其他几路。在四十岁到六十岁之间,在陕西禁军中有个很明显的断层。

关西领军的中层将校中,包括诸多城主、寨主和堡主,但凡四十到六十岁之间的,大部分都不是在关西土生土长,或者说不是根正苗红的西军出身。

比如向宝是镇戎军人,但起家是在东京,并不被视为西军中的一员。郭逵、杨文广、张守约在关西多年,但他们也都不是陕西人。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二十多年前,李元昊起兵叛乱后,宋军在三川口、好水川以及定川寨三次会战的接连惨败,以及在其后多年间与西夏交锋中的连续失血。

这三次会战惨败,论兵力损失,加起来其实也没超过十万,但关西军中的精兵强将几乎被一扫而空,尤其是许多早早就被看好前途的年轻将校,都在三次会战中损失殆尽,使得西军元气大伤。以至于近二十年时间,多是被动挨打的局面。

狄青、种世衡这两位西军中的佼佼者,在面对党项人的时候,也是守御的时候居多。到如今,狄青、种世衡接连故去,宿将中郭逵、杨文广硕果仅存,还得靠张守约这等老家伙去边城驻守来撑场面。

至于刘昌祚,虽然祖籍河北真定,但自父辈起,便移居陕西为将,却是标准的西军一员。刘昌祚虽然四十出头,但还应该算在新生代这个层次,因为他是承父荫而得官,其父刘贺便战死于定川寨一役。

不过从庆历议和后,成长起来的西军将校如今都处在当打之年,刘昌祚、王君万,再到最近据说很得向宝赏识的刘仲武,莫不是如此。二十多岁,三十多岁的优秀将校,在关西数不胜数。王韶如要挑选参与拓边河湟的将领,可以选择的余地,便远比当年来关西救急的范仲淹、韩琦要强上了许多。

回头再看着站在官员队列中的王韶,昨日还纵马奔驰的经略机宜,现在也是手拿彩杖,排着队亦步亦趋地挪着上前。一个个平日里衣冠楚楚的官员,举着彩杖手舞足蹈,韩冈觉得有些无聊,即便当作娱乐节目,感觉上也不过如此。

但参加仪式的人众,包括李师中,包括王韶,都是一本正经。农为国本,仪式上出点差错,万一当年收成不佳,可是要受到全州县的百姓怨恨。捅到朝堂上,也是一桩罪名。

李师中已经站回了主持仪式的主位,端端正正地拢手而立,表情庄严肃穆,仿佛一具雕像,只要是在朝堂上待过两年,多半就会练出这身本事。隶属于秦凤经略司和秦州州衙的属官们,正依着次序上前鞭牛,还有好一阵才会结束。

李师中脸上维持着庄严肃穆的神情,视线却盯上了周围人群中的一人。吸引住秦凤经略使目光的,是站在人群最前面,一位身材高大的少年。

“是韩冈吧?”

虽然王韶、吴衍和张守约的荐章,李师中都细细读过,其中对韩冈的才能、德行推崇备至,但李师中还是第一次看见韩冈本人。

的确出色!

李师中不得不承认,韩冈的仪容气质是秦州难得一见的出众,即便是在人才济济的东京城里,也能排在前列。站在数以千计的围观百姓中,让人一眼就能看到他,有种鹤立鸡群的感觉。

李师中忽地自嘲而笑,再怎么说韩冈都是文武双全,智计心性皆为一流的士子,若是泯然众人,反而是个笑话了。

韩冈虽然站在人群的最前面,却一副懒怠困顿的样子,完全没有沾染到半点在周围人群中弥散的狂热或虔诚,这也是为什么李师中只一眼,就把他从千百人中认出来的原因所在。

——“毕竟是张横渠的弟子。”李师中不禁感叹。

张载虽然官位不高,资历也远逊于李师中,却是天下闻名的鸿儒,对礼制自然早已融会贯通。如今的祭春仪式与古制大不相同,还有许多媚俗的改动,难怪承袭张载之教的韩冈,会当作笑话在看,全然不放在心上。

“难得的俊才啊……”李师中的感叹终于发出了声,引得站在他身边的几人看了过来。李师中眼神一凛,让他们立刻低头避过。

视线重又投到韩冈的身上。韩冈所修纂的伤病营制度规程,去年腊月初被呈了上来,放到了李师中的案头上。

李师中猜测韩冈也许是抱着“宁厌之于繁,勿失之于简”的想法。他修纂的制度规程总计有六大项、七十余条细则,共两万多字,厚厚的一摞五六十页,如一卷书一般。那份制度规程中,从外部建筑到内部陈设,从日常饮食到伤患救护,从作息规则到安全保障,与伤病营相关的方方面面的细节都有涉猎。

李师中只是随手翻了一翻,单是字数就吓了他一跳。北宋与千年之后的时代不同,千字上下的文章才是普遍情况。过了万字,就号称万言书,不是普通读书人能信手写出来的。而韩冈只花了一个多月,便是两万字之多。而韩冈在扉页中还明确说明这只是试行条例,具体的条款要在试行的过程中逐步加以修订。

尽管这份规程看起来繁琐了一些,但每条每款都自有道理,无一条可删改。能把这些方面都考虑到,李师中只觉得韩冈根本不可能才十八岁,四十八岁的老行吏还差不多——将规程中涉及的各个方面的学问都融会贯通,而且还留有加以修改的余地,根本就不可能是一个还未有过任何实务经验的少年。

第二十九章 顿尘回首望天阙(十五)第二十八章 大梁软红骤雨狂(二)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五)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十三)第三章 岂得圣手扶炎宋(上)第一十五章 三箭出奇绝后患(下)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二)第二百九十一章 狂浪(上)第二十九章 君意开疆雪旧耻(下)第二十二章 虚实(二)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十五)第二十三章 铁骑连声压金鼓(九)第四十四章 岂惧足履霜(上)第三十六章 骎骎载骤探寒温(五)第三十章 虚实(十)第三十章 臣戍边关觅封侯(二)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进退地(二)第四十三章 修陈固列秋不远(三)第一百六十章 京师(二)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十八)第三十六章 骎骎载骤探寒温(三)第一十章 弹铗鸣鞘破中宸(下)第二十八章 大梁软红骤雨狂(二)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一)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一)第三十五章 甘霖润万事(上)第四十一章 诽诽谏垣鸣禁闱(中)第六章 见说崇山放四凶(十四)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十)第四章 惊云纷纷掠短篷(三)第九章 闹市纷纷人不宁(上)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十七)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进退地(三)第四十六章 南北(六)第二十六章 当潮立马夜弯弓(上)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十二)第二十六章 仕宦岂为稻粱谋(下)第三十四章 彩杖飞鞭度春牛(上)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十五)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载迷(六)第一百五十七章 阻卜(中)第三十八章 天孙渐隐近黄昏(中)第一百八十八章 借款(二)第四十章 帝乡尘云迷(一)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十八)第一十七章 往来城府志不移(二)第一百九十九章 火箭(七)第二十一章 欲寻佳木归圣众(十七)第二十五章 鸟鼠移穴营新巢(上)第一十八章 霁月虚明自知寒(上)第六十章 宴火(二)第四十七章 百战功成朝天阙(下)第四十八章 梦尽乾坤覆残杯(二)第一十一章 庙堂(二)第五章 冥冥冬云幸开霁(七)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十七)第一十七章 夜顾茅庐访遗贤(下)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十二)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二十六)第二十五章 阡陌纵横期膏粱(四)第五章 九州聚铁误错铸(四)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十五)第八章 太平调声传烽烟(二)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十)第一十一章 飞雷喧野传声教(二)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三)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十五)第二章 凡物偏能动世情(一)第四十一章 礼天祈民康(六)第一章 坐忘渭水岸(下)第二十四章 夜雨更觉春风酣(上)第三百章 不悖(四)第四十五章 樊楼春色难留意(四)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五十一)第四十八章 梦尽乾坤覆残杯(三)第八章 太平调声传烽烟(二)第二百六十三章 新议(二十九)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一)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十)第二百九十一章 狂浪(上)第九十二章 尘嚣(二十三)第一百零九章 微雨(十六)第三十四章 道近途远治乱根(中)第四十五章 仁声已逐春风至(上)第三十六章 骎骎载骤探寒温(二)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四十)第二百零四章 变故(一)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一)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四)第二百二十章 变故(十七)第四十八章 梦尽乾坤覆残杯(二)第三百零四章 不悖(八)第三十六章 万众袭远似火焚(二)第七章 儒统渊源远(上)第一十三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二十五)第一十六章 千里拒人亦扬名(下)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十三)第一十三章 赳赳铁骑寒贼胆(下)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十五)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闲人自忙(六)
第二十九章 顿尘回首望天阙(十五)第二十八章 大梁软红骤雨狂(二)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五)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十三)第三章 岂得圣手扶炎宋(上)第一十五章 三箭出奇绝后患(下)第三十六章 沧浪歌罢濯尘缨(二)第二百九十一章 狂浪(上)第二十九章 君意开疆雪旧耻(下)第二十二章 虚实(二)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十五)第二十三章 铁骑连声压金鼓(九)第四十四章 岂惧足履霜(上)第三十六章 骎骎载骤探寒温(五)第三十章 虚实(十)第三十章 臣戍边关觅封侯(二)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进退地(二)第四十三章 修陈固列秋不远(三)第一百六十章 京师(二)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十八)第三十六章 骎骎载骤探寒温(三)第一十章 弹铗鸣鞘破中宸(下)第二十八章 大梁软红骤雨狂(二)第四十四章 秀色须待十年培(一)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一)第三十五章 甘霖润万事(上)第四十一章 诽诽谏垣鸣禁闱(中)第六章 见说崇山放四凶(十四)第三十九章 欲雨还晴咨明辅(十)第四章 惊云纷纷掠短篷(三)第九章 闹市纷纷人不宁(上)第十章 却惭横刀问戎昭(十七)第三十一章 九重自是进退地(三)第四十六章 南北(六)第二十六章 当潮立马夜弯弓(上)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十二)第二十六章 仕宦岂为稻粱谋(下)第三十四章 彩杖飞鞭度春牛(上)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十五)第二十章 土中骨石千载迷(六)第一百五十七章 阻卜(中)第三十八章 天孙渐隐近黄昏(中)第一百八十八章 借款(二)第四十章 帝乡尘云迷(一)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十八)第一十七章 往来城府志不移(二)第一百九十九章 火箭(七)第二十一章 欲寻佳木归圣众(十七)第二十五章 鸟鼠移穴营新巢(上)第一十八章 霁月虚明自知寒(上)第六十章 宴火(二)第四十七章 百战功成朝天阙(下)第四十八章 梦尽乾坤覆残杯(二)第一十一章 庙堂(二)第五章 冥冥冬云幸开霁(七)第三十三章 枕惯蹄声梦不惊(十七)第一十七章 夜顾茅庐访遗贤(下)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十二)第三十八章 何与君王分重轻(二十六)第二十五章 阡陌纵横期膏粱(四)第五章 九州聚铁误错铸(四)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十五)第八章 太平调声传烽烟(二)第十章 千秋邈矣变新腔(十)第一十一章 飞雷喧野传声教(二)第四十三章 庙堂垂衣天宇泰(三)第三十二章 金城可在汉图中(十五)第二章 凡物偏能动世情(一)第四十一章 礼天祈民康(六)第一章 坐忘渭水岸(下)第二十四章 夜雨更觉春风酣(上)第三百章 不悖(四)第四十五章 樊楼春色难留意(四)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五十一)第四十八章 梦尽乾坤覆残杯(三)第八章 太平调声传烽烟(二)第二百六十三章 新议(二十九)第二十章 冥冥鬼神有也无(一)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十)第二百九十一章 狂浪(上)第九十二章 尘嚣(二十三)第一百零九章 微雨(十六)第三十四章 道近途远治乱根(中)第四十五章 仁声已逐春风至(上)第三十六章 骎骎载骤探寒温(二)第四十八章 时来忽睹红日低(四十)第二百零四章 变故(一)第三十三章 为日觅月议乾坤(一)第一十八章 青云为履难知足(四)第二百二十章 变故(十七)第四十八章 梦尽乾坤覆残杯(二)第三百零四章 不悖(八)第三十六章 万众袭远似火焚(二)第七章 儒统渊源远(上)第一十三章 晨奎错落天日近(二十五)第一十六章 千里拒人亦扬名(下)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十三)第一十三章 赳赳铁骑寒贼胆(下)第一十一章 城下马鸣谁与守(十五)第三十三章 物外自闲人自忙(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