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九章 1880年的结束

‘苦味酸是一种黄色炸药,威力和猛度均大于著名的TNT炸药,在烈性炸药中,苦味酸的威力仅次于硝化甘油,安定性好,制备方法简单,在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是最适合作为火炮炮弹的炸药之一。

苦味酸是本土火炸药领域,第一种被研发出来的无烟火药,而像用作步枪弹药的单基炸药、用作炮弹弹药的双基火药等多种类型的无烟火药,仍然处于实验验证阶段,可能再过三五年,不同特性的无烟火药,都将进入实用阶段,装备本土常备正规军使用。

汉国在纺织染料、火炸药方面取得的技术进步,通过本土多个官办报纸广为传播开来,周圣、林深河两人,作为第一批取得重大科技突破的本土科研人员,得以荣获世袭男爵的封号。

1880年1月5日,周圣、林深河从李明远手中领取象征世袭贵族爵位证明的铁券、圣旨,由此,汉国本土的世袭贵族数量,增加到53名。

受封当天,除了收获最多关注的周圣、林深河二人外,还有总数七名研究人员获得非世袭男爵、爵士等爵位封号,其中四人是本土华人研究员,另外三人则是几年前在钢铁、电解金属、交流发电机项目中贡献最大的曼尼斯特、耶德利克、艾斯特洛姆,李明远曾经对他们有过承诺,如果他们在研究领域中取得阶段性突破,而且他们本人愿意加入汉国国籍,永远为汉国政府效力,那么,李明远将授予他们贵族爵位封号。

李明远的话一直算数,只不过因为称帝大典前,三人迟迟不肯明确表态,加入汉国国籍,效忠汉国政府,因此,第一批受封爵位的名单上,才没有他们的名字。

1879年结束,进入新的一年,三人思虑良久,面对汉国政府给出的爵位、财富、身份地位等方面的优渥条件,最终答应向李明远效忠,加入汉国国籍,承诺保守所从事科研项目秘密,遵从汉国政府对他们的安排。

得到三人的明确回应,李明远履行了他当初的诺言,决定补授他们贵族爵位,但是因为三人前一段时间的犹豫不决,以及汉国形势的好转,最初计划授予的世袭男爵爵位,降等为终身男爵,只有等到三人在所研究领域再次取得技术突破的时候,终身男爵才有希望变成世袭男爵爵位。

以科技研究人员为主的第二次贵族爵位授予仪式顺利结束,第二日,以化工分支学科教育为主的长安工业大学和化学学会的筹建活动正式开始,李明远从皇室产业抽出的50万汉元以及汉国政府拨付的100万汉元,将作为长安工业大学奠基建设和科研项目研究的起步资金,同时,为了表示皇室对科研教育的重视,皇后吴灵萱、贵妃张宝怡以个人名义,主动从私人嫁妆里,分别拿出20万汉元、15万汉元,免费赠送给长安工业大学,支持汉国政府科技兴国的战略。

连皇后、贵妃都把嫁妆捐赠出来,投入科技教育领域,中央各政府部门的高官、军队将领们自然不能无动于衷,胡亚基、刘朴、孙彬、赵延、郑其如等大小官员,纷纷响应皇后、贵妃号召,拿出数额不等的资金,无偿捐赠给各大高等院校。

1880年建业元年,称帝改制的第一个年头,在大建设的热潮中,不知不觉的走到了尽头。

1880年1月底,外交部同西方各国派驻在本土的外交官,就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展开会谈,一个月后,会谈结束,汉国政府与英国、德国、法国、奥匈帝国、荷兰国、比利时国、瑞士国、丹麦国、意大利国、瑞典国等欧洲十国达成共识,双方建立公使级外交关系,汉国政府向欧洲十国派出正式的外交官员,建立驻欧洲各国领事馆,常驻欧洲处理双方外交、经济、政治等多方面关系,欧洲十国方面,早前在阿根廷、乌拉圭派驻有外交人员的国家,立刻将其升级为驻汉国公使馆,正式接手对汉国的外交事务职责,而那些第一次与汉国建立外交联系的国家,则是由欧洲本土派遣部分外交官员,前往汉国建立双方间的外交联系。

1880年3月,两艘主力铁甲舰、两艘本土自主建造的小型铁甲舰以及十六艘大中型远洋运输船组成的船队,搭载着400名陆战队士兵、2000余名被判处流放刑法的罪犯,从海州首府宜水港出发,启程前往南太平中部海域,接收与德国人交换的萨摩亚、淄鲁两地。

4月中旬,最后一批11000名因为阿根廷战争,滞留在南洋的华人移民抵达南美洲,运输船队在拉普拉塔河口停泊靠岸,又经历一个月时间的防病、疫卫生检查以及简单的修整后,11000名移民分作两批,一批4000人沿巴拉那河北上,前往潘帕斯草原定居,另一批7000人继续乘坐运输船只沿近海海岸线南下巴塔哥尼亚荒原,然后每经历一个沿海港口,运输船队便放下一批移民,让他们带着政府发放的农具、粮食、牲畜等,暂时在拥有水源和牧草的近海地区建立临时定居点,随后适应了巴塔哥尼亚地区的自然环境以后,再循着河流以及生长着牧草的方向,向内陆地区迁移。

1880年11月,在政府有组织的安排下,移民们先后在瓦尔德斯半岛、别德马、乌斯怀亚、罗森、阿根廷湖附近等地区,建立了大小一共十七个定居点。

从运输船只抵达南美本土,停泊靠岸的松州府(布宜诺斯艾利斯市),到最南端,建立在火地岛乌斯怀亚地区的移民定居点。

汉国政府用以点带面的方式,利用华人移民,控制了南北长3200公里的南部国土。

南部地区的巴塔哥尼亚荒原,虽然土壤贫瘠,降雨稀少,但是广袤的草原和沿海地区多样的气候环境,造就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比如金州(丘布特省)地区的瓦尔德斯半岛,总面积约3,625 平方公里,半岛上土地贫瘠,不适宜大豆、小麦等农作物生长,但是半岛上却栖息着数量众多的美洲鸵、原驼、羊驼、野鹿、狐狸等野生动物,靠近大西洋的近海地区,则栖息着南美毛皮海狮、海象、南露脊鲸等大型海洋动物。

印第安人驯养驼类动物用来承载货物的传统,启发了迁移到巴塔哥尼亚地区的华人移民,在瓦尔德斯半岛、别德马等移民定居点附近,青壮华人们在移民安置官组织下,组成一支又一支捕猎队伍,深入到内陆地区,专门找寻驼类动物的踪迹,然后利用身下骑着马匹的速度优势,将发现的驼类动物围堵捕捉。

化工染料技术的进步,促进了本土纺织行业的进步,同时也带动了驼类动物养殖业、驼类动物绒毛加工业的发展。

移民们捕获到羊驼、原驼等驼类动物后,除去少数受伤难以治疗的部分,大部分的羊驼会被分散圈养在各家分配的土地里。

本土地区地广人稀,人口相对密集、畜牧业最发达的潘帕斯草原上,平均每只移民喂养的牛占有一公顷草地,而在巴塔哥尼亚,平均一只羊驼却可以占有两公顷的土地。

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本土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最适宜的条件,而畜牧业的发展又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起步资金。

1880年年底,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本土地区的牛类总数量超过900万头,羊类数量达到1300万头,牛羊总数量将近本土人口的三倍。

以牛羊为主的牲畜数量迅猛增长,带动了农产品出口的增长,同时,过剩的牛、羊、猪等牲畜,也在一点点的改变着南美华人的饮食结构。

以潘帕斯地区的华人家庭每年消耗的肉类食物为例,十年前,刚移居南美的华人家庭们,担心再次遭遇大陆式的灾慌,每隔几个星期才吃一次肉食,而汉国全占拉普拉塔地区一年多以后,外部威胁大幅减弱,平民家庭每家每户都养着数量不等的牲畜,因此,他们对肉制品的需求量,也由最初的每年每户四五斤肉,增长到平均每户每年消耗牛羊、猪肉160斤。

充裕的肉类食物摄入,保障了本土百姓正常的营养需求,那些刚刚抵达本土地区的北方难民,往往呆了三两个月后,体重迅速增长十到二十斤,面黄肌瘦的外貌特征也被红润、健康的肤色取代。

饮食习惯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对本土百姓的影响十分巨大,虽然成年华人的影响还不是太明显,但是那些在本土出生的新一代幼童们,他们的身高普遍比同龄的,刚刚从大陆地区迁移过来的幼童移民们高出一两厘米。

封建社会时期,华人族群的自然身高一向要比周边国家高出一些,只是进入明清朝代以后,国民数量激增,人均粮食产量不足,因此导致华人身高与近代西方人拉开差距。

大陆地区,华人因为粮食摄入不足,自然身高遭受限制的情况,在汉国本土已经不可能存在,可以预见的是,那些本土出生,拥有充裕营养摄入的新生代婴儿长大成人后,他们的平均身高和身体素质,对比他们的父辈,将有一个显著的提高。

第二百七十八章 末路第一百四十二章 农业第四十九章 商讨训练方案第一百三十五章 立国大典第一百五十一章 故人相见一第三百一十七章 帝国终结第三百八十六章 青年觉醒第三百八十七章 世交之家第一百二十九章 局势突变,巴西求和!第二章 开始复习第一百二十一章 内部不稳的巴西第三百二十三章 南洋云动第一百六十一章 军服厂第三百四十一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八十五章 南美洲土特产第一百五十一章 故人相见一第二百零五章 去宗教化第三百三十七章 出口贸易第二百六十 剿灭第一百七十一章 布局第一百八十六章 海军竞赛一第二百九十九 摇摇欲坠的帝国第三百二十一章 和谈成功,战争结束第四百六十八章 分歧与共识第三百七十二章 本土发展第四百二十六章 闲暇第二百三十一章 刚果四第二十九章 占领阿雷基帕第四百三十六章 巴拉圭危局 中第二百八十五章 滩头第四百一十五章 军中第二十九章 占领阿雷基帕第三百三十四章 前奏第二百七十四章 部署第四百三十五章 巴拉圭乱局第二百九十五章 新旧交替的时代第三百二十九章 兰芳来人第二百五十七 南洋首富第六十六章 接收武器第六章 杜拉亚矿场第十八章 侦查阿雷基帕第二百二十九章 矿产资源开采与电力第二百四十章 巴塔哥尼亚第二百二十二章 军舰一第二十七 激战完第四百五十章 战启第四百三十八章 巴拉圭危局 完第一百七十九章 大战下第四百四十八章 航运业 完第一百零五章 奥利瓦战斗第三百三十六章 铁路交通第十一章 狙击比试第一百一十五章 扫荡第一百章 乌拉圭战局第八十二章 进入印第安村落第五十七章 明朝遗民第二百七十六章 先下一城第九十四章 决战前第四百四十六章 失孤幼童移民第二百二十八章 刚果二第三百一十六章 政变 中第五十九章 视察军工厂第一百一十三章 划分土地第三十五章 物资清单第二百六十五章 准备就绪第二百五十六章 海盗第二百一十二章 洪门三第二百五十三章 纳土纳群岛发展第五十六章 城外第三百六十四章 安南事了第二百五十二章 基斯马尤第九十一章 攻城第三百八十五章 风华正茂第二百六十五章 准备就绪第一百八十四章 后续二第二百七十二章 罗萨里奥战役结束第三十四章 交谈第六十四章 得知消息第三章 占领矿场第一百九十八章 无题第二百六十五章 准备就绪第二百七十八章 末路第二百一十七章 李文彩第一百一十九章 建制与巴西方面情况第二百七十九章 末路二第二百四十二章 巴塔哥尼亚三第四十七章 闲聊第三百二十三章 南洋云动第一百九十三章 营地失守第二百六十二章 南洋事了第一百九十一章 移民近况第四百三十九章 巴拉圭危局 续第一章 南美华工第三百四十六章 南太平洋战略第二百九十五章 新旧交替的时代第三百四十一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四十九章 一个问题第二百八十六章 部署第一章 南美华工
第二百七十八章 末路第一百四十二章 农业第四十九章 商讨训练方案第一百三十五章 立国大典第一百五十一章 故人相见一第三百一十七章 帝国终结第三百八十六章 青年觉醒第三百八十七章 世交之家第一百二十九章 局势突变,巴西求和!第二章 开始复习第一百二十一章 内部不稳的巴西第三百二十三章 南洋云动第一百六十一章 军服厂第三百四十一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八十五章 南美洲土特产第一百五十一章 故人相见一第二百零五章 去宗教化第三百三十七章 出口贸易第二百六十 剿灭第一百七十一章 布局第一百八十六章 海军竞赛一第二百九十九 摇摇欲坠的帝国第三百二十一章 和谈成功,战争结束第四百六十八章 分歧与共识第三百七十二章 本土发展第四百二十六章 闲暇第二百三十一章 刚果四第二十九章 占领阿雷基帕第四百三十六章 巴拉圭危局 中第二百八十五章 滩头第四百一十五章 军中第二十九章 占领阿雷基帕第三百三十四章 前奏第二百七十四章 部署第四百三十五章 巴拉圭乱局第二百九十五章 新旧交替的时代第三百二十九章 兰芳来人第二百五十七 南洋首富第六十六章 接收武器第六章 杜拉亚矿场第十八章 侦查阿雷基帕第二百二十九章 矿产资源开采与电力第二百四十章 巴塔哥尼亚第二百二十二章 军舰一第二十七 激战完第四百五十章 战启第四百三十八章 巴拉圭危局 完第一百七十九章 大战下第四百四十八章 航运业 完第一百零五章 奥利瓦战斗第三百三十六章 铁路交通第十一章 狙击比试第一百一十五章 扫荡第一百章 乌拉圭战局第八十二章 进入印第安村落第五十七章 明朝遗民第二百七十六章 先下一城第九十四章 决战前第四百四十六章 失孤幼童移民第二百二十八章 刚果二第三百一十六章 政变 中第五十九章 视察军工厂第一百一十三章 划分土地第三十五章 物资清单第二百六十五章 准备就绪第二百五十六章 海盗第二百一十二章 洪门三第二百五十三章 纳土纳群岛发展第五十六章 城外第三百六十四章 安南事了第二百五十二章 基斯马尤第九十一章 攻城第三百八十五章 风华正茂第二百六十五章 准备就绪第一百八十四章 后续二第二百七十二章 罗萨里奥战役结束第三十四章 交谈第六十四章 得知消息第三章 占领矿场第一百九十八章 无题第二百六十五章 准备就绪第二百七十八章 末路第二百一十七章 李文彩第一百一十九章 建制与巴西方面情况第二百七十九章 末路二第二百四十二章 巴塔哥尼亚三第四十七章 闲聊第三百二十三章 南洋云动第一百九十三章 营地失守第二百六十二章 南洋事了第一百九十一章 移民近况第四百三十九章 巴拉圭危局 续第一章 南美华工第三百四十六章 南太平洋战略第二百九十五章 新旧交替的时代第三百四十一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四十九章 一个问题第二百八十六章 部署第一章 南美华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