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宗篇39 寇准罢相

当安东王刘文渊薨逝的消息传抵洛阳之时,朝廷上下都下意识地松了口气,这老家伙总算死了,这件事,对朝廷那些敌视安东的权贵来说,实在是一件喜事。

过于久远的未来不提,也不说接下来几十年,至少在建隆皇帝当朝,安东不可能再成为朝廷心腹之患。其余安东王室与安东国的结合,远不如刘文渊带来的威胁大。

因此,朝廷如常进行藩王薨逝的丧仪表示之外,对安东王爵的传承也没有任何阻碍,大开绿灯。对安东王室后裔的了解,这几年朝廷可是恶补了一番,比起如虎如狼的刘文渊,刘继覃就是只温顺的绵羊了,纵然其不安分,他的那些兄弟们也可以让朝廷做许多文章......

可以说,随着刘文渊的死,朝廷与安东宗藩之间,太宗与秦王嫡长之间,持续了几十年的明争暗斗,方才真正沉寂下来,暂时告一段落。

在刘文渊薨逝的同时,大汉帝国朝堂之上也已发生巨大变化,呈现出一种全新格局。而对于帝国权力高层来说,任何变化,最终都落在人事的变化上。

显然,帝国中枢的人事格局又发生重大变化了,人基本还是那些人,但尚书令换人了,就是最大的变故。就在建隆八年上元节后不久,“罢相诏”颁布了,虽然很突然,过程却简单而顺利,担任整整七年帝国“首相”的寇准,以“足疾”卸任。

当然,皇帝刘文济给他找了个不错的养老之所,以其远赴东南,知湖州。在帝国对宰臣的任用中,虽不乏使职地方者,但从堂堂首相改任一小小知州,这种情况只能说明一点,那就是此人遭遇了仕途上重大挫折,并且,余生就此沉沦,很难再有起复。

这样的际遇,对性情刚烈、志趣远大且权力欲望极强的寇准来说,并不是那么容易接受的。尤其是,寇准年方六十四,对一个首相来说,并不算老,而寇准一向精力充沛,勤于政务,他的目标可是成就开宝首相赵普那样的功业与名声......

然而,这一切随着罢免诏书的下达,都戛然而止,大汉帝国终究是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而在位的也不是一个平庸、懦弱之主,而是一个用了十一年将自己帝位打造得固若金汤、将自己权威散布全天下的腹黑皇帝。

刘文济固然不如世祖、太宗那般强势,带有绝对的主角光环,但就十年在位时间的表现来看,这绝不是一个像看起来那般好对付的皇帝。

当失去皇帝的信任之后,那寇准的相位自然也就保不住了,以刘文济的手腕,有的是办法将他排挤出朝廷。谪迁湖州,没有一撸到底,抑或贬到个穷山僻壤,都算是一种挽其尊的宽容了。

提起寇准,你至少不能否认其见识与才干,以及大事、要事上的谋断能力。至少在尚书令的七年多时间里,对于大汉帝国的发展,还是做出了突出贡献的。

寇准的贡献,主要在于三方面,一是协助刘文济巩固皇权,将康宗时代笼罩在大汉皇帝身上的那么抹晦色去除,这是根本,如果在这件事上跟不上脚步,寇准也当不了这么多年尚书令;

二则是整顿吏治,反腐肃贪,重倡太宗遗风,狠狠地打击了自康宗朝以来复萌的舞弊、奢靡、贪墨之风,帝国法制的权威性再次得到恢复;

第三就是从未摆在台面上,但明里暗里一直在做的事情,对帝国勋贵们的打压,不管是提拔培养庶族官僚、地主,还是削弱勋贵集团在朝廷权力中枢的存在感与影响力,这些都是在建隆时代一个很明显的政治特征,当然由此积累的政治矛盾也同样冲突。

因此,在尚书令的位置上,寇准并不是一个庸碌无为之人,相反,他是个有为之臣。但是,有为之余,也往往伴随着数不清的非议,不得不说,在“建隆改革”中所引发的种种矛盾与敌视,寇准也帮刘文济分担了一大半。

“倒寇派”也就是在这样的政治背景下出现了,并且,不只是那些利益受到损失的勋贵,还包括很多本属同阶层的庶族官僚。比如寇准一直鄙视的南方官僚,以及诸多受不了寇准强势甚至强硬到蛮不讲理程度的治政作风。

鉴于此,虽以赵普为目标,但寇准永远达不到赵普的高度。首先没有一个世祖皇帝那样的最高领导,就是先天劣势,另一方面,在为人处事方面,寇准比之赵普也有不小的差距。

这是个聪明人,但聪明的地方,并不完全为皇帝所喜,不管是太宗还是刘文济,都是类似的观感。要知道,当年向德明之后,择尚书令时,对寇准刘文济都是有所疑虑的。

但最终选择寇准,也是政治的选择,至少,这个人能办事、敢办事,并且办成事的能力很强。在刘文济走向皇权巅峰的旅途中,寇准就是一个急先锋的存在,用起来也很趁手,有这么个精力充沛、作风果敢的大将,刘文济在治国过程中省却了很多精力,在处理一些棘手问题的时候也有更大的余地。

因此,就是刘文济也从不否认寇准的能力,只是,时间在流逝,朝局在变动,人心也在变化。到建隆七年,在把桀骜不驯的安东王刘文渊压制之后,刘文济的地位从里到外都得到了彻底的巩固,再无人能挑战。

在基本不用担心帝位稳固的同时,帝国的朝局政风也得到根本性的扭转,民生之富足更取得了显着的成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只是安政治民,寇准早已非不可或缺了,相比之下,由寇准引发的不良反应却在不断发酵。

官僚、勋贵,那些在整顿改革中被触犯利益的旧势力,那些在方方面面依旧掌握极大话语权与影响力的群体,他们的不满也逐步累积到一个很深的程度,让皇帝刘文济都不免惮虑。

当然,如果仅是如此,也还不至于动摇寇准的地位,刘文济的心志坚定,也不会因为勋贵及官僚们的反对就轻易罢相,问题还是出在寇准自己身上。

首先是与皇帝政见上的异见,是越来越大,尤其在用人选材上,皇帝对南方士林的倚重几乎让寇准深恶痛绝,屡次阻止刘文济对南方出身官吏的提拔,包括对政法大学堂也是颇多指责。

至于军事上、财税上、法律上,寇准也有更多自己的想法与理念,并一点一点地拿出来,如果仅是如此就罢了,但若把自己的想法当作皇帝的意志来推动执行,那问题可就大了......

当然了,寇准倒还不至于干出什么明显僭越逾制的事情来,但当他的种种言行作为带给皇帝这样的印象时,那他的相位就注定不长久了。

真正让刘文济下定决定罢相,还得是建隆六年北巡期间,刘文济在幽州筹谋着安东之事,并且做着军事准备的同时,寇准却在洛阳扯后腿,他认为不可轻动刀兵,觉得与安东那边没到那一步,因此就行使尚书令的权威,从洛阳方面阻止着刘文济的军事准备;

同时,当“六次汉伊大战”捷报传至洛阳后,在没有取得刘文济同意的情况下,又直接以政事堂的名义做出回应,遣使道贺。他还是有理由,当时朝廷的注意力都在安东内乱,顾不得安西;

在太原祭天时,刘文济又收到了来自洛阳的一则“趣事”,说是寇准去工部视察,以司务察问一名员外郎,那名员外郎是跪着对话,并且在寇相八面威风下,吓得尿了裤子......

总之,关于寇相的“小故事”有很多,横亘在他与皇帝之间的矛盾也日渐深重,寇准是不知悔改的人,其作风也很难轻易改变。

当负面印象在皇帝心目中占了上风,当皇帝的信任度与好感度持续下降时,他的结局也就注定了。庸庸世人常以刘文济之宽厚比之太宗皇帝,然而接触久了才发现,刘文济的宽厚是没办法,因为他“得位不正”,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与挑战,很多时候,不得不采取一些妥协的态度与举措。

同时,刘文济的宽厚,也更多地针对那些对他有用的人,一旦画上“无用”的标签,那么再深的宽容都会褪色。就如寇准,没给他炮制点罪状,也是政治需要,毕竟刘文济不能自己打脸。

与当年向德明罢相时,还需观察等待、审慎决定,甚至要向德明自己请退,对寇准,可就显得干脆利落了,真就是一道诏书的事情。

事实也证明,甭管寇相公过去在中枢是何等八面威风、不可一世,在皇帝的权威面前,也是不可一世,最终只能凄凄惶惶地远走东南。

甚至于,连老家都不让回,因为皇帝想让寇准去东南,看看那里的山河湖泊,看看他一向瞧不上的人文荟萃......

同时,寇准大概也是第一个,罢相之后让满朝文武弹冠相庆的首相了,除了亲信死党,几乎没有表示惋惜遗憾的人。做到这样的程度,也就寇准了。

但不管如何,帝国政事堂,属于寇准的时代从建隆八年春开始,彻彻底底地过去了,而接替他的,乃是吏部尚书韩承均。

这又是一个带有妥协性与安抚意味的选择,针对勋贵集团,刘文济也同样不敢一味的打压,同时,朝廷中枢也不能完全由那些庶族官僚当权决策。

至于韩承均,他的能力当然无法与其父韩徽相比,但基础素质、履历足够,再加上身份与时势,他就能做大汉首相。这个位置,可是“橐相”都没能坐上的......

第271章 再度上演檀州事第1690章 拼图第1801章 还是土地问题第339章 不登宰堂,终为人所制第100章 城战第55章 我赵匡胤何德何能?第201章 捐资第18章 刘皇帝打个喷嚏,朝廷都得震三震第127章 冬至宴3第236章 母、妻、子第2130章 世宗篇5 安东不安第97章 再临六合第27章 西京风波第66章 这个冬季不寻常第88章 秋后算账(续)第240章 南口大战9第448章 还是太子立场坚定第332章 广德殿婚宴第59章 不知死第193章 卢多逊治河西第138章 回宫第327章 派系第411章 政治危机第2126章 世宗篇1 谁继大统第156章 南唐来使3第140章 大获全胜第366章 将士百战归第116章 满朝震动第139章 银州叛乱第301章 藩臣离京第206章 赵思绾落网第294章 刹车,碎叶河畔战鼓鸣第8章 杨苏还京第63章 开宝十三年下半年第1707章世宗篇40 后、王之逝,帝国十年第48章 耿崇美第124章 幽燕事了(续)第21章 西巡第19章 用兵筹划,自此而始第18章 权谋手段第54章 聘纳郭女第360章 今日狩兔,他日猎敌第141章 崇政殿听政3第1章 乾祐灭佛第28章 刘承祐的想法第2142章 世宗篇17 理藩院事第1章 封禅的余韵第69章 “铁杆”盟友先掉链子世宗篇39 寇准罢相第2078章 太宗篇25 皇帝难欺第321章 驾幸枢密院第32章 郭氏之虑第66章 陷河阳第285章 胃口极大的反击第43章 “梳理”、“优化”第43章 事毕第491章 区区九品,亦敢通天第478章 开宝二十九年第268章 一城,一战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亚风云终第430章 安东王薨第74章 燥热的辽帝第165章 旧邸第275章 当与众乐第153章 未来将帅第444章 求而不得第1806章 燕燕,帮我参谋一二第272章 困兽犹斗第31章 议治湖湘第1732章 刘皇帝的反应第431章 花蕊夫人之殇第2章 皇帝不好做第432章 人事大权第232章 淮南情况第424章 开宝九年末的大调整世宗篇40 后、王之逝,帝国十年第1776章 东平王府内第158章 朝官实用第274章 打女真、室韦还是没问题的第21章 西巡第20章 武德司的收获第377章 难知祸福的决议第32章 后宫不平静第157章 天子狎色,皇后盛怒第177章 小贤王第84章 灭佛伊始第233章 王使君在泗州第156章 立冬班师第284章 让皇帝放心的少数人第321章 矛盾第196章 杨邠案(4)第45章 心情不佳刘皇帝第197章 刚愎依旧第110章 郭荣之断第492章 事发第4章 李昉夜访东宫第348章 潘帅喜迎敌援第70章 同州之战第106章 倒赵
第271章 再度上演檀州事第1690章 拼图第1801章 还是土地问题第339章 不登宰堂,终为人所制第100章 城战第55章 我赵匡胤何德何能?第201章 捐资第18章 刘皇帝打个喷嚏,朝廷都得震三震第127章 冬至宴3第236章 母、妻、子第2130章 世宗篇5 安东不安第97章 再临六合第27章 西京风波第66章 这个冬季不寻常第88章 秋后算账(续)第240章 南口大战9第448章 还是太子立场坚定第332章 广德殿婚宴第59章 不知死第193章 卢多逊治河西第138章 回宫第327章 派系第411章 政治危机第2126章 世宗篇1 谁继大统第156章 南唐来使3第140章 大获全胜第366章 将士百战归第116章 满朝震动第139章 银州叛乱第301章 藩臣离京第206章 赵思绾落网第294章 刹车,碎叶河畔战鼓鸣第8章 杨苏还京第63章 开宝十三年下半年第1707章世宗篇40 后、王之逝,帝国十年第48章 耿崇美第124章 幽燕事了(续)第21章 西巡第19章 用兵筹划,自此而始第18章 权谋手段第54章 聘纳郭女第360章 今日狩兔,他日猎敌第141章 崇政殿听政3第1章 乾祐灭佛第28章 刘承祐的想法第2142章 世宗篇17 理藩院事第1章 封禅的余韵第69章 “铁杆”盟友先掉链子世宗篇39 寇准罢相第2078章 太宗篇25 皇帝难欺第321章 驾幸枢密院第32章 郭氏之虑第66章 陷河阳第285章 胃口极大的反击第43章 “梳理”、“优化”第43章 事毕第491章 区区九品,亦敢通天第478章 开宝二十九年第268章 一城,一战第2141章 世宗篇16 中亚风云终第430章 安东王薨第74章 燥热的辽帝第165章 旧邸第275章 当与众乐第153章 未来将帅第444章 求而不得第1806章 燕燕,帮我参谋一二第272章 困兽犹斗第31章 议治湖湘第1732章 刘皇帝的反应第431章 花蕊夫人之殇第2章 皇帝不好做第432章 人事大权第232章 淮南情况第424章 开宝九年末的大调整世宗篇40 后、王之逝,帝国十年第1776章 东平王府内第158章 朝官实用第274章 打女真、室韦还是没问题的第21章 西巡第20章 武德司的收获第377章 难知祸福的决议第32章 后宫不平静第157章 天子狎色,皇后盛怒第177章 小贤王第84章 灭佛伊始第233章 王使君在泗州第156章 立冬班师第284章 让皇帝放心的少数人第321章 矛盾第196章 杨邠案(4)第45章 心情不佳刘皇帝第197章 刚愎依旧第110章 郭荣之断第492章 事发第4章 李昉夜访东宫第348章 潘帅喜迎敌援第70章 同州之战第106章 倒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