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奔楚(十一)【庆收藏5K】

今天更新一万字,庆祝一下收藏达到五千,大家GKD,5K收藏订阅一直200岂不是很尴尬。

===========================

明末威力较大的火炮,去除掉一些技术上实在过于老旧或者华而不实的类型,以轻重分别而论,轻炮较实用的基本就是百子弗朗机、发贡炮(即大铜铳)、灭虏炮,重炮的话就是三种大小不同的将军炮和大小红夷炮了。

这些火炮里李来亨接触较多,又通过缴获而拥有了一定存货的是灭虏炮、将军炮和红夷炮。

灭虏炮算是明末轻炮中最典型的一种实用类别,炮本身的重量只有约一百斤左右,可以发射一斤左右的铅弹,一辆普通的炮车或者改过的叶公车就可以装载三门灭虏炮。它的缺点主要就是作为轻炮,自然威力较弱、射程较短,火药消耗量比较大,只适合野战中打一打散兵。

将军炮的话,则是明末重炮中的中坚款式,之前一段时间闯军的火炮也是以各类将军炮为绝对主力。明朝官军一般是按照将军炮发射铅弹的不同重量,将其划分为三等,大将军炮可以发射七斤的铅弹,二等将军炮则是发射三斤铅弹,三等将军炮就和灭虏炮差不多了,只能发射一斤重量的铅弹。

李来亨之前通过缴获和同李仙风做“交易”获得的将军炮,就属于二等和三等将军炮。

当然将军炮中本身还有比大将军炮威力更大一等的无敌大将军炮,只是它实用性就很低了,明军本身都已经弃用,李来亨自然也不会去考虑。

最重要的还是红夷炮。

红夷炮分为大小二种,小炮大约长一米五到二米左右,大小和重量以及发射炮弹的斤数都低于红夷大炮,主要适用于野战——罗汝才送给李来亨的那几门炮就属于这个范畴,用于攻城的话,虽然威力、效果已经远超一般的将军炮,但比之现在满洲人主要适用的红夷大炮,还是有不小差距。

红夷炮在炮弹的斤数上,相比大将军炮优势并不是很明显。但是红夷炮由于技术形制上更为先进,所以倍径比要超过将军炮很多倍。

倍径比是指火炮炮管身长与口径之比,简单来说,倍径比越高,火炮的形状就越细长,炮弹在身管内被加速的时间自然也就更长,发射后初速、威力就会更大。

倍径比的优势,使得红夷炮在炮身、炮弹用料和重量都相当的情况下,威力、射程都要超过老式的将军炮。

只可惜李来亨手中一门可发射十斤以上炮弹的红夷大炮都没有,只能用适宜野战的普通红夷炮和威力更弱的二等、三等将军炮来攻击郾城城防。

但前标军攻城也不只是靠李世威率领的铳炮队而已,这时候另外有数百名士兵由苗里琛带领,等候在城壕外。他们没有拿刀枪剑棒等武器,反而人人手持铲子、锤子、铁钎子,肃立不动。

一阵冷风吹过,李来亨抬起头看着天空中越聚越多的乌云,对苗里琛说道:“这天色……要是下雨事情就难办了,我们加紧进攻!”

苗里琛点点头,他还是一副稳健沉着的样子,即便受到李来亨的催促,也没有立即下令开始进攻,而是坚持等待守军在炮火攻击下渐渐趋向混乱的更好战机。

士兵们都严阵以待,人们心情振奋而紧张,等待着约定的动手信号。过了一阵,只见远处射出一支火箭,苗里琛突然就喝了一声,所有人马上飞奔起来,迅速填埋城壕。城上的守军也不甘示弱,拼命往下扔砖头和石头,砖石有的被傍牌和盔甲手牌挡住,有的直接落在人身上和头上,登时伤了许多人。

为了掩护填埋壕沟和掘城的土木队,前标军其他将士也都向城头猛烈射箭、放铳、发炮。城上守军不断地中流矢死伤,使他们藏在城垛里边,不敢探出头来,所以他们抛掷的砖、石、檑木准头都非常低,差不多十个里只有一两下能够伤到土木队的士兵。

守军也向城外射箭发炮,但因为很难从城垛之间露出头来,只能从箭眼里边往外射,而现在天色因为乌云聚集和渐至傍晚,又昏暗了很多。守军看不清楚目标,基本上全靠感觉射击,忽高忽低,全无把握。

城下的前标军则虽是仰攻城头,视野同样比较昏暗,可是城头的灯笼、火把,给了他们很大方便。更不要说李世威一直和方以仁学习校正炮击的技术,比起守军全靠蒙的打法,准头要高太多倍了。

义军的攻势越发猛烈,虽然李来亨实际上没有什么兵力优势,可是虎大威新败,杨文岳成为戴罪之人也不理事,陈永福不敢轻易出城逆击,也摸不清楚前标具体的总兵力到底是多少。

不过陈永福到底是官军里一个比较精明强干的将领,他一到郾城都宣扬闯军在上蔡、汝阳等地杀戮甚惨、羞辱妇女。后来因为百姓们听过不少闯军的传说,并不怎么相信陈永福的说法,他又迅速转换口径,声称闯军的军纪确实不错,可是同他们合营作战的曹营就是一支食人的兽军。

据说曹操罗汝才在军中置有石臼百台,军粮不够时就会四处抓捕乡民,将他们丢到石臼下面捣碎成烂肉,然后合骨而食。

虽然这种说法比闯军到处杀戮淫掠更加离谱,毕竟就算缺乏军粮要吃人,也没谁会大费周折去搞什么石臼来把人捣的彻底粉碎再吃——能把人体捣烂的石臼,还是捣碎到能够“合骨而食”的地步,这是什么天顶星科技的核动力石臼?

不过还真别说,因为曹营的军纪作风虽然不至于差到左良玉、贺人龙的那种地步,可也实在不算太好。再加上郾城不少文人士绅添油加醋,这个石臼食人的谣言还真就流传了起来,等到这故事传到江南去,干脆就又从曹营用石臼食人,变成了李自成亲自用石臼吃人。

本地军民因为听信了这些传说,所以尽管守城的人不断被前标军杀伤,保定兵又全部士气低沉,斗志极弱,但在居民支持之下,守军不仅挡住了李来亨的第一波攻势,还能不停地向城下投掷各种能够杀伤敌人的东西。

只是义军士气高涨,在守军强烈抵抗之下,依旧将城壕填埋出了一片可供大队步卒通过的地方。弓箭手和铳炮手也都取得不少战果,李来亨看天色又变暗很多,才下令停止第一波进攻,让将士们休整一二。

陈永福见义军攻势停止,心中暗自喘了一口气,他留儿子陈德在城墙上指挥部队,自己则不脱衣甲,坐在一把圈椅上,闭着眼睛假寐。他实在疲倦,正要昏昏入睡,忽被城头和城外的一片呐喊声惊醒。

他双目一睁,心中骂道:“他妈的,怎么这么快又来了!”随即带着一群亲将、亲兵、家丁,迅速奔上城头。

义军稍作休整以后,便开始分波次冲到城墙近处掘洞,虎大威知道这是闯军用过的一种战术:他们将城墙墙角的部分挖出洞来,然后向其中填入大量火药,一次引爆,便可以重创城基。

陈永福一上城墙,就看到很多地方都有义军掘城,他们组织严密,行动极为迅速,情况十分危急。他从城垛中间探头下望,“嗖”的一声,一支箭正好射中他头盔的上部,把盔缨射下城去。

一个家丁将他的袖子扯了一下,说:“大人,小心!”他没有理会,亲自抓起一块砖头,砸了下去。正在这时,又一支箭从他头上飞过,射中了他背后一个守城的壮丁。

陈德怕他有事,赶紧跑了过来说道:“大人,目前贼兵分成十余股,到处都在掘城。不管如何抛掷砖、石、火药,可贼兵多有防备,傍牌甚为牢固,就是不退。”

“大人,我们还是开城门,派骑兵部队出城逆击,将贼兵一举驱散掉吧!”

陈德的建议其实颇有见地,可是陈永福尚未把握到义军的兵力规模,他生怕李来亨手中握有强大的预备队,官军一出城门就有去无回,因此反对道:“胡闹!你不要惊慌,要沉着,我自有办法。”

他和虎大威一起商议了一会儿,本来还打算问问杨文岳的意见,只是听虎大威说自从崇王被杀的消息传来以后,杨文岳每天都处在饮酒过度的状态里才作罢。

他们先命令家丁在城上传谕,说大将虎大威和陈永福都正在城墙上亲自督战,叫将士和百姓们沉着杀敌,不要慌乱。他们在城上开了两箱现银,声言杀贼兵一人者当场发给现银若干、伤贼兵一人者又当场发给现银若干。

守城的“民”大多是有权有势的士绅之家和他们麾下家仆,另外还有一部分则是被陈永福的核动力石臼谣言吓坏了的普通百姓。

这些“民”守城的目的各不相同,但此时听到这道口谕,全都勇气倍增,军心一下稳定了下来。

虎大威也连声称赞道:“兄弟,你真是有办法!”

战况也因此更加激烈了,官军把干柴点着,扔下城去,烧死掘洞的人。土木队的士兵则一面用镢头和农叉将燃烧的木柴和棉絮推向远处,一面继续挖城。

不断地有官兵从城墙下摔倒下来,也不断有义军士兵在城墙脚下被杀死。

第三章 满洲入寇(下)第四十一章 李过的问题第七章 免赋均田的悖论第一百零六章 竹溪一节帅(下)第二十六章 张献忠的天国建国记(四)第一百三十七章 长伯,好做好做第七十三章 军官造成的骑墙第十七章 黄河南岸第一百零四章 折箭为誓第九十六章 江山靠谁守第五章 矿徒军第二十八章 张献忠的天国建国记(六)第一百零三章 东虏丑类第一百二十八章 不累吾民一年第三十一章 入宫第七十七章 勿以多杀为虑第一百零五章 竹溪一节帅(上)第九十八章 我之左骁卫第九十九章 合中国之力,灭绝其种类第十六章 李过和高一功是一种人第九十八章 方太师第二十三章 张献忠的天国建国记(一)第二十章 郝标骑兵第十七章 强攻屏风寨(三)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清忠臣洪承畴和大明忠臣吴三桂第一百零三章 马三宝第十八章 后西明第三十一章 洛阳春光好(八)第八十三章 李过回来啦第二十八章 张献忠的天国建国记(七)第一百零二章 拯救大帅刘芳亮第八十八章 方孔炤之死第五十九章 不见洛阳花(二)第七章 侯爷的日子第四十二章 杨嗣昌的终局(六)第三十一章 钮钴禄·陈泰不够勇第一章 李公子第一百七十章 四海之内皆兄弟第二十九章 张献忠的天国建国记(完)第五十七章 漕运整顿第八十八章 大清的王爷第六十四章 左良玉之贼第三十二章 新的田制第四十五章 山阳县中第九章 竹溪突围(上)二十六章 岁入第四十八章 楚闯的骑士第四十四章 李来亨的秘策(一)第八十章 太原唐王第四十六章 永为浊流第十六章 虬龙沟第六十五章 朕不为寡人第三十五章 元戎与花头第六十七章 青羊宫之变第四十三章 公私合营第七十二章 大将刘汝魁第一百三十五章 弘光皇帝御驾亲征第一百零七章 火烧阿山第九十七章 东师出动第四十六章 纷纷落马第九十一章 一线城市第八十章 动地翻天第二十六章 天降闯军第九十四章 大行不顾细谨第十二章 两大寇第一百二十三章 不可抵抗的八旗兵第一百一十八章 灭顶之灾第三十四章 洛阳春光好(十一)第二十一章 会师商州(上)第六十六章 军议(上)第八十五章 请君入瓮第八十章 呆迷儿帝国崛起第七十一章 洗甲北舞渡(一)第三十章 江南多士第三十章 城下之溃第四十一章 殿前军增援山东(二)第七十章 放弃关中第一百三十四章 天已厌弃我家第四十七章 千骑劫营第三十章 破阵军岭川(一)第八十三章 李过回来啦第一百三十九章 伟人的时代第三十五章 襄阳陷第十章 牛铨请罪第八十二章 精明震怒,借师助剿第七十六章 跑跑跑第四十四章 满城之战故智第一百零七章 闯军一诸侯(上)第一百零六章 南阳公经略关中第十五章 身后第二章 顾炎武第四十一章 左跑跑第一百零一章 谁是泥菩萨呢第一百一十三章 奔楚(三)第五十六章 王辅臣第一百一十九章 奔楚(九)第一百八十九章 选择第七章 侯爷的日子第十五章 春秋大义
第三章 满洲入寇(下)第四十一章 李过的问题第七章 免赋均田的悖论第一百零六章 竹溪一节帅(下)第二十六章 张献忠的天国建国记(四)第一百三十七章 长伯,好做好做第七十三章 军官造成的骑墙第十七章 黄河南岸第一百零四章 折箭为誓第九十六章 江山靠谁守第五章 矿徒军第二十八章 张献忠的天国建国记(六)第一百零三章 东虏丑类第一百二十八章 不累吾民一年第三十一章 入宫第七十七章 勿以多杀为虑第一百零五章 竹溪一节帅(上)第九十八章 我之左骁卫第九十九章 合中国之力,灭绝其种类第十六章 李过和高一功是一种人第九十八章 方太师第二十三章 张献忠的天国建国记(一)第二十章 郝标骑兵第十七章 强攻屏风寨(三)第一百一十七章 大清忠臣洪承畴和大明忠臣吴三桂第一百零三章 马三宝第十八章 后西明第三十一章 洛阳春光好(八)第八十三章 李过回来啦第二十八章 张献忠的天国建国记(七)第一百零二章 拯救大帅刘芳亮第八十八章 方孔炤之死第五十九章 不见洛阳花(二)第七章 侯爷的日子第四十二章 杨嗣昌的终局(六)第三十一章 钮钴禄·陈泰不够勇第一章 李公子第一百七十章 四海之内皆兄弟第二十九章 张献忠的天国建国记(完)第五十七章 漕运整顿第八十八章 大清的王爷第六十四章 左良玉之贼第三十二章 新的田制第四十五章 山阳县中第九章 竹溪突围(上)二十六章 岁入第四十八章 楚闯的骑士第四十四章 李来亨的秘策(一)第八十章 太原唐王第四十六章 永为浊流第十六章 虬龙沟第六十五章 朕不为寡人第三十五章 元戎与花头第六十七章 青羊宫之变第四十三章 公私合营第七十二章 大将刘汝魁第一百三十五章 弘光皇帝御驾亲征第一百零七章 火烧阿山第九十七章 东师出动第四十六章 纷纷落马第九十一章 一线城市第八十章 动地翻天第二十六章 天降闯军第九十四章 大行不顾细谨第十二章 两大寇第一百二十三章 不可抵抗的八旗兵第一百一十八章 灭顶之灾第三十四章 洛阳春光好(十一)第二十一章 会师商州(上)第六十六章 军议(上)第八十五章 请君入瓮第八十章 呆迷儿帝国崛起第七十一章 洗甲北舞渡(一)第三十章 江南多士第三十章 城下之溃第四十一章 殿前军增援山东(二)第七十章 放弃关中第一百三十四章 天已厌弃我家第四十七章 千骑劫营第三十章 破阵军岭川(一)第八十三章 李过回来啦第一百三十九章 伟人的时代第三十五章 襄阳陷第十章 牛铨请罪第八十二章 精明震怒,借师助剿第七十六章 跑跑跑第四十四章 满城之战故智第一百零七章 闯军一诸侯(上)第一百零六章 南阳公经略关中第十五章 身后第二章 顾炎武第四十一章 左跑跑第一百零一章 谁是泥菩萨呢第一百一十三章 奔楚(三)第五十六章 王辅臣第一百一十九章 奔楚(九)第一百八十九章 选择第七章 侯爷的日子第十五章 春秋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