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九章 转型期

夕阳挂在平原尽头,火红的晚霞染尽远方的半边天空,一群晚归的南美大雁从晚霞中缓缓穿行,偶尔传来的阵阵低鸣,回荡在苍茫的赤色天穹。

雁字南归,勾起丝丝故国愁绪,抬头望着巴拉那河沿岸,潘帕斯平原尽头的景象,陆荣廷、王士珍两人带着难以消解的惆怅,跟随着脚下的船只,渐渐消失在晚霞中。

携老带幼、远度重洋来到南美大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景象,时常能够勾起华人们对故乡的记忆。

乡愁潜藏在心头,为了远怀故乡,纪念早年苦难生活的回忆,华人们原封不动的将故乡的传统习俗搬到了南美本土。

就在陆荣廷等人匆匆离开的河岸港口附近,

七八个定居点的百姓摒弃了争议,共同决定将农历十一月十五日定为每年举行庙会的日子。

庙会是节日庆典的传统习俗,通常每个镇子都会有不同形式的庙会、街会,距离比较近的两个镇子,即使方言、文化习俗相同,但是举办庙会的日期,也可能时间相隔较远。

汉国本土移民以两广、闽南地区百姓居多,丁戍奇荒爆发后,从北方沿岸港口登船迁移的各省百姓数量也占据一个不小的比例,因为移民来源地区不同,一个定居点两三千人,可能存在一二十种不同的风俗习惯,要是按照以往的风俗规矩,每个地方的百姓专门选择一个日期举办庙会,则会因为参与人数太少,形成不了节日氛围,也达不到举办庙会的目的。

松州平泉县,一个正在规划中的县城,在傍晚迎来了华人们搬迁过后的第一个庙会节日。

在政府分配给的荒地里忙碌了一天,华人妇女们松开绑在额头上的头巾,换掉一身粗布短衣,穿上用余钱购置的新衣,小心翼翼的戴上陪嫁的银饰,带着家里呀呀学语的孩童,跟着丈夫一起,整个家庭一块出去,到河岸港口附近观看庙会表演,同时购置一些大人、小孩用到的物品。

平泉县下辖十三个移民定居点,其中八个距离较劲的定居点聚集在一块,协商每个定居点出30汉元,凑够240汉元请一个戏班子到县城中心唱戏表演。

到了傍晚,平泉县城中心,也就是沿岸港口附近,一片刚平整出来的空地上面,一群十多名男女组成的戏班正在搭建戏台,戏班班主在外面招呼几个县里的官员,戏班里的武生、花旦们则在戏台幕后,化妆并排练着即将表演的戏曲节目。

“周班长,我们平泉县一大半的老少百姓都来给你们捧场,你们今天晚上可要把拿手的绝活都露出来才行呀。”

“几位大人放心,戏班里新招了两个年轻的花旦,唱、念、做、打诸般功底一流,保证不会让平泉县的父老们失望。”

“如此这般正好,要是戏班的表演让大家满意,县里就多凑一笔钱,还按照今天的价格,请周班主和戏班的诸位台柱子们多在平泉停留一天,也让县里的百姓们多看一遍戏曲表演。”

“多谢大人抬爱,只是戏班接了长安城的活,要从殿下登基那天开始,在长安城大唱三天,确是抽不出时间在平泉多停留一天,还请几位大人多多见谅。”

“也是,本土戏班本来就少,也就是最近两年,从中原大陆陆陆续续来了一些戏曲班子,过几日殿下登基,与国同庆,那时候本土各地的戏班中都向长安城聚集,大唱三天,想必一定热闹非常。”

“汉王殿下登基称帝是百年一遇的大喜事,虽然我们这些戏子早些年不受官府待见,没有分到土地,不过在接到赴表演通知的时候,一位姓孙的大人说了,殿下登基以后,本土的所有百姓一视同仁,不管是做戏曲表演的、玩杂耍的、还是街面雕刻木雕小玩意的手艺人,都能获得政府补发的土地,我打小唱了二十年的戏,嬉笑低眉做人惯了,人到中年拉起一个戏班子,还是想给手下的后生、姑娘们找个体面的维生活计,他们还很年轻,不能一辈子像我一样低声底气的过一辈子。”

“形势变了,现在跟以前不一样了,前些年,本土三天两头打仗,老百姓们天天担心巴西白人、阿根廷白人打过来,定居点五十岁以下的男子,农闲时节,每天进行军事训练,睡觉的时候也是抱着火枪睡觉,预防着万一有人夜间偷袭,也好及时拿着火枪集结迎帝。

那时候本土青壮劳力稀少,每年来往南洋、大陆到南美的船只,运输能力有限,每一个青壮男子都是要用到刀尖上,哪里顾得上大量招收戏曲班子听戏唱曲?

现在条件好了,十来年发展下来,早年移民的百姓们都积攒了一部分银钱,而且阿根廷、乌拉圭两国被汉王殿下带领大军消灭,巴西又分裂成两个国家,咱们汉国在南美洲算是数一数二的大国,

国家安稳,即使再打仗也是巴西、智利害怕被咱们的军队打败,百姓们手头有了余钱,不用时刻担心政府分发的土地被白人夺回去,慢慢就有了心情听听戏曲表演,或者多花点钱购置些衣服、首饰之类的物品。”

比照在秘鲁起义期间的集体组织模式,建国伊始一直到阿根廷战争之前,汉国本质上还是军事为主,经济、农业、工业发展一体化的军工复合型体制,就像一个放大号的军事机器,农业、工业、经济各负其责,一切以军事建设、提升军队总体战斗力为第一目标。

长达十一年的军事集体化生活,最大程度发挥了本土的战争潜力,同时也剥夺了普通百姓,除了生存外的其他娱乐、消遣活动,每天要么到工地上进行集体劳动,要么被集中起来进行军事训练,而妇人们也闲不住,他们需要忙着照看政府分配的土地,以及纺布织线、饲养牛羊牲口等劳动。

和大陆地区吃不饱饭,稍稍懈怠一些可能饿死的生活相比,南美本土的生活是好上很多,但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枯燥、高强度劳作,也会消耗百姓的精力,降低他们对政府的拥护程度,所以,在国家结束十一年的奠基时期,进入另一个十年发展建设的转型期,适当放松政府对普通百姓在日常生活中的干涉控制,给予他们一定的时间用来与家人休闲、娱乐,张弛有度,使社会保持适当活力,无疑更有利于社会健康发展。

传统的娱乐、消遣行业渐渐复苏,

宽敞的空地上,摆满了一排售卖首饰、糖葫芦、木雕小玩具、桌椅等物品的临时摊位。

大人们抱着一两岁的小孩子,有的陪着孩子盯着皮影,听着幼儿嘻嘻作笑的声音欣慰开怀,有的尝了一口华人百姓酿制的葡萄酒、地瓜酒,点头称道后,买下八九斤寄存在一边,等着回去的时候带上。

北方的面食小吃、南方的糯米糕、鸭蛋等食品摆放在一起,起初来自不同地区的华人百姓们,也按照自己的喜好,挑选各色食品带回家给大人、小孩品尝。天色逐渐暗了下来,河边灯火通明,

县城官员和负责帮忙的青壮把煮熟的整只猪、牛、羊以及时令水果摆成长长一排,开始祭奠神明、祖先,祈求神明、祖先保佑,来年春天,县里的粮食收成一年比年一样好,牛、羊、猪等牲口也都膘肥体壮、没有瘟疫疾病……

本土地区粮食、牲畜价格低廉,每家华人家庭普遍都养着几十头到几百头不等的牛、羊,西班牙人几百年前遗留在潘帕斯大草原上面的牛、马蜕化为野牛、野马。

新迁移过来的华人家庭中如果有退伍的青壮男子,七八个人集合一起,常常能围捕到不少野牛。因为获得马匹、牛、羊的成本低,平泉县举行庙会,祭拜神明、祖先的祭品也格外丰富,八九头煮熟的牛羊和其它祭品,等到祭拜仪式完毕,全部推进巴拉那河中,名义上是供奉给河神和祖宗,实际上却便宜了河里的大小鱼虾。

第四十五章 会议第七章 罗林山第七十六章 冲突第一百二十七章 会面第三百三十六章 铁路交通第一百一十六章 安置华人士兵第四百一十章 英国政策转向第三百五十四章 支援河内第三百一十二章 帝国崩溃第四百三十三章 巴西帝国 下第一百四十五章 莫兰迪第三百四十九章 1880年的结束第三百三十九章 转型期第四百五十六章 无题第四百一十章 英国政策转向第一百五十七章 橡胶第四百零一章 君主制度第一章 南美华工第三百九十章 显露实力第五十九章 视察军工厂第三百四十二章 阅兵与大婚第二百一十九章 教育发展第三十一章 围堵秘鲁骑兵第三百九十二 章 轰动第三百三十六章 铁路交通第十七章 扫荡第二百八十二章 战后第三百三十章 投靠第二百六十一章 战后收获第三百四十六章 南太平洋战略第三百五十四章 支援河内第一百九十六章 回归第四十五章 会议第五十五章 打赌第四百六十三章 美国介入第一百四十五章 莫兰迪第三百七十五章 年度发展汇报第四百五十九章 无题第四百一十六章 无线电报第四百一十四章 南美洲主导权的争夺第一百一十三章 划分土地第四百五十九章 无题第八十九章 接见信使第五十八章 伤兵第五十五章 打赌第八十四章 暗流第二百八十三章 分兵进占第二十二章 守城司令第二章 开始复习第三百零三章 基斯马尤二第二百二十一章 精武会与留学生第八十一章 缴械第三百三十九章 转型期第一百五十三章 故人相见三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建设第二百七十七章 围三缺一第七十章 港口见闻第二百八十八章 破敌第二百二十三章 自建小型铁甲舰第八十九章 接见信使第一百五十六章 安特列里奥斯易手第三百八十七章 世交之家第六十三章 海上战斗第四百五十三章 恩卡纳西翁 下第二百六十四章 工业母机、贵族制度第五十六章 城外第四百二十章 社会保障第二百七十一章 英国反应第三十七章 发现山洞第一百八十五章 南美洲土特产第一百五十五章 丛林枪声二第三百二十三章 南洋云动第三百五十一章 安南变故第四百一十九章 年关 完第二百四十一章 巴塔哥尼亚二第二百三十六章 德国军官代表团第二百三十章 刚果三第四百七十章 亚松森 二第三百二十二章 十年发展规划第一百六十五章 下南洋三第四百零二章 大扩军第三百二十六章 宋卡第二百零八章 洪春魁二第二百九月四章 客栈第一百三十三章 瓜伊巴河上第五十九章 视察军工厂第三百九十章 显露实力第四百三十五章 巴拉圭乱局第一百六十三章 下南洋第六十六章 接收武器第二百九十章 战后发展第二百一十七章 李文彩第四百二十一章 第二个十年计划第二百八十七章 刘永福的心思第四十三章 城门迎接第三百五十六章 大快人心第一百九十六章 回归第一百二十一章 内部不稳的巴西第三百六十四章 安南事了第一百八十六章 海军竞赛一
第四十五章 会议第七章 罗林山第七十六章 冲突第一百二十七章 会面第三百三十六章 铁路交通第一百一十六章 安置华人士兵第四百一十章 英国政策转向第三百五十四章 支援河内第三百一十二章 帝国崩溃第四百三十三章 巴西帝国 下第一百四十五章 莫兰迪第三百四十九章 1880年的结束第三百三十九章 转型期第四百五十六章 无题第四百一十章 英国政策转向第一百五十七章 橡胶第四百零一章 君主制度第一章 南美华工第三百九十章 显露实力第五十九章 视察军工厂第三百四十二章 阅兵与大婚第二百一十九章 教育发展第三十一章 围堵秘鲁骑兵第三百九十二 章 轰动第三百三十六章 铁路交通第十七章 扫荡第二百八十二章 战后第三百三十章 投靠第二百六十一章 战后收获第三百四十六章 南太平洋战略第三百五十四章 支援河内第一百九十六章 回归第四十五章 会议第五十五章 打赌第四百六十三章 美国介入第一百四十五章 莫兰迪第三百七十五章 年度发展汇报第四百五十九章 无题第四百一十六章 无线电报第四百一十四章 南美洲主导权的争夺第一百一十三章 划分土地第四百五十九章 无题第八十九章 接见信使第五十八章 伤兵第五十五章 打赌第八十四章 暗流第二百八十三章 分兵进占第二十二章 守城司令第二章 开始复习第三百零三章 基斯马尤二第二百二十一章 精武会与留学生第八十一章 缴械第三百三十九章 转型期第一百五十三章 故人相见三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建设第二百七十七章 围三缺一第七十章 港口见闻第二百八十八章 破敌第二百二十三章 自建小型铁甲舰第八十九章 接见信使第一百五十六章 安特列里奥斯易手第三百八十七章 世交之家第六十三章 海上战斗第四百五十三章 恩卡纳西翁 下第二百六十四章 工业母机、贵族制度第五十六章 城外第四百二十章 社会保障第二百七十一章 英国反应第三十七章 发现山洞第一百八十五章 南美洲土特产第一百五十五章 丛林枪声二第三百二十三章 南洋云动第三百五十一章 安南变故第四百一十九章 年关 完第二百四十一章 巴塔哥尼亚二第二百三十六章 德国军官代表团第二百三十章 刚果三第四百七十章 亚松森 二第三百二十二章 十年发展规划第一百六十五章 下南洋三第四百零二章 大扩军第三百二十六章 宋卡第二百零八章 洪春魁二第二百九月四章 客栈第一百三十三章 瓜伊巴河上第五十九章 视察军工厂第三百九十章 显露实力第四百三十五章 巴拉圭乱局第一百六十三章 下南洋第六十六章 接收武器第二百九十章 战后发展第二百一十七章 李文彩第四百二十一章 第二个十年计划第二百八十七章 刘永福的心思第四十三章 城门迎接第三百五十六章 大快人心第一百九十六章 回归第一百二十一章 内部不稳的巴西第三百六十四章 安南事了第一百八十六章 海军竞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