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公正及其实现途径_二

影响社会公正的实现因素,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生产力发展水平,二是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程度,三是社会政治制度的完善程度。

社会公正的充分实现首先受到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在较低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在人们还在为解决温饱而努力时,要达到较高的社会公正是困难的。此时,平均主义则是人们盼望的社会公正。中国长期以来只所以平均主义盛行,正是因为普遍的贫穷,平均主义成为人们追求的崇高理想。而平均主义的盛行,又使得人们在这种观念支配下很难走出这种普遍贫穷的沼泽地。

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程度对社会公正的实现产生重要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符合市场公正,但按生产要素进行分配,由于地域、行业和个人差异,会造成收入的差距,一些人或一些群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可能会沦为社会弱视人群。市场公正由于更多侧重于对效率的追求,与社会公正就存在差异。要将市场公正转化为社会公正,取决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程度,也取决于政治体制的完善程度。例如,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一项重要内容是政府职能的到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一些起因于市场不本身的不完善和有缺陷,一定程度上是由于政府职能缺位所致。例如,垄断行业或部门凭借其垄断地位获得超额利润转化为本部门的职工收入,这种因垄断带来的高收入应属于不公,就应由政府进行监督限制。政府职能缺位,不能够对这些垄断部门进行有效的监督和限制,拉大了不同部门或行业的收入差距,正是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的表现。

一个社会政治制度的完善程度,对社会公正的实现也会产生重要影响。一个较为完善的社会政治制度,一定是权力相互制约,利益表达机制较为健全的社会,各种社会力量的博弈,使得整个社会力量达到平衡和和谐,并使社会公正成为社会主流的价值观念。一个社会政治体制的完善程度,对社会公正实现的影响还在于,一个完善的社会政治体制是有利于公民权利的实现的。因为公民权利的实现与否,或在很大程度上实现,是衡量社会公正的基本尺度,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了市场化倾向的改革,从1992年开始,中国明确了改革的方向是建立

较为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了体现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特征,中国在社会分配方面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取得了明显效果。目前,中国绝大多数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度下降,教育普及程度显著提高。有了过去20多年发展所提供的物质基础,中国在社会公正和公平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步。但是,在看到中国社会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必须对中国社会存在不公正现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中国目前存在的社会不公正现象主要有以下五方面原因:

一是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全国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群的温饱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如果按照每人每天一美元的国际标准计算,全国目前至少还有一亿人没有解决温饱问题;一定规模的城市贫困人口的存在,国家还难以通过社会保障等手段来削减城市和农村的弱视人群,他们的生存权力仍然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二是由于存在着大量的“非市场经济”特点的因素,产生的不公平和不公正。原因不是市场经济体制本身,恰恰相反,正是由于市场体制的不健全,如市场发育不全,缺乏法规管制,一些人利用信息不对称或所处特殊地位和特殊关系牟取利益等等。因此,从提升社会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意义上分析,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是社会不公正产生于市场机制中。市场机制决定着资源的使用和收入的分配。在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情况下,资源配置由其价格所引导,因此,配置结果应是有效率的。但由于资源的稀缺程度不同,资源占有者在市场中所处地位和所获得的收入就不同,因此收入分配结果也就有很大区别。资本相对稀缺,使得资本所有者在分配中处于有利地位,而简单劳动者总是相对过剩,他们除了拥有自己的劳动力之外不再拥有其他资本,因此在分配中总是处于不利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由于稀缺,无论外国资本还是本国资本,在参与收入分配方面都得到了一系列优惠条件,但对劳动这个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在收入分配方面却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这可从劳动收入在GDP的比重中就可以看出,从上个世

纪80年代至今,劳动收入在GDP中的比重,已经从15%下降至12%。一些城市,上个世纪90年代给民工的工资,大约只有500至600元,十几年过去了,但工资至今没有变化或很少有变化。由于资本回报率较高,劳动回报率低,这也是导致整个社会收入差距迅速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虽然我们一直高喊以按劳分配为主,其它分配形式为辅,但实际上却成为以按资分配为主,按劳分配为辅了。在参与分配的生产力各要素中,劳动者的待遇最低,分配的绝对值最低。与世界大多数国家相比,中国劳动者的收入分配水平已经落到几乎最低的程度。中国建立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劳动者作为生产要素——劳动力的拥有者,在生产要素的分配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局面,显然与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奋斗目标不相吻合。

四是社会不公正产生于政府职能的缺位。如果说初次分配注重效率,二次分配则侧重公平。而政府则在二次分配中扮演重要作用。二次分配的核心是发挥财税制度的作用。而目前税收制度、税务法制不健全,是目前收入差距不能够缓解的重要原因。可以通过改革税制,完善个人所得税,积极创造条件开征不动产税、遗产税等财产税,逐步扩大对高收入群体的税收调节力度,缩小不合理的收入差距;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解决城乡之间、地区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政府应当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为低收入者、无收入者、失去劳动能力者提供基本的生存条件与基本的生活需要;政府通过为公民,特别是中国农村居民提供的基本的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以使中国农村居民分享到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果。

五是社会不公正产生于不完善的政治体制中。一个较为完善的社会政治体制应当是有利公民权利实现的。但对一个不完善的政治体制而言,必然影响公民权利的实现,影响社会公正的实现程度。

实际上,不仅是在收入分配等公民的经济利益方面,在公民的政治权益的实现方面,政府也扮演了重要作用。在现代社会,政府作为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化身,如果政府改革没有到位,政府职能缺位,必然影响到公民的政治权益的实现程度,进而影响社会公正的实现程度。

(本章完)

二、牢牢把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一主题,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对加强社区统战工作的一些思考_一、加强社区统战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内在联系一、深刻认识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素质能力建设的现实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三、全面、辩证地看待当今世界政党纲领的兼容性特点从北京民革的发展看参政党建设_四、团结共事,努力保持党内的和谐社会公正及其实现途径_一三、“一国两制”的实施,使我国呈现出多法域并存与发展的格局二、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民主监督思想的运用和发展发挥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功能_三、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在中共北京市委领导下,北京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在首都政治文明建设中不断进步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面临的严峻挑战社会公正及其实现途径_一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面临的严峻挑战统一战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优势与作用_一、统一战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优势社会公正及其实现途径_三第二、实践“三个代表”需要发挥统一战线的独特优势和巨大威力二、统一战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大有作为试论宪政与党内民主_二论社会转型期的统一战线_二、社会整合是转型期统一战线发展的现实依据第一时期研究状况的概述和分析发挥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功能_一、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可行性三、75年、78年宪法记录了党的统一战线在新中国建设史上的曲折从北京民革的发展看参政党建设_一、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学院教育体系_一二、如何做“五型”干部一、在中共北京市委领导下,北京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在首都政治文明建设中不断进步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面临的严峻挑战三、“一国两制”的实施,使我国呈现出多法域并存与发展的格局三、“一国两制”的实施,使我国呈现出多法域并存与发展的格局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文明与党在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从纲领的兼容性看民主党派的政党独立性_二、世界各国政党纲领发展变化的突出特点四、进一步加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运行机制建设的具体建议三、积极创新培训形式,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发挥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功能_二、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新时期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重大发展_一、《意见》体现了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三、坚持完善新世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社会公正及其实现途径_一一、中华民族凝聚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内在联系新时期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重大发展_一、《意见》体现了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一、什么是“五型”干部三、全面、辩证地看待当今世界政党纲领的兼容性特点第二、实践“三个代表”需要发挥统一战线的独特优势和巨大威力三、坚持完善新世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论社会转型期的统一战线_一、转型期的社会分化为统一战线的存在和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统一战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优势与作用_一、统一战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优势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开辟人类文明文明的新途径二、借鉴历史经验,“反独促统”,发展和壮大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三、全面、辩证地看待当今世界政党纲领的兼容性特点发挥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功能_三、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一、统一战线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三个代表”的正确指导一、中华民族凝聚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三、“一国两制”的实施,使我国呈现出多法域并存与发展的格局民间组织——统一战线工作的新领域_二、民间组织是统一战线工作的新领域二、在以学员为主体中定位,进一步突出社会主义学院的教学特点对加强社区统战工作的一些思考_二、社区统战工作的特点和难点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开辟人类文明文明的新途径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文明与党在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从北京民革的发展看参政党建设_一、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内在联系民主监督思想及其规范与发展_三、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进一步加强民主监督的三化建设一、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面临的难得机遇一、在围绕大局、服务中心中定位,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学院的发展方向从纲领的兼容性看民主党派的政党独立性_一、民主党派纲领发展变化的主要特点从北京民革的发展看参政党建设_四、团结共事,努力保持党内的和谐一、深刻认识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素质能力建设的现实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政治文明建设与利益表达机制的建全与完善_二二、牢牢把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一主题,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二、北京民主党派在参政议政工作机制上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新中国宪法变迁与统一战线_一、《共同纲领》首次使党的统一战线呈现在宪法性文件之中三、75年、78年宪法记录了党的统一战线在新中国建设史上的曲折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发展历程二、北京民主党派在参政议政工作机制上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四、进一步加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运行机制建设的具体建议五、在开放互动中定位,进一步优化社会主义学院发展的外部环境从北京民革的发展看参政党建设_一、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从北京民革的发展看参政党建设_一、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二、创立人民民主理论,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民主的内涵从纲领的兼容性看民主党派的政党独立性_二、世界各国政党纲领发展变化的突出特点三、巩固和发展新时期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奋斗三、“一国两制”的实施,使我国呈现出多法域并存与发展的格局发挥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功能_一、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可行性三、在提升教学科研能力中定位,进一步落实社会主义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民主监督思想及其规范与发展_一、邓小平的民主监督思想三、全面、辩证地看待当今世界政党纲领的兼容性特点四、“一国两制”的实施,为大陆、港、澳、台提供了相互吸收和借鉴法律文明成果的历史从北京民革的发展看参政党建设_二、努力维系民革的党派特色民间组织——统一战线工作的新领域_二、民间组织是统一战线工作的新领域政治文明建设与利益表达机制的建全与完善_二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内在联系一、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念和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新世纪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趋势_一、多党合作制度在新的世纪中将长期存在发挥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功能_一、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可行性三、75年、78年宪法记录了党的统一战线在新中国建设史上的曲折五、在开放互动中定位,进一步优化社会主义学院发展的外部环境第一时期研究状况的概述和分析论社会转型期的统一战线_二、社会整合是转型期统一战线发展的现实依据四、“一国两制”的实施,为大陆、港、澳、台提供了相互吸收和借鉴法律文明成果的历史
二、牢牢把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一主题,全面加强自身建设对加强社区统战工作的一些思考_一、加强社区统战工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内在联系一、深刻认识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素质能力建设的现实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三、全面、辩证地看待当今世界政党纲领的兼容性特点从北京民革的发展看参政党建设_四、团结共事,努力保持党内的和谐社会公正及其实现途径_一三、“一国两制”的实施,使我国呈现出多法域并存与发展的格局二、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民主监督思想的运用和发展发挥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功能_三、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在中共北京市委领导下,北京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在首都政治文明建设中不断进步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面临的严峻挑战社会公正及其实现途径_一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面临的严峻挑战统一战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优势与作用_一、统一战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优势社会公正及其实现途径_三第二、实践“三个代表”需要发挥统一战线的独特优势和巨大威力二、统一战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大有作为试论宪政与党内民主_二论社会转型期的统一战线_二、社会整合是转型期统一战线发展的现实依据第一时期研究状况的概述和分析发挥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功能_一、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可行性三、75年、78年宪法记录了党的统一战线在新中国建设史上的曲折从北京民革的发展看参政党建设_一、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主义学院教育体系_一二、如何做“五型”干部一、在中共北京市委领导下,北京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工作在首都政治文明建设中不断进步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面临的严峻挑战三、“一国两制”的实施,使我国呈现出多法域并存与发展的格局三、“一国两制”的实施,使我国呈现出多法域并存与发展的格局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文明与党在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从纲领的兼容性看民主党派的政党独立性_二、世界各国政党纲领发展变化的突出特点四、进一步加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运行机制建设的具体建议三、积极创新培训形式,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发挥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功能_二、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新时期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重大发展_一、《意见》体现了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三、坚持完善新世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社会公正及其实现途径_一一、中华民族凝聚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内在联系新时期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重大发展_一、《意见》体现了邓小平统一战线思想一、什么是“五型”干部三、全面、辩证地看待当今世界政党纲领的兼容性特点第二、实践“三个代表”需要发挥统一战线的独特优势和巨大威力三、坚持完善新世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论社会转型期的统一战线_一、转型期的社会分化为统一战线的存在和发展奠定了社会基础统一战线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优势与作用_一、统一战线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优势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开辟人类文明文明的新途径二、借鉴历史经验,“反独促统”,发展和壮大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三、全面、辩证地看待当今世界政党纲领的兼容性特点发挥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功能_三、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第一、统一战线的健康发展离不开“三个代表”的正确指导一、中华民族凝聚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作用三、“一国两制”的实施,使我国呈现出多法域并存与发展的格局民间组织——统一战线工作的新领域_二、民间组织是统一战线工作的新领域二、在以学员为主体中定位,进一步突出社会主义学院的教学特点对加强社区统战工作的一些思考_二、社区统战工作的特点和难点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开辟人类文明文明的新途径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文明与党在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从北京民革的发展看参政党建设_一、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内在联系民主监督思想及其规范与发展_三、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进一步加强民主监督的三化建设一、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面临的难得机遇一、在围绕大局、服务中心中定位,进一步明确社会主义学院的发展方向从纲领的兼容性看民主党派的政党独立性_一、民主党派纲领发展变化的主要特点从北京民革的发展看参政党建设_四、团结共事,努力保持党内的和谐一、深刻认识加强党外代表人士队伍素质能力建设的现实必要性和极端重要性政治文明建设与利益表达机制的建全与完善_二二、牢牢把握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这一主题,全面加强自身建设二、北京民主党派在参政议政工作机制上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新中国宪法变迁与统一战线_一、《共同纲领》首次使党的统一战线呈现在宪法性文件之中三、75年、78年宪法记录了党的统一战线在新中国建设史上的曲折北京社会主义学院发展历程二、北京民主党派在参政议政工作机制上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四、进一步加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运行机制建设的具体建议五、在开放互动中定位,进一步优化社会主义学院发展的外部环境从北京民革的发展看参政党建设_一、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从北京民革的发展看参政党建设_一、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二、创立人民民主理论,深化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民主的内涵从纲领的兼容性看民主党派的政党独立性_二、世界各国政党纲领发展变化的突出特点三、巩固和发展新时期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而奋斗三、“一国两制”的实施,使我国呈现出多法域并存与发展的格局发挥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功能_一、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可行性三、在提升教学科研能力中定位,进一步落实社会主义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民主监督思想及其规范与发展_一、邓小平的民主监督思想三、全面、辩证地看待当今世界政党纲领的兼容性特点四、“一国两制”的实施,为大陆、港、澳、台提供了相互吸收和借鉴法律文明成果的历史从北京民革的发展看参政党建设_二、努力维系民革的党派特色民间组织——统一战线工作的新领域_二、民间组织是统一战线工作的新领域政治文明建设与利益表达机制的建全与完善_二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与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内在联系一、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概念和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新世纪中国政党制度的发展趋势_一、多党合作制度在新的世纪中将长期存在发挥私营企业主阶层的政治参与功能_一、私营企业主阶层政治参与的可行性三、75年、78年宪法记录了党的统一战线在新中国建设史上的曲折五、在开放互动中定位,进一步优化社会主义学院发展的外部环境第一时期研究状况的概述和分析论社会转型期的统一战线_二、社会整合是转型期统一战线发展的现实依据四、“一国两制”的实施,为大陆、港、澳、台提供了相互吸收和借鉴法律文明成果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