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与明争天下,实与流贼角

清军在砀山之战惨败的消息,赶在阿巴泰和图尔格出关之前,已经传回了盛京。皇太极闻讯如何震怒,这是不用说的事情。

最让皇太极感到棘手的事情,不仅仅是五千清军在砀山损失殆尽,近两千名难以补充的真正满洲大兵战死关内,而是砀山之战的失败,不可避免地给本来就暗流涌动的八旗势力平衡带来了微妙的变化。

代表两白旗的多尔衮,他是皇太极的异母兄弟。努尔哈赤有十六个儿子,多尔衮排行十四。他今年二十九岁,为人机警果断,敢于任事,善于用兵。

两白旗的实力,在八旗内部,几乎不下于皇太极手中的镶黄旗一派。皇太极在时,当然可以依靠皇太极个人的威望压制两白旗,可是松锦大战的时候,身患重病的皇太极几次亲临前线,已经大大恶化了他的身体状况。

以现在皇太极的身体情况,如果他突然去世,镶黄旗是很有可能压制不住两白旗的。到时候,就连皇太极自己都预料不到多尔衮兄弟可能做出什么样的事情来。

要知道多尔衮的亲生母亲,大妃阿巴亥,就是被皇太极硬生生逼着,去给努尔哈赤殉葬的……

皇太极于天聪二年征伐察哈尔蒙古多罗特部时,多尔衮才十七岁,就在战争中立了大功,显露了他智勇兼备的非凡才能。

皇太极不得不赐给他一个褒美的称号墨尔根代青,连封爵一起就称做墨尔根代青贝勒。后来晋位王爵,人们称他为墨尔根王。在爱新觉罗氏众多亲王、郡王和贝勒、贝子中,都没有得过这样美称。

之前在围困锦州的战争中他处事未能尽如皇太极的意,被降为了郡王。这是多尔衮少有的一次失利,可是当时多尔衮的副手是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豪格被派去监视多尔衮,挑他的错误。可是豪格这个人头脑简单,特别容易受到蒙骗,反被多尔衮利用,帮多尔衮分担了不少罪责,结果皇太极为了表明赏罚公正,只好把自己的长子豪格也同时降为郡王。

多尔衮从十七岁起就开始领兵打仗,建立战功,二十岁掌清国吏部的事,但以后仍以领兵打仗为主。

崇祯十一年八月,他曾率领清兵由墙子岭、青山口打进长城,深入畿辅,在巨鹿的蒿水桥大败明军,杀死卢象升,然后转入山东,破济南,俘虏明朝的宗室德王。

崇祯十二年春天,他率领饱掠的满洲兵经过天津附近,由青山口出长城。这次侵略明朝,破了明朝的几十座府、州、县城池,俘虏去的汉族男女四五十万。

松锦大战时,他奉命在锦州、松山、杏山一带与明军作战,围困锦州。他和豪格统率的部队以满洲人为主体,包括蒙古人、汉人、少数朝鲜人,大约不到三四万,虽然比较精强,但人数上比明朝的援军差得很远。因此略微吃了一些败仗,不过后来松锦大战清军一方取得全胜,多尔衮的势力就更加增长了。

皇太极的子嗣中,只有豪格一人具备资历和地位,可以在皇太极去世以后和多尔衮抗衡。可是豪格虽然是皇太极的长子,但满洲制度不像汉族那样“立嗣以嫡,无嫡立长”,将来究竟谁是继承皇位的人,完全说不定。

更何况豪格头脑简单,连一个监视多尔衮的任务都完不成,反而被多尔衮利用。而且皇太极素来最讨厌满洲人抽淡巴菰烟草,偏偏豪格又特别喜欢吸旱烟,是一杆大烟枪,就更加得不到皇太极的喜爱了。

虽说是这样,可皇太极毕竟是一代雄主。他经常改变八旗的旗分,破坏原有的实力结构,尽量使得自己嫡系的镶黄旗占据绝对优势的地位。

这样即便皇太极去世,以镶黄旗为中心的一群旗人,也可以抗衡多尔衮,维系好皇太极一系的继承地位。

但偏偏砀山之战,参战者都是以镶黄旗旗人为主。不管是在砀山战死的鳌拜,还是仓皇逃亡出来的谭泰和遏必隆,这些人都是镶黄旗的中坚力量。

现在多尔衮等人的意思很明显,就是必须有人要为砀山之战负责,矛头直指的就是镶黄旗。皇太极既然要保证赏罚公正,不失去满洲人的拥护之心,就只好严惩了逃亡的谭泰和遏必隆两人,又根据砀山之战的情况,狠狠地惩罚了一番上报不实情报的洪承畴。

可怜的洪承畴,好不容易放下大明督师的尊严,屈膝到皇太极这样一个野蛮人可汗的膝下做了求生的猪尾辫奴,成为了八旗包衣。

这才没过多长的时间,就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一下子,就被砀山之战惨败的这口硕大黑锅砸晕了头。

在多尔衮等人的口中,他洪承畴简直就是大明的千古忠烈,打入清国的唯一目的,就是不顾性命、不计代价、不惜名誉,一定要将错误的假情报送到满洲人手中,好诱骗他们去砀山送死。

他洪承畴什么时候成为了大明这样厉害的忠良烈士啊!

洪承畴自己对此也是无可奈何,可是事实偏偏如此,清军居然砀山之战真的付出了那么惨痛的损失和代价——而且还是败在区区闯贼的手上!

洪承畴更加百思不得其解,闯贼怎么会有这种实力?难道是因为自己在松锦大战表现过于良好,其实已经把清军的元气彻底打坏了?

所以现在清军其实只是外强中干,自己抛下一切尊严投降的这个东虏政权,其实在松锦大战后残存的实力,连闯贼那种弱到一两万明军就能赶着走的杂牌军都不如了?

洪承畴心里简直是悔不当初啊……

好在皇太极知道洪承畴还有大用,顶住了诸王的压力,没有杀掉洪承畴,只是暂时罢去了洪承畴的一切官职,将他圈禁起来——等阿巴泰出关以后,谭泰、遏必隆这几个人,不管他们和皇太极的个人关系是多么亲密,也只好要被一起圈禁起来。

因为砀山之战惨败的事情,皇太极对于阿巴泰和图尔格两路军队,能否顺利返回关外,存有一定疑虑。所以他就派多尔衮带了一支军队,绕到明朝的边关附近,准备接应入关军队返回盛京——如此也是为了将多尔衮调离盛京,又不让掌握太多军队,使得多尔衮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影响力有限的位置上,限制两白旗力量的发展。

多尔衮是这么一个人,他有极大的野心,远非一般将领可比。首先,他希望从他的手中为清国征服邻国,扩充疆土,恢复大金朝盛世局面。这样的雄心,在他年纪很轻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当他还只有二十二岁的时候,皇太极曾经问他:现在我国又想出兵去征服朝鲜,又想征服明国,又想平定察哈尔,这三件大事,你看应该先做哪一件?

多尔衮毫不犹豫地回答说:

“大汗,我看应该先征服明国为是。我们迟早要进入关内,要恢复大金的江山,这是根本大计。”

对于皇太极问他如何征服明朝的事情,多尔衮这样回答说:

“应该整顿兵马,赶在庄稼熟的时候,进入长城,围困北京,将北京周围的城池、堡垒,屯兵的地方,完全攻破。这样长期围困下去,一直等待他力量疲敝,我们就可以得到北京。得到了北京,就可以南下黄河。”

皇太极虽然很赏识他这恢复金朝盛世局面的宏图远略,但也有自己的一番意见。在皇太极看来,光靠清国自己的力量,是很难完全征服明国的。

唯有获得明国内部力量的支持,才有可能完成超越大金盛世的宏大伟业。

所以他最初才想到了联络流贼的办法,可是偏偏这些流贼,不管是袁时中还是李自成,没有一人和清军合作。这些奇怪的叛乱者,明明也是和明朝为敌,却从头到尾,不仅坚持不和清军合作,甚至还几次三番攻击入关劫掠的清军,反倒给明朝帮了忙。

但是现在形势又起了一点变化,据说流贼已经控制了关内两省的地盘,又打垮了孙传庭。皇太极从洪承畴那里了解到了孙传庭在现在明朝内部地位的重要性,孙传庭这一支兵团的失败,也意味着明朝的天下全面动摇。

皇太极因此感到时机正在走向成熟,很早以前,他和内院大学士范文程就有过一个秘密的计划。只是为了避免诸王贝勒的反对,他没有将这个计划的具体内容公之于众。

现在看来,这一计划的实行条件已经完全成熟了。所以皇太极便挺着病躯,开始加紧了自己的布置和安排,他派多尔衮去策应阿巴泰、图尔格两路兵马,也是为了给这一个计划铺路。

“我国虽与明争天下,实与流寇角也。”

皇太极对问题的本质看的十分清楚,盛京的冬天十分严寒,他鼻腔里一阵发痒,用手轻轻抹了一把,就看到手指上多出一滩血迹。

皇太极暗自叹息一声,他深知自己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可是与明争天下、与流贼角天下的时机却也越发迫近。

即便身患重疾,为了数十万满洲人的百年命运,他也不能不担负起这个沉重的责任来。

第五十七章 星光皓月与烈日第二十三章 楚闯雷霆第七十章 牛李党争第八十二章 尼堪屠杀第八十六章 为什么跟着大顺走第三十五章 河南的土地改革第十五章 身后第三章 经略随州第四十九章 棒打鞑酋第十五章 小河溪集市第四十三章 高一功的辈分第一百七十一章 马前卒第八章 着佃交粮第七十七章 梦回刘宗敏第一百四十章 密集阵第六十八章 江南兵北伐第九十五章 诛杀李自成第一百零八章 少虎帅破阵(三)第三十三章 李来亨政权诞生第一百零三章 高斗枢怎么办第一百二十七章 民气可用第三十七章 闯军万胜第二十五章 洛阳春光好(二)第九十二章 解决革回两营的办法第四十九章 伏兵山阳(四)第六十七章 摧破裕州城(三)第十五章 春秋大义第三十九章 李定国案第一百一十一章 监国、晋王第七十五章 尚可喜第九十二章 焦大冲啊第九章 牛相第五十七章 燧发枪成军第一百一十二章 大顺大总统李过第二十四章 富水堡第八十二章 三马少一马第七十九章 杀左良玉啊第二十四章 一天不学习第三十四章 破阵军岭川(五)第十七章 强攻屏风寨(三)第一百零四章 官军炮火(三更)第一章 湖广节度使第六十二章 都营田使白旺第八十六章 为什么跟着大顺走第一百零九章 拜谢李过第九十二章 皇太极之梦第一百三十九章 伟人的时代第三十章 洛阳春光好(七)第五十二章 金氏朝鲜第四十二章 真鞑首级的京观(二)第七十二章 横扫察北第三十三章 容斋随笔只有六笔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来亨的新防线第三十章 江南多士第六十七章 军议(下)第八十八章 开封第六十章 不见洛阳花(三)第一百章 东方既白,大顺中兴第三十七章 闯军万胜第四十二章 真鞑首级的京观(二)第七十七章 左良玉在村中第四十二章 真鞑首级的京观(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陕甘大乱,杨承祖难辞其罪第七十六章 跑跑跑第六十九章 刘芳亮畅快出城第五十一章 义王的实力第四十八章 中夜决堤使南灌第九十四章 阿巴泰在行动第三十四章 两班第十六章 巩尚书的好文章第八十五章 幼辞小妹妹第十七章 无派第十一章 兖州军民第一百零九章 曹帅乱弹琴第四十五章 李来亨的秘策(二)第二章 惠世扬第九十三章 皇太极在哪里第一百八十章 两白旗白甲第三十一章 南都内战第六十七章 老府第四十九章 棒打鞑酋第十三章 申靖邦第三十八章 八旗的逆袭第一百四十三章 东师已入燕京城第九十八章 他来了,李来亨他来了第九章 竹溪突围(上)第一百零八章 阿山疯了第六章 雪花无辜第一百零二章 解围太原城第一百四十四章 烫手山芋邢夫人第七十七章 左良玉在村中第六十七章 青羊宫之变第二十一章 炮标就位第六十章 反对第一百三十八章 妇孺与王者之师争道第二十七章 换将第一百零八章 少虎帅破阵(三)第一百四十五章 吴桥贼第四章 节帅幕府第六十八章 大战的气氛
第五十七章 星光皓月与烈日第二十三章 楚闯雷霆第七十章 牛李党争第八十二章 尼堪屠杀第八十六章 为什么跟着大顺走第三十五章 河南的土地改革第十五章 身后第三章 经略随州第四十九章 棒打鞑酋第十五章 小河溪集市第四十三章 高一功的辈分第一百七十一章 马前卒第八章 着佃交粮第七十七章 梦回刘宗敏第一百四十章 密集阵第六十八章 江南兵北伐第九十五章 诛杀李自成第一百零八章 少虎帅破阵(三)第三十三章 李来亨政权诞生第一百零三章 高斗枢怎么办第一百二十七章 民气可用第三十七章 闯军万胜第二十五章 洛阳春光好(二)第九十二章 解决革回两营的办法第四十九章 伏兵山阳(四)第六十七章 摧破裕州城(三)第十五章 春秋大义第三十九章 李定国案第一百一十一章 监国、晋王第七十五章 尚可喜第九十二章 焦大冲啊第九章 牛相第五十七章 燧发枪成军第一百一十二章 大顺大总统李过第二十四章 富水堡第八十二章 三马少一马第七十九章 杀左良玉啊第二十四章 一天不学习第三十四章 破阵军岭川(五)第十七章 强攻屏风寨(三)第一百零四章 官军炮火(三更)第一章 湖广节度使第六十二章 都营田使白旺第八十六章 为什么跟着大顺走第一百零九章 拜谢李过第九十二章 皇太极之梦第一百三十九章 伟人的时代第三十章 洛阳春光好(七)第五十二章 金氏朝鲜第四十二章 真鞑首级的京观(二)第七十二章 横扫察北第三十三章 容斋随笔只有六笔第一百三十五章 李来亨的新防线第三十章 江南多士第六十七章 军议(下)第八十八章 开封第六十章 不见洛阳花(三)第一百章 东方既白,大顺中兴第三十七章 闯军万胜第四十二章 真鞑首级的京观(二)第七十七章 左良玉在村中第四十二章 真鞑首级的京观(二)第一百二十五章 陕甘大乱,杨承祖难辞其罪第七十六章 跑跑跑第六十九章 刘芳亮畅快出城第五十一章 义王的实力第四十八章 中夜决堤使南灌第九十四章 阿巴泰在行动第三十四章 两班第十六章 巩尚书的好文章第八十五章 幼辞小妹妹第十七章 无派第十一章 兖州军民第一百零九章 曹帅乱弹琴第四十五章 李来亨的秘策(二)第二章 惠世扬第九十三章 皇太极在哪里第一百八十章 两白旗白甲第三十一章 南都内战第六十七章 老府第四十九章 棒打鞑酋第十三章 申靖邦第三十八章 八旗的逆袭第一百四十三章 东师已入燕京城第九十八章 他来了,李来亨他来了第九章 竹溪突围(上)第一百零八章 阿山疯了第六章 雪花无辜第一百零二章 解围太原城第一百四十四章 烫手山芋邢夫人第七十七章 左良玉在村中第六十七章 青羊宫之变第二十一章 炮标就位第六十章 反对第一百三十八章 妇孺与王者之师争道第二十七章 换将第一百零八章 少虎帅破阵(三)第一百四十五章 吴桥贼第四章 节帅幕府第六十八章 大战的气氛