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六章 跳跃发展的十年 下

1885年8月,汉国在德国伏尔铿造船厂订购的两艘定远舰改进型战列舰建成归国,随同两艘战列舰一同返回南美本土的人员中,除了1882年10月派遣去的本土舰船技工和海军官兵,还有四百余名德国舰船设计人员和专家、技工,他们将负责指导新京造船厂全体技工,完成两艘3500吨级装甲巡洋舰的建造任务。

1887年9月,集合了新京造船厂全体技工和兴安造船厂、皇家造船厂两家主要技术骨干,耗费两年时间,比德国伏尔铿造船厂同期建设工程多花费了一年时间,两艘3500吨级的装甲巡洋舰终于通过技术检验,各项技术指标达到下水要求。

1887年11月,两艘装甲巡洋舰分别交付大西洋舰队和太平洋舰队服役,至此,汉国海军总共拥有两艘新锐战列舰,两艘新型装甲巡洋舰、两艘排水量3200吨级巡洋舰,八艘排水量1350吨级轻型巡洋舰,六十余艘各型鱼雷舰、补给舰、通信舰、大型运输舰在内,一共近八十艘各类舰艇,

海军主力舰艇总吨位跃居南美第二,与排名南美第二的智利海军差距不大,总体上处于同一水平。

1880至1889年间,海陆军整体作战水平都提高到预期标准。

1886年9月,本土在完成技术的引入和消化后,自主制造的150毫米重炮和150毫米舰炮相继列装陆海军服役。

1888年11月,十余万国防军主力部队完成无新式武器的换装任务,仿制莫辛纳甘步枪、使用单基火药的建业6年式步取代汉华1875式步枪,成为陆军的制式武器,同时,本土第一款重型机枪,武器总体性能比第一代马克沁机枪更优秀的建业5年式重机枪,也取代了加特林手摇机枪,成为连、营级陆军单元的主要支援性重火力。

十九世纪八九十年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方兴未艾的时代,大量新技术在这一时期涌现,新技术迅速取代旧技术,很多在十年前、五年前刚刚研发出来的改进型技术,很可能被另一种性能更加优越,成本更加低廉的技术取代,

因此,为了避免辛苦研发出来的技术,仅仅保持几年的优势,便被其他西方国家破解,汉国政府将包括即将于1884年,被法国科学家发现的单基火药,1888年被诺贝尔发现的双基火药等近百种,十年内相继被破解的技术,作为交换筹码,大范围的与英、法……德、意诸国进行技术交换和交流,从西方诸国手中,换取了大小三百余种新兴技术,为本土的工业化腾飞,提供了技术储备基础。

开放、互助、技术共享是汉国政府提出的各国间技术交流的宣传口号,1880年至1889年间,近百种新型技术的输出与交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因为早前战争原因,与英、法、意三国间的紧张关系,各国间的经济交往逐渐趋向于开放、紧密,汉国本土生产的化工、电气等产品,也获准进入德国、奥匈帝国等多个欧洲国家,并且占据了一小部分的市场份额。

汉国政府满世界寻找国家合作,进行技术交换的举动,不仅补齐了本土工业的多项短板,也为本土工业商品的输出,提供了一个渠道。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西方列强国家处于帝国主义经济时期,而帝国主义经济最典型的特征便是贸易保护主义,本国市场和本国附属的殖民地只允许本国商品进入,外国商品不经允许,绝对不能进去本国市场。

庞大的殖民地市场为英法两国提供了庞大的工业市场,大量的本土工业商品通过远洋运输,进入殖民地,然后以垄断性的姿态大肆倾销,最终获取极为可观的经济利益。

后发工业国家在完成工业革命之后,本土的工业市场已经不能满足工业发展需要,因此必须走向扩张海外市场的道路,这也是二十世纪初,美国、德国等后发工业强国挑战英法殖民秩序的主要原因。

和德国、美国相比,汉国目前的工业化水平,还没有达到本土市场饱和的程度,但是在第一个十年发展规划即将完成时,面对本土工业产能突飞猛进般的扩张速度,提前筹划本土产品未来的海外市场布局,已经是一件摆在政府眼前的要事。

19世纪70年代后期,英国人托马斯通过向衬有白云石的贝塞麦转炉中掺入石灰的方法,解决了含磷铁矿石的脱磷问题。

这一技术突破使得广泛利用含磷铁矿、提高钢的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等有了可能。

1879年德国人破解了托马斯发明的钢铁冶炼方法,并且将其应用于本土钢铁冶炼行业,

19世纪90年代初期,得知托马斯冶炼法在欧洲诸国间的传播和扩散,

汉国政府对这一最新技术成就作出了迅速反应。

1882年12月,由汉国驻德国公使馆牵头,汉国钢铁联合体迫不及待地将这一技术引入了汉国,汉国的钢产量由此而出现了突飞猛进的增长。次年,汉国生产托马斯钢1782吨,贝塞麦钢1.1万吨。

到1889年年初,受到大办铁路的影响,

汉国本土的粗钢产量达到每年24万吨的规模,生铁产量达到每年31万吨。

同一年,世界粗钢产量达到1000万吨。

美国以402万吨居世界首位。

英国排在世界第二,产量增加到353.6万吨。

德国以201万吨紧随英国之后,名列世界第三。

法国虽然排在第四位,但产量仅有70万吨,与前三强差距甚大。

俄国产量缓慢增长到37.8万吨,保持世界第五的位置。

而汉国粗钢产量排在奥匈帝国、意大利之后,排名世界第八。

本土钢铁产量大跨步迈入世界前十的行列,本土铁路总里程由1879年的2000公里长,增长至6000公里,而化工、电气、内燃机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代表型行业,更是在汉国得到跃进式发展。

大化工战略是十年发展规划的重中之重,立国二十一年,跳跃性发展十年,大化工行业已经成为汉国大工业领域成长最快、最为国民骄傲的民族产业。

高分子化工分支领域,

本土科研人员将硫黄与天然橡胶混合加热,制得性能较好的弹性材料,

应用于自行车充气轮胎及其他橡胶制品,用途甚广。

1887年,利用固特异技术和引入的拉丝技术,汉国化工学会在新京建立第一座人造丝工厂。

煤化工分支领域,

1883年2月,汉国科学院成功地在扬州建成了有化学品回收装置的焦炉,从煤焦油中提取了大量的芳烃,作为医药、染料等工业的原料。

感光材料领域,

1884 年,由长安市政府主导,建立了长安胶片公司,主要产品为照相干版和胶片,

1888年3月,长安胶片公司开始生产照相胶片和胶卷,从而开启了摄影科技大门。

1888年6月,长安胶片公司出产的胶片进入欧洲市场,8月,第一批胶片销售一空,胶片质量获得广泛好评。1888年12月,长安胶片公司占据了百分之二十的国际胶片市场,与美国柯达胶片公司并列为世界两大胶片生产企业。

纺织染料领域,

1882年5月,化学科学院研究员用苯乙酸合成了靛红,从而完成了全合成靛蓝技术。

1883年1月,本土化学研究员采用高温焙烧的方式,完成了将机物(褐煤、锯末、纸、皮革等)与硫化钠及硫黄合成成棕色硫化染料的技术储备。

1885年,归国留学生刘临平采用低温、干燥等条件控制,

将乙萘酚钠盐溶液浸在棉布上,然后用乙恭胶重氮盐显色,在棉纤维上显现出红色。

因为染色过程中需用冰维持低温,这种染料被便被称为冰染染料。

在本土化学染料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西方诸国的染料技术也处在快速提高阶段。

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美国等西方国家,总共新成立了数百家化工染料公司,其中以德国巴登苯胺纯碱、赫司特、拜耳股份公司、英国卜内门化学工业公司、美国杜邦公司以及瑞士汽巴嘉基和山道士等公司最为著名,在国际染料市场上,这些外国化工企业与皇家制碱公司、苏松纺织公司、江南纺织公司等本土大型化工企业同台竞争,激烈的争夺着国际市场份额。

橡胶分支领域,

由于汉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橡胶原料生产国,具有原料成本优势和技术储备优势,

因此,在1884年以后,初步成形的汉国橡胶工业已能生产胶布、胶鞋、胶管、胶板及一些日用品等。这些橡胶产品凭借产品价格优势和稀缺性,迅速抢占国际橡胶产品市场,进而推动了以皇家橡胶制造公司、洛州橡胶产业集团为首的本土大型企业,走出国门,完成由本土国营企业,到国际大型托拉斯企业的转变。

至1889年,本土橡胶企业占据的国际市场份额达到百分之四十二,初步形成垄断性格局。

纯碱工业领域,

1876年,汉国政府利用引进的索尔维法,在本土建立皇家制碱公司,从事纯碱等化学产品的生产工作。

1886年2月,皇家制碱公司完成对索尔维法的技术改进工作,使得大规模生产以后,每吨纯碱的价格由52汉元降到28汉元。

纯碱价格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皇家制碱公司生产的纯碱力压德国拜耳公司,成为国际纯碱市场最受消费者欢迎的产品,但是受限于欧洲列强国家对国内市场的保护,纯碱并没有像橡胶、胶片等稀缺性或者细分性工业产品一样,得到与欧洲诸国同行业公司公平竞争的机会。

1887年之后,汉国公司占有的国际纯碱市场份额停滞不变,而德国拜耳公司、英国卜内门化学公司等企业,则利用欧洲诸国间的贸易协定,得以快速占领欧洲市场份额,不断缩小与汉国纯碱制造企业的销售差距。…………

第二百九十八章 昭昭天命第一百七十六章 发现奸细第二百四十七章 我们的国将陨落第二百八十六章 部署第七十八章 误判第三百八十一章 巡游第二百七十九章 末路二第三百七十七章 海军购舰方案 二第三百八十六章 青年觉醒第三百三十九章 转型期第四百四十二章 蠢蠢欲动第一百九十章 贷款博弈三第一百七十五章 贫民第四百三十五章 巴拉圭乱局第一百五十四章 丛林枪声第四百二十五章 巴西近况第二百七十四章 部署第四百六十四章 变动第一百五十六章 安特列里奥斯易手第二百三十三章 朝鲜、日本女性移民一第四百四十五章 航运业 二第一百二十七章 会面第一百五十三章 故人相见三第二百六十六章 实力对比第一百三十四章 退役士兵安置点第465章 无题第一百六十四章 下南洋二第四百六十章 英国公使第一百七十五章 贫民第三百六十五章 太平旧部第三百七十七章 海军购舰方案 二第三百零九章 整顿二第十章 军中比武第三百一十六章 政变 中第二百零九章 洪春魁 完第二百九十章 战后发展第十九章 买卖华工第二百八十五章 滩头第一百一十四章 勋章与战功第三百四十章 无题第八十一章 缴械第三百一十八章 南北分裂第二百三十三章 朝鲜、日本女性移民一第一百五十二章 故人相见二第三百七十五章 年度发展汇报第七十七章 歼灭小股敌军第一百六十五章 下南洋三第三百九十八章 发展与改革第一百六十八章 安南海军十年建设下(书友北风著)第一百七十三章 清军哨探第二百零六章 祭拜先烈第二百一十六章 1878年二第一百四十二章 农业第四百六十四章 变动第二百七十五章 战起第二十一章 出兵阿雷基帕第一百一十五章 扫荡第四百二十五章 巴西近况第三百七十二章 本土发展第三百七十五章 年度发展汇报第三百八十七章 世交之家第九,二章 破城第二百七十九章 末路二第三百四十四章 大婚 完第四章零五章 兰芳、宋卡发展情况第三百三十九章 转型期第五十七章 明朝遗民第一百六十四章 下南洋二第十九章 买卖华工第三百三十二章 南洋局定第二百三十章 刚果三第二百八十六章 部署第四章 军火第四百一十五章 军中第三十一章 围堵秘鲁骑兵第一百九十章 贷款博弈三第二百四十四章 巴塔哥尼亚 完第一百三十七章 贺炎良的春天第一百八十九章 贷款博弈二第四十章 夜谋第五十四章 狩猎第五十四章 狩猎第七十章 港口见闻第三百四十四章 大婚 完第一百七十六章 发现奸细第一百六十五章 下南洋三第九十一章 攻城第十九章 买卖华工第四百五十七章 比亚里卡第二百五十七 南洋首富第一百二十六章 暴雨下的飞龙岛第三百一十章 整顿三第三百九十四章 经济危机与机遇第二百七十一章 英国反应第二百四十七章 我们的国将陨落第三百六十六章 冒险者的天堂第二百八十四章 应敌第二百二十二章 军舰一第一百六十五章 下南洋三
第二百九十八章 昭昭天命第一百七十六章 发现奸细第二百四十七章 我们的国将陨落第二百八十六章 部署第七十八章 误判第三百八十一章 巡游第二百七十九章 末路二第三百七十七章 海军购舰方案 二第三百八十六章 青年觉醒第三百三十九章 转型期第四百四十二章 蠢蠢欲动第一百九十章 贷款博弈三第一百七十五章 贫民第四百三十五章 巴拉圭乱局第一百五十四章 丛林枪声第四百二十五章 巴西近况第二百七十四章 部署第四百六十四章 变动第一百五十六章 安特列里奥斯易手第二百三十三章 朝鲜、日本女性移民一第四百四十五章 航运业 二第一百二十七章 会面第一百五十三章 故人相见三第二百六十六章 实力对比第一百三十四章 退役士兵安置点第465章 无题第一百六十四章 下南洋二第四百六十章 英国公使第一百七十五章 贫民第三百六十五章 太平旧部第三百七十七章 海军购舰方案 二第三百零九章 整顿二第十章 军中比武第三百一十六章 政变 中第二百零九章 洪春魁 完第二百九十章 战后发展第十九章 买卖华工第二百八十五章 滩头第一百一十四章 勋章与战功第三百四十章 无题第八十一章 缴械第三百一十八章 南北分裂第二百三十三章 朝鲜、日本女性移民一第一百五十二章 故人相见二第三百七十五章 年度发展汇报第七十七章 歼灭小股敌军第一百六十五章 下南洋三第三百九十八章 发展与改革第一百六十八章 安南海军十年建设下(书友北风著)第一百七十三章 清军哨探第二百零六章 祭拜先烈第二百一十六章 1878年二第一百四十二章 农业第四百六十四章 变动第二百七十五章 战起第二十一章 出兵阿雷基帕第一百一十五章 扫荡第四百二十五章 巴西近况第三百七十二章 本土发展第三百七十五章 年度发展汇报第三百八十七章 世交之家第九,二章 破城第二百七十九章 末路二第三百四十四章 大婚 完第四章零五章 兰芳、宋卡发展情况第三百三十九章 转型期第五十七章 明朝遗民第一百六十四章 下南洋二第十九章 买卖华工第三百三十二章 南洋局定第二百三十章 刚果三第二百八十六章 部署第四章 军火第四百一十五章 军中第三十一章 围堵秘鲁骑兵第一百九十章 贷款博弈三第二百四十四章 巴塔哥尼亚 完第一百三十七章 贺炎良的春天第一百八十九章 贷款博弈二第四十章 夜谋第五十四章 狩猎第五十四章 狩猎第七十章 港口见闻第三百四十四章 大婚 完第一百七十六章 发现奸细第一百六十五章 下南洋三第九十一章 攻城第十九章 买卖华工第四百五十七章 比亚里卡第二百五十七 南洋首富第一百二十六章 暴雨下的飞龙岛第三百一十章 整顿三第三百九十四章 经济危机与机遇第二百七十一章 英国反应第二百四十七章 我们的国将陨落第三百六十六章 冒险者的天堂第二百八十四章 应敌第二百二十二章 军舰一第一百六十五章 下南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